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必修四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检测题(二)(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必修四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检测题(二)(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检测题(二)
班级     小组      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平台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各项任务。从哲学上看,该发射任务的完成体现了(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哲学史上存在“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漫画所反映的“两个对子”相一致的是( )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篇《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长征诗篇的开篇之作,创作于1934年至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集中描写了行军路上所经过的群山险峻的情景,借以展现红军的坚强与伟大。下列对该小令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令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红军长征的内心感悟
②小令是对行军路中情景的主观映象
③小令是为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提供行动依据
④小令作为积极的意识能激励人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年10月,我国北京大学某科研团队通过科学实验,实现了日冕磁场的常规测量,揭示了日冕磁场在约8个月时间内的演化规律。这是继2020年该团队测得首幅全局性日冕磁图后的又一重要进展,使太阳大气磁场的常规测量从过去仅限于最底层的光球扩展到日心距最大约1.6个太阳半径的日冕中。日冕磁场常规测量的初步实现,将促进黑子周期、日冕加热、太阳爆发及空间天气预报、日球层磁场演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这说明( )
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科学研究活动将不断刷新世界的本质
③思维和存具有一致性,要承认可知论
④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雨是恬淡人心的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雨是让人止不住思念的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的雨是人生漂泊零落、心痛到极致的雨。这说明( )
①大自然的雨是诗人独特审美不可缺少的基础
②诗人对自己人生境况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哲学往往产生于曲折且复杂的人生经历之中
④雨以不同的形态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列漫画中父亲的疑问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看到运动是物质固有根本属性
②事物的运动以时间的变化为条件
③事物不运动也可以保持自己的存在
④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公园20分钟”理论在社交平台上悄然走红。该理论称,只要在公园闲逛片刻,最大程度放空大脑,就能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不少网友尝试后表示,这一理论真的有效。选择去公园20分钟能让人的状态更好( )
①佐证了自然界的变化能够影响人类情绪的变化
②反映出人能够通过改造客观世界释放情绪压力
③反映出通过意识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④表明人类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心理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游戏。对于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而言,网络游戏、视频直播是他们时常接触的娱乐方式。预防网络沉迷,不能只想着怎么监督或限制孩子,需要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屏幕之外的生活连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进而自觉远离网络诱惑。这是因为( )
①尊重孩子的天性是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基础
②外在的监督或限制不利于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③提供有意义的替代选择就能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④激发未成年人的主动性是预防网络沉迷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每逢暴雨,城市“看海”的尴尬不时出现,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我国130多个城市试点打造“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打造“海绵城市”表明( )
①违背规律,必然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既要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下列诗句与习总书记的观点一致的是( )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东数西算”工程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和全国算力资源配置,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东西部资源的互补共享和协同联动,从而缓解东部地区算力紧张的局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可见,这一重大工程( )
①割断东西部不利联系,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②把握事物发展条件,构建了东西部间新的联系
③遵循系统优化方法,促进了数据资源优化配置
④立足西部这个关键部分,实现了整体功能提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通常,人们普遍认为,爱挑毛病的人是“刺儿头”,沉默寡言的人城府深;活泼的人毛躁,内向的人老实;青年人开化,老年人迂腐。这种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定性看法的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然而,“刻板”往往与事实不符,影响人们对人和事做出客观评价。这说明( )
①矛盾双方不断运动变化,对事物不宜有定性看法
②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用同类中的重点代替两点
③要一分二地看问题,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共性掩盖个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以往,消费者曾陷入“食用油越亮越好”的认识误区,油脂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而过度加工的现象较为突出,造成食用油中维生素E、天然胡萝卜素、叶绿素等微量营养元素大量损失,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利。为此,我国有关部门修改食用油加工标准,引导企业向“适度加工”转型。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
①矛盾的斗争性可以向同一性转化
②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可以保持事物性质稳定防止向不利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每次的人生不如意,都是上天给的长假,这时的你,应该好好享受假期。”下边漫画启示我们要( )
①革命批判,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中的不如意
②转换思维,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变为现实中的长假
③迎接挑战,在曲折中前进的总趋势下享受人生
④一分为二,在矛盾对立统一中把握人生的得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历史细节浩如烟海,历史脉络盘根错节。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的历史思维,把握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否则,就会陷于历史细节的汪洋大海,见孤木以为森林、拾鱼目以为珠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此,我们需要( )
A.抓主要矛盾,学党史、重实践
B.坚持两点论,统筹兼顾次要矛盾
C.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D.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16.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成绩斐然。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用综合思维方法处理问题,促进系统的优化
②把握矛盾问题精髓,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③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根本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如重科研轻教学,评职称更看重发表几篇论文、拿了几个课题,而教学质量好坏、学生是否满意等内容却被忽略;评审指标忽视学科差异,公共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等申报科研项目难度大……种种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体制机制的革新。这表明( )
①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必须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针对不同学科制定完全不同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③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要立足科研作出顶层设计
④客观存在着的各种矛盾推动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2024年7月 ,李强指出:2024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升级。同时要清醒看到,当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有专家认为,咖啡中的咖啡因可以刺激神经原,适量摄入有一定的提神作用。但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每天的咖啡因摄入量应不超过400毫克。要保持长时间的精力充沛,更应该关注日常作息、饮食均衡、适当锻炼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个人身体素质。对此,下列说法对应正确的是( )
A.摄入咖啡因能提神——咖啡因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
B.咖啡因能提神但也可能对人造成不良影响——任何事物都存在优点和缺点
C.每天摄入咖啡因量并非越多越好——坚持适度原则就能不犯极端化错误
D.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关键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20.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其哲学依据是( )
①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②量变是质变的基础,量变积累到足够程度才能实现发展
③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准备,促进曲折性向前进性转化
④改造世界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城盐湖,实地察看盐湖风貌,6500万年前的一场地质运动,造就了影响华夏文明的一池雪白,600余年的开采史,积淀了运城盐池博远厚重的文明元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盐湖生产经营活动偏重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力度不足,导致盐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2020年9月,盐湖保护范围内停止一切工业生产。2021年,运城市启动实施《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并对盐湖堤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盐湖的自然风貌,厚植了盐湖的生态底色。目前,盐湖共记录鸟类大约205种,特色植物资源30余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开展盐湖生态保护的必要性。(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起点上,我们要增强对“一带一路”的科学认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前行道路上,有顺境也会有逆流,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把握世界的规律”的知识,分析上述讲话对我国实现现代化有哪些方法论启示。(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2月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需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突出阶段性,对尚处于“脏乱差”阶段的乡村,改善人居环境是当务之急,当美丽乡村基本建成时,应适时启动村庄经营,践行“两山”理念,并注重长期治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二是要完善制度保障,尤其是在推动村庄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三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不同市场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做大乡村“蛋糕”,同时要加强政府调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分好“蛋糕”,实现村、村民和市场主体三方共赢。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分析如何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9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阐释“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7分 )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新时代我们应如何推进世界中国学的研究。(10分 )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检测题(二)
参 考 答 案
1.C[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错误。②③: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开展多个领域的实(试)验与应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等各项任务,这说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②③正确。④: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动性不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2.D[漫画中的两个人的分歧在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①不合题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属于辩证法思想,②不合题意。“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③符合题意。“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④符合题意。]
3.C[物质决定意识,小令的创作源于实践,而不是作者对红军长征的内心感悟,①错误。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小令作为积极的意识能激励人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②④正确。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③错误。]
4.D[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①有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刷新世界的本质” 说法错误,②排除。北京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实验常规测量了日冕磁场,并揭示了其约8个月的演化规律,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一致性,思维能准确反映存在,③正确。日冕磁场的初步测量将推动对太阳黑子周期、日冕加热、太阳爆发和空间天气预报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说明了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④正确。]
5.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此大自然的雨是诗人独特审美不可缺少的基础,①符合题意。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所以不同的人看待雨有不同的感受,②符合题意。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错误。雨作为客观事物并不能反映诗人不同的内心感受,④错误。]
6.B[漫画中父亲的疑问启示我们,要看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存在,①④符合题意。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保持存在,③错误。]
7.D[题干不体现大自然的变化,①不符合题意。题干不反映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不体现在改造客观世界中释放情绪压力,②不符合题意。“公园20分钟”理论的核心是放空大脑,这样才能让人身心放松,因此这一理论反映出通过意识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③正确。人们按照“公园20分钟”理论去实践,取得放松身心的效果,表明人类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心理运动的规律,④正确。]
8.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故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与实际,①符合题意。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需要外在的监督或限制,②错误。提供有意义的替代选择与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关系,③表述不严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屏幕之外的生活连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能主动和自觉远离网络诱惑,④符合题意。]
9.D[打造“海绵城市”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③适合题意。材料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①排除。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联系,④错误的。]
10.B[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和“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都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①④符合题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强调的是珍惜时间,②不合题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强调的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③不合题意。]
11.C[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割断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①错误。“东数西算”打破地域限制,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和全国算力资源配置,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促进了东西部资源的互补共享和协同联动,从而缓解东部地区算力紧张的局面,这一重大工程把握事物发展条件,构建起了东西部间新的联系;遵循了系统优化方法,促进了我国数据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②③符合题意。要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④错误。]
12.D[矛盾双方不断运动变化,对事物不宜有定性看法的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①错误。“刻板效应”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是片面观点,不是以重点代替两点,②错误。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定性看法的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然而,“刻板”往往与事实不符,影响人们对人和事做出客观评价,说明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共性掩盖个性,③④正确。]
13.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不意味着矛盾的斗争性可以向同一性转化,①错误。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②错误。“油脂加工企业为了迎合市场而过度加工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此,我国有关部门修改食用油加工标准,引导企业向适度加工转型”,这说明了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适度加工体现了可以保持事物性质稳定防止向不利转化,③④正确。]
14.B[漫画中“每次的人生不如意,都是上天给的长假,这时的你,应该好好享受假期”,启示我们要革命批判地想问题、办事情,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中的不如意,坚持一分为二,对立统一,①④符合题意。思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将人生中的不如意变为现实中的长假,而且漫画中的“长假”强调心态的调整,而不是现实中的长假,②错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③错误。]
15.D[材料强调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的历史思维,把握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告诉我们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D正确。抓主要矛盾、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坚持两点论,统筹兼顾次要矛盾,在材料中都未体现,ABC排除。]
16.B[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这说明用综合思维方法处理问题,促进系统的优化;同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①③正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把握矛盾问题的精髓,材料没有涉及到,②排除。材料强调三地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强调抓住主要矛盾,没体现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根本性质,④排除。]
17.C[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职称评审重科研轻教学,没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①正确。职称评审要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但不代表不同学科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完全不同,②排除。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要立足科研作出顶层设计不符合题目要求,③排除。“种种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体制机制的革新”说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矛盾推动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④正确。]
18.B[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存在问题,说明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①③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②不合题意。材料只是经济发展存在的两个方面,没有强调二者相互转化,④不合题意。]
19.D[咖啡因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A排除。任何事物都存在优点和缺点的观点错误,B排除。坚持适度原则才能不犯极端化的错误,但是“就能”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太绝对了,C排除。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关键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这说明在影响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因素中,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D正确。]
20.A[做好“三农”工作,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体现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①正确。我们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基础,量变积累到足够程度才能实现发展,②正确。任何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是客观的。做好迎接困难的充分准备并不能促进曲折性向前进性转化,③排除。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体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不是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④排除。]
2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盐湖生产经营活动偏重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力度不足,导致盐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需要开展盐湖生态保护。(2分)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开展盐湖生态保护是自觉立足盐湖实际,把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生动实践。(2分)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正确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开展盐湖生态保护旨在加强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运城市启动实施《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使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分)
22.①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要根据当前面临的形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分)
②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2分)
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面对挫折考验。前行道路上,有顺境也会有逆流,坚持目标导向、行动导向,又要克服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2分)
④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中方愿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分)
23.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要求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借鉴好“千万工程”的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加以落实。(3分)
②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突出阶段性,针对不同乡村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2分)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着重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2分)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抓好政府的政策引导,实现村、村民和市场主体三方共赢。(2分)
24.(1)①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历史中国之学”和“当代中国之学”都是中国学的研究对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分 )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历史中国之学”侧重研究历史之中国,“当代中国之学”侧重研究当代之中国。(2分 )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历史中国之学”和“当代中国之学”的对立统一推动中国学不断向前发展。 (2分 )
(2)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中国学的研究必须研究历史中国之学,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3分)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推动中国学的研究必须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3分)
③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推动中国学的研究必须研究当代中国之学,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时代特色。(2分)
④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各国专家学者要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HYPERLINK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