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8分)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 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与 、 、 并称“四书”。2.孔子名 ,字 , 时期的 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家, 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一箪食( ) 曲肱而枕( )( )( )好之者( ) 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44分)1. 学而时习之( )(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 )( )19. 曲肱而枕之( )(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 )四、通假字(4分)1.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五、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5分)六、按要求默写(7分)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八、请选择本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九、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十、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十一、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总结练习一、语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寒雪日内集( ) 俄而( ) 雪骤(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未若( )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 ) 元方入门不顾(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未若柳絮因风起。(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二、阅读感悟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8.用现代汉语翻译“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的看法。《狼》知识点总结练习文学常识《狼》的作者是 ,字 ,又字 ,号 ,世称 , (朝代)人,郭沫若称赞他的写作是。本文选自 ,该书名的意思是:。二、翻译句子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译: 2、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译: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译: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译: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译: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9、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译:10、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1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1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三、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答:。2、说说“投以骨”时,屠夫是怎么想的 答: 。 3、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答: 。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答: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答: 。6、哪些语句写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答: 。7、“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 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答:。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答:。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 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10、“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答:。1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答:。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答:。《诫子书》知识点总结训练字词解释夫君子之行 行:静以修身 静:俭以养德 俭: 养: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 : 远:非学无以广才 广: 才: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 励:险躁则不能冶性 险: 躁:治: 性:年与时驰 年: 时: 驰:意与日去 意: 日: 去:遂成枯落 遂: 枯落:悲守穷庐 穷庐:诫子书: 诫: 书:句子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翻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翻译: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文章分析本文中心论点是: 。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5、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A.B.6、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 ”字,围绕学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三个方面: 、 、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惜时诗句: 。。《论语》十二章 参考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略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八、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世说新语》两则参考答案:xù nǐ fǒu zhòu 2.家庭聚会 不久、一会儿 快速、急速 高兴地、愉快地 大致、差不多 相比 比不上、不如 凭借 不再等候就走了 回头看 3.(1)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4.如: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顾:古义“回头看”,今义“顾及”、“理睬”;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文义:古义为“诗文”,今义为“文章的意思”;委:古义为“舍弃”,今义为“委托” 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 6.(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7.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9.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狼》参考答案:一、略。二、略。三、理解课文内容,1、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起因:一屠晚归,两狼缀行。2、屠户心里很害怕,想把骨头扔给狼,让狼吃了骨头就不再紧跟他。3、迁就退让。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5、丢掉幻想,准备抵抗。6、(1)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勇敢机智且细心。7、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8、(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9、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10、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11、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12、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诫子书》参考答案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 行: 行为,操守2、静以修身 静: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俭以养德 俭: 节俭 养:培养4、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确 志:志向5、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 : 达到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6、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才:才干7、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 慢:懈怠 励:振奋8、险躁则不能冶性 险:轻薄 躁:浮躁 治:修养 性:性情9、年与时驰 年:年龄 时:时光 驰:指迅速逝去10、意与日去 意:意志 日:岁月 去:消失11、遂成枯落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12、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13、诫子书: 诫:劝勉、告诫 书:书信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以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词性活用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句子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翻译: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文章分析本文中心论点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 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5、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6、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 ”字, 围绕学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澹泊 立志 惜时三个方面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8、惜时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