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万隆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八年级生物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
A.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B.原始海洋,原始陆地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2.1965 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这在当时远远超过国际水平。利用氨基酸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属于下图中生命起源的哪一个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3.化石是记录生物进化的特殊文字。科学家研究发现,越是在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其生物(  )
A. 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 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 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 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4.如图,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翼手骨骼虽然在外形上差别很大,但它们骨骼的排列是相似的,这说明( )
A.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B.鸟类可能是由哺乳类进化而来的
C.它们的生活环境相同 D.含钙的无机盐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
5.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C. 地层中生物化石按照一定顺序出现 D. 地层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历程
6.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些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图中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  )
A.小麦 B.海龟 C.链孢霉 D.袋鼠
7.2024年8月26日,国际刊物《化石记录》报道了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的新物种化石。研究发现,该物种距今约3亿年,被命名为阳泉中华埃尔莫透翅。请根据化石复原图(如图)推断,该物种最可能属于( )
A.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脊椎动物 D.线形动物
8.下列植物类群中,进化等级最高等的是( )
A.海带 B.葫芦藓 C.肾蕨 D.向日葵
9.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生生不息的,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B. 生物多种多样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D. 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种子植物
10.下列动物的心脏结构示意图,其中哪些动物所具有的心脏体温不恒定(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④
11.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 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B. 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的生存
C. 羚羊为躲避猎豹的追捕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 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12.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 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C. 农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变异
D. 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13.节肢动物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鳃的进化如下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鳃进化出的结构是不同的 B.鳃的进化有利于适应生存环境
C.鳃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D.鳃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4.近年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海水稻”开发,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筛选出天然抗盐、抗碱、抗病基因,通过杂交育种技术,计划培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耐盐水稻品种。水稻对浅水环境的适应和海水稻的选育分别属于(  )
A. 自然选择,人工选择 B. 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C. 人工选择,人工选择 D.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15.《山海经》中《西山经》提到的麢(音:líng),就是现在的羚羊,羚羊是对一类偶蹄目牛科动物的统称。繁殖季节雄性羚羊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下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羚羊角发达的原因是( )
A.长期使用和锻炼的结果 B.人类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
C.特定环境下营养物质丰富生长迅速的结果 D.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16.如表是某类抗生素在四家医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医院 甲 乙 丙 丁
抗生素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细菌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细菌抗生素耐药性是可遗传的变异 B.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用量有关
C.抗生素能诱导细菌产生定向变异 D.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细菌耐药率
17.如图为生活在340万年前的人类元祖-露西的化石,其特点是骨盆宽,下肢比上肢粗壮,据此特点判断露西一定已能(  )
A. 直立行走 B. 制造工具 C. 用火 D. 语言交流
18.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各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①古猿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 ②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③产生了语言 ④四肢行走转为双足直立行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②③
19. 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
A. 人比猿高等 B. 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 人是由猿进化来的 D. 现代的猿也能进化成人
20现代遗传学研究认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哺乳动物可能是( )
A. 大猩猩 B. 长臂猿 C. 黑猩猩 D. 猕猴
21.除能制造石器外,还会制造长矛、标枪用以狩猎、捕鱼的原始人类是(  )
A. 南方古猿 B. 能人 C. 直立人 D. 智人
22.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受到主要影响因素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
A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B 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水
C 鸟类经常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 温度
D 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分布不同的藻类植物 含盐量
A. A B. B C. C D. D
23.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穿越了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工程建设者优化施工方案,通过缩短工期、减少桥墩数量等措施,做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这样做的生态意义是( )
A. 增加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B. 打造观光旅游新亮点
C. 提高白海豚对新环境的适应 D. 减少对白海豚栖息环境的影响
24.山羊由于羊绒细长柔软是纺织原料,因而牧民养羊的数量持续上升,但山羊不仅采食草、灌木和树叶,而且还有连根一起刨食的习性。结果,随山羊数量的增多,草原和灌木林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草原沙漠化现象。这个事例说明生物(   )
A. 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B. 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C. 不能适应环境 D. 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了反应
25.下图生物从左到右依次是生石花、竹节虫、圆掌舟蛾的昆虫,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都能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被发现
B.竹节虫和圆掌舟蛾的拟态有利于它们的捕食和御敌
C.它们现在的形态特征都经历了长期的进化
D.生石花不是生物,竹节虫和圆掌舟蛾的昆虫是生物
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8分)如图是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实验装置是美国青年学者______设计的。
(2)A装置中的气体相当于______,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______。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中的______。
(3)B装置里的液体相当于______,实验后可检验其中含有______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从______到______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27.(10分) “生物进化树”,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及亲缘关系。甲图是生物进化树,乙图是表示不同的地层,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⑩和①代表的动物类群分别是______和______;④和⑥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 ______和______。
(2)甲图表示的进化树中最早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类群是______。
(3)根据原始地球环境判断甲图中原始生命的呼吸方式应为______(有氧或无氧)呼吸,后来进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______不同。
(4)如乙图所示,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未受到破坏的地层内挖掘到一些甲图中①②③类动物化石,若甲地层中发现的是③类生物的化石,那乙地层中应该是______类动物化石。
(5)从甲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遵循从______、______、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规律。
28.(8分)进化论是对物种起源的一种猜测而提出的一种假说。英国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下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请据图回答:
(1)小岛上的蜥蜴原种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性状,说明蜥蜴存在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的(填定向或不定向),这种不同的性状一般是可_______的,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2)在蜥蜴进化过程中,有利性状个体生存下来,不利性状个体被淘汰掉,这个过程是________,其方向是由________决定的。
(3)小岛上食物充足时蜥蜴的繁殖能力特别强,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达尔文称其为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一种是分趾,一种联趾(趾间有蹼)。下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小岛上食物由于短缺,导致________个体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9.(9分)人类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人类学家依据已有证据,作出了一些推测。图一为人类进化历程;图二是人与现代类人猿黑猩猩的骨骼特征比较,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一中所示的人类进化的历程排序为④ ________;依据进化顺序图推测,人类的进化向着________方向发展,因此前肢得到了解放,在此阶段之前,自然环境曾发生过对人类起源有重大影响的变化,这一变化是_________。
(2)依据人类进化顺序图可以看出,人类着装发生了变化,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能够用______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其中图一中的⑤则突出体现人类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______,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显著特征。
(3)图二中表示黑猩猩骨骼的是______(填“A”或“B”)。
(4)在探究人类的起源中发现的最直接证据是________。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利用比较解剖等方法,首次提出“______”的理论。
(5)我国有56个民族组成,但从种族划分来看,主要属于 ______人。
30.(8分)十一假期云南、黑龙江、江西的同学们自发组织开展网上联合实践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对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表格:
体长(mm) 耳长(mm) 体毛
A地区 695 65 浓密
B地区 540 86 正常
C地区 483 103 稀疏
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1)A地区为______,B地区为______,C地区为______。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______;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______;这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它们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3)对这三个地区哺乳动物外部形态起作用的因素为______,它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因素。
(4)动物具有与外界环境相似的体色,虽然可以有效地逃避猛兽的捕食,但难以躲避嗅觉灵敏的猛兽的袭击,这种现象说明______。
31.(7分)甲、乙、丙、丁四位同学都喜欢研究小动物,他们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排除______,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甲同学的实验是对照实验,其中的变量是______。
(3)丙同学的实验具有 ______和 ______两个变量,因此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4)假如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则丁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 ______(填“玻璃板”或“黑纸板”)一侧,表示这一侧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
A. B. C. D.
(5)若乙同学调整实验计划,在原来的实验装置基础上进行变量处理,除水和光照以外,可探究______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写出一种即可)八年级生物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AB 6-10DADDB 11-15CCCAD
16-20CADBC 21-25DDDBD
二、非选择题
26.(1)米勒
(2)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3)原始海洋 氨基酸
(4)无机物 有机小分子物质
27.(1)两栖类 哺乳类 蕨类植物 被子植物
(2)爬行类 (3)无氧 营养方式 (4)①
(5)简单到复杂 从水生到陆生
28.(1)变异 不定向 遗传 (2)自然选择 环境
(3)过度繁殖
(4)联趾型 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意思对即可)
29.(1)②①③⑥⑤ 直立行走 森林大量消失
(2)火 语言 (3)A
(4)化石 人猿同祖(5)蒙古利亚
30.(1)黑龙江的漠河 江西的庐山 云南的西双版纳
(2)散热 保温 (3)温度 非生物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31.(1)偶然性 (2)水 (3)光照 水
(4)黑纸板 D
(5)温度(或空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