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世界(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怎么样(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第五课)
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六课)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必修4
说说你对苹果的认识
红红的
圆圆的
甜甜的
脆脆的
水果
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
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苹果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一、认识与实践
1.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积极的、主动的反映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一、认识与实践
2.认识的形式(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红红的
圆圆的
甜甜的
脆脆的
水果
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
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苹果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途径 通过感觉器官获得 借助思维抽象得到
内容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 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层次 认识的低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注意:(笔记)
1.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理性认识不一定都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3.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发展、深化
依赖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阅读与思考:请结合以下诗句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自然界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一、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 P49
人类社会
对象
性质
(1)含义
笔记: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革命、改革、完善国家
制度、政策、法律等。
航天、疫苗研发、科考、高考改革、技术创新等。
c.科学实验活动
b.变革社会的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含义、三种基本形式、特点 P49
(2)三种基本形式
1.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国务院机构改革
3.学生听课
4.教师上课
5.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
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
教育实践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①客观物质性
高铁建造的基本要素:人力、技术、材料等,都是客观的。
建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受经费、自然条件、技术瓶颈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
(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值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一、认识与实践
客观物质性
(3)实践的特点
一、认识与实践
(3)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能动性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
②主观能动性
嫦娥六号发射成功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一人之功,还是全体中国航天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近代的火箭发射,再到现代的深空探测,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探索未知的世界。
社会性
历史性
(3)实践的特点
③社会历史性
A.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练一练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减轻痛苦。可有的大手术,光用酒来麻醉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笔记!!】:认识的来源(只有1个):实践
认识的途径(2个):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侧重于“认识从何而来 从无到有”)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知识拓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名言警句、诗句或俗语谚语。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
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着人们去探索研究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吃一堑,长一智。
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然后知不足。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例:抗击新冠病毒
例:先进的医疗设备
例:人们对与新冠病毒的认识更加加深
(侧重于“认识从旧到新”,从“不全面到全面“)
动物趣闻: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
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
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实践
实践
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对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
客观
(相符合)正确的认识
(不相符)错误的认识
注意: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多数人的意见、专家结论、科学理论、权威观点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阅读与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人们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认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
认识
实践
唯一来源
最终目的
注意:认识有正确错误之分。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纸上谈兵)
表现 侧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知识小结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练一练
原理:
知识小结(背)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1、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
实践
辩证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含义
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含义
基本形式
特点
课堂小结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决定
反作用
易错易混
【解析】:直接经验不一定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
4、获得正确认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解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2、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具有实践价值。
【解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并不唯一。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课堂练习
1.“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这是大脑对梅子的味道进行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是感性认识的表象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概念、知觉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A
课堂练习
2.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4颗导航卫星,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
A.主观能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主动创造性
D.相对独立性
A
3.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将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质和大气,以提升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的认识。材料表明( )
①探测火星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科学实验是人们改造世界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认识工具的不断进步延展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4.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港珠澳大桥堪称人间奇迹。我国在多年的桥梁工程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港珠澳大桥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工程建设,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没有经验可循。大桥线路需经过伶仃洋航道和香港国际机场航线,一方面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和航班降落限高需求,还要满足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使用寿命120年的要求。一系列技术难题倒逼建设者不断创新,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400多项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创造了大桥防风防腐防震技术、世界最大钢箱梁和桥塔的制造安装、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生产浮运安装等7项世界记录,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行和检测,2018年10月24日,大桥正式通车,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连接。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作用。(12分)
港珠澳大桥堪称人间奇迹。我国在多年的桥梁工程建设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港珠澳大桥涵盖了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人工岛等多项不同领域工程建设,是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技术的超级集合体,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没有经验可循。大桥线路需经过伶仃洋航道和香港国际机场航线,一方面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和航班降落限高需求,还要满足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使用寿命120年的要求。一系列技术难题倒逼建设者不断创新,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400多项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创造了大桥防风防腐防震技术、世界最大钢箱梁和桥塔的制造安装、世界最长海底隧道的生产浮运安装等7项世界记录,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行和检测,2018年10月24日,大桥正式通车,实现了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的连接。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作用。(12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2分)多年的桥梁工程建设实践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普遍经验;而新的桥梁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课题,推动建设者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多项发明专利,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4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分)港珠澳大桥通过试运行检测并顺利通车,验证了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科学性。(2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分)我国在实践中获得的新技术成功应用于大桥建设,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