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练习: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应用(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练习: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应用(有解析)

资源简介

分离定律的遗传特例应用练习
一、选择题
1.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子代的性状介于显性和隐性性状之间,这种显性表现称为不完全显性。紫茉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R(红色)和r(白色)控制,让红花紫茉莉(RR)与白花紫茉莉(rr)杂交得F1(开粉红花),F1自交产生F2。下列关于F2个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花个体所占比例为1/4
B.红花个体所占比例为3/4
C.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3
D.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2.N1、N2、N3是某植物的三个复等位基因,传粉时,若花粉落到含有相同基因的雌蕊柱头上,该花粉不能完成受精。如表是若干株该植物的杂交组合及其后代基因型。其中①所代表的基因型是(  )
雌 雄   N1N3 N2N3
N1N3 不育 N1N2,N1N3
N1N2 ① N1N2,N1N3
A.N1N1,N2N3       B.N1N2,N2N3
C.N1N1,N1N2 D.N1N3,N2N3
3.一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则可能是由显性纯合子死亡造成的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3∶1,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造成的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2∶1,则可能是由隐性个体有50%死亡造成的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 =4∶4∶1,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造成的
4.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和a控制),但雌牛中的杂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现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再让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下列有关F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2的有角牛中,雄牛∶雌牛=1∶1;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3∶1
B.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和无角雌牛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1/3
C.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F2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
5.已知蝴蝶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只有基因型为AA或Aa的雄性蝴蝶表现为黄色,其他都表现为白色。若以白色和黄色的蝴蝶作亲代进行杂交,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黄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
B.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只能是AA
D.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以是aa
6.水稻存在雄性不育基因,其中R(雄性可育)对r(雄性不育)为显性,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R、r和N、S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
C.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
D.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
7.“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遗传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和表现为右旋的个体基因型都有3种
C.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
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
8.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正常培养温度为25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表现出残翅性状。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观察后代的表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B.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AA
C.若后代表型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
D.基因A、a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9.某种实验小鼠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vy和a的控制,Avy为黄色,a为黑色。将纯种黄色体毛小鼠与纯种黑色体毛的小鼠杂交,子一代小鼠的毛色表现为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对以上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相同,均为Avya
B.子一代小鼠的基因型不同,出现了基因突变
C.子一代小鼠的毛色不同的原因是Avy对a为不完全显性
D.子一代小鼠的毛色不同的原因是Avy基因前端碱基序列乙酰化,乙酰化程度越高,Avy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体毛越黑
10.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型的比例相同
11.某种小鼠的毛色受AY(黄色)、A(鼠色)、a(黑色)3个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基因型
B.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则F1有3种表现型
C.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黑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
D.若1只黄色雄鼠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杂交,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鼠色个体
12.有一观赏鱼品系体色为橘红带黑斑,野生型为橄榄绿带黄斑,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养殖者在繁殖橘红带黑斑品系时发现,后代中2/3为橘红带黑斑,1/3为野生型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橘红带黑斑品系的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说明该品系为杂合子
B.突变形成的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
C.自然繁育条件下,橘红带黑斑性状容易被淘汰
D.通过多次回交,可获得性状不再分离的橘红带黑斑品系
二、非选择题
1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需要满足一些条件的,比如F1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野生型玉米的基因型是DD,经诱变处理后得到隐性突变体dd,将野生型玉米与突变体玉米杂交得F1,结果发现,突变体作父本时子代种子有50%发育异常,突变体作母本时所有子代种子发育正常,有人认为据此不能得出“含有d基因的花粉使子代种子50%发育异常”的结论,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进一步证明实验中50%种子发育异常现象的出现是否与含有d基因的花粉有关,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①F1♀×dd♂;②F1♀×DD♂,结果显示,①组子代种子有50%发育异常,而②组子代种子全部发育正常,综合以上所有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利用一定技术手段对F1个体产生配子的活力(配子活力与受精能力呈正相关)进行测定时发现,含D的卵细胞与含d的卵细胞活力比是1∶1,而含D的花粉与含d的花粉活力比是3∶2,请设计一杂交实验对该测定结果进行验证。
①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预测实验结果:         ;         。
14.某雌雄同株植株的雄性不育(不能产生可育花)性状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s为显性不育基因,ms为隐性可育基因,Msf为显性恢复可育基因,三者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Msf>Ms>ms,回答下列问题。
(1)植株甲为雄性不育,植株乙为雄性可育,甲和乙杂交,F1均为雄性可育,F1自交产生的F2中雄性不育占1/8,亲本中植株甲和植株乙的基因型分别为    ,F2的雄性可育植株中纯合子占 。
(2)某混合种植的群体中只有MsfMs和Msms两种基因型,且两种基因型植株数量相等,该群体随机交配一代,后代表型比例为 。
(3)现有某雄性可育的植株,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请设计一次合理的杂交实验判断该可育植株的基因型,写出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答案:
1. A解析:红花紫茉莉(RR)与白花紫茉莉(rr)杂交得F1(Rr)开粉红花,F1自交产生F2,F2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rr=1∶2∶1,白花植株(rr)比例为1/4,A正确;F2中红花个体(RR)所占比例为1/4,B错误;F2中杂合子(Rr)所占比例为2/4=1/2,C错误;F2中纯合子(RR+rr)所占比例为1/4+1/4=1/2,D错误。
2. B解析:根据题表可知,雌性个体N1N3产生的配子有N1和N3,雌性个体N2N3产生的配子有N2和N3;雄性个体N1N3产生的配子有N1和N3,雄性个体N1N2产生的配子有N1和N2。由于传粉时,花粉落到含有相同基因的雌蕊柱头上,该花粉不能完成受精,所以表中①所代表的基因型是N1N2和N2N3。故选B。
3. C解析: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该是AA∶Aa∶aa=1∶2∶1,而实际结果是Aa∶aa=2∶1,则可能是由显性纯合子(AA)死亡造成的,A正确;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则亲本中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1/2A、1/2a,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2/3A、1/3a,则后代中AA占2/6,Aa占3/6,aa占1/6,即AA∶Aa∶aa=2∶3∶1,B正确;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该是AA∶Aa∶aa=1∶2∶1,若隐性个体有50%死亡,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2∶4∶1,C错误;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的死亡,则配子中A的频率为2/3,a的频率为1/3,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AA(2/3×2/3)∶Aa(2/3×1/3×2)∶aa(1/3×1/3)=4∶4∶1,D正确。
4. D解析:由题干“现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AA)和无角雌牛(aa或Aa)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推测,若无角雌牛为Aa,则会有有角的雌牛(AA)出现,则无角雌牛为aa,所以F1基因型为Aa。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的雄牛中有角(AA或Aa)∶无角(aa)=3∶1,雌牛中有角(AA)∶无角(Aa或aa)=1∶3,A错误;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aa)和无角雌牛(2/3Aa、1/3aa)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基因型为Aa的雄牛)的概率为2/3×1/2×1/2=1/6,B错误;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错误;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1∶3,其中无角雌牛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2∶1,所以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D正确。
5. 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亲代黄色蝴蝶一定为雄性蝴蝶,A正确;若亲本雌性蝴蝶的基因型为AA,则亲代黄色蝴蝶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B错误;若亲本雄性蝴蝶的基因型为AA,则亲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或aa,其子代的雄性均表现为黄色,C错误;子代雌性蝴蝶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a,因为子代若出现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雄性个体表现为白色,与题意不符,D错误。
6. C解析: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由题干分析可知,只有S(rr)表现为雄性不育,其他均为可育,即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B错误;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所产生的后代细胞质基因均来自母本,而细胞核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母本S(rr)与父本N(rr)杂交,后代细胞质基因为S,细胞核基因为rr,即产生的后代均为雄性不育,C正确;母本S(rr)与父本N(Rr)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S(Rr)、S(rr),即后代一半雄性可育,一半雄性不育,D错误。
7. D解析: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且F1自交后代出现三种基因型,其比例是1∶2∶1,说明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螺壳表现为左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故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或Dd(2种),螺壳表现为右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或Dd,故螺壳表现为右旋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dd或Dd(3种),B错误;“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因此,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都将表现为右旋,而基因型为dd的个体的子代螺壳将表现为左旋,C错误;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是Dd或dd,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父本进行交配,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左旋,若左旋椎实螺基因型为Dd,则子代螺壳均为右旋,D正确。
8. B解析:基因A控制果蝇的长翅性状,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 ℃环境中处理一定时间后,却表现出残翅性状,这说明残翅性状可能受基因组成和环境条件的影响,A正确。现有一只残翅雄果蝇(aa或A_),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发育的残翅雌果蝇(aa)交配,孵化的幼虫在正常的温度环境中培养,若后代出现长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或Aa;若后代表型均为残翅,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B错误,C正确。基因A、a为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一般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D正确。
9. A解析:研究表明Avy基因前端碱基序列甲基化,甲基化程度越高,Avy基因的表达受到的抑制越明显,因此AvyAvy与aa杂交,子代小鼠基因型均为Avya,但毛色表现为介于黄色和黑色之间的一系列过渡类型。综上所述,A正确。
10. D解析:由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可知,马的毛色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A错误;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型为淡棕色马∶棕色马=1∶1,D正确。
11. C解析: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则F1有AYA、AYa、Aa共3种基因型,A正确;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种表现型,B正确;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黑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黑色),不会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C错误;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鼠色),即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鼠色个体,D正确。
12. D解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A正确;由于后代橘红带黑斑∶野生型=2∶1,不符合分离定律中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橘红带黑斑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橘红带黑斑个体颜色鲜艳,自然条件下容易被天敌发现,容易被淘汰,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橘红带黑斑为显性性状,橘红带黑斑个体的基因型显性纯合时致死,因此通过多次回交,无法得到性状不再分离的纯合子,D错误。
13. (1)不能排除含有D基因的卵细胞使子代种子50%发育异常的可能 含d基因的花粉使50%种子发育异常,含d基因的雌配子不会出现此现象(2)①让F1个体与突变体分别进行正反交,观察发育正常的种子形成植株的表型及比例 ②F1个体作母本时,子代中野生型∶突变体=1∶1 F1个体作父本时,子代中野生型∶突变体=3∶2
解析:(1)仅从DD♀×dd♂,dd♀×DD♂的实验结果,不能排除含有D基因的卵细胞使子代种子50%发育异常的可能;若是含有D基因的卵细胞使子代种子50%发育异常,F1作母本,产生的含有D基因的卵细胞仅占卵细胞的1/2,因此F1♀×dd♂的后代中应有25%子代种子发育异常,又因为F1♀×DD♂的后代种子发育都是正常的,故可以得出含d基因的花粉使50%种子发育异常,含d基因的雌配子不会出现此现象的结论。(2)验证F1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活力可采用测交实验,F1个体与突变体分别进行正反交,然后观察发育正常种子形成植株的表型及比例,即可得出相应的结论。①实验思路:让F1个体与突变体分别进行正反交,观察发育正常种子形成植株的表型及比例。②预测实验结果:F1个体作母本时,母本产生的配子为D∶d=1∶1,父本只产生了d配子,则子代中野生型∶突变体=1∶1;F1个体作父本时,父本产生的配子为D∶d=3∶2,母本产生的配子为d,则子代中野生型∶突变体=3∶2。
14. (1)Msms和MsfMsf 3/7(2)雄性可育∶雄性不育=5∶3(3)让该植株和基因型为MsMs的植株杂交,若后代全为雄性可育,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sfMsf;若后代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sfms;若后代全为雄性不育,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sms。
解析:(1)植株甲为雄性不育,基因型是MsMs或Msms,乙为雄性可育,基因型是msms或Msf_,杂交后代都可育,说明乙的基因型是MsfMsf,若亲本甲的基因型是MsMs,则F1基因型是MsfMs,则F1自交产生的F2中雄性不育(MsMs)占1/4,与题意不符,所以亲本甲的基因型是Msms,F1基因型是MsfMs、Msfms,比例为1∶1。F1自交得到F2中雄性不育(MsMs)占的比例为1/2×1/4=1/8,故雄性可育所占的比例为7/8,F2中雄性可育纯合子(MsfMsf+msms)占的比例为1/2×1/4+1/2×1/4+1/2×1/4=3/8,因此F2的雄性可育植株中纯合子占3/8÷7/8=3/7。(2)MsfMs(雄性可育)和Msms(雄性不育)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比例是1∶1,自由交配先计算配子的类型及比例,雌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Msf∶Ms∶ms=1∶2∶1,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Msf∶Ms=1∶1,自由交配后代雄性不育(MsMs+Msms)的比例是1/2×1/2+1/4×1/2=3/8,雄性可育占5/8,因此后代雄性可育∶雄性不育=5∶3。(3)某雄性可育植株,自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该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MsfMsf、Msfms或msms,让该植株与基因型为MsMs植株杂交,如果该植株基因型是MsfMsf,则后代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如果该植株基因型是Msfms,则后代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如果该植株基因型是msms,后代都表现为雄性不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