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天 文化生活的普遍与特殊(一)“普遍”与“特殊”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个性离不开共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生活的核心逻辑文化生活的核心逻辑物质VS意识,实践VS认识,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文化=意识=认识=社会意识文化生活就是对主观世界的详细介绍符合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和原则由普遍到特殊人——迁徙,繁衍中的人——中国人——现今中国人文化总论一、文化特点1、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2、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获得的。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物质VS意识,实践VS认识,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二、文化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在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意识在实践的条件下转化为物质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相互交融: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科技,文化产业与政治相互交融:政治参与要求文化素养,霸权主义推行文化渗透2.文化与综合国力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3.文化与人⑴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⑵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感染力和感召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题一: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例题二: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 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 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例题三: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亿的博大精深。”这反映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例题四:材料一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材料二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概念,逻辑的意义对应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文化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和政治适应——决定政治运用——反作用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觉“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一、横向:文化传播1、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A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文化传播途径:商业贸易、人类迁移、教育是重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意义:①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③世界不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加强,做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二、纵向:文化继承发展1、传统文化特征:相对的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作用:判断标准: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落后文化——改造腐朽文化——取缔2、文化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影响因素:社会制度更替,科学技术,文化运动,教育3、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 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例题五:随着国际和程度不断提高, 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 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 2158 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 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例题六:100 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 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 迎。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 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 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 年我国发现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 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 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 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A对B的作用A对B产生了XX影响“光大”——文化变迁——传播,继承,发展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第十天 文化生活的普遍与特殊(二)中华文化一、文化特点1、基本特征⑴源远流长⑵博大精深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2、原因:包容性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例题一: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例题二:“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 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例题三: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闺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D.坚持文化的包客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例题四: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根据材料之一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海洋意识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海洋意识=多国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一、当代文化生活新特点: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喜忧参半对策:发展大众文化。改造落后,取缔腐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方向。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普遍+特殊普遍: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特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修养。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措施: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环节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正视道德冲突,作出价值判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远大理想+立足当下例题五: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建设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例题六:2012 年 4 月,某地干洗店店主全家不幸罹难,店主姐夫含泪通知顾客前来取衣退卡还钱,被人们誉为“信义姐夫”。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市民,欠账的顾客也赶来还钱,商户们还自发挂出了“崇尚诚信, 传递温暖”的横幅。这件事情表明诚信 A.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B.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C.能够引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例题七:材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启示=是什么+怎么做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政治15天快速提分班讲义第九天 文化生活的普遍与特殊.doc 政治15天快速提分班讲义第十天 文化生活的普遍与特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