资源简介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内容主旨】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开始了长期的局部抗战。1936年西安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人民的感召下,国民党宣布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抗战开始。【课程标准】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过程及具体策略;认识在局部抗战的过程中国共两党的主要行动及其影响;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于从局部抗战阶段走向全国抗战阶段的重要意义;感悟广大爱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时的不屈与抵抗。核心素养目标针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抗日”“民族”“统一”三大要素展开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历程和历史影响的基本认识,并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促进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通过梳理日军侵华和国共两党应对的具体图文和档案史料,帮助学生厘清局部抗战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对应时空,引导学生形成“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正确认识并能作出进一步的科学论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通过设置历史情境,配合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对局部抗战中涉及的重要史学概念进行针对性阐述(如:李顿调查团、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并帮助学生在此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基因(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日本发动侵华的原因;理解国共两党在局部抗战中的不同角色;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从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抗战的重要意义。2、难点: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形成过程及其标志性事件;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发挥的引领作用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流砥柱的地位。【课前准备】1、按照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指引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查阅史料文献思考课本有关问题。2、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设计问题并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3、制作课前学习单,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阅相关时代背景,搜集有关历史资料。4、除文字外,详细准备好配套的历史插图、地图、档案等直观材料。【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史料探究法。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活动实践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分别展示三份全国抗战时期共产党、国民党及无党派倾向的报纸,引导同学们找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共同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展示两段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者间联系的重要论述,抛出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涵是什么?它又对于我们党、对于抗日战争究竟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习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民族解放战争,必须进行全民族的总动员,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把握这一历史要求,自觉承担起建立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求是》,2020年9月16日教师补充:说明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主轴,来学习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演变,老师从“抗日的战线”、“民族的战线”、“统一的战线”三个环节来分别为大家作讲解。设计意图:利用总书记讲话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发掘材料中历史信息,暗示其自主明确本课重点核心概念;利用多样材料的辨识和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讲授新课抗日的战线(一)日本侵华的原因教师展示材料: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三则材料,思考并归纳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引导同学们在掌握“东方会议”“大陆政策”等重要史实的同时,锻炼其史料分析与解读能力。材料一: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东方会议在东京外相官邸举行。田中义一首先致开幕词,阐明会议宗旨,接着驻华机构代表报告情况,提出意见,然后进行讨论。会议共召开5次全体会议,其余为小型秘密会议。会议参加者在积极侵略中国问题上意见一致。——林之满 萧峰《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上册)材料二:中国内乱能波及满蒙紊乱治安。帝国内有特殊地位与权益,不论乱自何方,帝国决予以适当之处理”。——《对支政策纲领》,1927年7月7日材料三:“欲征服支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获取中国的资源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以至欧洲……大和民族在亚洲大陆显露身手,掌握满蒙的权利则为首要关键。”。——《田中奏折》,1927年7月15日教师归纳总结:无论是东方会议的产物《田中奏折》亦或是该会议本身,都清楚地暴露出日本长期以来的基本国策就是通过军事侵略蚕食以至灭亡中国,进而确立其在西太平洋的区域霸权。这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教师展示材料: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内外材料,同时观察两幅有关日本版图扩张和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冲击的图片,从内因角度思考日本侵华的主要原因。材料一:1930年春天,日本也爆发了经济危机,1931年达到高峰。经济危机不仅加剧了日本国内的各种矛盾,而且使日本经济陷入了自一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恐慌期……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日本急于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缓解国内各种矛盾。”——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同盟政策研究》材料二: “在亚洲,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103页教师讲解:除去根本原因外,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严重,因此寻求对外转嫁矛盾。教师追授: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有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内容,引导学生认知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初步认知这一事件对日、德、意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关键性作用(只点明结论,不展开论述)教师引导:与内因相对的当然是外因,请同学观察图片并回答指出相关事件,同时思考日本在该时期侵略中国具有哪些有利的外部因素。学生发言:左边两幅图片展示了国民政府忙于国内战争,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右边的图片则承接上一页PPT内容拓展时老师提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西方国家的严重影响。教师总结:所以,不论是中国形势,还是西方形势,事实上都为日本侵略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过渡:以上就是日本在这一时期侵略中国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内因)和其他原因(外因),请同学们理解。那么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梳理日本自918以来对华侵略的重要事件及其时空方位。(二)日本侵华的路线教师提问:邀请同学根据右边的时间轴顺序,指出每一事件发生的地点,并由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各事件的基本内容(时间、地点、基本过程)师生归纳:①从1931年起,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并陆续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②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视线,顺利控制东北三省,日军又于1932年蓄意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中国上海,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但最终仍然占领了上海。③1932年3月,为体现自己在东北军事行动的正当性,日军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对中国东北进行代理人式的殖民统治。④1933年日军继续向长城沿线进犯。在古北口一代与中国军队展开激战,并陆续占领了热河。⑤1935年,日本又制造华北事变,煽动华北自治,意图使华北脱离中央政府以便日军侵略华北地区。⑥直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局部抗战扩大为全面抗战。教师强调: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局部抗战的开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战的开端是1937年七七事变。(重要时空节点的强调,巩固学生知识记忆)。(三)日本侵华的手段教师讲述:那么日本侵华具体采用了哪些手段呢?老师主要把它归纳为三个部分——一是政治上“以华制华”;二是经济上“以战养战”;三是文化上实行“奴化教育”。除了这些宏观归纳以外,还有许多实例,比如1931-1945 强征慰安妇、1938-1943 重庆大轰炸、1937.12.12 南京大屠杀、1938-1945 进行细菌战研究的731部队。这些事实展现了日军在华犯下的累累罪行,令每一位中华儿女痛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过渡:在我们学习了日本对华侵略的原因、路线及手段之后,我们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条“抗日的战线”应该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么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民族的战线”的学习。民族的战线教师讲述:接下来,我们将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中国人民的角度,来探究中华民族对于日本侵略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国民党的应对教师展示材料:首先我们来学习国民党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表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33页正文第3段,思考国民党是如何应对日本侵略的。师生归纳:根据材料中的三句话,提炼总结出三个主要表现,即:材料一: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但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日本拒绝这个方案,退出国联。——《中外历史纲要(上)》P133小组讨论:中国国民党在局部抗战时期有哪些军事失败实例,给中华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第一个表现)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利用表格形式,结合日军侵略中国态势图,归纳以下几点。①一二八事变和《淞沪停战协定》使中国失去上海驻军权;②长城抗战失败和《塘沽协定》导致热河沦陷;③河北事件和《何梅协定》使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的大部分主权;④张北事件和《秦土协定》使中国完全丧失察哈尔和河北的主权。教师设置历史情境:要求学生阅读档案材料目录,设想李顿调查团到东北后可能遭遇的困难。师生归纳:①阻挠中国代表参与代表团活动;②限制调查团活动范围;③以假民意来欺骗甚至胁迫调查团人员;进而论证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寄希望于国联的不切实际。过渡:国民党在对日本侵略的反应上表现得令人失望。那么,共产党又是如何作出自己的回答的呢?(二)共产党的应对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图片中的人物与什么组织相关?在东北地区与这一组织相似的还有哪些?它们在时间上是怎样分布的?学生们通过杨靖宇和赵尚志画像回答“与东北抗联”有关,老师进而简单补充讲述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的相关知识,并强调共产党在组织上与这几支部队的密切联系,并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感受东北沦陷区同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坚持抗战的伟大精神和丰厚战果。(体现共产党应对的积极性,与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白山黑土之域艰苦抗战十四年,共消灭日本法西斯官兵十八万人。东北抗联精神凝聚着休戚与共、共抗外侮的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首先体现在东北抗联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盛磊 王亦然《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旗帜鲜明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教师设置历史情境:请学生第134页阅读历史纵横,结合PPT史料,归纳“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的内容,思考二者对“民族的战线”形成起到何种作用?材料一:“(八一)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军队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力量一致抗日,并建议组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在国防政府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林之满 萧峰《改变时局的世界会议》(下册)师生互动:教师整理归纳学生回答的观点,简明扼要地呈现。教师总结:“八一宣言”的发表和瓦窑堡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抗日反蒋”走向“联蒋抗日”。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引领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设计,为民族大义不计前嫌,决定同国民党在内的中国各个政治力量合作共同抵抗日本的入侵。(三)人民的选择教师设置情境:阅读材料,思考,如果你作为当时的中国人民,你会选择哪一条道路?材料一:以文字、图画或演说为反日宣传者,均处以防害邦交罪论处。——国民政府颁布之《敦睦邦交令》,1935年6月材料二: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倡议之《八一宣言》1935年8月材料三:日本对东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其中的“华北自治运动”激起北平学生1935年12月9日大规模示威,即一二 九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4页教师引导:同学们对比分析得出,国民党的路线“消极抗日,丧权失地”;共产党的路线“呼吁联合,积极抗日”,并和同学们共同总结出当时的广大爱国人民倾向于共产党的路线,积极支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教师讲述:结合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一时期广大爱国群众发动的重要行动——一二九运动,并用线索式、提纲式脉络为其归纳一二九运动的过程及影响。材料一:“一二·九”运动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生,其中一些骨干通过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成长为党的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方慧坚《蒋南翔传》师生总结: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广大爱国人民支持联合、反对分裂。过渡:由此,原本在不同路线指导下战斗的政党、群体,随着人民的呼声日益走向统一,而统一的目的,就在于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抗击日本侵略者。统一的战线(一)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提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刚刚学习的知识,归纳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教师归纳: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应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审视。①国内: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家乡被占领的东北军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联共抗日。②国际:日本侵略扩展的步伐加快;1935年7、8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要求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6年8月,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要求中共与蒋介石就共同抗日进行和谈。设置历史情境:展示美国报纸对于西安事变的有关报道,让学生理解该事件的基本内容,再请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与老师一同完成西安事变时间轴的设计。(二)国共合作局面初步形成师生互动: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正确认识。借此案例突出共产党的不计前嫌与上文内容呼应,让学生形成“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大义无私奉献”的认知。教师总结:西安事变是国共关系的关键转折点,西安事变以后,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中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第二次国共合作逐渐建立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统一战线的最终确立教师讲述:1937.7.7,日本故技重施发动卢沟桥事变。此事加速了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局部抗战转为全面抗战。展示材料:结合七七事变态势图的演示,用地图辅助学生理解七七事变“加速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这一重要历史意义。过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时期取得重大进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这样几个时间点。一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开启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大大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二是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标志着国民党对日政策转向强硬;三是国民党官方媒体中央社全文报道《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实际上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下面让我们透过国共双方在这一时期发布的文件,感受生死存亡关头中华民族重新团结起来的命运转折点。展示材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轴、国民党“庐山谈话”及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教师总结:抗日民族战线最终走向“统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课堂小结教师讲述:向学生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和影响,并着重帮学生区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军队改编衍生出的番号问题。设置情境:请学生以有关七七事变的反思的材料为参考,课后完成思考题“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师讲述:复盘整节课内容,利用关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者间的关系框架;尤其注意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对于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再次强调本课核心概念)展示材料:运用全面抗战时期的海报,教师提炼抗日精神结合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对本课做总结。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到这里,我们这节课也接近尾声了。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背后的血泪史,并缅怀各位在局部抗战时期坚持斗争的英勇先烈!正如国歌所唱,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我们唯有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方可求得最后之胜利!设计意图:教师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采取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师生问答、自主学习等多样方法的结合,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熟练运用史料、地图和表格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史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安排学生交互利用互联网和书籍资源,查找本科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从局部抗战倒全面抗战的历史细节,并完成以下一道开放型思考题。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试着在“抗日的战线”“民族的战线”“统一的战线”中任选一为题,搜集相关史料,并根据搜集到的史料论证老师课堂上涉及的知识点,撰写一篇小论文。问题一:我国近年来为什么要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日本侵华始于九一八事变,因而,中国抗日战争也始于九 一八,“十四年抗战”不仅对八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六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②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不同于国民政府最初的不抵抗政策,中共中央自 “九一八”事变后即通电全国,号召广大民众迅速行动起来,组织起来,建立反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 出中国,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③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31年开始的中国抗战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的战场。④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九一八开始的中国抗战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抗战四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堂小结,带领学生简要回顾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后续教学进行简单的铺垫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设计开放式的作业,满足不同个性学生对历史需求的多样性,弥补课堂教学的空白,提高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结合,进一步优化教学,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板书设计】(小字为知识点提示便于理解,实际板书以大字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