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不懂就要问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难点)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重点)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直接导入。质疑课题:板书课题。(板书不懂就要问)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是谁不懂 哪儿不懂 要问谁 “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展示图片:课件出示孙中山的图片。人物简介: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教师口述: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孙中山先生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设计意图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阅读能力。3.独立学习,提出疑问。(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大声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①“照例”是什么意思 ②“先生”是谁 ③“戒尺”是什么 ④什么是“私塾” ⑤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⑥为什么孙中山问完问题后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自学课文,找到自己学习中的困难,互相交流,共同探究解决,锻炼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能力。4.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背诵照例圈出一段练习 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重点指导生字:“诵”为平舌音,“楚”为翘舌音,“圈、段、练”为前鼻音,“诵”为后鼻音。(2)学习多音字:背(bēi bèi)、圈(quān juàn)。练①读句子,找发现。a.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b.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②读一读。a.放学路上,弟弟背(bēi)着书包,一边走一边背(bèi)诵古诗。b.王小明用红笔在书上圈(quān)出了一个不懂的词语:羊圈(juàn)。(3)理解难懂的词语,以方便我们理解课文。练难懂的词语。私塾照例霎时戒尺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重点引导学生对“糊里糊涂、鸦雀无声”进行理解。(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5.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方法指导一: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片的内容。②看插图分别对应了故事中的哪些内容。③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方法指导二:①认真读课文。②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③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你对孙中山“不懂就要问”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不懂就要问”反映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方法指导一:(从孙中山的角度思考)①私塾的先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 ②当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的时候,孙中山害怕吗 ③从孙中山所说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方法指导二:(从同学们、私塾先生的角度思考)①同学们被孙中山的提问吓呆了,他们会怎样想 ②先生为什么会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1.教师补充资料。(1)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2)先生:旧时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先生的,学生不许多问。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想一想,学生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同学们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读句子,说说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说学生读书像唱歌一样,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时的状态。从这几句话中我了解到当时先生是怎样教书的。(板书私塾读书从来不讲)(2)孙中山小时候的学习怎样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读句子,说说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照例”说明流利地背出前一天所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是常态。(3)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您给我讲讲吧!”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孙中山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挨打的风险呢!(板书敢于提问糊里糊涂没用壮着胆子要求讲讲)(4)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同学们有什么表现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①说说读完句子后你了解到了什么。“摇头晃脑”写出了同学们读书时的状态,“吓呆了”写出了当时同学们表情的变化,从“鸦雀无声”可以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②拓展交流:孙中山向老师提问,把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想一想,同学们此时会想些什么 同学们会想:孙中山胆子真大,先生肯定会揍他的。(板书同学们吓呆)(5)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有什么表现 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他让孙中山坐下并耐心地进行了讲解。(板书先生讲得详细)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1)小组交流。(2)小组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小结: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四课文主旨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勇气和勤学好问的精神,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板书不懂就要问勤学好问)五课堂小结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学习时明知可能挨打,还大胆向老师提问的故事,反映了他学习主动、勤学好问的品质。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不懂就要问”的优良品质。六主题延伸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的名句,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3.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4.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6.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7.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