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神经冲动的传递 第2课时(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神经冲动的传递 第2课时(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神经冲动的传递
课时学习目标 1.说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及特点。(演绎与推理)
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社会责任)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神经元的____________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2.突触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过程
(2)传递特点
①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突触处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____________的转换。
[微思考]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什么?需要转运蛋白和能量吗?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自由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
(3)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4)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
1.不同的神经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不同的信息:兴奋或抑制。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如图和教材P29图2-8可知,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是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相偶联的,结合(1)小题中图1和图2,分析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可被降解或回收,若作用于肌肉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降解或回收受阻,则会导致什么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传递的用时主要取决于突触数量的多少,还是神经纤维的长度?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教材和以上问题分析,概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突触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用关键概念、行为动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神经递质的释放、类型、作用及去向
2.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学以致用】
1.如图为脑内A、B两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机制。图解中的“·”代表5-羟色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③处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
B.5-羟色胺由A神经元释放,进入B神经元发挥作用
C.5-羟色胺与③上的受体结合,使③上的Na+内流
D.结构③的膜电位变化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2.(2024·河南名校联盟)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将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B.乙酰胆碱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会被分解,不能持续发挥作用
D.若某药物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将不能兴奋
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兴奋剂
原是指能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2.毒品
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____________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3.兴奋剂、毒品等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________。
[辨正误]
(1)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
(2)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
(3)吸食毒品会造成心理依赖性,且难以消除。(  )
1.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从而影响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思考化学物质可能会从哪些方面来影响突触处兴奋的传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P30“思考·讨论”,结合如图分析可卡因的危害,回答有关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①]____________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以________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据图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让吸毒者产生异常快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吸食可卡因,戒毒工作长期且艰难,毒瘾真正解除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3.(2024·湖南长沙期中)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膜外局部电流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B.突触前膜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泡内,重复使用
C.可卡因可使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延长“愉悦感”的时间
D.长期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4.(2024·山东枣庄期中)人脑中本来有一种类吗啡肽物质,没有毒性且对身体有益。吸毒者在吸食了吗啡等毒品之后,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进入人体,可以使人体感到愉悦,但会通过抑制Ca2+的跨膜转运,减少自身的类吗啡肽的分泌,最后只能靠外界的类吗啡肽物质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自身的类吗啡肽物质完全停止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类吗啡肽物质与多巴胺引起毒瘾的机制相同
B.长时间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不会产生精神依赖
C.研究促进突触前膜上Ca2+转运蛋白开放的药物可以提供戒毒新思路
D.由于外来的类吗啡肽对人体有害,我们应该禁止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
随堂检测
1.(2024·辽宁大连调研)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小体是轴突分支末端形成的膨大结构
B.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过程不需要细胞供能
D.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2.(2024·广东深圳期末)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甘氨酸都可以作为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C.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需要ATP水解供能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
3.(2024·江西金太阳联考)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
4.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不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5.(2024·西工大附中期末)抑郁症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精神疾病。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有关。NE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NE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结合图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NE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起Ca2+内流从而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NE的释放。NE释放后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被突触前膜再摄取。
(3)据图分析,杂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
自主梳理
1.轴突末梢
2.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3.(1)①轴突末梢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②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递质—受体复合物
④离子通道 电位变化 ⑤降解 回收 (2)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化学信号
微思考
提示:胞吐。不需要转运蛋白,但需要能量。
辨正误
(1)× 提示: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 提示:自由扩散属于跨膜运输方式,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3)× 提示: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4)× 提示: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
合作探究
1.(1)提示:图1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图2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2)提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与受体相偶联的Na+通道蛋白开放,Na+内流,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与受体相偶联的Cl-通道蛋白开放,Cl-内流,强化静息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表现为抑制。
2.提示:肌肉细胞持续兴奋。
3.提示:主要取决于突触数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速度快。兴奋在突触处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需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速度较慢。
4.提示: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相关离子通道开放→相关的离子内流或外流→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学以致用
1.A [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③处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会进入B神经元,B错误;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③上的受体结合,不会使③上的Na+内流,而是引起Cl-内流,C错误;膜电位变化时,会引起相关离子的跨膜运输,所以与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错误。]
2.D [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乙酰胆碱会持续的作用于受体,突触后神经元将持续兴奋,D错误。]
二、
自主梳理
1.中枢神经系统
2.形成瘾癖
3.突触
辨正误
(1)√ (2)√ (3)√
合作探究
1.提示:①神经递质方面: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回收、降解等;②神经递质受体方面:破坏受体、与受体竞争性结合、影响受体合成等;③离子通道方面:影响突触后膜与神经递质受体相偶联的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等。
2.(1)提示:突触小泡 胞吐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多巴胺起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体及时回收至突触小体
(2)提示: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断了多巴胺的回收,使得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导致大脑皮层产生异常快感。
(3)提示:可卡因抑制了多巴胺的回收,使得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人体产生异常快感;通过机体的反馈调节,多巴胺受体减少,导致对多巴胺不敏感,机体正常的兴奋性降低,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重要原因。
(4)提示:多巴胺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学以致用
3.A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多巴胺的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膜外仍表现为正电位,所以膜外局部电流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A错误。]
4.C [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进入人体后,抑制自身类吗啡肽的分泌,而多巴胺引起多巴胺受体减少,引起毒瘾的机制不相同,A错误;长时间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会抑制自身类吗啡肽的分泌,最后产生精神依赖,B错误;毒瘾的形成是由于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抑制Ca2+的跨膜转运,进而减少自身的类吗啡肽的分泌,最终导致对外来类吗啡肽物质的依赖,据此可推测,研究促进突触前膜上Ca2+转运蛋白开放的药物进而可以促进自身类吗啡肽的产生,从而实现戒毒,因而可以提供戒毒新思路,C正确;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D错误。]
随堂检测
1.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过程不消耗能量,C正确;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则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2.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挥作用后立即被降解或回收,不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D错误。]
3.C [图中①~⑤分别表示突触前膜、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需要②(线粒体)供能,A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转换形式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或肌肉细胞,D正确。]
4.C [神经—肌肉接头处属于突触,由题意可知,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就可以和阿托品竞争受体,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5.(1)反射弧
(2)促进 被水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3)杂环类抗抑郁剂抑制NE的再摄取,同时解除NE对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NE的抑制作用,使得突触间隙中NE的含量增加,从而治疗抑郁症(共39张PPT)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3节第2课时
神经冲动的传递
课时学习目标
1.说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及特点。(演绎与推理)
2.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社会责任)
目录 CONTENTS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
的危害
3.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1.突触小体
神经元的__________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作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
2.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过程
轴突末梢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的受体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递质—受体复合物
离子通道
电位变化
降解
回收
(2)传递特点
①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突触处兴奋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要慢,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__________的转换。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化学信号
【微思考】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什么?需要转运蛋白和能量吗?
提示:胞吐。不需要转运蛋白,但需要能量。
×
【辨正误】
(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
提示: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自由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
提示:自由扩散属于跨膜运输方式,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3)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提示: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
提示: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
×
×
×
1.不同的神经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不同的信息:兴奋或抑制。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提示:图1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图2中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2)观察下图和教材P29图2-8可知,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是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相偶联的,结合(1)小题中图1和图2,分析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
提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与受体相偶联的Na+通道蛋白开放,Na+内流,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引发与受体相偶联的Cl-通道蛋白开放,Cl-内流,强化静息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表现为抑制。
2.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可被降解或回收,若作用于肌肉细胞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降解或回收受阻,则会导致什么后果?
提示:肌肉细胞持续兴奋。
3.兴奋传递的用时主要取决于突触数量的多少,还是神经纤维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提示:主要取决于突触数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速度快。兴奋在突触处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需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速度较慢。
4.结合教材和以上问题分析,概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突触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用关键概念、行为动词和箭头表示)。
提示: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相关离子通道开放→相关的离子内流或外流→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1.神经递质的释放、类型、作用及去向
2.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 学以致用 】
A
1.如图为脑内A、B两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机制。图解中的“·”代表5-羟色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③处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
B.5-羟色胺由A神经元释放,进入B神经元发挥作用
C.5-羟色胺与③上的受体结合,使③上的Na+内流
D.结构③的膜电位变化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解析:图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③处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A正确;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不会进入B神经元,B错误;
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③上的受体结合,不会使③上的Na+内流,而是引起Cl-内流,C错误;
膜电位变化时,会引起相关离子的跨膜运输,所以与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错误。
A.③处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
B.5-羟色胺由A神经元释放,进入B神经元发挥作用
C.5-羟色胺与③上的受体结合,使③上的Na+内流
D.结构③的膜电位变化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D
2.(2024·河南名校联盟)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可将乙酰胆碱水解为胆碱和乙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B.乙酰胆碱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C.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会被分解,不能持续发挥作用
D.若某药物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将不能兴奋
解析: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乙酰胆碱会持续的作用于受体,突触后神经元将持续兴奋,D错误。
1.兴奋剂
原是指能提高______________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2.毒品
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__________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3.兴奋剂、毒品等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______。
中枢神经系统
形成瘾癖
突触

【辨正误】
(1)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
(2)禁毒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
(3)吸食毒品会造成心理依赖性,且难以消除。( )


1.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从而影响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思考化学物质可能会从哪些方面来影响突触处兴奋的传递?
提示:①神经递质方面: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回收、降解等;
②神经递质受体方面:破坏受体、与受体竞争性结合、影响受体合成等;
③离子通道方面:影响突触后膜与神经递质受体相偶联的离子通道蛋白的活性等。
2.阅读教材P30“思考·讨论”,结合如图分析可卡因的危害,回答有关问题。
(1)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
[①]____________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
时,多巴胺以________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
电位变化,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据图推测,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触小泡
胞吐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多巴胺起作用后被多巴胺转运体及时回收至突触小体
(2)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让吸毒者产生异常快感?
提示: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断了多巴胺的回收,使得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导致大脑皮层产生异常快感。
(3)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提示:可卡因抑制了多巴胺的回收,使得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人体产生异常快感;通过机体的反馈调节,多巴胺受体减少,导致对多巴胺不敏感,机体正常的兴奋性降低,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重要原因。
(4)一旦吸食可卡因,戒毒工作长期且艰难,毒瘾真正解除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多巴胺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 学以致用 】
A
3.(2024·湖南长沙期中)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膜外局部电流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B.突触前膜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泡内,重复使用
C.可卡因可使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从而延长“愉悦感”的时间
D.长期强制戒毒,使神经递质的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解析: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多巴胺的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外表现为负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膜外仍表现为正电位,所以膜外局部电流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A错误。
4.(2024·山东枣庄期中)人脑中本来有一种类吗啡肽物质,没有毒性且对身体有益。吸毒者在吸食了吗啡等毒品之后,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进入人体,可以使人体感到愉悦,但会通过抑制Ca2+的跨膜转运,减少自身的类吗啡肽的分泌,最后只能靠外界的类吗啡肽物质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自身的类吗啡肽物质完全停止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类吗啡肽物质与多巴胺引起毒瘾的机制相同
B.长时间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不会产生精神依赖
C.研究促进突触前膜上Ca2+转运蛋白开放的药物可以提供戒毒新思路
D.由于外来的类吗啡肽对人体有害,我们应该禁止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
C
解析: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进入人体后,抑制自身类吗啡肽的分泌,而多巴胺引起多巴胺受体减少,引起毒瘾的机制不相同,A错误;
长时间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会抑制自身类吗啡肽的分泌,最后产生精神依赖,B错误;
毒瘾的形成是由于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抑制Ca2+的跨膜转运,进而减少自身的类吗啡肽的分泌,最终导致对外来类吗啡肽物质的依赖,据此可推测,研究促进突触前膜上Ca2+转运蛋白开放的药物进而可以促进自身类吗啡肽的产生,从而实现戒毒,因而可以提供戒毒新思路,C正确;
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含有类吗啡肽的药物,D错误。
D
1.(2024·辽宁大连调研)关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小体是轴突分支末端形成的膨大结构
B.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过程不需要细胞供能
D.释放的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过程不消耗能量,C正确;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则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D
2.(2024·广东深圳期末)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甘氨酸都可以作为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C.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需要ATP水解供能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
解析: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发挥作用后立即被降解或回收,不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持续的电位变化,D错误。
C
3.(2024·江西金太阳联考)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
解析:图中①~⑤分别表示突触前膜、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需要②(线粒体)供能,A正确;
兴奋在突触处的转换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转换形式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或肌肉细胞,D正确。
A.神经递质存在于③中,它的释放需要②参与
B.图中①④⑤构成突触,其中④为突触后膜
C.在突触后膜上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某些腺体细胞
C
4.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不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阿托品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解析:神经—肌肉接头处属于突触,由题意可知,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而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后,乙酰胆碱不被分解,就可以和阿托品竞争受体,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因此很可能是因为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反射弧
5.(2024·西工大附中期末)抑郁症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精神疾病。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有关。NE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NE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结合图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NE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
(2)据图分析,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起Ca2+内流从而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NE的释放。NE释放后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被突触前膜再摄取。
促进
被水解、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杂环类抗抑郁剂抑制NE的
再摄取,同时解除NE对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NE的抑制作用,使得突触
间隙中NE的含量增加,从而治疗抑郁症
(3)据图分析,杂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时练7 神经冲动的传递
(分值:6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为树突末梢,构成突触小体
①中物质通过协助扩散释放至②中
②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在a、b两神经元之间信号传导方向是b→a
2.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功能
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神经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无关
神经递质作用完后均在组织间隙被降解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3.(2022·全国乙卷,3)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4.电刺激突触后,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该电刺激的部位是突触前的神经元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
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刺激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知识点2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5.某止痛药物作用机理是阻断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对其机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药物作用导致神经递质不能正常释放
止痛药与相应受体结合,可维持突触后膜静息电位
药物阻断了突触前膜对兴奋性递质的回收
药物与神经递质有相似结构,争夺受体
6.某些种类的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经常吸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下图表示某毒品的作用机理,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促进转运蛋白回收神经递质
长期吸食毒品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减少
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因此抑郁症患者可以适量吸食毒品
毒品分子能延长神经递质的作用时间,从而提高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
7.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8.氯胺酮是静脉全麻药,其作用原理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受体附近,不消耗细胞产生的ATP
长时间使用氯胺酮,可能会导致人的脑部神经细胞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
氯胺酮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综合提升】
9.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①③⑧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余为兴奋性神经元。
模式Ⅰ中,①接受和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兴奋
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最终导致⑨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电位不发生变化
10.人神经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环状通路,信息在环路中循环传递会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N处表示突触结构,图中共有3个突触
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可能是①→③→②→①
M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时,膜外的Na+浓度低于膜内的
若刺激X处,则M、N、Y处均会发生电位变化
11.癫痫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患者发作时表现为全身抽搐,原因是脑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即神经元高度异常兴奋)。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缓解癫痫症状。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与细胞外Na+的内流有关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阴离子内流
与正常人相比,癫痫患者脑内的γ-氨基丁酸含量较高
抑制分解γ-氨基丁酸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癫痫
12.神经元之间除常见的化学突触(信息传递依赖神经递质)外,还存在电突触,其突触间隙很窄,突触前膜末梢内无突触小泡,前膜和后膜之间由离子通道连接,带电离子可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电信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甲代表电突触,其传递信号过程与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相似
图中化学突触的兴奋传递方向是A→B
两种突触都可以双向传导兴奋从而使反应速率更快
图中的突触小泡内会有大量的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
13.(12分)甲、乙、丙三个神经细胞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A、B表示刺激位点,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突触间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主要与________(填结构)有关,图1中共有________个该结构。
(2)(4分)科学家为探究三个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则说明神经元乙分泌的是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若刺激B点,检测发现突触间隙①中Cl-含量下降,神经元乙中Cl-含量上升,则说明神经元甲____________,此时该突触后膜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3)(6分)若图1中某兴奋能依次传递到三个神经元上,则传递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用神经元和箭头表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分)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还是电信号呢?基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两个生理状态相同的蛙的心脏A和B,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已知副交感神经可以使心率降低。A保留副交感神经,将B的副交感神经剔除,刺激支配A心脏的副交感神经,A的跳动减慢;从A心脏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的营养液中,B的跳动也减慢。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4分)科学家这样设计实验基于的假说是____________,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该实验结果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信号依赖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突触),在突触小体内能完成的信号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科学研究表明,刺激支配蛙心的副交感神经和刺激支配骨骼肌的传出神经所释放的信号都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可引起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却降低收缩频率。请对此提出合理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7 神经冲动的传递
1.C [a为突触小体,由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A错误;①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B错误;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则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而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在a、b两神经元之间信号传导方向是a→b,D错误。]
2.A [突触后神经元可能是另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也可以合成神经递质,A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胞吐过程涉及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该过程有膜蛋白和磷脂的参与,B错误;神经递质作用完之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不会进入突触后神经元,D错误。]
3.B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会加剧肌肉痉挛,不能达到治疗目的,A不合理;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以中断信号由突触间隙传至突触后膜的过程,能够阻止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B合理;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会使得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被降解,从而持续作用于肌肉组织,不能达到治疗目的,C不合理;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有利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使肌肉组织持续兴奋,不能达到治疗目的,D不合理。]
4.D [突触前神经元产生了动作电位,故该电刺激的部位是突触前的神经元,A正确;静息状态时,通常规定膜外电位为零电位,静息电位为-70 mV,故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B正确;题图显示突触后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C正确;题图中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依然是静息电位状态,故刺激后未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错误。]
5.C [药物作用导致神经递质不能正常释放,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可起到止痛作用;止痛药与相应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维持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可起到止痛作用;药物阻断了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回收,则可导致神经递质持续作用,使突触后膜兴奋,起不到止痛作用;药物与神经递质有相似结构,争夺受体,使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可起到止痛作用。]
6.B [毒品分子与转运蛋白结合,阻止了转运蛋白回收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A错误;据图可知,长期吸食毒品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数量减少,B正确;吸食毒品会使人对毒品产生依赖,危害人体健康,C错误;毒品分子能延长神经递质的作用时间,但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减少,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下降,D错误。]
7.A [α-银环蛇毒可使带有兴奋信息的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了信息的传递,故中毒后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不能被清除,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中毒后肌肉僵直。]
8.A [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兴奋时,钠离子内流,但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A错误。]
9.B [模式Ⅰ中,兴奋性神经元②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抑制性神经元①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A错误;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③⑤都兴奋,B正确;模式Ⅲ中,⑧兴奋后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⑦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错误;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错误。]
10.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由图可知,N处表示突触结构,图中共有3个突触,A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轴突到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B错误;M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的,C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刺激X处,M处不会发生电位变化,D错误。]
11.C [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即神经元高度异常兴奋,与细胞外Na+的内流有关,A正确;由于γ-氨基丁酸是人脑内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以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起阴离子内流,抑制神经元兴奋,B正确;癫痫病人脑内的
γ-氨基丁酸含量较正常人低,使大脑过度兴奋导致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C错误;抑制分解γ-氨基丁酸的药物可使γ-氨基丁酸含量升高,可以用于治疗癫痫,D正确。]
12.D [乙表示电突触,其体现的信息交流方式与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类似,A错误;图甲中化学突触的神经递质由B向A释放,所以兴奋传递方向是B→A,B错误;据图可知,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靠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所以信号传递比化学突触快,电突触信号传递的方向具有双向性(双向传递),而化学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
13.(1)突触 3
(2)兴奋性 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外正内负
(3)甲→乙→丙 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神经元甲和乙所形成的突触中,甲为突触前膜,乙为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乙和丙形成的突触中,乙为突触前膜,丙为突触后膜
14.(1)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B心脏的跳动减慢
(2)假说正确(神经细胞释放化学物质,使心肌跳动减慢)
(3)电信号-化学信号
(4)乙酰胆碱在心肌和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在该实验中心脏A保留副交感神经,A跳动减慢;剃除心脏B的副交感神经,往心脏B的营养液中加入心脏A的营养液,B的跳动也减慢,说明A的营养液中含有某种物质使B心脏的跳动减慢,即证明当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在神经元与心肌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化学信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