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虚虚实实,韵味无穷——古诗词中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理解古诗词中“实”“虚”的含义,熟知“虚实相生”手法的表现形式。掌握这种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总结归纳,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中“实”“虚”的含义,熟知“虚实相生”手法的表现形式难点:掌握这种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导学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大家都知道,宋徽宗赵佶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帝,却是一位高明的画家,他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有一次他在画院出了一道考试题:“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一整座古庙,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当即点为第一名。原来那位获得点赞的考生,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泉边有位老和尚,正在将泉水舀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显然,这幅画采用了绘画艺术中的“虚实相生”。其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更多地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诗歌创作中。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相生”。二、寻实虚之足迹,探韵味之无穷。(35分钟)(一)小试牛刀:找“实”“虚”。(3分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下列诗句中哪些是“实”?哪些为“虚”?1.巴山夜雨涨秋池。2.小楼昨夜又东风3.飞流直下三千尺(二)初露锋芒:定“实”“虚”(2分钟)同学们,在你们看来,何为“实”?何为“虚”?(教学设想:实为看得见的,虚是看不见的。)古代诗歌的“实”是指诗歌中所描述眼前、当下能捕捉到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古代诗歌的“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古代诗歌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三)大显身手:探“实”“虚”(30分钟)活动一:熟知类型。(10分钟,讨论5分钟)小组合作:请结合所讲,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前三项,找出诗歌中的“实”和“虚”,并试着归纳出“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学生展示、分享成果)诗词 实写 虚写 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月夜》问题二:“虚实相生”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明确:虚实相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形式有如下这几种:现在为实,将来为虚;客观为实,梦境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活动二:初探效果。(10分钟,讨论5分钟)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虚实相生”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中剩下的空,去探讨虚实相生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小组合作:请从虚实相生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三首诗词,完成表格最后一空。(学生讨论,分享成果)明确:1.丰富诗中意象,开拓诗的意境,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2.使形象更加鲜明,达情丰厚深刻。3.相反相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三、小结:(2分钟)小说家有所谓的“不写之写”;戏剧家要安排剧中的暗场和人物潜台词;国画家重视画面上的留白,讲求“意到笔不到”;音乐家考究“弦外之音”,寻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我们的古诗词中,虚虚实实,相生相伴,道不能明白表现之场景,去平铺直叙之感觉,增韵味无穷之妙处。四、作业布置:任选其一:1.制作《古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条目表。2.分析《涉江采芙蓉》中虚实相生手法的表达效果。3.制作主题为“古诗词中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手抄报。五、板书设计:虚虚实实,韵味无穷——古诗词中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