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八年级生物(三)注意事项: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后相应的位置。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5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计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海中之花”——海葵属于腔肠动物,它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A.由口排出 B.由肛门排出 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膜排出2.做实验时,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主要依据是蚯蚓的( )A.体节 B.环节 C.环带 D.体带3.蛔虫和蚯蚓长得很像,但它们却属于两类不同的动物。下列关于蛔虫和蚯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分别属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C.蚯蚓的运动仅靠刚毛即可完成 D.蚯蚓身体分节,蛔虫身体不分节4.“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适于飞行、鱼适于游泳的共同特征是( )A.体内有脊柱 B.用肺和气囊呼吸 C.体温恒定 D.身体呈流线型5.如图为某科普馆参观路线图,若你去参观科普馆,选项中的动物你最先看到的是( )A.泥鳅 B.鲸鱼 C.金雕 D.猕猴6.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下列有关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螅有刺细胞,利于捕食与御敌 B.家鸽有坚硬的喙,利于飞行生活C.河蚌体表有贝壳,利于保护身体 D.狮子的犬齿发达,利于撕咬猎物7.运动时佩戴合适的护膝、护腕,可以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护膝、护腕相当于关节结构中的( )A.关节头 B.关节窝 C.关节囊 D.关节软骨8.人体在步行时,小腿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小腿运动时需多块肌肉参与完成B.小腿向后抬高时,股四头肌和腓肠肌同时收缩C.股四头肌的两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D.肌肉细胞的呼吸作用为运动提供能量9.下列不属于繁殖行为的是( )A.识别雌雄动物 B.占有繁殖空间 C.争夺食物而打斗 D.求偶10.某实验小组利用三种动物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得到如下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三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动物 甲 乙 丙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 32 65 5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甲→丙→乙1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设计了如图装置,其中A、B、C模拟的是小岛,A岛放有食物,B岛放饥饿的蚂蚁,C岛什么都不放。一段时间后,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洒一些香水,蚂蚁就会失去目标,到处乱爬。此现象说明蚂蚁进行信息交流是靠( )A.动作 B.声音 C.表情 D.气味12.枸杞的果实颜色鲜艳且有香甜的浆液,常常被许多动物取食。动物吃下果实后,枸杞种子会随其粪便排出。这一事实说明( )①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 ②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③植物能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 ④动物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⑤动物和植物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13.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防治棉铃虫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是( )A.研制出新型肥料,增加棉花抗虫性 B.研制新型杀虫剂,提高杀虫效果C.利用棉铃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D.喷洒大量剧毒农药,彻底消灭害虫14.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二者在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下列属于细菌菌落特点的是( )A.菌落呈黑色,呈绒毛状 B.菌落比较大,呈蜘蛛网状C.菌落呈黄色,呈絮状 D.菌落比较小,表面较光滑15.1864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如图)证实了细菌是怎样发生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细菌会在肉汤中自然发生 B.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C.此实验的结果可证明自然发生论的科学性 D.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为了使肉汤更好喝16.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内繁殖、分泌毒素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当身体的伤口较深且又有坏死组织时,破伤风杆菌则会大量繁殖并致病。由此可推测破伤风杆菌的营养方式、生活条件是( )A.自养、不需要氧 B.自养、需要氧 C.异养、不需要氧 D.异养、需要氧17.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每30分钟繁殖一代,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2小时后手上的细菌个数是( )A.200 B.800 C.1600 D.018.下列关于细菌、真菌培养的过程,培养步骤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冰箱B.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冰箱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30℃恒温培养D.配制培养基→接种→30℃恒温箱→观察19.在“观察酵母菌”的实验中,用碘液对酵母菌染色是为了更清楚地观察( )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壁20.如图是酵母菌生殖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酵母菌进行分裂生殖 B.酵母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酵母菌是多细胞真菌 D.酵母菌细胞中有明显液泡21.“地球拓荒者”——地衣,常见于旧墙壁、树干或岩石等处,它是真菌和藻类的复合体,形成地衣的真菌和藻类的关系是( )A.寄生 B.共生 C.腐生 D.捕食22.在观察青霉实验中,对观察到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有白色绒毛状的菌丝 B.菌丝顶端呈青绿色C.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 D.进行出芽生殖23.日常生活中,放置时间过长的橘子皮上常长出青绿色霉斑。引起产生霉斑的生物主要是( )A.乳酸菌 B.酵母菌 C.青霉菌 D.大肠杆菌24.关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和动植物共生 B.作为分解者参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C.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D.作为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25.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下列四种方案,四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B.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C.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D.将树叶灭菌后再分组,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后放在无菌条件下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35分)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空1分,计35分)26.(7分)如图中的甲、乙分别是细菌和青霉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与乙相比,甲为单细胞,它的结构中只有______集中区域,没有______,因此,甲属于______生物。(2)与植物相比,甲、乙细胞内均没有______,大多数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其中乙是通过______(填序号)从营养物质内吸收有机物,供自身利用。(3)霉豆腐是深受大家喜爱的食品,它的制作主要利用了毛霉发酵的原理。毛霉的生殖方式与乙相同,都是通过位于直立菌丝顶端的______(填序号及名称)来繁殖后代。(4)当甲的细胞壁增厚时,细菌能够形成______,是细菌的休眠体,以抵抗不良环境。有27.(6分)我国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助动植物的特征、习性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请结合生物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出自《七律二首·送瘟神》,描述了血吸虫对人的危害。血吸虫的身体呈______对称,与寄生生活相适应,它的______器官特别发达。(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出自《渔歌子》,其中描述的鳜鱼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淡水鱼,请写出其能够在水中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____________。(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出自《约客》,和青蛙属于同一类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出两个)。(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绝句》,其中描述的“黄鹂”和“白鹭”的共同特征是______(写出两点)。(5)“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出自《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其中的犬、狐、兔的生殖发育的特点是______。28.(7分)阅读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资料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歌词反映的是燕子的迁徙行为。资料二:小白鼠活动的区域一般只限于隐蔽处,一旦进入空旷的地方就会设法寻找隐身处,表现出特殊的“寻墙行为”。将小白鼠放入迷宫中,小白鼠经过多次“走错路”,终于找到出口。用大量小白鼠研究后发现:有的小白鼠可以很快找到出口,而有的小白鼠却要经过多次失败后才能找到出口。资料三: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狼一般为团队作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后代不受其他捕食者的侵扰,而且狼的行动迅速,善于合作攻击对手的弱点。(1)资料中的三种动物体内都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______动物,同时,它们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______动物。(2)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来说,燕子的迁徙行为属于______行为。资料二的实验表明小白鼠的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这是由______决定的。(3)燕子和小白鼠这两种动物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动物是______。(4)从动物行为的类型来看,资料三中,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属于动物行为中的______行为;狼在遇到危险,迫不得已时会通过装死来逃避敌害,这一行为属于______行为。29.(9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图1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图2中蜜蜂正在采蜜,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类群主要是______(写出两例)。(2)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是______,它们能将二氧化碳和水通过[①]______作用转化成有机物。图2的中蜜蜂通过______作用,可以将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还无机环境。(3)请写出图1中所示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如果有人大量捕捉丙,短期内丁的数量会______。但长期来看,各生物数量与比例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______的作用。(4)图2中的蜜蜂能帮助植物______,使植物顺利繁殖后代;动物也能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______,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30.(6分)饭前便后洗手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之一。日常生活中细菌无处不在,手上沾染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这些细菌可以导致人体出现腹泻、脓肿等症状。洗手液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成分,可以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结构,对细菌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那么是不是洗手液用的越多,杀菌效果越好呢?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就洗手液用量对杀菌效果是否有影响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①选取6位同学,根据洗手液用量分为0g、1g、2g、3g、4g、5g组。②每位同学用对应用量的洗手液洗手1分钟。③在无菌环境下,将左、右两只手在普通细菌培养基(已高温灭菌后冷却)上按压2秒,盖好培养皿盖。④放在28℃环境中恒温培养36小时后,观察统计培养皿中的菌落数目。最后,根据菌落数目判断洗手液的杀菌效果。实验结果如表:洗手液用量 0g lg 2g 3g 4g 5g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菌落数/个 36 58 12 42 1 3 1 0 0 0 0 0平均数:47 平均数:27 平均数:2 平均数:0.5 平均数:0 平均数:0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该实验作出的假设是______。(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其中0g组为该实验的对照组,其余为______组。(3)将左、右两只手在普通细菌培养基上按压2秒,这一操作属于微生物培养步骤中的______。(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洗手液用量为______g及以上时可完全灭杀细菌。因此,用洗手液洗手时要足量,但也不能浪费。(5)该实验还有一些不太严谨之处,请写出一点: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