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课件(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法不可违课件(32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法不可违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
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教学难点: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
【阅读教材 构建体系】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46-52页 内容,时间5分钟。
1.完成下面的目标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关键词,再把此问题写在课本中这些答案的对应位置。
2.根据要求阅读教材,构建思维导图,提炼出本框题主要观点并总结答案。
1.
1、法律的规范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违法行为?
3、违法的原因?
4、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
5、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01
违法无小事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派出所。
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怎么避免?
提示:①小勤为了见减轻家里的负担勤工俭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触犯了法律,其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因此被送到了派出所。
②能避免。我们应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
一、违法无小事
运用你的经验:
1、为什么法不可违?(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可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刑事诉讼法》规定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不应当再追究刑责。
从上述法律规定中,你能看出法律有何作用?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课堂笔记
规范作用
(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评价作用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哪些行为合法,哪些行为非法
强制作用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为什么法不可违?法律的作用
民事
违法
行政
违法
刑事
违法
违法行为有何不同?
违反的法律不同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
法律责任不同
应当承当民事责任
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学会判断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小明的爸爸开车闯红灯
01
李某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
02
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03
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04
不 同 点 相同点
违法类别 违法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民事法律
行政法律
刑事法律
民事责任
行政处分行政处罚
刑罚处罚
相对轻微
相对轻微
最严重
1.都是违法行为
2.都有社会危害性
3.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辨析:有人认为:“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这个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错误。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二者之间又有明确的界限,违法行为根据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而犯罪一定违法。
初中生张某,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无心上学,不做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但他未接受教训,还经常在社会上偷窃少量财物,参加赌博等,后来还参与了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张某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02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01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02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03
盗窃、损毁路面井盖、照明等公共设施的;
04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05
1.身边的违法行为
你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事后是怎么处理的?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活动、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民事权利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
合同违约,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肖像权
镜头二:艺龙旅行网使用“葛优躺”图片宣传本公司的旅游项目以及酒店预订,葛优认为侵犯了其肖像权,于是向法院起诉,索赔40万。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镜头三:11名作家以小说版《锦绣未央》涉嫌大量抄袭为由,联合起诉作者周静,索赔210万元,北京朝阳区法院已正式立案。
2.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锦绣未央》被指
“抄袭了二百多本书”
侵犯著作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小组合作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借钱不还、合同违约、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不抚养子女、干涉婚姻自由......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没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P51“相关链接”民事权利包括哪些?
行政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的的主要表现?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违法行为。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小勤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做了违法的事情。
②要增强法律意识,遵章守法,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材料,思考回答。
①不做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探究与分享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怎样做才能避免?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一般违法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
(2)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违法行为。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你来帮帮忙
情境:小钟和小童是网友,两人相谈甚欢,很快决定网恋。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小童把自己的隐私信息通通告诉了小钟,小钟在得知小童是个家庭物质条件很优越的女孩后,经常找借口向小童借钱。起初小钟都能按时还款,并送小童礼物,几轮之后,最后一次借钱之后小钟就消失了,小童联系不上小钟,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请你为小童出出主意吧!
立刻报警,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
如何做到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 堂 小 结
法律的作用
违法的分类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增强守法观念
积极防范侵权和违约行为
课堂练习
1. 4月13日,胶州中心医院出入的人员信息被曝光,涉及6000余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公安机关依法对涉案的叶某、姜某、张某给予行政拘留。对以上三人行为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③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④没有做到树立规则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提示:公安机关依法对涉案的叶某、姜某、张某给予行政拘留。这说明了三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缺乏规则意识,没有履行法定义务,②③④说法正确;这不属于犯罪行为,①说法错误;所以本题选择D。
课堂练习
2.江西某家知名企业因废气和污水排放超标,被江西省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五连罚”,罚款共计500.6万元。这告诉我们( )
A.任何排污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B.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有利武器
C.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D.知名企业违法要罪加一等,严厉处罚
C
提示:材料中江西某家知名企业因废气和污水排放超标,被罚款共计500.6万元,说明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选项C正确。
课堂练习
3.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下列案例与违法行为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D
提示:①:李某拾得他人的遗失物拒绝归还,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故①错误;②:於某因犯高空抛物被处罚金,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②错误;
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
①李某拾得他人的遗失物拒绝归还 行政违法行为
②於某因犯高空抛物被处罚金 民事违法行为
③刘某贩卖伪劣口罩20万只 刑事违法行为
④张某闯红灯被交警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