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4章 单元检测卷(四)(课件 原卷版 解析版,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4章 单元检测卷(四)(课件 原卷版 解析版,共3份)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四)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胃液呈强酸性,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巨噬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机体易被病原体感染
D.机体依赖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答案 A
解析 胃酸为胃黏膜的分泌物,胃液不属于体液,故胃酸杀死病原微生物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正确;清除侵入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故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机体易被病原体感染,C正确;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识别并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正确。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组成了人体的中枢淋巴器官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胸腺是T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
D.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答案 C
解析 中枢淋巴器官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错误;T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胸腺是T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C正确;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错误。
3.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能合成膜蛋白CTLA-4,这种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科学家发现,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前不需要接受癌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刺激
B.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C.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答案 D
解析 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前需要接受癌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刺激,A错误;CTLA-4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减弱,B错误;体液免疫需要抗体的作战,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
4.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B.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C.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答案 C
解析 激素产生后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经体液运输到全身,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A正确;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B正确;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抗原不一定是细胞,C错误;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D正确。
5.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③为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能活化并开始分裂分化
B.图中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
C.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答案 C
解析 ③为B细胞,其活化需要抗原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结合两个信号及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图中④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正确;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特定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而不是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错误。
6.下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B.若Ⅰ为辅助性T细胞、Ⅱ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
C.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D.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答案 C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于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如果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A正确;若Ⅰ为辅助性T细胞、Ⅱ为B细胞,辅助性T细胞激活B细胞,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E是促甲状腺激素,Ⅱ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由于此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Ⅱ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加会抑制Ⅰ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C错误;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体液运输,所以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D正确。
7.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同点不包括(  )
A.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
B.它们都具有特异性
C.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识别相应抗原
D.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里成熟
答案 D
解析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辅助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A不符合题意;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不符合题意;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以识别相应的抗原,C不符合题意;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但是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符合题意。
8.若病原体侵入到细胞内部,机体需要依靠细胞免疫过程来“作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膜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往往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C.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记忆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
D.记忆细胞若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它们都会一直存活
答案 A
解析 靶细胞膜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可以作为信号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A正确;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既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又参与体液免疫过程,B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二次免疫时,记忆T细胞分化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才发挥作用,C错误;记忆细胞若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正常情况下它们会逐渐死亡,不会出现都一直存活的现象,D错误。
9.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的两条臂可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
B.细胞丙具有特异性,其细胞膜上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答案 B
解析 抗体与抗原是特异性结合,所以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的两条臂可以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A正确;细胞丙(浆细胞)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但它分泌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过程④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特异性结合,C正确;HIV侵入人体后,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传播,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予以清除,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D正确。
10.烧伤、创伤等伤口处常因铜绿假单胞菌(Pa)而导致感染。在Pa感染部位可检出大量丝状噬菌体(f),f侵染Pa并随Pa的分裂传递给子细菌,但f的增殖和释放不引起Pa的裂解。研究者将等量的无f侵染的Pa菌株(P)和被f侵染的Pa菌株(P1)分别接种于小鼠伤口,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由此可见,f能够促进Pa引起的伤口感染
C.受伤前给小鼠注射f的表面蛋白,可能降低P1造成的伤口感染率
D.被f侵染的Pa菌株可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并被其裂解
答案 D
解析 吞噬细胞可吞噬外来的细菌和病毒,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A正确;由图可知,P1的伤口感染率在各个组均比P组高,说明f能够促进Pa引起的伤口感染,B正确;受伤前给小鼠注射f的表面蛋白,使小鼠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可能降低P1造成的伤口感染率,C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的是小鼠本身被寄生的细胞,D错误。
11.正常人感染某种病毒后,机体内T细胞和病毒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C.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D.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
答案 B
解析 a~b段病毒在机体内增殖,病毒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到细胞表面,进而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促使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病毒与B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错误;b~c段大量病毒被清除,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正在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而释放出去,再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C、D正确。
12.获得性血友病患者体内某些细胞的表面抗原物质与凝血因子Ⅷ相似,导致机体产生了大量针对凝血因子Ⅷ的抗体,从而使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自发出血,严重时危及生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获得性血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临床上可以采用免疫抑制疗法来治疗获得性血友病
C.获得性血友病是由于机体免疫自稳功能过强导致的
D.该病患者体内浆细胞识别抗原的能力比正常人的强
答案 D
解析 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13.对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的病人,见到人造玫瑰花时也会出现哮喘,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性免疫反应。此现象符合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建立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人初次接触玫瑰花粉时即引发体液免疫产生了抗体
B.引起哮喘的人造玫瑰花是条件刺激,该条件性免疫反应的维持需要其不断强化
C.条件反射的形成提高了动物体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D.该条件性免疫反应受到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玫瑰花粉引起过敏性哮喘,故玫瑰花粉是非条件刺激,人造玫瑰花中无玫瑰花粉,但能引起哮喘,故人造玫瑰花是条件刺激,该条件性免疫反应的维持需要玫瑰花粉(非条件刺激)不断强化,B错误。
14.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侵染B细胞
C.HIV不侵染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D.受捐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异常CCR5基因能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 A
解析 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T细胞,A正确;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推测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侵染T细胞,B错误;同一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其结构与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据此推测HIV不侵染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内编码CCR蛋白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受捐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不能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所以骨髓细胞中的异常CCR5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15.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常使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株接种成纤维细胞,培养收获毒液,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狂犬病疫苗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B.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在细胞表面后传递给B细胞
C.多次注射疫苗,机体可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D.成功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同时预防流感、狂犬病和甲型肝炎
答案 C
解析 狂犬病疫苗为抗原,不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A错误;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疫苗并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针对抗狂犬病病毒的一种抗体,不能产生针对抗流感、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D错误。
16.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表述,错误的是(  )
A.HIV主要侵染感染者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其特异性免疫功能瘫痪
B.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C.HIV刺激感染者机体产生的抗体,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
D.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抗体的数量
答案 D
解析 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而不是HIV抗体的数量,D错误。
17.蛋白酶Derp1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常见抗原,其可切割气道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的蛋白组分,从而侵入机体内环境。下图为Derp1接触皮下APC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
B.细胞②进行增殖、分化通常需要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
C.细胞③产生的抗体可与肥大细胞表面的Fc受体特异性结合
D.Derp1初次进入对其过敏的个体的内环境即可引发过敏反应
答案 D
解析 过敏反应通常由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所引发,D错误。
18.人甲胎蛋白(AFP)是原发性肝癌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医学上常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AFP,其原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可能产生不同的抗体
B.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含量
C.抗体1与抗体2均与AFP同一位点结合
D.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放大了检测的效果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同一抗原可以和不同的抗体结合,说明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可能产生不同抗体,A正确;酶和抗体2结合,可以催化底物生成产物,可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含量,B正确;根据图示分析,抗体1与抗体2与AFP的不同位点结合,C错误;利用酶的高效性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产物,放大了检测的效果,D正确。
19.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mR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微生物抗原决定簇的mRNA制成。下列关于DNA疫苗和mRNA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疫苗和mRNA疫苗作为抗原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B.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
C.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
D.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
答案 A
解析 DNA和mR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A错误;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进而发挥疫苗的作用,B正确;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正确;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因为表达的过程会不一样,D正确。
20.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
A.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B细胞
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C.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D.乙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 D
解析 摘除了胸腺,T细胞缺失,再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体内的B淋巴细胞,避免体内淋巴细胞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与丁组作对照可知,甲组和乙组的免疫功能都有所提高,说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B正确;甲组只有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结果甲组无抗体,而丙组有抗体,因此实验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正确;乙组只有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乙组免疫功能弱,丙组免疫功能正常,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3分)遗传因素及高碘饮食可能会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异常,B细胞会将人体自身的甲状腺组织识别为抗原,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对其进行攻击,导致人体患桥本甲状腺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桥本甲状腺炎是由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异常所致,患者体内免疫应答异常会对甲状腺造成损伤并出现相应症状,这属于____________病。
(2)机体内的B细胞活化后才会产生抗体,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自身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体内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也会上升,这表明抗体的产生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患病后期,患者大部分甲状腺细胞被破坏,表现为畏寒怕冷、无精打采等症状,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采用____________剂减弱机体的免疫应答是其治疗的思路之一。
答案 (1)免疫自稳 自身免疫
(2)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3)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同时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患病后期患者大部分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因而畏寒怕冷、无精打采
(4)免疫抑制
22.(13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科研人员尝试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科研发现中性粒细胞对癌症的预防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对癌症的预防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中性粒细胞能识别并吞噬细菌,这发挥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2)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种E酶可通过作用于癌细胞跨膜蛋白CD95的羧基端(又称为C端),诱导癌细胞DNA损伤,杀伤癌细胞。CD95的羧基端位于细胞内,据此推测;E酶须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内才能杀伤癌细胞。为验证该推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可使用相应的抑制剂):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癌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存在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癌细胞表面存在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二者结合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癌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如图所示。
正常机体中,细胞毒性T细胞被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加速该过程。研究发现,使用PD-1阻断剂可以有效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其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免疫监视 免疫防御
(2)胞吞 取若干癌细胞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胞吞抑制剂处理癌细胞,另一组不用胞吞抑制剂处理等量癌细胞,用等量的中性粒细胞处理癌细胞相同时间后,检测两组癌细胞的数量变化
(3)记忆T 辅助性T PD-1与PD-1阻断剂相结合,阻止了癌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的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不被抑制,可以很好地发挥攻击癌细胞的作用
23.(11分)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出血热的有效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系列研究。科学家采集了感染过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他们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EV侵入人体,首先要通过的屏障是________。
(2)EV进入内环境后,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___(填“抗原”或“抗体”)会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主要靠________“作战”。EV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需要借助________(填免疫方式)将靶细胞裂解。
(3)根据题图分析,最好选取________(填“甲”或“乙”)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抗体。若用EV再次感染甲,则与初次感染EV相比,甲的患病程度会________(填“加重”“减轻”或“相似”),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皮肤、黏膜 (2)抗原 抗体 细胞免疫 (3)甲 减轻 甲体内有记忆B细胞,再次感染EV后其体内的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
24.(12分)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脑内CRH神经元(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到脾脏存在直接的神经通路,即脑—脾神经通路,该神经通路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相邻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一般是________。
(2)向小鼠注射抗原后刺激小鼠产生应激反应,脑—脾神经通路被激活,小鼠体内的抗体量会________。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还会生成________细胞。
(3)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将________。请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Y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递质
(2)增多 记忆B
(3)降低 实验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脑—脾神经通路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Y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抗Y抗体的产生量 预期实验结果:实验组小鼠体内的抗Y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小鼠的
解析 (1)相邻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2)由题图可知,脑—脾神经通路被激活可以使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B细胞,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分泌抗体,故可以使抗体量增多;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还会生成记忆B细胞。(3)结合(2)可知,切断脑—脾神经通路会使抗体量减少,从而降低体液免疫能力;实验目的为验证“切断脾神经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则实验的自变量为脾神经是否被切断,因变量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可通过测定相关抗体的产生量进行评价,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脑—脾神经通路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Y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抗Y抗体的产生量。因实验假设为“切断脾神经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故预期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小鼠体内的抗Y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小鼠的。
25.(11分)黑素细胞存在于皮肤底层并且能合成、分泌黑素。白癜风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皮肤缺乏黑素而出现白斑的疾病。科学家揭示了IFN-γ-CXCL-9/10-CRCX3通路相关蛋白可以在表皮募集并介导CD8+T淋巴细胞(CTL)杀伤黑素细胞,在白癜风病程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2)由图可知,CTL特异性识别黑素细胞的同时会产生IFN-γ,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促使其分泌____________,促进黑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从而诱导更多的黑素细胞凋亡,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3)为研究IFN-γ在黑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科研人员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____________细胞获得白癜风模型鼠,以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连续数周测量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进一步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________的中和性抗体,对皮肤中CTL和黑素细胞进行检测。
答案 (1)免疫自稳
(2)CXCL-9、CXCL-10 正
(3)黑素细胞特异性CTL 白癜风模型鼠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小鼠 (4)IFN-γ 
解析 (2)结合题图可知,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后,表皮细胞合成并分泌CXCL-9、CXCL-10,进而使更多的黑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CTL与黑素细胞结合后又释放更多的IFN-γ,最终诱导更多的黑素细胞凋亡,使机体越来越偏离稳态,属于正反馈调节。(3)为了研究IFN-γ在黑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首先先获得白癜风模型鼠,故需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黑素细胞特异性CTL细胞,使黑素细胞凋亡,不能正常产生黑素,从而形成白斑。对照组为正常小鼠,实验组小鼠为白癜风模型鼠,定期检测发现白癜风模型鼠的IFN-γ的表达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正常小鼠。(4)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IFN-γ的中和性抗体,降低体内IFN-γ水平,使之不能促进皮肤细胞分泌CXCL-9、CXCL-10,阻碍黑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减少黑素细胞凋亡。单元检测卷(四)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胃液呈强酸性,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巨噬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机体易被病原体感染
机体依赖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组成了人体的中枢淋巴器官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胸腺是T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3.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能合成膜蛋白CTLA-4,这种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科学家发现,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前不需要接受癌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刺激
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4.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5.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③为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能活化并开始分裂分化
图中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
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6.下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若Ⅰ为辅助性T细胞、Ⅱ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
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7.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同点不包括(  )
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
它们都具有特异性
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识别相应抗原
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里成熟
8.若病原体侵入到细胞内部,机体需要依靠细胞免疫过程来“作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膜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往往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记忆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
记忆细胞若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它们都会一直存活
9.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抗体的两条臂可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
细胞丙具有特异性,其细胞膜上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的参与
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10.烧伤、创伤等伤口处常因铜绿假单胞菌(Pa)而导致感染。在Pa感染部位可检出大量丝状噬菌体(f),f侵染Pa并随Pa的分裂传递给子细菌,但f的增殖和释放不引起Pa的裂解。研究者将等量的无f侵染的Pa菌株(P)和被f侵染的Pa菌株(P1)分别接种于小鼠伤口,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由此可见,f能够促进Pa引起的伤口感染
受伤前给小鼠注射f的表面蛋白,可能降低P1造成的伤口感染率
被f侵染的Pa菌株可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并被其裂解
11.正常人感染某种病毒后,机体内T细胞和病毒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
12.获得性血友病患者体内某些细胞的表面抗原物质与凝血因子Ⅷ相似,导致机体产生了大量针对凝血因子Ⅷ的抗体,从而使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自发出血,严重时危及生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获得性血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临床上可以采用免疫抑制疗法来治疗获得性血友病
获得性血友病是由于机体免疫自稳功能过强导致的
该病患者体内浆细胞识别抗原的能力比正常人的强
13.对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的病人,见到人造玫瑰花时也会出现哮喘,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性免疫反应。此现象符合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建立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病人初次接触玫瑰花粉时即引发体液免疫产生了抗体
引起哮喘的人造玫瑰花是条件刺激,该条件性免疫反应的维持需要其不断强化
条件反射的形成提高了动物体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该条件性免疫反应受到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
14.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侵染B细胞
HIV不侵染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受捐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异常CCR5基因能遗传给下一代
15.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常使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株接种成纤维细胞,培养收获毒液,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狂犬病疫苗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在细胞表面后传递给B细胞
多次注射疫苗,机体可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成功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同时预防流感、狂犬病和甲型肝炎
16.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表述,错误的是(  )
HIV主要侵染感染者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其特异性免疫功能瘫痪
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HIV刺激感染者机体产生的抗体,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
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抗体的数量
17.蛋白酶Derp1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常见抗原,其可切割气道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的蛋白组分,从而侵入机体内环境。下图为Derp1接触皮下APC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示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细胞①为辅助性T细胞
细胞②进行增殖、分化通常需要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
细胞③产生的抗体可与肥大细胞表面的Fc受体特异性结合
Derp1初次进入对其过敏的个体的内环境即可引发过敏反应
18.人甲胎蛋白(AFP)是原发性肝癌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医学上常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AFP,其原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可能产生不同的抗体
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含量
抗体1与抗体2均与AFP同一位点结合
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放大了检测的效果
19.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mR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微生物抗原决定簇的mRNA制成。下列关于DNA疫苗和mRNA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DNA疫苗和mRNA疫苗作为抗原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
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
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
20.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
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B细胞
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乙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3分)遗传因素及高碘饮食可能会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异常,B细胞会将人体自身的甲状腺组织识别为抗原,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对其进行攻击,导致人体患桥本甲状腺炎。请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桥本甲状腺炎是由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异常所致,患者体内免疫应答异常会对甲状腺造成损伤并出现相应症状,这属于____________病。
(2)(4分)机体内的B细胞活化后才会产生抗体,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自身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体内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也会上升,这表明抗体的产生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在患病后期,患者大部分甲状腺细胞被破坏,表现为畏寒怕冷、无精打采等症状,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采用________________剂减弱机体的免疫应答是其治疗的思路之一。
22.(13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科研人员尝试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科研发现中性粒细胞对癌症的预防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机体对癌症的预防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中性粒细胞能识别并吞噬细菌,这发挥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2)(3分)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种E酶可通过作用于癌细胞跨膜蛋白CD95的羧基端(又称为C端),诱导癌细胞DNA损伤,杀伤癌细胞。CD95的羧基端位于细胞内,据此推测;E酶须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内才能杀伤癌细胞。为验证该推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可使用相应的抑制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分)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癌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存在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癌细胞表面存在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二者结合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癌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如图所示。
正常机体中,细胞毒性T细胞被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加速该过程。研究发现,使用PD-1阻断剂可以有效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其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1分)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出血热的有效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系列研究。科学家采集了感染过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他们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2分)通常,EV侵入人体,首先要通过的屏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EV进入内环境后,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为________(填“抗原”或“抗体”)会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__“作战”。EV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需要借助____________(填免疫方式)将靶细胞裂解。
(3)(5分)根据题图分析,最好选取________(填“甲”或“乙”)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抗体。若用EV再次感染甲,则与初次感染EV相比,甲的患病程度会________(填“加重”“减轻”或“相似”),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分)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脑内CRH神经元(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到脾脏存在直接的神经通路,即脑—脾神经通路,该神经通路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在相邻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
(2)(3分)向小鼠注射抗原后刺激小鼠产生应激反应,脑—脾神经通路被激活,小鼠体内的抗体量会________。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还会生成________细胞。
(3)(7分)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将________。请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Y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11分)黑素细胞存在于皮肤底层并且能合成、分泌黑素。白癜风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皮肤缺乏黑素而出现白斑的疾病。科学家揭示了IFN-γ-CXCL-9/10-CRCX3通路相关蛋白可以在表皮募集并介导CD8+T淋巴细胞(CTL)杀伤黑素细胞,在白癜风病程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2分)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2)(4分)由图可知,CTL特异性识别黑素细胞的同时会产生IFN-γ,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促使其分泌____________,促进黑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从而诱导更多的黑素细胞凋亡,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3)(3分)为研究IFN-γ在黑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科研人员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____________细胞获得白癜风模型鼠,以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连续数周测量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科研人员进一步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和性抗体,对皮肤中CTL和黑素细胞进行检测。(共55张PPT)
单元检测卷(四)
A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胃液呈强酸性,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巨噬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机体易被病原体感染
D.机体依赖免疫监视功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解析:胃酸为胃黏膜的分泌物,胃液不属于体液,故胃酸杀死病原微生物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巨噬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正确;
清除侵入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故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机体易被病原体感染,C正确;
免疫监视功能是指机体识别并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D正确。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组成了人体的中枢淋巴器官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胸腺是T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
D.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C
解析:中枢淋巴器官主要包括骨髓和胸腺,A错误;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错误;
T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胸腺是T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成熟的场所,C正确;
免疫系统主要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D错误。
3.某些细胞毒性T细胞在癌组织环境中能合成膜蛋白CTLA-4,这种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科学家发现,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前不需要接受癌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刺激
B.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C.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
D
解析: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前需要接受癌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刺激,A错误;
CTLA-4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减弱,B错误;
体液免疫需要抗体的作战,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的作用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
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癌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
4.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B.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C.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C
解析:激素产生后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经体液运输到全身,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A正确;
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B正确;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抗原不一定是细胞,C错误;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D正确。
5.如图所示为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A.③为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
能活化并开始分裂分化
B.图中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
C.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
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解析:③为B细胞,其活化需要抗原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结合两个信号及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
图中④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正确;
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特定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而不是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错误。
A.③为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能活化并开始分裂分化
B.图中细胞①~⑧均能识别抗原
C.a为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D.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6.下图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B.若Ⅰ为辅助性T细胞、Ⅱ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
C.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D.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必须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于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如果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A正确;
若Ⅰ为辅助性T细胞、Ⅱ为B细胞,辅助性T细胞激活B细胞,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B正确;
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E是促甲状腺激素,Ⅱ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由于此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Ⅱ分泌的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加会抑制Ⅰ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C错误;
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体液运输,所以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D正确。
A.若该图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则E为神经递质
B.若Ⅰ为辅助性T细胞、Ⅱ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
C.若Ⅰ、Ⅱ分别是垂体和甲状腺,则Ⅱ分泌的激素增加后会促进Ⅰ的激素分泌
D.若Ⅰ是胰岛B细胞,E为胰岛素,则E可以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7.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共同点不包括(  )
A.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
B.它们都具有特异性
C.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识别相应抗原
D.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里成熟
D
解析: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辅助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成辅助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A不符合题意;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不符合题意;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表面都含有受体,可以识别相应的抗原,C不符合题意;
B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但是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符合题意。
8.若病原体侵入到细胞内部,机体需要依靠细胞免疫过程来“作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膜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往往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C.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记忆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
D.记忆细胞若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它们都会一直存活
A
解析:靶细胞膜某些分子发生的变化可以作为信号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A正确;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既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又参与体液免疫过程,B错误;
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形成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二次免疫时,记忆T细胞分化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才发挥作用,C错误;
记忆细胞若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正常情况下它们会逐渐死亡,不会出现都一直存活的现象,D错误。
9.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B
A.抗体的两条臂可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
B.细胞丙具有特异性,其细胞膜上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解析:抗体与抗原是特异性结合,所以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的两条臂可以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A正确;
细胞丙(浆细胞)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但它分泌的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
过程④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蛋白质特异性结合,C正确;
HIV侵入人体后,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阻碍传播,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予以清除,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D正确。
A.抗体的两条臂可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分子
B.细胞丙具有特异性,其细胞膜上具有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10.烧伤、创伤等伤口处常因铜绿假单胞菌(Pa)而导致感染。在Pa感染部位可检出大量丝状噬菌体(f),f侵染Pa并随Pa的分裂传递给子细菌,但f的增殖和释放不引起Pa的裂解。研究者将等量的无f侵染的Pa菌株(P)和被f侵染的Pa菌株(P1)分别接种于小鼠伤口,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由此可见,f能够促进Pa引起的伤口感染
C.受伤前给小鼠注射f的表面蛋白,可能降低P1造成
的伤口感染率
D.被f侵染的Pa菌株可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并被其裂解
解析:吞噬细胞可吞噬外来的细菌和病毒,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A正确;
由图可知,P1的伤口感染率在各个组均比P组高,说明f能够促进Pa引起的伤口感染,B正确;
受伤前给小鼠注射f的表面蛋白,使小鼠产生对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可能降低P1造成的伤口感染率,C正确;
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的是小鼠本身被寄生的细胞,D错误。
A.在感染部位,吞噬细胞会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由此可见,f能够促进Pa引起的伤口感染
C.受伤前给小鼠注射f的表面蛋白,可能降低P1造成的伤口感染率
D.被f侵染的Pa菌株可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并被其裂解
11.正常人感染某种病毒后,机体内T细胞和病毒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
第二个信号
C.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D.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
解析:a~b段病毒在机体内增殖,病毒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到细胞表面,进而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促使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
病毒与B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错误;
b~c段大量病毒被清除,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正在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使病毒失去寄生的基础而释放出去,再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C、D正确。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C.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D.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使病毒数量减少
12.获得性血友病患者体内某些细胞的表面抗原物质与凝血因子Ⅷ相似,导致机体产生了大量针对凝血因子Ⅷ的抗体,从而使患者表现为突发性自发出血,严重时危及生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获得性血友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临床上可以采用免疫抑制疗法来治疗获得性血友病
C.获得性血友病是由于机体免疫自稳功能过强导致的
D.该病患者体内浆细胞识别抗原的能力比正常人的强
解析: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D
13.对玫瑰花粉产生过敏性哮喘的病人,见到人造玫瑰花时也会出现哮喘,这种现象称为条件性免疫反应。此现象符合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建立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病人初次接触玫瑰花粉时即引发体液免疫产生了抗体
B.引起哮喘的人造玫瑰花是条件刺激,该条件性免疫反应的维持需要其不断强化
C.条件反射的形成提高了动物体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D.该条件性免疫反应受到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
B
解析:玫瑰花粉引起过敏性哮喘,故玫瑰花粉是非条件刺激,人造玫瑰花中无玫瑰花粉,但能引起哮喘,故人造玫瑰花是条件刺激,该条件性免疫反应的维持需要玫瑰花粉(非条件刺激)不断强化,B错误。
14.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侵染B细胞
C.HIV不侵染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D.受捐的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异常CCR5基因能遗传给下一代
A
解析: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T细胞,A正确;
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推测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侵染T细胞,B错误;
同一机体内的B细胞和T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其结构与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据此推测HIV不侵染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内编码CCR蛋白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
受捐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不能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所以骨髓细胞中的异常CCR5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
15.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常使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株接种成纤维细胞,培养收获毒液,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狂犬病疫苗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B.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在细胞表面后传递给B细胞
C.多次注射疫苗,机体可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D.成功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同时预防流感、狂犬病和甲型肝炎
C
解析:狂犬病疫苗为抗原,不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A错误;
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疫苗并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B错误;
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
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针对抗狂犬病病毒的一种抗体,不能产生针对抗流感、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D错误。
16.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表述,错误的是(  )
A.HIV主要侵染感染者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其特异性免疫功能瘫痪
B.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C.HIV刺激感染者机体产生的抗体,是目前HIV检测的重要依据
D.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抗体的数量
解析:AIDS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而不是HIV抗体的数量,D错误。
D
17.蛋白酶Derp1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常见抗原,其可切割气道黏膜细胞间紧密连接的蛋白组分,从而侵入机体内环境。下图为Derp1接触皮下APC后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A.图示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细胞①为辅助
性T细胞
B.细胞②进行增殖、分化通常需要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
C.细胞③产生的抗体可与肥大细胞表面的Fc受体特异性结合
D.Derp1初次进入对其过敏的个体的内环境即可引发过敏反应
解析:过敏反应通常由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所引发,D错误。
18.人甲胎蛋白(AFP)是原发性肝癌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医学上常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AFP,其原理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可能产生不同的抗体
B.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含量
C.抗体1与抗体2均与AFP同一位点结合
D.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放大了检测的效果
解析:据图可知同一抗原可以和不同的抗体结合,说明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可能产生不同抗体,A正确;
酶和抗体2结合,可以催化底物生成产物,可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含量,B正确;
根据图示分析,抗体1与抗体2与AFP的不同位点结合,C错误;
利用酶的高效性在短时间内可得到大量产物,放大了检测的效果,D正确。
A.针对同一抗原机体可能产生不同的抗体
B.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物量来检测AFP
含量
C.抗体1与抗体2均与AFP同一位点结合
D.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放大了检测的效果
19.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mR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微生物抗原决定簇的mRNA制成。下列关于DNA疫苗和mRNA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疫苗和mRNA疫苗作为抗原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B. 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
C.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
D.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
A
解析:DNA和mRNA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A错误;
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进而发挥疫苗的作用,B正确;
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C正确;
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因为表达的过程会不一样,D正确。
20.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D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
A.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B细胞
B.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C.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D.乙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摘除了胸腺,T细胞缺失,再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体内的B淋巴细胞,避免体内淋巴细胞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
与丁组作对照可知,甲组和乙组的免疫功能都有所提高,说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B正确;
甲组只有胸腺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结果甲组无抗体,而丙组有抗体,因此实验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正确;
乙组只有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丙组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都有,乙组免疫功能弱,丙组免疫功能正常,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3分)遗传因素及高碘饮食可能会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异常,B细胞会将人体自身的甲状腺组织识别为抗原,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对其进行攻击,导致人体患桥本甲状腺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桥本甲状腺炎是由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异常所致,患者体内免疫应答异常会对甲状腺造成损伤并出现相应症状,这属于____________病。
免疫自稳
自身免疫
(2)机体内的B细胞活化后才会产生抗体,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自身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体内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也会上升,这表明抗体的产生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分化
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3)在患病后期,患者大部分甲状腺细胞被破坏,表现为畏寒怕冷、无精打采等症状,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采用____________剂减弱机体的免疫应答是其治疗的思路之一。
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加,同时
能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患病后期患者大部分甲状腺细胞被破坏,甲状腺激素
分泌不足,因而畏寒怕冷、无精打采
免疫抑制
22.(13分)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科研人员尝试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科研发现中性粒细胞对癌症的预防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对癌症的预防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中性粒细胞能识别并吞噬细菌,这发挥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
免疫监视
免疫防御
(2)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分泌的一种E酶可通过作用于癌细胞跨膜蛋白CD95的羧基端(又称为C端),诱导癌细胞DNA损伤,杀伤癌细胞。CD95的羧基端位于细胞内,据此推测;E酶须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内才能杀伤癌细胞。为验证该推测,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可使用相应的抑制剂):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胞吞
取若干癌细胞平均分
为两组,一组用胞吞抑制剂处理癌细胞,另一组不用胞吞抑制剂处理等量癌细胞,
用等量的中性粒细胞处理癌细胞相同时间后,检测两组癌细胞的数量变化
(3)细胞毒性T细胞接受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癌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存在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癌细胞表面存在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二者结合可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癌细胞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如图所示。
正常机体中,细胞毒性T细胞被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________细胞,_________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加速该过程。研究发现,使用PD-1阻断剂可以有效提高细胞毒性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其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忆T
辅助性T
PD-1与PD-1阻断剂相结合,阻止了癌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
表面的PD-1的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不被抑制,可以很好地发挥攻击
癌细胞的作用
23.(11分)人感染埃博拉病毒(EV)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为了寻找治疗出血热的有效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系列研究。科学家采集了感染过EV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他们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EV侵入人体,首先要通过的屏障是
____________。
(2)EV进入内环境后,EV表面的糖蛋白(EV-GP)作
为________(填“抗原”或“抗体”)会刺激人体产
生体液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主要靠_________“作战”。
EV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需要借助___________(填免疫方式)将靶细胞裂解。
皮肤、黏膜
抗原
抗体
细胞免疫
(3)根据题图分析,最好选取________(填“甲”或“乙”)的血液分离记忆B细胞用以制备抗体。若用EV再次感染甲,则与初次感染EV相比,甲的患病程度会________(填“加重”“减轻”或“相似”),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轻
甲体内有记忆B细胞,再次感染EV后
其体内的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
24.(12分)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脑内CRH神经元(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到脾脏存在直接的神经通路,即脑—脾神经通路,该神经通路可调节特异性免疫反应,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相邻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一般是__________。
(2)向小鼠注射抗原后刺激小鼠产生应激反应,脑—脾神经通路被激活,小鼠体内的抗体量会________。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还会生成________细胞。
神经递质
增多
记忆B
(3)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将________。请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Y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低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
的脑—脾神经通路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
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Y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抗Y抗体的产生量
实验组小鼠体内的抗Y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小鼠的
解析:(1)相邻神经元之间传递
信息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与
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2)由题图可知,脑—脾神经通路被激活可以使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B细胞,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分泌抗体,故可以使抗体量增多;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还会生成记忆B细胞。
(3)结合(2)可知,切断脑—脾神经通路会使抗体量减少,从而降低体液免疫能力;实验目的为验证“切断脾神经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则实验的自变量为脾神经是否被切断,因变量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可通过测定相关抗体的产生量进行评价,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脑—脾神经通路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Y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抗Y抗体的产生量。因实验假设为“切断脾神经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故预期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小鼠体内的抗Y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小鼠的。
25.(11分)黑素细胞存在于皮肤底层并且能合成、分泌黑素。白癜风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皮肤缺乏黑素而出现白斑的疾病。科学家揭示了IFN-γ-CXCL-9/10-CRCX3通路相关蛋白可以在表皮募集并介导CD8+T淋巴细胞(CTL)杀伤黑素细胞,在白癜风病程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
的_____________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2)由图可知,CTL特异性识别黑素细胞的同时
会产生IFN-γ,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促使其分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黑素细胞
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从而诱导更多的黑素细胞凋亡,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免疫自稳
CXCL-9、CXCL-10

(3)为研究IFN-γ在黑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科研人员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获得白癜风模型鼠,以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连续数周测量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科研人员进一步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________的中和性抗体,对皮肤中CTL和黑素细胞进行检测。
黑素细胞特异性CTL
白癜风模型鼠的IFN—γ表达
水平高于正常小鼠
IFN-γ
解析:(2)结合题图可知,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后,表皮细胞合成并分泌CXCL-9、CXCL-10,进而使更多的黑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CTL与黑素细胞结合后又释放更多的IFN-γ,最终诱导更多的黑素细胞凋亡,使机体越来越偏离稳态,属于正反馈调节。
(3)为了研究IFN-γ在黑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首先先获得白癜风模型鼠,故需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黑素细胞特异性CTL细胞,使黑素细胞凋亡,不能正常产生黑素,从而形成白斑。对照组为正常小鼠,实验组小鼠为白癜风模型鼠,定期检测发现白癜风模型鼠的IFN-γ的表达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正常小鼠。
(4)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IFN-γ的中和性抗体,降低体内IFN-γ水平,使之不能促进皮肤细胞分泌CXCL-9、CXCL-10,阻碍黑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减少黑素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