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欢快、活泼的情绪,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彝族人民生活的欢乐与幸福,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方式,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要素,能够准确、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准确把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演唱与表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舞蹈创编、打击乐器演奏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节奏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身体协调性,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入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感受彝族音乐独特的风格特点,理解歌曲所描绘的彝族娃娃幸福生活的情景。熟练演唱歌曲,重点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如波音)和切分节奏,使演唱更加准确、流畅、富有韵味。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展现歌曲的魅力和彝族音乐文化特色。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要素在塑造歌曲欢快氛围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如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如何体现彝族人民的热情与活力。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将舞蹈动作、打击乐器演奏与歌曲演唱完美融合,自然流畅地表现出彝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能力。三、教学方法欣赏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彝族风情图片与视频资料、钢琴、打击乐器(如木鱼、碰铃、手铃等)、彝族服饰道具若干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彝族的特色风情图片与精彩视频片段,内容包括彝族的美丽服饰、独特建筑、盛大节日庆典、欢快歌舞等场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享自己的直观感受,营造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彝族文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教师提问:“彝族人民的生活看起来充满了欢乐和活力,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在这样美好的生活里会唱什么样的歌曲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彝族歌曲 ——《彝家娃娃真幸福》。(二)歌曲感知初听歌曲播放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让学生安静地聆听,用心感受歌曲整体的情绪、速度、节奏风格以及歌曲所营造的欢乐氛围,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彝族娃娃们幸福生活的画面,如在节日里唱歌跳舞、欢乐玩耍等场景。听完歌曲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如 “歌曲很欢快,让人听了很开心”“仿佛看到了彝族小朋友们在快乐地庆祝节日” 等,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总结和引导,强化学生对歌曲情绪的感知和理解。分段聆听再次播放歌曲,按照歌曲的段落结构(如引子、主歌、副歌等)分段聆听,每段聆听后设置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分析。在聆听主歌部分时,教师可以提问:“这段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是高高低低起伏较大还是比较平稳?歌词里都描述了些什么?这些描述和旋律搭配在一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关注主歌部分旋律与歌词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聆听副歌部分时,提问:“副歌和主歌在旋律、节奏或者歌词上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对表达歌曲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促使学生体会副歌部分在歌曲情感升华和强调主题方面的重要性。(三)音乐要素分析旋律解析教师通过钢琴弹奏或多媒体展示歌曲的旋律线,引导学生观察旋律的走向,如旋律的上升、下降、平稳进行等,分析旋律的起伏变化如何体现彝族娃娃们欢快、活泼的性格特点以及幸福愉悦的心情。选取歌曲中的部分旋律片段,让学生跟唱,感受旋律中音符的长短组合、音高的变化以及旋律的流畅性,体会旋律是如何通过这些要素来传达歌曲的情感和营造欢快氛围的。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准装饰音(如波音),让学生感受装饰音在增添歌曲活泼俏皮感方面的独特作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旋律中的重复与变化部分,探讨其对构建歌曲结构、加深记忆以及丰富音乐表现力的意义,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节奏剖析教师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示范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让学生模仿练习,感受节奏的韵律和动感,理解不同节奏型在表现彝族音乐特色和营造欢快气氛方面的作用。例如,切分节奏的运用可以打破常规节奏的规律,增加音乐的活力和变化性,使歌曲更具舞蹈性。引导学生在歌曲中找出各种节奏型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如何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歌曲热烈欢快的节奏氛围。可以让学生用节奏卡片或在纸上记录节奏型,进行节奏认读和拍打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节奏,提高学生的节奏识读与表现能力。开展节奏创编活动,给定一个简单的节奏动机,让学生依据歌曲的节奏风格进行拓展创编,然后在班级内展示与交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节奏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歌词品味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的含义和意境,感受歌词中所描绘的彝族娃娃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如 “阿里里,阿里里,彝家娃娃阿里里;真快乐,真快乐,又跳舞来又唱歌” 等歌词生动地展现了彝族娃娃们在欢乐节日里载歌载舞的场景。分析歌词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如歌词中的 “阿里里” 这一衬词的反复出现,不仅增添了歌曲的民族风味,还使歌曲更具欢快的节奏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这种独特的歌词创作方式对表达歌曲情感和塑造彝族音乐形象的重要性。让学生分组讨论歌词中哪些词句最能让他们感受到彝族娃娃的幸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加深学生对歌词的感悟和对歌曲主题的理解。(四)演唱指导发声练习进行简单的发声练习,如深呼吸、哼鸣等,帮助学生打开喉咙,放松声带,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为歌曲演唱做好准备。教师示范正确的发声方法,如用 “哼鸣” 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高位置,提醒学生注意呼吸的均匀和稳定,以及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用声音来传达歌曲的情感。歌曲演唱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先慢速哼唱,再加入歌词演唱,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咬字问题。特别是对于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要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唱准为止。引导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歌曲的强弱变化、速度变化以及情感表达。例如,在唱到 “真快乐,真快乐” 时,可以适当加强力度,突出彝族娃娃们的欢乐情绪;在副歌部分,可以适当加快速度,增强歌曲的欢快氛围和感染力。让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互相倾听、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演唱水平。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男女对唱等形式,增加演唱练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五)音乐实践舞蹈创编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如摆手、跺脚、扭腰、耸肩等,并进行示范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动作要领。播放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让学生分组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特点创编彝族舞蹈。在创编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融入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将舞蹈动作与歌曲的各个段落紧密结合,如在主歌部分设计较为舒缓、优美的动作,表现彝族娃娃们的生活场景;在副歌部分设计更加欢快、热烈的动作,突出歌曲的欢快氛围和情感高潮。各小组进行舞蹈展示,其他小组的学生作为观众认真欣赏,从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与音乐的契合度、创意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并指出不足,同时给予改进建议和示范,通过舞蹈创编与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身体协调性和审美鉴赏能力。打击乐器演奏向学生介绍适合演奏《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打击乐器,如木鱼、碰铃、手铃等,讲解其演奏方法和技巧,如敲击的部位、力度、节奏型等。学生分组选择打击乐器,根据歌曲的节奏进行演奏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乐器之间的配合和节奏的统一,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段落和情感变化设计不同的打击乐演奏方案,如在主歌部分采用较为轻柔、舒缓的节奏型,在副歌部分采用更加密集、强烈的节奏型,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组织打击乐器演奏与歌曲演唱、舞蹈表演同步进行,让学生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六)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对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分析结果、演唱技巧的掌握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收获等。邀请学生分享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会和成长,如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新认识、在演唱、舞蹈创编或打击乐器演奏中的突破与挑战等,教师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能够传递不同民族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鼓励学生在今后继续探索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用音乐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六、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彝族音乐作品或少数民族欢快风格的歌曲,进行欣赏和分析,并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下来,下节课在班级内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种彝族民间乐器或舞蹈,进一步深入体验彝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并在学校的文艺活动或文化展示中进行表演,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对《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与体验,在音乐感知、演唱、舞蹈创编、打击乐器演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彝族音乐文化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和初步的认识。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部分学生在音乐要素的理解与把握上还不够精准,在演唱技巧和舞蹈创编的细节处理上存在一些不足,团队协作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配合不够默契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系统训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个性化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素养,更好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和多元文化的精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