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五千多年文明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了近代,文化衰微,多种探索都失败了,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了马义的指导,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了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在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先进文化,找到了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好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呢,本节课我们来一探究竟……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9.2.1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2.2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9.2.3 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怎么做?
重点背诵,标题也是措施
新课导入
思考:电视剧《人世间》为什么能够得到无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
根据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人世间》,讲述了“光字片”周家几代人沉浮起落的命运故事,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歌颂了基层社会小人物顽强的生命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播出以来,收视率突破央视五年收视纪录,收获的五星好评数不胜数。
传递出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不断奋斗,追求美好生活
描写平凡的普通人的生活,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展现时代变迁,讴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贴近人民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知识梳理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意: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一元化)
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习近平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2.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让我们的文化服务于人民。
——习近平
思考: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和人民有什么样的关系?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原因
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要求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2.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笔记:1.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不是文艺工作者
文艺创作者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
原因
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
要求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2.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国家
如何理解“众口难调”的文化需求?
多层次:顾名思义,就是层次的高低深浅,就是既要有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文化,也要有知识分子能够接受的文化。
多样化:就是指样式、态式,就是经典或流行的样式、传统或时尚的样式、严肃或娱乐的样式。
多方面:就是指要在娱乐、运动、生活、知识等方面全面开花,一个方面都不能落下,文化的每个方面都要涉及到。
知识小结
1.总体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具体要求:
(1)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坚定4自信。
(2)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 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3)文化发展要为了人民。
①文化事业: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文化产业: 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 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 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知识梳理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反映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后40多年的时代剧。描绘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从周家三代的生活角度,展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等重大历史事件。吸引了50后到70后与电视剧人物有思想共鸣的群体,就连80后、90后也加入了观看的大军。是近年来荧屏少有的、收视率极高的一部电视剧。
思考:结合《人世间》的取材背景,分析作品走红的原因?
知识梳理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为什么要立足时代之基(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
理论依据:
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知识梳理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2.为什么要回答时代问题?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①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②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注意: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2.创新不是目的,目的是服务实践。
3.文化对时代是影响,不是决定。
思考探究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观点一:博古可以通今,既然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就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好了。
观点二:西方发达国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我们只需要将价值观移植过来即可。
观点三: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他的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
思考:怎样评价以上观点?这启示我们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传承中华文化,但不能简单复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的理论。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借鉴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效果: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原则: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做法:
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知识整合: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角度,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中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背重点)
课堂小结: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中心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总要求
具体要求
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
2. 回答时代问题的原因
1.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2.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BY YUSHEN
1、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创作导向。( )
2、艺术家的灵感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人民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
3、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
4、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融通不同资源。( )
×
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
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
人民才是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易混易错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村改革带来的希望在心底里流淌、在劳动中萌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在希望的田野上点燃,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此诞生。如今,这首唱响大江南北的歌已凝结成标示时代巨变的音乐符号,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这表明( )
①群众喜闻乐见是评价艺术价值的客观标准
②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讴歌人民、讴歌劳动
③激情与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④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回应时代要求又能引领时代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群众喜闻乐见是主观的,不是客观标准
社会实践和生活才是源泉
C
2.社会文化,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城市中的草根艺人用努力和汗水,为疲劳一整天的人们带来轻松和欢笑。虽谈不上高大上,却传递着真善美。他们来自草根,为草根服务。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②草根文化就是我们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③人的文化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不断发展
④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文化素养要靠后天自觉学习才能形成
×
×
C
3.(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举办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誉为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近3000名中外运动健儿闪耀赛场,18000多名赛会志愿者默默奉献,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被刷新,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是迄今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这表明
①体育运动以彰显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追求
②人民是体育运动的价值创造者和价值享受者
③体育运动具有塑造人生、促进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
④体育运动是消弭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体育运动能彰显文化自信,但不是以彰显文化自信为根本价值追求
文化具有多样性,“消弭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
C
4.(2022·广东高考)艾思奇被誉为“善用大众话语的人民哲学家”。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以大众话语为载体,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众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起来,直接满足了当时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热切期望,启蒙了成千上万青年的革命理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见
①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②先进文化只要走进大众,就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的文化成果能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呼声
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的反映,又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但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文化是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不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D
8.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全国优秀杂技剧目晋京展演”活动的首部剧目,大型音舞诗画杂技剧《山水国潮》在北京保利剧院精彩上演。
《山水国潮》以深受当下青年人喜爱的“国潮”为主线,整场演出由《百鸟朝凤——柔术》《笑傲江湖——飞叉》《荷塘月色——蹬伞》《陌上欢歌——草帽》等九个杂技节目组成,展现了九种不同风格的杂技艺术,融入杂技、舞蹈、音乐、诗词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民风民俗等传统元素,深挖传统文化以及德州地域文化内涵,简约、凝练、震撼、厚重,以现代化视角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中国味道”浓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紧贴时代需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③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 分析《山水国潮》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