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范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范例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历史小论文范例
【格式要求】
观点:观点明确。(观点要用肯定陈述句+评价,不能是疑问句或者否定句,也不能只写历史事件或历史史实。观点要指向简洁,字数不宜过多)
论述:史论结合(史实(背景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评价/地位;围绕观点寻找历史史实,找2~3个史实。历史史实要真实,史论结合。)
结论:总结升华。(将论述内容用一两句话进行简短的总结,并对观点进行升华)
1.【相关事件:屈辱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观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结论:总之,随着列强一次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相关事件:抗争史(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观点:中国人民进行顽强的反侵略战争。
论述:1839年,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结论:总之,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3.【相关事件:探索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观点: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层层递进。
论述: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这场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或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人等发动了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结论:总之,近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中国,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起了重要作用(或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观点: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主旋律。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还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宣传变法思想,谋求政治变革,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
4.【相关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观点: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
论述: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民族危机的加深也促进了民族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挽救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
结论:总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开始大觉醒。
5.【相关事件: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清帝退位】
观点: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表明民主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
结论:专制集权阻挡不到民主共和的潮流,中华民国的创建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在历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6.【相关事件:中共一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观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
论述: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1927年“八七会议”召开,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会后举行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结论: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召开会议,促进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7.【相关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观点: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论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在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中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1945年,中国战场对日寇最后反攻,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抗战胜利)
或论述:华北危机之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党开辟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实行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事件: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结论:可见,面对日本大肆侵略,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8.【相关事件: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论述: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扩大,为挽救民族,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全民族抗战。为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1937年,林彪率八路军—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敌人,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9.【相关事件:国共关系史(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内战)】
观点: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论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的进行,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形成国共十年内战局面,给了日本可乘之机。1937年,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这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6年,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了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祖国距今未能统一。
结论:可见,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复兴,分则有损于民族利益。
10.【相关事件:西安事变、重庆谈判】
观点: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论述: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国民党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而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经过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结论:可见,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出发。
11.【相关事件:国民党正面战场(如台儿庄战役)、共产党敌后战场(如百团大战)】
观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论述: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领导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为了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进行抗日,1940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的指导下,开展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2.【相关事件:抗战时期减租减息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
观点: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土地政策。
论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大多数地主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有利于抗战。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结论: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土地政策,以适应需要。
其他观点范例:
①弱国无外交/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从侵略战争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行论述)
②西方侵略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进行论述)
③国共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两次国共合作进行论述)
④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发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丛共产党相关事件进行论述)
⑤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丛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进行论述)
国共关系的变化与十四年抗战
1. 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
①建立黄埔军校,为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②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吴佩孚、孙传芳);
③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分共会议),国民大革命失败。
2.国共十年内战(1927-1936):
①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1927年秋收起义: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③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1928年井冈山会师:建立了第一支红军;
⑤1928年东北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⑥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⑦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
⑧1935年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⑨1935年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⑩1936年西安事变:国共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 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1945):
①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1945年8月,抗战胜利。
4.三年内战/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观点论述
观点一: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论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国民大革命取得重大成果;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的国际地位;国民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开始十年内战,导致日本趁虚而入,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陷入十四年战火中;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经历三年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至今。
由此可见,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对峙、对抗则会造成国家和民族之殇。
观点二: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革命才能成功。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思想保障。又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
论述: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将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道路,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长征前期革命力量遭到重大损失,毛泽东领导红军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主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等做法,也是从实际国情出发,团结全民族抗战,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种观点表述的)
【结论】综上所述,革命必须正确分析实际国情,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的革命道路方能成功。
(第二种观点表述的)
【结论】综上所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国情,革命才能走向胜利。
(第三种观点表述的)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从实际出发的优秀政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革命必将取得胜利。
观点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团结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论述:在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的国民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井冈山道路时期,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壮大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抗击,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支持。由此可见,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团结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观点四: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论述: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后,国共两党建立了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力,成功消耗了日军大部分兵力物力,促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后方的力量,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广大爱国人民纷纷投入自身力量,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妇女积极进行抗日的宣传和战地救护服务;工人在后方加紧生产,支援前线;爱国华侨捐款捐物等等,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由此可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全体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