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向13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考教衔接】1.(1)灭狼后的黄石公园生态系统状况恶化,这说明 。(2)黄石公园灭狼与引狼入园的启示是 ,人类不尊重生态规律的荒唐行为,得到的一定是教训。2.将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种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能量流动的情况,优点是 。3.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 中,另一部分 ,两者之和与 相等。4.人类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从能量金字塔来看,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这对地球上现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5.生物量指的是在某一调查时刻前,该营养级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干重),单位为g/m2。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金字塔出现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的原因是 。6.减弱温室效应的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DDT和六六六都是不易分解的物质,可沿着 ,最终积累在 。8.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在白天与夜间都能使它本身受益,因为 。9.某地农业部门在防治棉铃虫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①喷洒高效农药,②放养赤眼蜂(棉铃虫的天敌)。方案 更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为 。10.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大的原因是① ;② 。11.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 等生活方式,也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12.有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生产建设活动,不一定都是人类主观上要对野生物种赶尽杀绝。这带来的启示是要特别警惕人类在无意中铸大错,在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前,要 ,做出最合理的决策。13.从协调原理出发,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种植 的树种。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 。14.(原创)鲸落就是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直至消失的过程。因为海洋中鲸类等大型动物死亡后,巨大的身躯无法快速被食腐生物分解殆尽,而会落入海底。鲸落的第一阶段被称为移动清道夫阶段,即鲨鱼和螃蟹等食腐动物清除鲸鱼的软组织;第二阶段为机会主义者阶段,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利用残余鲸尸,在鲸落周围的沉积物中定居下来,并在鲸骨上或鲸骨内清除剩余的残留物;第三阶段是化能自养阶段,鲸骨腐烂时产生硫化氢,硫化菌可以利用水中溶解的氧将硫化氢氧化,转化为能量来源,供自身生长与繁殖;最后,当残余鲸落当中的有机物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就会化成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即礁岩阶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阶段中鲨鱼和螃蟹属于生态系统的 ,判断依据是 。(2)第二阶段中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3)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的显著不同之处是 。(4)鲸落属于生命系统的 层次,判断依据是 。【考点分析】高频考点1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真题引领1 (2024·山东高考)某稳定的生态系统某时刻第一、第二营养级的生物量分别为6 g/m2和30 g/m2,据此形成上宽下窄的生物量金字塔。该生态系统无有机物的输入与输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量不能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B.根据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浓度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C.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D.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可能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考点分析 知识回忆或逻辑推理A.能量流动的特点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所以能量 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一营养级B.生物富集 具有富集效应的金属因沿 ,导致金属浓度 ,据此可辅助判断不同物种所处营养级的高低C.能量流动的过程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 ,所以流入分解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都 来自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D.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 由题意推知,该生态系统是稳定的生态系统,所以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真题引领2 (2024·安徽高考)磷循环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磷经岩石风化、溶解、生物吸收利用、微生物分解,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后磷再次参与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少B.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不会改变磷循环速率C.磷参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D.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获取信息 对比进行逻辑推理磷进入环境后少量返回生物群落,大部分沉积并进一步形成岩石 碳元素是生命元素,细胞中碳元素的含量 磷元素,所以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磷元素年周转量比碳元素 人类施用磷肥等农业生产活动 为提高作物产量,人类施用磷肥,人为 土壤中能被生产者利用的磷的量,会 磷循环速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需要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等代谢过程来完成 从分子层面看,细胞代谢需要 等含磷的化合物参与,所以磷通过这些物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物质循环的形式 非生物环境中的磷主要以 的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后进入生物群落,同时生物体的遗体残骸中的磷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也以 的形式返回到非生物环境中,故磷主要以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真题改编1 (2024·全国甲卷改编)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完全相同的生态位B.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C.该模式体现了对能量和资源的循环利用D.该模式的物种组成和营养结构简单,物质循环相对封闭真题改编2 (2024·全国甲卷改编)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有人构建了如图所示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松树释放信息素作为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B.三种生物凭借植物信息素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C.松树和寄生蜂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D.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丙高频考点2 人与环境真题引领3 (2024·湖北高考)据报道,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7.91%。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5年的下降率为2.37%。结合上述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经济带这5年处于生态盈余的状态B.长江经济带这5年的环境容纳量维持不变C.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足迹的降低D.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获取信息对比进行逻辑推理2015年到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生态足迹由0.321 2 hm2下降至0.295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460 7 hm2下降到0.449 8 hm2(1)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 人均生态足迹,处于 的状态。 (2)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 供应能力。这5年的生态承载力 ,所以环境容纳量 改变长江经济带居民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可 吸纳废物所需的土地及水域面积,可 生态足迹农业科技化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可 长江经济带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即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承载力真题引领4 (2024·黑吉辽高考)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B.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未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D.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真题改编3 (2024·高考组合改编)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一度濒临灭绝。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酸雨、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物多样性B.水泥生产不是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C.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能够更好地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D.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真题改编4 (2024·甘肃高考改编)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子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快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下列关于“草方格”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能改善土壤的结构,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草方格”固沙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新模拟】(1~9,每题3分,共27分)1.绿色植物猪笼草的捕虫笼能分泌含神经毒素的蜜液,从而吸引昆虫。捕虫笼的唇和盖非常滑,昆虫与其接触时非常容易滑落入笼,最终被猪笼草消化吸收,这种获取氮的途径可帮助猪笼草适应缺氮的环境。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猪笼草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B.猪笼草的蜜液散发的香味吸引昆虫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C.昆虫的存在使猪笼草的蜜液中出现毒素,从而有利于猪笼草捕食昆虫获得氮D.猪笼草适应缺氮的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研究人员对某人工养殖场进行调查,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部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B.营养级Ⅲ流向有机碎屑的能量是营养级Ⅲ同化量的一部分C.所有营养级产生的有机碎屑可全部被营养级Ⅱ利用D.营养级Ⅳ、Ⅴ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比营养级Ⅲ、Ⅳ之间的高3.下表表示不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同化量在生产(P: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维持(R: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间的分配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生物 P占同化量的比例/% R占同化量的比例/%棉鼠(恒温食草动物) 13 87红狐(恒温食肉动物) 4 96狼蛛(变温食肉动物) 25 75豌豆蚜虫(变温食草动物) 58 42A.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其P、R及粪便中的能量之和B.红狐的P占比比棉鼠低,与红狐捕获食物的过程更不容易有关C.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会分配更多的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产热,因此恒温动物的R占比高D.表中P与R的占比为长期进化的结果,是固定不变的4.下表是6个生态系统不同监测指标的相对数据,其中净初级生产量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扣除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生态系统类型 冻原 北方森林 温带落叶林 温带草地 稀树草原 热带雨林净初级生产量 1.5 7.5 11.5 7.5 9.5 50.0生物量 10 200 350 18 45 300枯叶输入量 1.5 7.5 11.5 7.5 9.5 30.0枯叶现存量 44 35 15 5 3 5A.由表中数据推测,热带雨林固定的能量最大B.表中显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C.冻原生态系统的枯叶现存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D.表中生物量越大的生态系统,枯叶输入量也越大5.镉污染修复植物易吸收镉并将镉储存在体内以缓解土壤的镉污染,间作会影响植物对镉的吸收。科研人员将金盏菊、小白菜进行间作,比较了间作和镉污染处理下金盏菊和小白菜植株的镉含量(图1所示),以及间作条件下金盏菊和小白菜对镉的竞争比率(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镉污染处理下,金盏菊和小白菜植株的镉含量均表现为间作高于单作B.与小白菜相比,金盏菊具有更强的镉竞争能力,更适宜作为镉污染修复植物C.利用镉污染修复植物可有效缓解土壤的镉污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植物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仍能生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6.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态足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C.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桑基鱼塘”是运用“无废弃物生态农业”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7.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排出的CO2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的浓度仍可能会增加B.图中C、D能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的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D.与碳在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之间传递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8.(原创)在稻鱼虾养殖模式中,水稻和鱼虾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虾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秆和稻蔸是鱼虾的天然栖息场所,同时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虾的排泄物还能为稻谷的生长作肥打底,从而提高水稻和鱼虾的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稻鱼虾生态系统虽然实现了物质循环,但还是需要物质投入B.水稻根可直接吸收鱼虾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C.该生态系统中水稻有低有高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模式需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9.(原创)下图为微山湖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示意图,a~g表示能量值。据图分析(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二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为a-b-c-e+f-dB.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f)/(a-b-c)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eD.f中的能量属于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参考答案1.(1)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一种生物发生变化可导致多种生物发生改变 (2)生态系统本身有维持稳定的机制2.可以比较精确地测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输入值和输出值3.生态系统(生物体的有机物)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4.地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恶化,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崩溃5.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被浮游动物捕食,因而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会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 食物链的顶端8.烟草释放的这些化学物质在白天会吸引蛾幼虫的天敌,在夜间则会驱赶雌蛾,使它们不能在其叶片上停留产卵,从而防止蛾幼虫的捕食9.② 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棉铃虫的天敌,棉铃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易再度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棉铃虫和赤眼蜂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能够将棉铃虫的数量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10.①牛处于第二营养级,蔬菜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牛肉消耗的资源更多 ②与种植蔬菜相比,养牛释放的CO2更多,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也更大11.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合理即可)12.预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统筹考虑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13.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 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14.(1)分解者 该阶段鲨鱼和螃蟹是食腐动物 (2)鲸类遗体残骸中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 (3)该阶段的硫化菌属于生产者(或出现了生产者或出现了自养型生物) (4)生态系统 在鲸的遗体周围形成了一个多种生物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真题引领1 D 解题思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不能 食物链不断积累 升高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直接或间接 远大于真题引领2 B 解题思路 大于 少 增加 加快 磷脂、ATP 参与 磷酸盐 磷酸盐 磷酸盐真题改编1 B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水稻和螃蟹在该生态农业模式中的角色不同,故两者处于不完全相同的生态位,A错误;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中,水稻属于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B正确;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该模式的物种组成和营养结构简单,但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该模式物质循环不封闭,D错误。真题改编2 B 解析 松树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植物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A正确。松叶蜂幼虫攻击松树不需要凭借松树释放的植物信息素,B错误。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寄生蜂卵孵化后以松叶蜂幼虫为食,从而减少松树受到攻击,松树受到松叶蜂幼虫攻击时,会释放植物信息素,吸引寄生蜂将卵产入松叶蜂幼虫体内,松树和寄生蜂相互合作,分开也能独立生活,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而乙数量增加导致丙数量增加、甲数量减少;乙数量减少导致丙数量减少、甲数量增加,可见甲、乙、丙三者的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丙,D正确。真题引领3 B 解题思路 大于 生态盈余 最大 下降 发生 降低 降低 提高 提高真题引领4 B 解析 由题意可知,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故沙棘可作为西北干旱地区的修复树种,A正确;在矿区废弃地选择种植沙棘,因地制宜,种植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物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改良土壤条件,可为其他树种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C正确;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有利于固氮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故研究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D正确。真题改编3 C 解析 酸雨会导致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全球变暖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都会威胁生物多样性,A正确;水泥生产不是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等,B正确;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属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错误;对朱鹮的保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真题改编4 B 解析 “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微生物可将“草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草方格”内的土壤结构和土壤环境,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进行流沙固定,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错误;“草方格”固沙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1.C 解析 绿色植物猪笼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属于生产者,同时猪笼草可以捕食昆虫,属于消费者,A正确;猪笼草的捕虫笼能分泌含神经毒素的蜜液吸引昆虫,神经毒素属于化学物质,因此猪笼草的蜜液散发的香味吸引昆虫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B正确;猪笼草的蜜液中本身存在毒素,并不是昆虫的存在才使得猪笼草的蜜液中出现毒素,C错误;在缺氮的环境中,猪笼草可以通过捕食昆虫来获得氮元素,猪笼草适应缺氮的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2.B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及人工投入的有机碎屑中的能量,但不包括各营养级生物自身产生的有机碎屑中的能量,A错误;营养级Ⅲ流向有机碎屑的能量是营养级Ⅲ自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属于营养级Ⅲ同化量的一部分,B正确;所有营养级产生的有机碎屑流向营养级Ⅱ,其中有一部分能量可以转化为营养级Ⅱ的同化量,还有一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营养级Ⅳ、Ⅴ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964÷58.22×100%≈8.53%,营养级Ⅲ、Ⅳ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8.22÷427.4×100%≈13.62%,所以营养级Ⅳ、Ⅴ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比营养级Ⅲ、Ⅳ之间的低,D错误。3.D 解析 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同化的能量与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之和,同化的能量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及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之和,故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其P、R及粪便中的能量之和,A正确;食肉动物捕获食物的过程比食草动物更不容易,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更多,因此食肉动物的P占比低,所以红狐的P占比比棉鼠低,与红狐捕获食物的过程更不容易有关,B正确;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会分配更多的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产热,以维持正常的体温,因此恒温动物的R占比高,C正确;由表格数据可知,P与R的占比会随生物的生活模式改变而改变,同时当环境改变时,如温度发生变化,动物为了维持正常的体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增多,P与R的占比会发生改变,D错误。4.C 解析 热带雨林固定的能量为总初级生产量,而由表格仅知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最大,因此无法确定热带雨林固定的能量是否最大,A错误;北方森林的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温带草地,但北方森林的生物量远大于温带草地,B错误;冻原生态系统的枯叶输入量很小,但枯叶现存量很大,原因是温度过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C正确;温带落叶林的生物量最大,但热带雨林的枯叶输入量最大,所以并不是生物量越大的生态系统,枯叶输入量也越大,D错误。5.A 解析 由图1可知,镉污染处理下,植株中镉含量表现为金盏菊间作高于单作,小白菜间作低于单作,A错误;分析图2可知,金盏菊对镉的竞争比率远高于小白菜,说明与小白菜相比,金盏菊具有更强的镉竞争能力,更适宜作为镉污染修复植物,B正确;利用镉污染修复植物可有效缓解土壤的镉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植物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仍能生长,说明生态系统未被完全破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6.B 解析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缩小人类的生态足迹,B错误;植树造林时在人工林中增加植物种类,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正确;“桑基鱼塘”是运用“无废弃物生态农业”创造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正确。7.C 解析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空气中CO2的浓度受CO2排放和吸收的双重影响,故CO2浓度仍可能增加,A正确;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物质循环,题图中C和D均表示消费者,B正确;题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②④⑥⑦⑧,CO2的减少量为①,而“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的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⑦+⑧,C错误;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产生并释放CO2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固定CO2的场所,D正确。8.B 解析 鱼虾的排泄物中的有机物需要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水稻根吸收利用,B错误。9.A 解析 第二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等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a-b-c-e+f-d,A正确;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e-f)/(a-b),B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或d+e+未利用的能量,C错误;f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