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同步精品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庄子》二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同步精品课件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

第21课 《庄子》二则
目录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诗文朗读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艺术特色
拓展迁移
课后作业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北冥有鱼》
新课导入
庄周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
学习目标
重点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难点
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辩论,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两人并称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作品。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冥有鱼
诗文朗读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庄子想象中的北海,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冥”同“溟”,海。下文中的“南冥”指南海。
大鱼名。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北冥有鱼
内容解读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振翅奋飞时,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内容解读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内容解读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击水,拍打水面。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译文: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就将飞往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内容解读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内容解读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并简单概括层意。
三层
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
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作者仰望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内容精讲
2.庄子笔下的“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内容精讲
3.“野马”“尘埃”借助什么运动?庄子为什么要写它们的运动?
“野马”“尘埃”借助气息运动。
这是在解释大鹏为什么要借助大风的力量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并飞向南海。细微如“野马”“尘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又何况背部有几千里之大的鹏鸟呢?
内容精讲
4.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大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内容精讲
示例: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5.学完这篇文章,你从鲲鹏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结构梳理
鲲变为鹏
鹏徙南海
拟想鹏俯瞰大地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主题归纳
《北冥有鱼》一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飞向南海的故事,说明大鹏的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是有所依赖的,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艺术特色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而飞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诗文朗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内容解读
一种白色小鱼。
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内容解读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内容解读
完全,完备。
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1.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鱼之乐。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惠子认为,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内容精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庄子与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逻辑,并体会双方的语气变化。
辩论 逻辑 语气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发出感叹
首先发难
反唇相讥
逻辑推断
偷换概念
轻松愉悦
质疑
针锋相对
胜券在握
从容
内容精讲
3.读完课文,分析庄子和惠子这对好友的性格差异。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于物,物我两忘。
4.庄子与惠子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内容精讲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有不知鱼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意愿。
4.庄子与惠子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内容精讲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回避矛盾,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思维的巧妙和机敏。
内容精讲
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看法一: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却采取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转败为胜。他把惠子说的“怎么知道”,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最后惠子无话可说。
内容精讲
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看法二: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庄子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内容精讲
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为什么?
看法三: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结构梳理
庄子与惠子






庄子:安知——偷换概念(胜)
惠子:安知——发难、咄咄逼人
机智巧妙
轻松闲适
主题归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艺术特色
1.采用对话的形式。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展现了精彩的辩论艺术。
艺术特色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拓展迁移
与“鹏”有关的诗句
李白《大鹏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清照《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拓展迁移
《庄子·秋水》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哪些呢,你知道吗?
望洋兴叹: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东施效颦: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课后作业
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则故事。
谢谢观看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