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条件确定: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移不定)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遵循同一律的原因 P10-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不能游移不定。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1)常用公式:“A是A”(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必须前后一致,A,即可以代指概念,也可以代指判断。不能游移不定3、同一律的要求 P10-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概念”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逻辑错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判断”的同一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断定了什么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更改。逻辑错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指思维主体无意或故意违反同一律关于命题的逻辑要求,用另外一个与原论题无关的论题来代替原本需要论证的论题,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举一反三:下列表述是否违反同一律?1)顾客:你这里有好茶吗?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2)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3)“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偷换论题偷换概念未违反,不同条件下?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5、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同一律所维护的思想确定性是认识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确定性。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④并没有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遵循矛盾律的原因 P11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P1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不能自相矛盾)(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不能自相矛盾“两可”3、矛盾律的要求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②“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例如:对于同一种颜色,不能既用“黑色”又用“五彩斑斓的黑色”来反映它。例如:“班上所有同学都是遵规守纪的”与“有些同学是不遵规守纪的”。根据矛盾律,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成立。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两可)由真推假:适用于不能同真的判断,可以同假【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教材P11 探究与分享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这位同学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不成立,自相矛盾自相矛盾(逻辑矛盾)自相矛盾(逻辑矛盾)辩证矛盾辩证矛盾5、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1)思维中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科又都要求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自相矛盾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违反逻辑规则,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辩证矛盾断定的是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辩证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不可能从世界排除。(2)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想一想:以下判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吗?1.“运动物体既在这一点,又不在这一点”2.“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物体运动“既有间断性,又有连续性,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对立统一”。是从不同时间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而且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是从不同方面谈论同一对象,不违背矛盾律。其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事物的认识,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02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结合矛盾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假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矛盾律,传统逻辑基本规律之一,又称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作为思维规律,矛盾律则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下列不违反矛盾律的是( )A.不等速的等速运动B.在漆黑的大街上,只有几家亮着灯C.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D.价值规律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C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禁烟”与“不禁烟”是否两不可?议:关于“禁烟”与“不禁烟”,乙的论断是否有逻辑错误?这里的逻辑错误与前面广告词中的逻辑错误一样吗?否定了“禁烟”也否定了“不禁烟”#禁烟话题#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遵循排中律的原因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不能骑墙居中)(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不能骑墙居中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4、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两不可”①“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②“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教材P13 示例评析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谁说我不去?甲:你去,请登记吧!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甲:那么,你是不去呀?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乙答:我去,也不去。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确定性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①基本要求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③来源在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④必要性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与基本规律课堂小结【请你破案】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1)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罪犯是谁?(1)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是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这唯一的真话在乙和丁中,则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因此甲是罪犯。(2)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则罪犯又是谁?(2)乙和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乙和丁中必有一假,则甲、丙为真话。甲说我不是罪犯是真话,则甲不是罪犯;丙说的话为真,因此乙是罪犯。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条件你会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回答正确。B同学的推理是( )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是人们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概括、抽象和总结。我们应当依据逻辑规律来制定思维规范。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下列违反同一律的是( )①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偷书不是偷②以人为本,我是人,所以,以我为本③说世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无鬼,我也不同意④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我的话是爱国者的话,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C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着说:“你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老虎答:“广告上都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老虎( )①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要想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下列选项犯了相同逻辑错误的是( )①物质是不灭的,那么作为房屋的物质都是不灭的②这几天考试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③这篇作文不能说是离题的,也不能说是不离题的④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近年来,美国一些势力出于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利用台湾问题阻挠中国和平统一,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企图“以台制华”。早在1971年,美国就曾向中国声明,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支持任何"台独"运动;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但最近美国却又声称美方的“一中”政策与中方的“一中”原则不同,各国有权自行界定“一中”政策框架。美国无视国际法律文件,再度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给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制造障碍,这充分暴露了他们搞"以台制华"、阻挠中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必须予以彻底揭露和严正谴责。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揭露美国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认识上的错误性。综合应用: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揭露美国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认识上的错误性。【答案】①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核心都是指一个中国,而美国却认为“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不同,偷换概念,混淆视听。②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这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却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自相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