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整体感知政权分立,是指同一时间的不同政治实体在某个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存在,互不隶属,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民族交融, 是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就是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是民族融合,不是民族消亡,也不是民族同化。复习目标1.知道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理解政权分立下孕育着统一的趋势。;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3.了解这一时期农学、数学、天文历法,以及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文学等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时空观念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魏吴蜀三国:220-280西晋317-420年陈东晋宋齐梁十六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北朝:439-58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420-589政权分立与政权更迭频繁阶段特征1. 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2.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3. 文化上: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4. 民族关系上: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1.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战争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影响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 和曹操 曹操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相同点①都发生在东汉末年;②曹操均为参战方;③都是以少胜多;④都推动了局部地区的统一;⑤都以谋略取胜。两次战役有什么相同点?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启示:骄兵必败,战争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战略战术等。1.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借东风完全虚构完全虚构完全虚构完全虚构完全虚构完全虚构史学:《三国志》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面貌。但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有虚构的成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赤壁之战的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刘备---向西南发展孙权---延伸与抢夺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吴国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有人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从统一的政权(东汉)走向政权 的分裂,所以是历史的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你根据下面两幅图的变化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政治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上: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提供物质条件。所以,是历史的进步。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三国尽归司马氏”266年280年263年魏灭蜀曹魏中期,司马懿逐渐掌控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师和司马昭相继专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晋建立开国皇帝:司马炎(晋武帝)都城:洛阳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西晋的统治面临还面临什么挑战?(二)西晋的灭亡内忧:外患:统治腐败,奢侈腐化,追求享乐,金钱至上。八王之乱西晋残酷的民族政策激发了内迁各族的反抗匈奴左贤王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启示?励精图治,以民为本。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西晋灭亡后,北方被游牧民族所占据,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司马睿(一)阅读课本及地图完善东晋建立三要素时间:317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今南京)思考:与西晋相比,东晋的疆域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土面积缩小,据守南方西晋十六国东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三)东晋与淝水之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结合视频思考:司马睿是在谁的帮助下得以重建晋朝的?其政权特点是什么?这开启了哪有一新的治理模式?王敦、王导王与马,共天下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门阀政治)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家大族把持,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三)东晋与淝水之战时间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成语(补充内容)结果特点影响383年前秦 VS 东晋约90万 VS 8万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前秦败东晋胜以少胜多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分裂混战;东晋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Q1:我们还学过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秦军vs项羽)官渡之战(袁绍vs曹操)赤壁之战(曹操vs孙刘)Q2:同样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的失败有何相同与不同点?本国平定北方不久,兵疲将倦,被征服各民族并非诚心归服,可能成为新的动乱因素,所以不宜马上出兵......淝水一战后,被征服民族纷纷起兵,前秦竟陷于瓦解。——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相同点:不同点:苻坚骄傲轻敌;战略战术失误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尖锐,民心不一。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观察对比:从汉至魏晋南北朝,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变化?汉代手工业分布图魏晋南北朝经济形势图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任务一:通过历史小剧场《江南春 梦起》并结合教材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场景一:战乱中的抉择(幕启,舞台一侧是战火纷飞的北方景象,另一侧则是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初现轮廓。)旁白:“公元四世纪,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一群勇敢的北方人踏上了南迁之路,他们的心中,藏着对和平与希望的渴望。”(几位北人家庭,背着行囊,牵着孩童,面带忧虑却坚定的神情,缓缓步入舞台中央。)父亲(甲):“听说江南之地,沃野千里,或许那里能给我们一个家。”母亲(乙):“是啊,带上我们的农具和手艺,定要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开始。”场景二:江南新家园(舞台转换,展现江南水乡宁静祥和的景象,绿树成荫,稻田连片。)旁白:“江南,这片肥沃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接纳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北人南迁,不仅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还有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工具。”(北人与当地百姓一同劳作,交流农耕经验,孩子们在田间嬉戏。)村长(丙):“乡亲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北方战乱而南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共同努力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任务一:通过历史小剧场《江南春 梦起》并结合教材归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场景三:政府的支持(官员上场,手持诏书,面带微笑,向众人宣布政策。)官员(丁):“朝廷有令,鼓励南迁民众开垦荒地,减免赋税三年,并提供种子、耕牛等物资支持。望诸位齐心协力,共兴江南!”(众人欢呼,掌声雷动。)政府的支持总结归纳:(1)经济因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以及先进工具、技术;(2)社会因素:北方战乱,南方安定;(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主观因素:统治者的重视,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二)表现耕地面积水利工程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多种经营手工业 显著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冶铁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突出表现:__________。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灌钢法商业 商业交流和城市繁荣:南朝时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___________发展。建康海外贸易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①灌钢法②牛耕图③南朝青瓷莲花尊④施肥图⑤东晋出土罗马玻璃杯⑥繁荣的建康城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图片 展馆农业馆手工业馆商业馆②④①③⑤⑥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此件青瓷莲花尊的出土反映了哪些信息。南朝青瓷莲花尊佛教盛行;制瓷技术发达……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影响: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古代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易错易混: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仍然落后于北方,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注意是经济重心,而不是经济中心)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材料:据考古专家检测,这件玻璃杯上的椭圆纹饰系采用磨花工艺制成,玻璃成分也与中国古代玻璃杯有明显不同,应是典型的罗马玻璃。是六朝时期中外贸易往来的见证。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南朝时的海上交通及海外贸易远超前代,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影响:二、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南北经济交流加强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启示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重视人才和科技的发展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的调整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1.观察下图,结合本单元所学,说明两晋时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少数民族内迁—从北方迁往中原地区北人南迁—从中原地区迁往长江以南地区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拓展: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1)根本: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2)气候:当时北方气候寒冷,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北方各族为了生存被迫内迁。(3)躲避战争:①北方各族与中原政权战争不断;②中原人口因战乱减少以及西晋时期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北方各族大规模进入中原提供了条件。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2.北方各族的内迁概况少数民族 内迁情况氐、羌(西北)匈奴、羯 (蒙古草原)鲜卑陕西关中山西(汾河流域)辽河流域南部, 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时期东汉、魏、晋时期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史料实证】结合图片,归纳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思考民族关系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单于和亲瓦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示意图北魏孝文帝改革方式:和亲、人口迁徙、战争、改革;趋势:民族大交融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从以下材料中归纳民族交融的表现方式。汉人胡食画像砖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魏晋墓砖画《犁地图》边境汉人放牧图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政治制度经济上密切交往,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魏晋以来的北方民族交融,会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材料一:“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 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无法从宫廷和文苑产生,只能来自于旷野。 ——余秋雨《从何处走向大唐》①短期意义: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长期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问题思考】北魏统一后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危机?材料1: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材料2: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P109教材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游牧故习难以统治广大的北方地区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胡服俑汉服俑材料: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1.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②③④平城洛阳洛阳①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联汉姻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性质: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评价孝文帝①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地位)②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正)③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是最终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三、少数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领域 代表人物 朝代 主要成就 地位或作用农学数学 历法 机械书法绘画石窟文学贾思勰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北朝南朝东晋东晋南北朝《齐民要术》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大明历》《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领先世界近千年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天下第一行书”山水画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曹操父子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北朝民歌四、极具时代特色的科技与文化四、极具时代特色的科技与文化中国汉字与书写载体的演进认识:①书写载体越来越轻便,体现了我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②汉字呈现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我国文字发展一脉相承,书法艺术源远流长;③书写载体和汉字的演变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促进了教育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四、极具时代特色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科技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有何特点?《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农学 水利 机械 兵器 化学 轻工项数 22 25 25 25 7 7 8 9 81.领域: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领域。2.古代科技的特点:(1)实用性:与农业生产相关;(2)经验性:生产经验的总结;(3)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四、极具时代特色的科技与文化“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张鹤泉《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探究:结合本单元内容,思考在这个分裂动荡的时期里,社会孕育着哪些希望?(试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回答)1.政治方面: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孕育着大一统;2.经济方面: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3.民族关系:出现民族大交融趋势;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奠定基础;4.科技文化: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知识总结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战役 时期 交战双方 结果/影响 相关成语巨鹿之战 秦朝末期 项羽领导的队伍、秦军 歼灭秦军主力 破釜沉舟官渡之战 东汉(200年) 曹操军队、袁绍军队 袁绍大败;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倒屣相迎赤壁之战 东汉(208年) 孙刘联军、曹操军队 曹操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蒋干盗书、草船借箭淝水之战 东晋(383年) 东晋、前秦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知识总结主题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诸侯纷争不断,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内容 (1)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 知识总结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1)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2)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性质 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进行的变法。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鲜卑族政权自上而下进行的封建化改革,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共同点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阻拦;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者都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实战演练1.(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可知,南迁的北方贵族在南方社会基础有限,土地资源被当地士族所占据,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故选C。C实战演练2.(2022广东)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英儒毕集”可知,苻坚的举措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D。D实战演练3.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 )A.体现经济发展程度B.融入崇文尚德内涵C.凝练民族地域特性D.保持强劲发展态势C实战演练4.(2023安徽)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A实战演练5.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膨胀,把持政权,寒门子弟靠读书入仕困难重重,因此,重武轻文观念甚嚣尘上,有人认为“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而不是“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B.时局影响社会观念C.士族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D.选官制度发生变化B实战演练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高度成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由于高昌地区(吐鲁番地区)的人民多系“汉魏遗黎”,以及从河西诸州逃亡或随军而来的大批农户,所以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汉族向来是精于农耕的民族,技术高超,勤劳不倦。他们到达高昌后长期从事农耕,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植桑养蚕,使吐鲁番地区成为远近闻名的膏腴之乡。……吐鲁番地区原系汉朝的一个屯垦重地,魏晋时期依然是戊己校尉的驻地,戍守将士不仅戍守边地,还要屯垦种植。十六国时期,这种军屯的形式还存在。——摘编自陈跃《汉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开发》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了土地制度,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授予妇女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妇女授田是封建国家承认妇女经济地位的集中表现,她们辛苦劳作,同男子一起推动了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的劳动产品一部分作为赋税交纳给北魏政府,建立起与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这无疑意味着她们对政府税收的增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摘编自周海燕《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实战演练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表(部分)科技项目 具体概况项目一:生产工具改进与铁犁牛耕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铁农具及冶铁技术……这一时期,稻田耕作中所使用的铁犁、耙、耖等铁农具,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技术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南方地区,当时南方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很是注重保护耕牛,政府曾多次颁布严禁杀牛的禁令。实战演练科技项目 具体概况项目二:南北各地作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齐民要术》专辟了《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篇,介绍了边远民族地区及国外的一些引进作物……秦汉时期水稻有13个品种,南北朝时期,水稻品种大增,《齐民要术·水稻》记载其有24个品种。项目三:精耕细作农业思想的传播及实践 在北方形成的耕—耙—耱的耕作技术向南方传播,使南方水田农业发展成了耕—耙—耖这种耕作方式……为保持土壤地力,施肥技术很关键,当时绿肥的普遍实施为提高土壤肥力起了积极作用。……在这一时期,双季稻也发展起来。——整理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实战演练(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4分)中原地区汉人逃亡或随军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中原人民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精耕细作;边疆军事屯田制度的推行。(任答两点即可,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时期妇女在经济上享有的权利,概括妇女在当时的贡献。(6分)权利:能够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2分)贡献:推动了北魏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北魏的财政收入。(4分)实战演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6分)【示例一】项目一:生产工具改进与铁犁牛耕技术。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铁农具及冶铁技术,推动了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人口迁移为南方地区带来了铁犁牛耕技术,政府出台保护耕牛的政策,使当地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实战演练【示例二】项目二:南北各地作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使得大量北方民族的作物传播到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物种。同时,丝绸之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使得大量西方物种传入我国,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民族交融与中外交往大大推动了南北朝的农业交流,促进了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实战演练【示例三】项目三:精耕细作农业思想的传播及实践。说明: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实行精耕细作,有利于培育良种,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针对南方的具体农耕环境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多种经营。(选择2分,说明4分,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