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升朗读技巧和语感。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清晰梳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和贡献,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
3. 深入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崇高的精神品质,如爱国、敬业、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等,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4.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5.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和高度赞扬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全面梳理文章结构,精准概括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的重大事迹和杰出贡献。
深刻领会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感受其人格魅力。
结合具体语句,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等,分析邓稼先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
细致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及其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体悟作者对邓稼先饱含深情的赞颂,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展示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片段,展示震撼人心的场面。
同时,呈现邓稼先等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图片。
教师旁白:“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蘑菇云升腾的壮丽画面,内心无不充满了自豪与震撼。但你们可曾知道,在这背后,有一位科学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就是邓稼先。”
2. 背景介绍
教师:“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些壮观的画面,心中充满了自豪。然而,这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默默的付出。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包括他的求学经历、回国投身科研的历程以及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师讲述:“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后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工作。他隐姓埋名,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
(二)初读课文
1. 自主预习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含义。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2. 初读感知
课堂上,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如“可歌可泣”“鲜为人知”“当之无愧”等。
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朗读,检查其断句、重音和情感的把握。
(三)整体感知
1. 概括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为科学事业做出的牺牲等。
例如,学生可能会概括为:“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从求学、回国到投身核武器研究的生平,讲述了他在艰苦条件下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等成就,以及他为此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 理清结构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每个部分分别讲述了邓稼先的不同方面,如从“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引入邓稼先的贡献,“两弹’元勋”介绍其成就等。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重点和作用,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脉络。
(四)人物分析
1.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邓稼先在科研工作中面临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从文中的哪些细节可以看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
例如:“戈壁摊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体现了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任务的艰巨。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讨论结果。
2.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比如,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在直肠癌晚期,邓稼先仍然坚持工作,在病房中还写着建议书”,这一细节体现了他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3. 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邓稼先的人物形象,强调其爱国、敬业、无私奉献等核心品质。
教师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如“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邓稼先的伟大。
(五)写作手法探究
1. 对比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的段落。
如:“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组织学生讨论:这一对比在表现邓稼先的性格和品质方面有何作用?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加鲜明地感受到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2. 引用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引用的故事和话语,如邓稼先的信件内容。
探讨这些引用对表现人物和增强文章可信度方面的作用。
例如,文中引用的“我不能走”,突出了邓稼先在危险面前坚守岗位的责任感。
(六)情感体会
1. 深情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饱含作者情感的段落,如对邓稼先的赞扬和怀念的语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更好地表达情感。
如:“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这一段,要读出沉痛和怀念之情。
2. 文本研读
教师提问:“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厚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体会作者直抒胸臆和含蓄表达相结合的方式。
(七)课堂小结
1. 知识回顾
回顾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和文章的写作手法。
强调邓稼先对我国核事业的巨大贡献和他的精神的时代价值。
例如:“邓稼先为了我国的核武器事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2. 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启示?”
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邓稼先为榜样,努力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八)布置作业
1.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杨振宁的《邓稼先》全文以及其他关于科学家的传记作品,如《居里夫人传》等。
要求学生写下阅读心得,与同学交流分享。
2. 写作练习
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短文,不少于 500 字。
教师给出写作指导,如如何选取典型事例、如何运用对比和引用等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眼神、动作等,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分析学生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朗读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邓稼先人物形象的把握、对写作手法的掌握以及对情感的体会。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如导入部分是否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初读课文环节是否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人物分析、写作手法探究、情感体会等环节是否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达到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