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上科学丨实验探究常见考法
目录
课标实验1 氢气还原氧化铜
思考1: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还是先给氧化铜加热?
思考2:给氧化铜加热时,固体颜色有什么变化?
思考3: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还是先停止通氢气?
提出问题 能否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得到铜单质呢?
猜想假设 能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得到铜单质。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等。
实验药品 氢气、氧化铜。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①检:检验氢气的纯度; ②通:通氢气; ③点:点燃酒精灯加热; ④熄:实验完毕后,熄灭酒精灯; ⑤冷: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完全冷却后停止通氢气。
事实证据 ①如图甲,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②如图乙,试管口出现小水珠。 甲 乙
实验结论 氢气能够还原氧化铜,得到铜单质。
常见考法 (1)你能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吗?
H2+CuOCu+H2O。
(2)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为了避免反应生成的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3)氧化铜为什么要铺在试管底部?
为了增大反应物的受热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4)通氢气的导管为什么要插到试管底部氧化铜的上方?
一是为了避免氧化铜粉末堵塞导管口;二是易把试管里的空气排净,加热后不易发生危险。
(5)实验前为什么要先通氢气再加热?
为了排出试管内的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
(6)实验结束后为什么要先熄灭酒精灯,直至试管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
为了防止生成的铜在温度较高时再次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铜,使实验失败。
(7)氢气的实际用量比理论用量多还是少,为什么?
氢气的实际用量比理论用量多,因为实验前要先通氢气,实验结束后还要通氢气。
(8)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装置,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
①装置乙的作用是 检验氢气中的水分是否全部被吸收 ; ②实验前后装置丁增加的质量就是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 ; ③若氧化铜样品的质量为15g,反应前丁装置质量为161.2g,反应后丁装置的质量为163.9g,则该氧化铜样品的纯度为 80% ; ④若没有戊装置,测量结果会 偏大 ,因为 空气中的水分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
课标实验2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思考1: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有用功如何计算?
思考2: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需要克服哪些力做额外功?
思考3: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与所提重物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同一个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所提重物的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 同一个滑轮组,所提重物的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规格一样的钩码若干、滑轮、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方格纸、细绳等。
实验操作 ①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单个钩码的重力为0.5N; ②如图乙,组装好滑轮组,并在动滑轮上挂上一个钩码; ③用铅笔标记好上升前钩码和绳子自由端所在的位置; ④如图丙,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将此时的示数记录在表中),使钩码匀速上升一定的高度,用铅笔标记好上升后钩码和绳子自由端所在的位置; ⑤如图丁,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⑥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 甲 乙 丙 丁 ⑦在动滑轮上挂上2个相同的钩码,重复③~⑥的操作步骤; ⑧在动滑轮上挂上3个相同的钩码,重复③~⑥的操作步骤。 序号物重G/N物体上升高度h/m拉力F/N拉力移动距离s/m有用功W有/J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10.500.0300.300.0870.0150.02657.69%21.000.0300.400.0910.0300.03688.33%31.500.0300.570.0860.0450.04991.84%
事实证据 挂1个钩码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小,挂3个钩码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大。
实验结论 同一个滑轮组,所提重物的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常见考法 (1)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有用功如何计算?
滑轮组的有用功为:W有=G物h。
(2)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总功如何计算?
滑轮组的总功为:W总=Fs。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如何计算?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00%=×100%。
(4)实验中,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钩码上升距离的3倍,为什么?
因为承担物重的绳子有3段,所以s=3h。
(5)实验中,绳子的拉力为什么大于物重的三分之一?
因为细绳和动滑轮自身有重力,且绳与滑轮间存在摩擦力。
(6)某同学认为测力计静止时读数比较方便,这样测出来的机械效率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当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不会存在摩擦力对拉力的影响,所以所测拉力偏小,额外功较小,机械效率偏大。
(7)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有哪些?
①增加有用功(如增加物重);②减少额外功(如使用重力较小的动滑轮)。
(8)下表是小科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的实验数据,请将空白处填写完整。
序号物重G /N物体上升高度h/m有用功W有/J测力计拉力s/m拉力移动距离s/m总功W总/J机械 效率η120.1 0.2 0.90.30.2774.1%240.10.41.60.3 0.48 83.3%340.10.41.10.50.55 72.7%
课标实验3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思考1:如何选择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
思考2:连接好电路后,开关闭合前要注意什么?
思考3:实验过程中,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实验目的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分析小灯泡亮度和实际电功率的关系。
实验原理 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小灯泡的U和I,根据公式P=UI进行间接计算。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小灯泡1只(额定电压为2.5V),电流表、电压表各1只,滑动变阻器1只,开关1只,电池组(总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1 只,导线若干。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1)按照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恰好等于灯泡的额定电压(2.5V)。读出此时两只电表的读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0V,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读出两只电表的读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4)再次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3.0V,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读出两只电表的读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出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电功率。 序号电压/伏电流/安电功率/瓦小灯泡亮度变化12.50.30.75正常发光22.00.280.56比正常发光时偏暗33.00.341.02比正常发光时偏亮
事实证据
实验结论 实际电压越小,实际功率越小,灯泡亮度越暗;实际电压越大,实际功率越大,灯泡亮度越亮。
常见考法 (1)如何确定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确定电压表的量程,根据估算通过小灯泡的最大电流确定电流表的量程,也可用试触法进行确定。
(2)在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什么?闭合开关前要注意什么?
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必须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
(3)实验时,在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要注意什么?
眼睛要看着电压表指针,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规定的数值。
(4)本实验的三次测量与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三次测量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为了测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并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故不能取平均值;而后者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5)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电路故障有哪些,各有什么现象?
①滑动变阻器的接线错误:同时接上面两个接线柱——灯泡很亮,电表示数较大,移动滑片,两电表示数不变;同时接下面两个接线柱——灯泡很暗,电表示数较小,移动滑片,两电表示数不变。 ②电表正、负接线柱接反:电表指针反向偏转。 ③灯泡短路:灯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 ④灯泡断路:灯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
(6)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吗?
①伏阻法: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U额;滑片不动,将电压表改接在R定两端,读出电压表示数U定,有P额=U额I额=U额U定/R定。 ②安阻法: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的示数为U额/R定;滑片不动,将电流表改接到小灯泡所在的支路,读出电流表示数I额,有P额=U额I额。 伏阻法 安阻法
课标实验4 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
思考1:实验通过什么来体现电阻丝产热的多少?
思考2:探究电热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思考3:探究电热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提出问题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假设 可能与电流的大小、导体电阻的大小和通电时间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焦耳定律演示器、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学生电源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1)连接电路(左侧为一个5欧电阻,右侧为两个5欧电阻串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打开学生电源,进行观察,如图1;调整滑片移至中间位置,重复实验,进行观察,如图2;调整滑片移至右端位置,重复实验,进行观察,如图3; (2)调整电路(左侧为两个5欧电阻并联且有一个在密闭空间外,右侧为1个5欧电阻),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打开学生电源,进行观察,如图4;调整滑片移至中间位置,重复实验,进行观察,如图5;调整滑片移至右端位置,重复实验,进行观察,如图6; (3)调整电路(只接入右侧1个5欧电阻),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阻值最大处,打开学生电源,观察一段时间内右侧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变化情况,如图7、8、9所示;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4)整理器材。
事实证据 由图1、图2和图3可知,右侧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大于左侧。 图1 图2 图3
由图4、图5和图6可知,右侧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大于左侧。 图4 图5 图6
由图7、图8和图9可知,右侧U型管的液面高度差依次变大。 图7 图8 图9
实验结论 (1)当通电时间、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2)当通电时间、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3)当通电电流和电阻相等时,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常见考法 (1)该实验运用了哪些实验方法?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2)教材中的实验用的是煤油,为什么不用水?
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小,吸收相同热量升温快,实验现象更明显。
(3)还有哪些改进实验?
可以用气球进行实验,实验图如下所示:
(4)上图中的甲和乙,若R1>R2,则相同时间后气体的膨胀程度有什么关系?
膨胀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D、C、A、B。
课标实验5 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思考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水浴加热?
思考2:可以先将淀粉溶液与唾液淀粉酶混合后再置于不同温度下处理吗?
思考3:除了温度外,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提出问题 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吗?
猜想假设 每种酶的催化作用有其最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催化作用。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铁架台、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烧杯、温度计、石棉网
实验药品 1% 淀粉溶液、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碘液、水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1)取3 支洁净的试管,编为1~3号,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另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为4~6号,分别加入1毫升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2)将6支试管的1号和4号,2号和5号,3号和6号编为3组,分别放入10℃、37℃和60℃左右的水中,水浴5分钟。 (3)将各组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倒入同组的1%淀粉溶液中,充分摇匀后,再分别放回原温度的水中,水浴5分钟。 (4)往3组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5)观察并记录3组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事实证据 1号 2号 3号
(1)1号试管溶液变蓝色; (2)2号试管中溶液不变蓝; (3)3号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结论 温度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它的催化效果。
常见考法 (1)本实验中为什么需要取新鲜的唾液?
只有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才有活性。
(2)能不能先将唾液淀粉酶与淀粉混合后再进行相应温度下的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好处是什么?
不能。因为先加唾液淀粉酶,3支试管中的淀粉都会被分解,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水浴加热的好处是: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
(3)酶的催化作用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
低温时抑制酶的活性,催化作用减弱;高温时会使酶失去活性,从而失去催化作用。可用下图表示:
(4)除了温度外,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溶液的酸碱度(pH)也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酸性太强或碱性太强都会使酶失去活性,不同的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pH不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8,而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接近7。两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5)能不能用唾液淀粉酶去催化蛋白质分解?
不能,因为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此外,酶还具有高效性和多样性。
拓展实验1 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判断中和反应各阶段的溶质情况
实验改进 改进装置(一)
装置图示 反应结束后,小亮和小丽两同学把各自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白色沉淀增多。
常见考法 (1)小亮同学实验结束后,哪种物质过量? CaCl2溶液过量。
(2)小丽同学实验结束后,哪种物质过量? Na2CO3溶液过量。
(3)烧杯中溶液的溶质组成有哪些情况? ①NaCl;②NaCl、CaCl2;③NaCl、Na2CO3。
(4)如何确定烧杯中溶质是否有Na2CO3? 取适量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有Na2CO3。
实验改进 改进装置(二)
装置图示 小科同学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废液缸中的液体始终呈红色。充分反应后,取适量废液缸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向其中继续滴加硫酸钠溶液,无沉淀生成。
常见考法 (1)如何根据溶液的颜色判断甲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当甲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丙试管中哪种物质过量,理由是什么? 丙试管中碳酸钠溶液过量。因为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混合后,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只能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3)废液中的白色沉淀是什么? 废液缸中的白色沉淀是CaCO3和BaCO3的混合物。
(4)原废液缸中的溶质有哪些? NaCl、NaOH。
实验改进 改进装置(三)
装置图示 充分反应后,将甲、乙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只废液杯中,无明显现象。
常见考法 (1)甲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试管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什么? 实现现象是:悬浊液中固体逐渐溶解;一定含有的溶质是:CaCl2。
(2)乙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试管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什么? 实现现象是:有气泡产生;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
(3)废液杯中废液中的溶质有哪些组成情况? ①CaCl2、NaCl;②CaCl2、NaCl、HCl;③CaCl2、NaCl、Ca(OH)2。
(4)取适量废液杯中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溶液变蓝,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此可知废液杯中溶液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2+H2O;废液中溶质组成:CaCl2、NaCl、HCl。
实验改进 改进装置(四)
装置图示
常见考法 (1)实验中出现白色沉淀的试管有哪些? 甲、丙。
(2)实验结束后,将试管丙中物质过滤,把所得滤液与试管丁中的溶液倒入一个干净的烧杯中混合,若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混合前试管丁中溶液的溶质有哪些组成情况? ①CaCl2;②CaCl2、Ca(OH)2。
(3)过滤后,将四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支烧杯中,若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组成有哪些情况? ①NaCl;②NaCl、CaCl2;③NaCl、HCl;④NaCl、CaCl2、HCl。
实验改进 改进装置(五)
实验图像 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的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20g时不再产生气泡,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g,并绘制了图像。
常见考法 (1)通过图像可知,该废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通过图像可知,该废液的溶质成分为HCl和CaCl2。
(2)图像中a的值为多少? a的值为0.88。
(3)当碳酸钠溶液加到70g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