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并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他自幼便心怀大志,能文能武,为人慷慨,甲午战争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
作者简介
光绪二十三年,他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
创作背景
14岁的谭嗣同面临的祖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
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赴甘肃上任的途中,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有感而发,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潼关》。
知识链接
潼关
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整体感知
tónɡ


sàn
xián
整体感知
簇拥
久远
【译文】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
整体感知
【诗词赏析】
第一句写潼义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簇”不言城高而其高自见,从视觉的角度烘托了潼关城的高耸、壮阔。
整体感知
【诗词赏析】
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从听觉上凸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
整体感知
【诗词赏析】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整体感知
【译文】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显得平庸。
拘束
整体感知
【诗词赏析】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整体感知
【诗词赏析】
第四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感知
【诗词赏析】
在诗人的笔下,奔腾的黄河,险峻的群山,都成了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感受,也融入了诗人的思想、个性和人格,还融入了他作为一个时代的改革家的壮志豪情。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深入探究
【解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深入探究
从炼字的角度说说“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中“簇"字的妙处。
【解析】
“簇”是簇拥的意思,写出了高云簇拥古城的景象,表现出潼关古城之高,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深入探究
“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
描绘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壮画面。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
深入探究
文中“城”“河”“山”,有什么特点
城:终古、高云
历史悠久、高耸
河:犹嫌束
桀骜不驯、奔腾
山:不解平
巍峨险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雄迈壮阔的潼关之景表达出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明确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谭嗣同的《潼关》中能显出潼关的寂寥和辽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一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入潼关不解平
河流大野犹嫌束
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高云簇此城
随堂小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