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12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
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
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
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难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
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
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
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
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
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
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领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
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
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
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
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
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
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
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
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
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
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革命实
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肓目的实践。”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材料二
在承继和接续从王夫之到孙中山的知行观的同时,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出发,对中国哲学
史上长期探讨的“知和行的关系”予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发,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辩证唯物论的知
行统一观”。对于“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他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赋子了新
的内涵。在《实践论》的开篇,毛泽东就明确地把实践规定为“社会实践”,进而指出社会实践包括了生
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从事的中国革命战争,因此,
吃东西这类日常生活活动并不是《实践论》所讲的实践:而他所讲的认识,则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
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这就更新了从王夫之到孙中山对“知”和“行”
的理解。
基于这种对实践和认识的新理解,毛泽东反对离开社会实践来讲人的认识活动,也不赞成孙中山“分
知分行”的主张,强调“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
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主张由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把“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
来,进而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
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
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
观。”这就不仅肯定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是对于人获得真理和检验真理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
第1页,共4页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归属”错误,原文说“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
唯物论的认识论”,第二段“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可见“升华和归属”的判定与文无据。)
2.C(A项“全部是错误的,对工作有害无益”错误,原文有“各有片面的真理”,可见还是有正确的和有
部分益处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革命理论重于革命行动”错误,原文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
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并没有比较二者孰轻孰
重,选项于文无据。D项“也是他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错误,原文有“毛泽东以实践为基础对中国现代
认识论作出了重要阐发”,毛泽东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是“实践”。)
3.A(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的是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到实践中去
检验和发展。A项虽然也提到了知与行的相互促进关系,但更侧重于两者的相互影响,没有突出实践对于
认识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B项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得真知的重要性。C项指出只知不行等于不知,强调
了实践的重要性。D项“而行为本焉”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
4.①引入解释。解释或强调相关信息,使所述概念或对象更具体,表达更严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意。
②适时举例。以恰当事例对所述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每点2
分)
5.①有验证作用。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不能完全解决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而需要把理性认识放
回实践中,才能检验。只有被实践证明的真理才是真正的真理。②有修正、完善作用。许多理论的真理性
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能纠正它们的不完全性。(每点2分)
二、文言文阅读
6.BCE圣贤之言行,有所同,而有所不必同,不可以一端求也。(一处1分)
7.D(D项两个“蒙”意思相同,蒙受,遭受。A项①是把持:②是拿,持。B项①是同“某”,土筐;②是牵
累,受牵累。C项①是接近:②是几乎。)
8.D(B项两个“怀”意思相同,怀抱,怀揣。A项①是治理,处理;②是审理。B项①是做事:②是官名,这
里泛指一般属官。C项①是全:②是攻克,占领。)
9.D(D项两个“益”意思相同,渐渐。A项①是终结,结束:②是最终,终究。B项①是被:②是显露,显
现。C项①是振动,抖动:②是同“震”,震慑,威震。)
10.B(A项正确。B项错误,“仁之端也”的“端”意思是萌芽、发端。C项正确,“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
“固”意思是牢固地。D项正确,“君因我降”的“因”意思是经由、通过。
11.A(“闸释人们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现象,说明的是在事物细微和
未发生时,就应该“为”,就应该妥善处理。)
12.(1)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视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得分点:是以、欲、贵、复、过,一点1分。)
(2)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得分
点:被、行吟、于泽畔倒装句、颜色、形容,一点1分。)
(3)那么言行就不能没有不同,只有知道了不同,这才可以知道怎么样是同。(得分点:则、不得、唯
其、是、所以,一点1分。)
(4)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得分点:使使、晓、会论、
因、降,一点1分。)
13.(1)老子:①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才能无败无失。②既然举世浑浊,楚王无道,就应早作打
算,不必过于执着,不必强求君王有所改变。
(2)王安石:①圣贤道同而迹未必同,士人要通权达变,依时势而动。②既然举世浑浊,楚王无道,就
应学会权变,顺应时代能屈能伸。(每点1分)
三、默写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