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4岁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少年时立“经国救世”之志26岁中进士 54岁受命禁烟56岁戍守新疆 66岁病重逝世。林 则 徐15两次鸦片战争学习要点:了解1840年第一次鸦片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虽然错综复杂,但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专制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个历史任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学习目标:1.鸦片战争前世界形势与中国的闭关自守,以资本主义强国英国为例,用史实说明两次通商失败的原因;从华夷之辨下的宗藩封贡体制说明中国近代闭关自守的历史缘由。2.两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以两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等相关史实,说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中国近代半殖民地不断深化的影响。3.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实践活动,通过《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的理论主张,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意义。1、鸦片战争前中英国情对比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展工业革命军事实力强大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小农经济占主体装备落后、军备废弛英中VS殖民扩张闭关锁国中西对比对比项目 中国 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军事外交君主专制依旧顽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科技多总结、少创新,日渐落后。僵化的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思想专制政策。武器装备与军队训练水平低下,战斗力低下。华夷观念、天朝上国、闭关自守、闭目塞听。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机器大工业占主导。在牛顿等推动下近代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促进思想解放。近代舰船与枪炮火器,;长期征战,军队战斗力强。对外殖民扩张,弱肉强食,不断在世界范围寻找原料产地和市场。传统农耕文明VS近代工业文明1840年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英国对产品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更加强烈,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积极参与侵华活动。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2.列强环视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雄厚成为日不落帝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寻求海外市场和生产原料英国棉纺厂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的原因(一)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年度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国对英国贸易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正常贸易中:贸易顺差(出超):出口>进口英:贸易逆差(入超):出口<进口闭关自守一口通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抵制作用导致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比重(1837-1838年)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 250万导致鸦片贸易1.鸦片战争的原因出超:所谓出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贸易顺差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入超:所谓入超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又称 " 贸易逆差 ",即"入超",或叫"贸易赤字";表明一国的外汇储备减少,该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弱,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集》白银外流加重人民负担损害健康加剧政治腐败削弱军队战斗力鸦片走私对中国有哪些危害?(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企图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鸦片战争的原因(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称呼 立场 合理 缺陷夷匪犯境 清朝通商战争 英国鸦片战争 当今 中国中英战争 美国鸦片战争四种称呼表达了侵略的特性表达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本质目的战争因鸦片而起以战争双方来命名,一目了然囿于传统视角看待,未揭示出战争实质。掩盖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性质以偶发性的导火线来描述,未能完整揭示英国本质目的。缺乏价值判断,看不出是非正义。时代、立场影响历史解释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于英国有侵略性质,于中国有反侵略的正义性。(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的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3)直接原因: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2)重要原因:中国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清廷统治危机严重。第一阶段: 1840年6月---1841年5月攻广州 陷定海 逼天津第二阶段:1841年6月---1842年8月占香港 进吴淞 到南京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第一次鸦片战争2.过程3.结果4、战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②客观原因: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了强大近代化海军;英国综合实力强大。③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统治集团内部战和不定,指挥失当。条 约 内 容 影 响184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人民经济负担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打开中国东南门户改变对外贸易中心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1843中英《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1844中美《望厦条约》 “巡查贸易”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1844中法《黄埔条约》 居住传教权 列强在华租界前身中国领土、司法、贸易等主权被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5.条约内容概念解释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应秉公议定则例”。实际上是有利于英国商人的税则,它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导致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遇有交涉词讼”,犯事的英国人“如何科罪”,中国法律不能管理,而要“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处理,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但这种权利让与不是对等的,即英国给予其他国家的权利并不平等地给予中国。此后,其他国家先后与中国签订类似条款,一旦有国家从中国获得一项特权,其他国家也同等享有,成为损害中国主权特别严重的条款。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是历史的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概念解释(2)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3)对外: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中国国门被迫开放。(4)思想: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开眼看世界。6.影响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政治:(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兴起。(4)经济结构: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出现并快速成长。(5)思想领域: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知识拓展:深刻理解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材料1 :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他们把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中国近代现代史》1.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列强急于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材料2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鸦片战争简史》(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3)为了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2.过程侵略者:英法联军---先锋;美俄---帮凶第一阶段1856—1858年广州→天津大沽口→《天津条约》第二阶段1858—1860年天津大沽口→北京1860年占天津,10月英法抢劫、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3.结果:清政府被迫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条约 时间 签约国家 影响《天津条约》 1858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 中俄《瑷珲条约》 1858 中俄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运权等权益;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合法化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营口天津烟台镇江南京汉口九江淡水台湾汕头琼州《瑷珲条约》割占60多万平方千米《勘分西北界约记》被割占《北京条约》被割占俄国侵占中国领土通商口岸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上表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自学案继续: ①原因目的一脉相承:打开市场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侵略战争③手段方式一脉相承:军事战争+不平等条约④战争影响一脉相承:半殖民半封建化扩大: ①战争规模扩大:国家、时间、区域②危害和影响扩大a.开通商口岸增多b.割地增多c.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d.殖民化程度加深【课堂探究】鸦片战争的性质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这些异教徒、半开化的蛮族人,都站在正义的一边,而我们,开明而有教养的基督徒,却在追求与正义和宗教背道而驰的目标——这场战争从根本上就是非正义的。——曾四任英国首相的英国政治家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时任英国下院议员在下院议会辩论时的发言,转引自[英]蓝诗玲《鸦片战争》那次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英国发动的是保护毒品走私贸易的非正义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蓄谋已久的,西方列强借此打开中国的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杨国桢编《林则徐书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徐继畲《瀛寰志略》三、开眼看世界根据材料归纳出主张和著作,在教材上标注清楚。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三、开眼看世界西洋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了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积极:(1)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2)对后来洋务派和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3)开阔国人视野,启迪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局限:(1)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仅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2)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3)提出学习西方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天朝上国”“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三、开眼看世界两次鸦片战争全新的世界格局、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背景:虎门销烟概况:《南京条约》及附属条约影响:近代史的开端背景: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概况:(四个条约)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课堂小结(2021·河北,6,3分,难度★★★)有学者认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民国初年,中国有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江浙与河北的部分地区,很多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计算实际报酬后,或出售棉花、减少织布,或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这表明 ( C )A.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B.采用机器生产成为共识C.农民灵活应对市场变化D.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解析 近代前期,江浙等地的农村织户“依据棉花、土布的比价”,灵活安排生产、销售,或者减少生产,出售棉花,或者顺应形势,采用机纱、改进生产工具等,表明农民正逐渐适应市场,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C项正确;农村手工业者在恶劣环境下的选择,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排除A项;部分手工业者购买机纱织布,不能说明机器生产成为共识,排除B项;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与很多织户“出售棉花”“采用机纱”等不符,排除D项。(2021·广东,6,3分,难度★★★★)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C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解析 材料反映了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大量输入洋纱,而江南地区输入的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不收购掺有洋纱的土布,这说明洋纱排挤土纱的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故选C项;松江地区属于沿海,但洋纱的输入少于西南地区,因此不能说明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已经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B项说法有误,排除;洋纱和土布的使用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D项。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解释(2017·江苏,6,3分,难度★★★)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D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解析 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困难而不是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说明民性懦弱是部分官员的认识,故C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官员“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故D项正确。考点3 开眼看世界 (2023·辽宁,6,3分,难度★★★)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逐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解析 根据材料“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可知,面对清廷仿制英国军舰的要求,地方督抚认为旧船“尚可牵制于内港”,反对仿制新式军舰,这体现了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故选A项;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说法夸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盛行于洋务运动时期,此时尚未提出,排除C项;对于中央安排的任务,地方督抚作出反应,表明行政效率并不低下,排除D项。(2022·江苏,6,3分,难度★★★)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其着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B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解析 据材料“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知李圭认为国人了解世界较少,参与万国博览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开启民智有重要作用,因此李圭的言行表明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故选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卷入了世界市场体系,排除A项;1876年世界贸易重心在欧洲,排除C项;甲午战后,清政府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