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第7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第8课)——吸收外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9课)——面向未来第九课内容及内在逻辑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1)建设文化强国(2)坚定文化自信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雏形全盛衰微振兴为什么?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曲线图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进行各式各样尝试。春秋战国隋唐时期近代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跌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化走向衰弱。BY YUSHEN阅读与思考自由主义看到西方文化的长处,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保守主义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糟粕。无政府主义把自由绝对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三民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但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你认为这些主张存在哪些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中 华 文 化 何 去 何 从 呢 ?1.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考: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1)共产党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有了领导核心)(2)指明文化发展方向:(有了前进方向)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3)重要转折点:(有了重要转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有了指导思想)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当代中国的新青年,我以为应该有六个标准: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个标准总的来说,就是科学与民主,要造就一代新青年,唯有科学和民主并重,科学与民主就是检验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和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准绳。凡是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遗留、圣贤之垂教、社会之崇尚,皆不值得提倡。” ——陈独秀先生在上海震旦大学的演讲摘录思考:祖宗之遗留、圣贤之垂教都要抛弃吗?中共是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关系的?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与践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4.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1)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领导核心:②指导思想:③任务\方向:④基本方针:⑤性质:⑥目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日战争精神等BY YUSHEN知识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例如: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人文精神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1956) 例如: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1956-至今例如:抗疫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 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实践中的伟大创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种文化比较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1导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深厚基础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支撑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强基石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结(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构成。三者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BY YUSHEN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 P113-114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代表封建迷信的落后文化“种族主义”,人民无需求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我们如何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呢?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探究视角1: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孕育和滋养与之相应的文化。视角2:如果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割裂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迷失方向。视角3: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视角4: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结合以上观点,思考我国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决定的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五个决定)①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②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③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④由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⑤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建设社会主义 ,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 和丰富的 相匹配文化强国五位一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文化底蕴文化资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两个才能)“中特”发展道路与文化强国之间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本课小结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近代中华文化复兴的探索及结果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4.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1.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2.走“中特”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2、中国共产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1、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4、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在革命时期创造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转折点)(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3、中华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文化)5、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是看它是否优秀,是否与经济政治相适应。(判断标准是看它的发展方向和人民需求)6、文化强国和中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文化强国和中特社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目标与路径的关系)易混易错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长征途中,毛泽东登上六盘山豪迈作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表明,长城( )①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③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④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真题演练D2.革命烈士的家书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片纸只字重千钧,红色家书意万重。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更加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动人力量。革命烈士的家书( )①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②承载着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载体④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因传播而有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3.(2023江苏徐州一中月考,改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可见,文艺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 )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扶持高雅文艺,适当限制通俗文艺③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④与各种文艺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促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C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②有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③有助于党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增强文化自觉④必须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无关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