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水盐平衡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2课时(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水盐平衡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第2课时(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水盐平衡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时学习目标 1.概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稳态与平衡观)
2.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归纳与概括)
1.水的来源和去路
2.Na+的来源和去路
Na+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3.抗利尿激素参与的水盐平衡的调节
4.醛固酮参与的水盐平衡的调节
当大量丢失水分使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思考]
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正误]
(1)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完成的。(  )
(2)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会导致尿量减少。(  )
(3)人剧烈运动或高温条件下工作时应及时补充水和钠盐。(  )
(4)K+不仅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等作用。(  )
阅读教材P60~61正文和图3-10、图3-11,回答有关水平衡调节的问题。
(1)根据图3-10,回忆初中学过的尿液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请据下图分析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的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炒菜时放盐极少。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他的健康可能会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构建醛固酮参与的水盐平衡调节的模型(补充:影响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细胞外液容量、血钠含量、血钾含量等,醛固酮分泌量增多,会导致肾脏对水、Na+的重吸收增强,对K+的排出量增加。)
1.抗利尿激素参与的水盐平衡调节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变化,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而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部位是下丘脑,而释放部位是垂体。
3.影响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多个,如细胞外液容量、血钠含量、血钾含量等。
【学以致用】
1.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丙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在甲细胞中合成
D.下丘脑中的渴觉中枢兴奋
2.高渗性脱水是指机体中水和钠同时丧失,且失水多于失钠。下列对高渗性脱水后出现的生理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增多,使尿量减少
B.调节水盐平衡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D.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后,大脑皮层会产生渴觉
3.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该激素和受体结合后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K+的排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B.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C.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D.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
4.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该事实体现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检测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但不会丢失Na+
C.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排出
D.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2.某同学在介绍学习记忆法时,以人手的五个手指比喻“水盐平衡”过程中相应的调节过程。大拇指较短,该同学用以表示“饮水量减少”,其他手指的含义不合理的是(  )
A.食指表示“体液渗透压升高”
B.中指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
C.无名指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量增多”
D.小拇指表示“尿量增多”
3.低钠血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水盐平衡失调疾病。患者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小于135(mmol·L-1),表现为恶心、嗜睡、多尿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钠血症患者体内醛固酮的分泌量可能增多
B.大量出汗后一次性饮水过多易引发低钠血症
C.低钠血症患者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D.可通过静脉滴注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对低钠血症进行治疗
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D.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后分泌TRH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5.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min);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20%的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处理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第2课时 水盐平衡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自主梳理
1.代谢
2.食盐
3.升高 下丘脑 大脑皮层 渴感 饮水 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水
4.细胞外液量减少 血钠含量降低 肾上腺皮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 血钠含量升高
5.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微思考
提示:尿液的多少与水的产生和排出有关系。冬天相比于夏天,汗液分泌量减少,同时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导致尿液量增加。
辨正误
(1)√
(2)× 提示: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3)√ (4)√
合作探究
(1)提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和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2)提示: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管腔面)融合,使细胞膜(管腔面)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最终促进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3)提示:有道理,从图3-11可以看出,当人意识到渴了,说明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已经升高,机体已经在调动心脏、肾等器官以及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调节渗透压。长期如此,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如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压升高、酸中毒等。
(4)提示:不对。不吃饭会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不喝水会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失衡。大便和小便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些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引起中毒或其他病症,损害人体健康。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完成的,不仅仅是摄入和排出的平衡,不能靠禁食、禁水和减少排便来保持。
(5)提示:Na+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长期食盐摄入不足,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6)提示:
学以致用
1.D [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A、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甲(下丘脑)细胞合成、分泌的,C正确;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2.C [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C错误。]
3.D [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动态平衡,A错误;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K+的排出,B错误;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C错误。]
4.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随堂检测
1.D [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随尿排出,A错误;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B错误;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由皮肤表层蒸发排出,C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正确。]
2.D [大拇指较短,该同学用以表示“饮水量减少”,则可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故食指表示“体液渗透压升高”,A不符合题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则中指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无名指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量增多”,而小拇指表示“尿量减少”,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3.C [血钠浓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血浆的渗透压也降低,因此患者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比正常人低,C错误。]
4.D [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后分泌TRH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没有体现体液调节,D错误。]
5.(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还原糖(葡萄糖)
(3)下丘脑
解析 (2)c处理后,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尿量增加。斐林试剂用于检验还原糖,若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则说明尿液中含有还原糖(葡萄糖)。(共32张PPT)
第3章 体液调节
第3节第2课时
水盐平衡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课时学习目标
1.概述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稳态与平衡观)
2.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归纳与概括)
目录 CONTENTS
随堂检测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代谢
1.水的来源和去路
2.Na+的来源和去路
Na+的主要来源是______,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
食盐
3.抗利尿激素参与的水盐平衡的调节
3.抗利尿激素参与的
水盐平衡的调节
升高
下丘脑
大脑皮层
渴感
饮水
抗利尿激素
重吸收水
4.醛固酮参与的水盐平衡的调节
当大量丢失水分使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________________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______________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细胞外液量减少
血钠含量降低
肾上腺皮质
肾小管和集合管
血钠含量升高
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______________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微思考】
一般情况下,冬天人的尿较多,夏天人的尿较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提示:尿液的多少与水的产生和排出有关系。冬天相比于夏天,汗液分泌量减少,同时机体因代谢生成的水增加,导致尿液量增加。

【辨正误】
(1)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完成的。( )
(2)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会导致尿量减少。( )
提示: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3)人剧烈运动或高温条件下工作时应及时补充水和钠盐。( )
(4)K+不仅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而且还具有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等作用。( )
×


阅读教材P60~61正文和图3-10、图3-11,回答有关水平衡调节的问题。
(1)根据图3-10,回忆初中学过的尿液的形成过程。
提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和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2)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请据下图分析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理。
提示: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管腔面)融合,使细胞膜(管腔面)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增加,最终促进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3)有人说,不要等渴了再喝水。你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提示:有道理,从图3-11可以看出,当人意识到渴了,说明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已经升高,机体已经在调动心脏、肾等器官以及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调节渗透压。长期如此,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如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压升高、酸中毒等。
(4)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不吃饭会使机体营养摄入不足,不喝水会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失衡。大便和小便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些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会引起中毒或其他病症,损害人体健康。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完成的,不仅仅是摄入和排出的平衡,不能靠禁食、禁水和减少排便来保持。
(5)有的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炒菜时放盐极少。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他的健康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提示:Na+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长期食盐摄入不足,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影响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6)构建醛固酮参与的水盐平衡调节的模型(补充:影响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细胞外液容量、血钠含量、血钾含量等,醛固酮分泌量增多,会导致肾脏对水、Na+的重吸收增强,对K+的排出量增加。)
提示:
1.抗利尿激素参与的水盐平衡调节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变化,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而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部位是下丘脑,而释放部位是垂体。
3.影响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有多个,如细胞外液容量、血钠含量、血钾含量等。
【 学以致用 】
D
1.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解析:甲、乙、丙分别是下丘脑、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A、B正确;
抗利尿激素是由甲(下丘脑)细胞合成、分泌的,C正确;
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C
2.高渗性脱水是指机体中水和钠同时丧失,且失水多于失钠。下列对高渗性脱水后出现的生理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增多,使尿量减少
B.调节水盐平衡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D.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后,大脑皮层会产生渴觉
解析: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C错误。
3.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该激素和受体结合后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K+的排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B.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
C.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
D.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
D
解析: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动态平衡,A错误;
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K+的排出,B错误;
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C错误。
4.给奶牛挤奶时其乳头上的感受器会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能反射性地引起乳腺排乳;同时该兴奋还能上传到下丘脑促使其合成催产素,进而促进乳腺排乳。该事实体现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
的一个环节
D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
B.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但不会丢失Na+
C.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排出
D.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解析:Na+来自饮食,主要通过肾随尿排出,A错误;
剧烈呕吐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B错误;
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可由皮肤表层蒸发排出,C错误;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正确。
D
2.某同学在介绍学习记忆法时,以人手的五个手指比喻“水盐平衡”过程中相应的调节过程。大拇指较短,该同学用以表示“饮水量减少”,其他手指的含义不合理的是(  )
A.食指表示“体液渗透压升高”
B.中指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
C.无名指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量增多”
D.小拇指表示“尿量增多”
解析:大拇指较短,该同学用以表示“饮水量减少”,则可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故食指表示“体液渗透压升高”,A不符合题意;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则中指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无名指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量增多”,而小拇指表示“尿量减少”,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C
3.低钠血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水盐平衡失调疾病。患者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小于135(mmol·L-1),表现为恶心、嗜睡、多尿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钠血症患者体内醛固酮的分泌量可能增多
B.大量出汗后一次性饮水过多易引发低钠血症
C.低钠血症患者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D.可通过静脉滴注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对低钠血症进行治疗
解析:血钠浓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血浆的渗透压也降低,因此患者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比正常人低,C错误。
D
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C.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D.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后分泌TRH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下丘脑接受寒冷刺激后分泌TRH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没有体现体液调节,D错误。
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5.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min);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20%的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a处理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增加
还原糖(葡萄糖)
下丘脑
解析:(2)c处理后,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尿量增加。斐林试剂用于检验还原糖,若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则说明尿液中含有还原糖(葡萄糖)。限时练14 水盐平衡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分值:6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抗利尿激素参与的水盐平衡调节
1.下列对水和Na+的来源及排出的叙述,错误的是(  )
水的来源有饮水、食物和代谢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
肾排尿是排出水和Na+的主要途径
通过大肠和肾排出的水都来自体液
2.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不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血浆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3.如图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
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4.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人在一次性大量饮水后,可能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导致水中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有些同学为减少去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值得推广
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水中毒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知识点2 醛固酮参与的水盐平衡调节
5.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脂质激素,该激素作用后可以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K+排出量增加的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醛固酮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
醛固酮发挥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加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环境正常的pH
6.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灭活醛固酮的功能减退,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醛固酮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醛固酮含量升高造成Na+、水潴留,细胞外液增多而导致组织水肿
组织水肿发生时,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水分子仍然能进行相互交换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知识点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
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液中较低浓度的CO2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
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也属于内分泌系统
8.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据图可知,内外刺激a可引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作出反应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可以作为效应器
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
若图中的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则该激素可影响神经系统b的发育和功能
【综合提升】
9.图中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在b点因反馈调节减少TRH的分泌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在c点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若X代表Na+,则在b→c肾上腺髓质分泌的醛固酮会增加
若X代表血糖,则在c→d可表示人体空腹时血液流经肝细胞
10.水钠平衡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长期高盐饮食易使机体的水钠平衡紊乱,使水和钠滞留在内环境中,导致细胞外液量增加,这是诱发高血压常见原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和钠的方式都属于协助扩散
正常人高盐饮食后会促进醛固酮的分泌,降低钠的重吸收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都能促使机体血压升高
抑制醛固酮受体的药物可减缓水钠滞留,用于治疗高血压
11.尿崩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尿崩症根据致病机理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临床上可通过对患者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 h后补充抗利尿激素)后,测定其尿液渗透压的方法加以鉴别。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中枢性尿崩症可能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损导致的
肾源性尿崩症是肾小球细胞膜上抗利尿激素受体受损导致的
禁水加压后尿液渗透压将明显升高的是中枢性尿崩症
禁水加压后尿液渗透压将无明显变化的是肾源性尿崩症
12.如图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饮用大量清水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多
13.(12分)如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B________(填名称)和原尿混合,维持二者的渗透压梯度。
(2)(4分)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水通道蛋白在________中合成,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
(3)(2分)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C________(填名称)结合后,启动a过程,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
(4)(4分)当正常人一次饮用1 000 mL清水,约过半小时后,尿量就开始增加。其调节过程是①→②→③。请完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的凹陷处集中,然后形成内陷囊泡,b过程增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2分)SIADH综合征也称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导致水潴留等临床表现的疾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5分)抗利尿激素由________分泌,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使尿量________。但正常人尿量不会一直增加或减少,这是因为机体存在________机制。
(2)(3分)抽取患者血液可以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依据是激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时间效应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4分)醛固酮分泌异常会引发疾病,比如分泌过多会引起高血压。对此,人们已经筛选出了一种降压效果显著的药物。已知该药物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竞争性地与醛固酮受体结合)。请设计实验验证该药物的作用原理。
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60只,选取20只作为甲组,另外40只制备成________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测定各组大鼠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并记录。
③甲组和乙组实验鼠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丙组实验鼠注射________溶液,连续处理16周,在此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16周后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预期结果:16周后测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该药物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限时练14 水盐平衡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D [通过大肠排出的水一部分来自体液,一部分为未吸收的水。]
2.D [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
3.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渗透压呈正相关。]
4.D [饮水排尿有助于排出人体内的代谢废物,通过少喝水来减少去厕所的次数,这种做法不值得推广,A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则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不容易发生水中毒,B错误;水进出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不存在主动运输的方式,C错误;人体产生口渴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感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属于反射,D正确。]
5.C [醛固酮属于脂质不是蛋白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不是氨基酸,A错误;醛固酮属于激素,其作用为调节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是催化剂的作用,B错误;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的是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D错误。]
6.A [醛固酮的受体在细胞内,A错误;醛固酮含量升高造成Na+、水潴留,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吸水增多而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组织水肿发生时,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水分子仍然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相互交换,只是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子数会更多,C正确;醛固酮属于皮质激素,醛固酮具有吸钠排钾的作用,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D正确。]
7.C [CO2浓度过高,可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8.C [血糖浓度升高会促进图中c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活动增强,C错误。]
9.C [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图中b点时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则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因此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会减少,A正确;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点时抗利尿激素含量低,而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则c点时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较弱,B正确;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能分泌醛固酮等,若X代表Na+,则在b→c段Na+浓度下降,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会增加,C错误;如果X是血糖,c→d时段血糖含量上升,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发挥作用促进肝脏细胞中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成糖导致的,故在c→d可表示人体空腹时血液流经肝细胞,D正确。]
10.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主要是协助扩散,而重吸收钠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因此高盐饮食会导致醛固酮分泌减少,从而减少钠的重吸收,B错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重吸收钠离子,二者分泌量增加会使水和钠滞留在内环境中,导致细胞外液量增加,可促使机体血压升高,所以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都能促使机体血压升高,C错误。]
11.B [肾源性尿崩症的病因是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的抗利尿激素受体受损,B错误。]
12.B [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应为曲线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稍微增多,应为曲线d,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饮用大量清水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D错误。]
13.(1)组织液
(2)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
(3)(抗利尿激素)受体 对水的通透性增强
(4)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液中抗利尿激素减少 ③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
解析 (1)图中B位于组织细胞之间,应为组织液。(2)水通道蛋白属于细胞膜蛋白,其在核糖体上合成,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后转运至囊泡膜上。(3)C与抗利尿激素结合,则C为抗利尿激素受体;由图可知,C与抗利尿激素结合后,启动a过程,导致管腔侧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使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强。(4)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引起体液中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的凹陷处集中,然后形成内陷囊泡,b过程增强;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排尿量增加。
14.(1)下丘脑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 (负)反馈调节
(2)通过体液运输 缓慢而持久
(3)①实验性高血压 ③等量(等浓度)的该药物 ④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相同且高于甲组,但血压值丙组低于乙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