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15天快速提分班讲义第十二天 哲学生活原理之主客关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政治15天快速提分班讲义第十二天 哲学生活原理之主客关系

资源简介

第十二天 哲学生活原理之主客关系
“主客”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主客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唯物论,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关系
唯物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不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其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3.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能动的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能动的改造世界:指导改造客观世界,调节控制生理心理
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动静结合。
方法论:从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征: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
例题一: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 明天,就会凋谢/ 我们希望长驻一切/ 诱惑你,然后飞逸/ 什么是人间的欢乐/ 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 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例题二: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例题三: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
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
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
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题四: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机能
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③④
例题五: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谨性作简要评析。
评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判对错+析对错+改错扬善
判对错:片面
析对错:
对,经济不景气——经济结构调整——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合理性
错,规律——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经验不同于规律——不严谨
改错扬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
一、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方法论: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真理的特征
主观对客观正确的全面的反映
特征: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方法论:坚持客观真理,做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四、认识的特征
认识的发展: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例题六: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例题七: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例题八: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 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
实践决定认识
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归宿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绘制地图的历史表明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推动了绘制地图的日益精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地图是否与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需要。绘制地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航海的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二、历史发展趋势
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
社会发展的实现
阶级社会→对抗性矛盾→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矛盾→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的是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更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历史的主体
原理: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四、价值
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主体需要+客体有效=满足与被满足
人的价值
自我价值:对自我的尊重和满足
社会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社会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贡献与索取的统一)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五、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判断:有无价值,价值多少
选择:价值冲突,择其一
价值=主体+客体
客体:尊重客观规律+具体的历史的实践
主体: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认识论
例题九:汉代的匡衡少年时没钱买蜡烛,就凿壁偷光,勤奋苦读。有一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在这户人家当雇工却不要报酬,只是请求主人把 所有的书都让自己读一遍。主人深受感动,就把书借给他。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这表明
①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③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④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例题十: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左右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实际上,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是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然而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的宁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到中小城市和基层施展才华,有的只盯着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而不愿走进中小企业;有的宁愿被动等待机会降临,也不愿主动创业。
结合材料三,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说明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观
就业观——如何通过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①奉献与索取的统一。
②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③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