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九章算术》、《氾胜之书》和历史巨著《史记》、以及道教和佛教。秦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学科素养目标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掌握造纸术发明与改进的基本史实,了解造纸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唯物史观:识记两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及其成就;知道《九章算术》、《氾胜之书》的内容及地位;通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学习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了解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秦汉时期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和材料: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教师: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那么,东方朔公车上书的书写材料是什么?有什么不便?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而出现的重要发明又是什么?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讲授新课】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是什么吗?展示图片:教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陶器上刻画符号。殷商时期,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就是龟甲和兽骨,甲骨文由此形成。西周时期,文字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到了春秋时期,竹简木牍盛行,并开始使用丝帛书写,直到东汉,竹简木牍和丝帛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那么这些书写材料各自有什么缺点呢?学生回答略。教师:纸普遍使用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按照“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对造纸术的研究。2.纸的发明与改进展示图片:教师:1986年的一场大雨让一座埋藏已久的墓穴重见天日。墓中出土一片还没拳头大的残纸。经研究,它属于早期麻纸通过浇纸法制作,被命名为“放马滩纸”,纸面上绘有细黑线,像是山脉河流之形。根据文物考古专家判断天水放马滩汉纸是一张西汉文景时期的纸本地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纸张。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但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直到东汉时,宦官蔡伦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3.蔡伦改进造纸术教师:造纸术是如何改进的呢?展示材料和图片: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及和帝即位……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教师:阅读材料,说说蔡伦造纸的原料是什么?使用这些原料有什么优点?学生回答略教师: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制成了纸,这些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高,且易于推广。至此,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展示图片:教师:造纸术的发明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4.造纸术的传播展示图片:教师: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又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后又传到北美洲和大洋洲。展示材料:材料二 中世纪欧洲印刷一部《圣经》,至少需要三百多张羊皮。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那么除了少数富有的人以外,没有人买得起书,文化信息的传播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中国的造纸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材料三 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美国学者 德克 普勒教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想一想纸的发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略教师: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世界文化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过渡: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而中国的医术同样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及其医学成就展示图片和材料:张仲景,东汉末年名医。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每月初一和十五,坐在大堂上问诊,人称“坐堂医生”。教师:阅读教材,说说《伤寒杂病论》包含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各种疾病症候,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张仲景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出预防疾病。展示图片和材料:他(张仲景)一生著作甚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对伤寒疾病的研究,连后来挣扎在黑死病中的欧洲也受益匪浅。欧洲最早的治疗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过到过中国的阿拉伯人,翻译过来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欧洲学者李约瑟曾赞叹说:“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教师: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展示图片和材料: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伤寒论·序》张仲景精研攻学,后来医者赞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医也。"教师:结合课本,说一说材料反映了张仲景哪些精神品质。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张仲景拥有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同时具有仁术济世,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和救死扶伤的优良医德。2.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展示材料和图片: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教师: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我们经常用“华佗再世”来形容一个人医术的高超。根据材料,说说华佗的医学成就。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擅长汤药、针灸治病;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成就?展示材料和图片: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恰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下》教师: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过渡:除医学取得重大成就外,这一时期的数学和农学也获得一定发展。我们接着往下看。3.《九章算术》展示材料和图表:材料 汉代的《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时期所取得的数学知识的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它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算术。其内容整理如下:教师:观察材料信息,结合课本,概括《九章算术》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九章算术》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主要服务于农业,善于总结传承前人的经验。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算术。4.天文历法和农业教师:秦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历法,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汉时期,人们已使用漏壶、日晷等计时工具,能够比较准确地测定时间,朝廷颁布了更加完备的历法。在前人基础上,东汉张衡改进的浑天仪,能够演示日月星辰的运行。他还发明制作了候风地动仪,用以测验地震方位。除此之外,农学也有较大发展,代表性著作是《氾(fán)胜之书》。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展示图片过渡:“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名言想必大家应该不陌生,是鲁迅先生对历史著作——《史记》的高度赞赏,那《史记》为何能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其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又是怎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历史巨著《史记》1.司马迁其人展示图片和材料: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教师: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司马迁受到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爱好文史。司马迁年轻时到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开阔了视野。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重要素材。展示图片和材料:教师:通过对司马迁生平的了解,你能感受到他怎样的精神?学生回答略教师:忍辱负重,顽强不屈,坚忍不拔,胸怀天下。2.《史记》展示图片:教师:《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52万多字,130篇。《史记》被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以及79列传。其中,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教师:那《史记》具有怎样的价值呢?展示材料:材料一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材料二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三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学生回答略教师: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知识拓展: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撰写了《汉书》。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高祖至王莽统治时期的历史,为东汉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借鉴。《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的纪传体体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后世官方史书的编撰有很大影响。教师:结合所学,试着将下列史书体例一一对应。学生回答略过渡:两汉时期,科技发明、医药数学成就、史书著作等层出不穷。同时也衍生出宗教文化,比如我们常在影视剧中常见到的佛教与道教。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展示材料:东汉中后期的严重自然灾害,为酝酿已久的道教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天灾人祸使人们生存面临危机而产生的求生的本能欲望——除病消灾成为道教产生的温床;道教自身的道论道功和医术医德则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因素,两者结合成为道教产生的主要原因。——摘编自王丽英《论道教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展示材料: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 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范晔《后汉书 皇甫嵩朱俊列传》教师总结: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创立了太平道,信奉皇帝和老子。他的信徒主要来自下层的贫苦百姓。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能入道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类似,都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2.佛教教师:阅读教材,说说佛教产生的情况。学生回答略展示图片教师总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了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世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摩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展示材料材料二 丝绸之路从西方带到中国的文化,最为突出的是宗教。佛教自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逐渐发展,在隋唐达到鼎盛,丝绸之路功不可没。——蔡颖《路通千载——略论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一 这一时期软弱无力的政府根本无力抑制社会的两极分化,门阀世族扩展势力,高居人上,而在社会底层,人身依附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不再信任儒家关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理论,社会各阶层都寄希望于宗教拯救和超度灵魂。人们不仅信奉道教,也转向新近传入中国的佛教,后者大大发展了中国的思想和宗教观。——[美]伊佩霞著,赵世瑜等译《剑桥插图中国史》教师:张骞通西域后,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因统治者扶持,迎合了社会需求,得以传播。佛教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展示图片教师: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图片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课后作业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有着突出的成就。除了本课所学,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文化成就,向你的同学们介绍一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