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课标内容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一、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4.年龄结构5.性别比例6.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____________,性别比例影响_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种群密度。(3)____________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辨正误]1.一座山上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越多,种群密度就越大。( )3.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主要是为了维持我国正常的性别比例。( )4.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1.比较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种群特征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类型幼年个体数量____成年、老年个体数量 出生率____死亡率 ______ ____型各年龄段个体数量比例____ 出生率____死亡率 ______ ____型幼年个体数量____成年、老年个体数量 出生率____死亡率 ______ ____型2.分析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a、b、c、d、e、f代表的种群数量特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率高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反之,种群密度减小。(2)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与死亡率无关。(3)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学以致用】1.(2024·广西南宁期末)种群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一个自然种群中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一定持续下降C.三孩生育政策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2.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科研人员连续五年调查了黄猩猩果蝇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迁入率与迁出率均为0),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B.第2~3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减小C.第1~5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D.第4年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辨正误]1.利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以精确调查出某区域某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2.调查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1.阅读教材P3第一段,回答有关标记重捕法的问题。(1)在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捕捉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鼠15只鼠,未标记鼠19只。①这个种群中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教材P5“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回答有关问题。(1)为什么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而不是单子叶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取样时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方形地块适宜选择图[____]____________法,狭长地块适宜选择图[____]__________。3.阅读教材P6“生物科技进展”了解调查种群密度的其他方法。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恒温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理论上来说,采用标记重捕法应满足的条件(1)标记物不易消失、脱落。(2)标记物不会对动物造成行为和寿命上的伤害。(3)标记物后充分混合。(4)标记不能过分醒目。(5)所有个体在重捕时的捕获概率相等。(6)没有新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2.采用样方法注意事项(1)样方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样方大小与植株大小呈正相关,如草本——1 m2,乔木——100 m2,若样方中被调查个体数较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2)样方法调查时要强调“随机”取样,原因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3)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如图中实心圆就是要计数的个体。)【学以致用】4.(2024·四川成都期末)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高山草甸草原上2公顷范围内的喜马拉雅旱獭的种群密度时,初次捕获并标记54只,第二次捕获48只,其中有标记的18只。假设该段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数量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通过监测发现初次标记的该种旱獭在重捕前有3只被天敌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为68只/公顷B.若该种旱獭被捕过一次后变得更加警惕不易再被捕捉,将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小C.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的个体与未被标记的个体被捕捉的机会应相当D.根据题干中的数据估算该种旱獭的种群密度为72只/公顷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5.(2024·海南海口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山地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所取样方的面积为1 m2,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取样为等距取样,不符合随机取样原则B.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约为6.6株/m2,结果为估算值C.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D.此方法也适用于蚯蚓、跳蝻、家鼠等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6.利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某保护区每1 km2有6.71~9.70头亚洲象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是6.71~9.70头/km2B.利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数量还需要人工捕捉亚洲象C.利用该技术调查种群密度,对亚洲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D.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①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以及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猛兽,标记重捕法不再适用。②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分析动物的粪便、动物声音的识别等。 1.下列表述不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B.某同学为男性,2008 年出生C.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D.某国每年出生人口为一千多万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出该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B.决定田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未来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D.秋季决定我国北方某地区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3.豚草原产北美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在实地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前,某校生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调查,教师给同学们模拟了一块长方形地块,如图所示,图中直角图案“”代表豚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能取代实地调查B.对于此长方形模拟地块,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通过科学取样后估算出的整个长方形地块的豚草数量就是豚草的种群密度D.调查长方形地块中的蚜虫的密度,适宜用标记重捕法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第一次捕获 麻雀 黄鹂46只(标记后放归) 43只(标记后放归)第二次捕获 42只(其中6只带标记) 36只(其中9只带标记)A.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若标记的个体很难被再次捕获,计算的结果会偏小D.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5.(2024·山西孝义月考)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图甲表示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图乙是其中一个因素的三种不同类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地候鸟的种群密度主要由①和③影响,则①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图乙属于图甲中________(填序号)的三种不同类型。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能达到害虫防治目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中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从图乙的角度分析,我国开放三孩政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某学习小组想要调查某块草地上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计数时,应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已知该小组得到的数据分别为(样方面积为1 m2,单位:个):15、8、14、15、13,则该草地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自主梳理1.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最基本 变化趋势2.新产生或死亡 该种群个体总数3.迁入或迁出 该种群个体总数4.各年龄期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5.性比 雌雄个体数目 正常的性别比例 出生率6.(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3)年龄结构辨正误1.× 提示:全部蛇并非一个物种,所以不是一个种群。2.× 提示: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3.√4.× 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影响种群密度。合作探究1.大于 > 增大 增长 相当 ≈ 稳定 稳定 小于 < 减小 衰退2.(1)迁入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出率、死亡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3)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学以致用1.B [树林内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即使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而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三孩政策的实施使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2.C [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结构,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为年龄结构。图1中b(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结构,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3.B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本题中迁入率、迁出率为0,第1~3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增大,第4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第5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减小,A、C、D正确,B错误。]二、自主梳理分布范围较小 个体较大 趋光性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 标记 重捕 标记个体数 植物 活动范围小 活动能力弱 随机 个体数 平均值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辨正误1.× 提示:黑光灯诱捕法属于估算法,不能精确调查种群密度。2.× 提示:蚯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 提示:应随机取样。4.× 提示:应用等距取样法。合作探究1.(1)提示:使带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合均匀,从而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与整个种群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尽可能相等,减少误差。(注意不是使带标记个体在分布区内分布均匀。)(2)①44只/公顷 ②偏高 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调查结果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2.(1)提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易于辨别。(2)随机取样 甲 五点取样 乙 等距取样法3.提示:对调查动物的干扰小、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受环境影响较小等。学以致用4.B [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4×48÷18=144(只),所以种群密度为144÷2=72(只/公顷),若通过监测发现初次标记的该种旱獭在重捕前有3只被天敌捕食,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为(54-3)×48÷18=136(只),种群密度为136÷2=68(只/公顷),A、D正确;若该种旱獭被捕过一次后变得更加警惕不易再被捕捉,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比实际的小,将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的个体与未被标记的个体被捕捉的机会应相当,C正确。]5.C [该调查方法为五点取样法,符合随机取样原则,A错误;统计样方数量时,需要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生物数量,据图分析,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5+4+5+5+6)/5=5.0(株/m2),B错误;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以获得足够多的个体数进行统计,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蚯蚓、跳蝻等生物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适用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但家鼠活动能力较强,适用于标记重捕法调查,D错误。]6.B [6.71~9.70头/km2是单位面积亚洲象种群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定义,A正确;红外相机布设在亚洲象的栖息地,通过分析照片可获取种群数量信息,不需要人工捕捉,B错误;利用该技术调查种群密度,对亚洲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正确;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且数量不多,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随堂检测1.B [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表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问题,属于种群范畴,A正确;某同学为男性,2008年出生,这是个体的特征,不属于种群范畴,B错误;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属于种群范畴,C正确;某国每年出生人口为一千多万,属于种群的范畴,D正确。]2.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多少,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B正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能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为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燕子是一种迁徙性动物,所以秋季决定我国北方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3.B [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但实地调查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种群数量,因此模拟调查不能取代实地调查,A错误;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对此长方形模拟地块进行随机取样,B正确;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整个长方形地块的豚草数量除以长方形地块的面积才是豚草的种群密度,C错误;蚜虫的活动范围小且活动能力弱,调查其密度适宜用样方法,D错误。]4.C [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该区域的种群个体总数=(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重捕到的个体总数)÷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则麻雀的个体总数=46×42÷6=322(只),黄鹂的个体总数=43×36÷9=172(只),B正确;若标记的个体很难被再次捕获,会导致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减少,计算的结果偏大,C错误。]5.(1) 迁入率、迁出率 ⑤ 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2)A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于幼年人口数量,开放三孩政策后促进幼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维持人口数量的相对平衡 (3)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每个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 13个/m2(共60张PPT)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课标内容目录 CONTENTS1.种群的数量特征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随堂检测自主梳理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思维导图自主梳理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1.种群密度最基本变化趋势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占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新产生或死亡该种群个体总数迁入或迁出该种群个体总数4.年龄结构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性别比例性比雌雄个体数目正常的性别比例出生率6.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___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影响_________,进而影响种群密度。(3)____________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年龄结构×[辨正误]1.一座山上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 )提示:全部蛇并非一个物种,所以不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越多,种群密度就越大。( )提示: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3.我国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主要是为了维持我国正常的性别比例。( )4.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影响种群密度。×√×1.比较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种群特征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类型幼年个体数量______成年、老年个体数量 出生率____死亡率 ______ ______型各年龄段个体数量比例______ 出生率____死亡率 ______ ______型幼年个体数量______成年、老年个体数量 出生率____死亡率 ______ ______型大于>增大增长相当≈稳定稳定小于<减小衰退2.分析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回答问题。迁入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出率、死亡率(1)图中字母a、b、c、d、e、f代表的种群数量特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衰退型的种群又会如何?提示:两种情况都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如何导致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的?提示: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降低。(2)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3)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生物种群是否一定具有图中各个数量特征?举例说明。提示:不一定。如没有性别区分或雌雄同体的生物种群不存在性别比例;孤岛上的生物种群可能不存在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概念的理解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但种群并不是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率高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反之,种群密度减小。(2)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与死亡率无关。(3)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学以致用 】B1.(2024·广西南宁期末)种群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调查某树林内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的种群密度的大小B.若一个自然种群中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数量一定持续下降C.三孩生育政策有利于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解析:树林内蝉种群包括地上部分的成虫以及土壤里的卵和幼虫,所以仅调查树上蝉的数量不能得出该树林内蝉种群密度的大小,A正确;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一个种群即使出生率始终小于死亡率,而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下降,B错误;三孩政策的实施使幼年个体增多,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C2.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结构,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为年龄结构。图1中b(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结构,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科研人员连续五年调查了黄猩猩果蝇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迁入率与迁出率均为0),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B.第2~3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减小C.第1~5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D.第4年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B解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本题中迁入率、迁出率为0,第1~3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增大,第4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第5年出生率/死亡率<1,种群密度减小,A、C、D正确,B错误。A.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够直接决定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B.第2~3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减小C.第1~5年,黄猩猩果蝇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D.第4年黄猩猩果蝇的种群密度大于第1年的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趋光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标记重捕标记个体数植物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随机个体数平均值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辨正误]1.利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以精确调查出某区域某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提示:黑光灯诱捕法属于估算法,不能精确调查种群密度。2.调查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提示:蚯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提示:应随机取样。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提示:应用等距取样法。×××1.阅读教材P3第一段,回答有关标记重捕法的问题。●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原理若下图N表示被调查种群的个体总数,M表示初次捕获并被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重捕的个体数,m表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在标记个体在整个种群中已经充分混匀的前提下,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相等,即________________。整个种群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m/n=M/N(1)在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捕捉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再进行重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使带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合均匀,从而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与整个种群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尽可能相等,减少误差。(注意不是使带标记个体在分布区内分布均匀。)(2)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鼠15只鼠,未标记鼠19只。①这个种群中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_____________。②若捕捉后该鼠不易再被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______ (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只/公顷偏高该鼠被捕捉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捉,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由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调查结果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2.阅读教材P5“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回答有关问题。(1)为什么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而不是单子叶植物?提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易于辨别。●取样的过程中,影响调查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取样方法以及取样的随机性等。(2)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取样时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方形地块适宜选择图[____]__________ 法,狭长地块适宜选择图[____]____________ 。随机取样甲五点取样乙等距取样法●下表是某兴趣小组调查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的结果:样方 N1 N2 N3 N4 N5种群密度/(株·m-2) 8 7 8 x 9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①第四个样方该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多少?提示:种群密度为(5+2+1)÷1=8(株·m-2)。②调查区域该植物的种群密度是多少?提示:(N1+N2+N3+N4+N5)÷5=(8+7+8+8+9)÷5=8(株·m-2)。3.阅读教材P6“生物科技进展”了解调查种群密度的其他方法。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恒温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法,与标记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有哪些?提示:对调查动物的干扰小、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受环境影响较小等。1.从理论上来说,采用标记重捕法应满足的条件(1)标记物不易消失、脱落。(2)标记物不会对动物造成行为和寿命上的伤害。(3)标记物后充分混合。(4)标记不能过分醒目。(5)所有个体在重捕时的捕获概率相等。(6)没有新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2.采用样方法注意事项(1)样方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样方大小与植株大小呈正相关,如草本——1 m2,乔木——100 m2,若样方中被调查个体数较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2)样方法调查时要强调“随机”取样,原因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3)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如图中实心圆就是要计数的个体。)【 学以致用 】B4.(2024·四川成都期末)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高山草甸草原上2公顷范围内的喜马拉雅旱獭的种群密度时,初次捕获并标记54只,第二次捕获48只,其中有标记的18只。假设该段时间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数量稳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通过监测发现初次标记的该种旱獭在重捕前有3只被天敌捕食,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为68只/公顷B.若该种旱獭被捕过一次后变得更加警惕不易再被捕捉,将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小C.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的个体与未被标记的个体被捕捉的机会应相当D.根据题干中的数据估算该种旱獭的种群密度为72只/公顷解析: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4×48÷18=144(只),所以种群密度为144÷2=72(只/公顷),若通过监测发现初次标记的该种旱獭在重捕前有3只被天敌捕食,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为(54-3)×48÷18=136(只),种群密度为136÷2=68(只/公顷),A、D正确;若该种旱獭被捕过一次后变得更加警惕不易再被捕捉,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比实际的小,将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B错误;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的个体与未被标记的个体被捕捉的机会应相当,C正确。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5.(2024·海南海口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山地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所取样方的面积为1 m2,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取样为等距取样,不符合随机取样原则B.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约为6.6株/m2,结果为估算值C.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D.此方法也适用于蚯蚓、跳蝻、家鼠等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C解析:该调查方法为五点取样法,符合随机取样原则,A错误;统计样方数量时,需要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生物数量,据图分析,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5+4+5+5+6)/5=5.0(株/m2),B错误;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以获得足够多的个体数进行统计,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蚯蚓、跳蝻等生物个体较小,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适用于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但家鼠活动能力较强,适用于标记重捕法调查,D错误。A.该取样为等距取样,不符合随机取样原则B.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约为6.6株/m2,结果为估算值C.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D.此方法也适用于蚯蚓、跳蝻、家鼠等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6.利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某保护区每1 km2有6.71~9.70头亚洲象个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是6.71~9.70头/km2B.利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数量还需要人工捕捉亚洲象C.利用该技术调查种群密度,对亚洲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D.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该地区亚洲象的种群密度B解析:6.71~9.70头/km2是单位面积亚洲象种群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定义,A正确;红外相机布设在亚洲象的栖息地,通过分析照片可获取种群数量信息,不需要人工捕捉,B错误;利用该技术调查种群密度,对亚洲象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C正确;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且数量不多,也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①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以及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特别是猛禽、猛兽,标记重捕法不再适用。②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分析动物的粪便、动物声音的识别等。B1.下列表述不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B.某同学为男性,2008 年出生C.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D.某国每年出生人口为一千多万解析:某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表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问题,属于种群范畴,A正确;某同学为男性,2008年出生,这是个体的特征,不属于种群范畴,B错误;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属于种群范畴,C正确;某国每年出生人口为一千多万,属于种群的范畴,D正确。C●(2024·天津南开区统考)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A.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该种群可能是被杀虫剂消杀后的种群D.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解析:题图是年龄结构示意图,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A、D正确;图中显示,该种群中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占比大于生殖后期的个体,因而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正确;该种群中雄性个体的数量少于雌性个体的数量,因而不可能是被杀虫剂消杀后的种群,而极有可能是用性引诱剂诱捕过的种群,C错误。A.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该种群可能是被杀虫剂消杀后的种群D.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B2.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出该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B.决定田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未来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D.秋季决定我国北方某地区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能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多少,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B正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能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为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燕子是一种迁徙性动物,所以秋季决定我国北方燕子种群数量骤变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BA.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能取代实地调查B.对于此长方形模拟地块,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通过科学取样后估算出的整个长方形地块的豚草数量就是豚草的种群密度D.调查长方形地块中的蚜虫的密度,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解析: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但实地调查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真实的种群数量,因此模拟调查不能取代实地调查,A错误;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对此长方形模拟地块进行随机取样,B正确;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整个长方形地块的豚草数量除以长方形地块的面积才是豚草的种群密度,C错误;蚜虫的活动范围小且活动能力弱,调查其密度适宜用样方法,D错误。A.模拟调查能强化锻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样方法,能取代实地调查B.对于此长方形模拟地块,学生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通过科学取样后估算出的整个长方形地块的豚草数量就是豚草的种群密度D.调查长方形地块中的蚜虫的密度,适宜用标记重捕法C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若标记的个体很难被再次捕获,计算的结果会偏小D.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解析: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该区域的种群个体总数=(初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重捕到的个体总数)÷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则麻雀的个体总数=46×42÷6=322(只),黄鹂的个体总数=43×36÷9=172(只),B正确;若标记的个体很难被再次捕获,会导致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减少,计算的结果偏大,C错误。5.(2024·山西孝义月考)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图甲表示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图乙是其中一个因素的三种不同类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地候鸟的种群密度主要由①和③影响,则①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图乙属于图甲中________(填序号)的三种不同类型。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能达到害虫防治目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入率、迁出率⑤改变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2)图乙中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从图乙的角度分析,我国开放三孩政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某学习小组想要调查某块草地上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行计数时,应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数;已知该小组得到的数据分别为(样方面积为1 m2,单位:个):15、8、14、15、13,则该草地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A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大于幼年人口数量,开放三孩政策后促进幼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维持人口数量的相对平衡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每个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13个/m2限时练1 种群的数量特征(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基础对点】知识点1 种群的数量特征1.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大某地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为1.07∶1一块地西瓜产量约为3 000公斤/亩由于薇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2.“三孩”政策是我国实行的一项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一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可反映其人口数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年龄结构可能变为衰退型影响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实施“三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增加人口数量3.生物的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下列各项所描述的种群特征,其中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的是( )某地男性人口占比51.73%,女性人口占比48.27%某岛屿上社鼠中的雌鼠在9~11月份生存能力低于雄鼠的大型海鸟信天翁每隔两年繁殖一次且每窝只产一个蛋某湖泊中鲫鱼的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的比例为1∶1∶1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每平方米花生地中杂草的数量之和可表示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可能呈下降趋势人工诱杀雄性害虫,破坏性别比例可降低其种群密度5.(2024·甘肃武威统考)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为科学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了信息支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全国人口普查采用样方法调查人口的基本情况年龄结构相对稳定的某市人口数量保持零增长人口性别比例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和死亡率研究人口的流动情况需要调查迁入率和迁出率知识点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6.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乔木植物种类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蝗虫幼虫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7.(2024·湖北荆州中学期末)调查法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调查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利用性外激素诱捕昆虫,可根据捕获的数目建立种群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模型黑光灯可以有效捕杀具有趋光性的昆虫,但无法估算某昆虫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可准确统计某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并制定捕捞计划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8.红外触发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的调查中被广泛应用,为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提供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可根据调查动物的特点来设置红外触发相机的位置运用该技术可了解保护区哺乳动物的种类和行为规律该技术能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调查其年龄结构该技术对动物的干扰较小,适合监测活动隐秘的动物9.(2024·江西景德镇统考)在调查鲮鱼的种群密度时常用到标记重捕法,适宜范围内,在捕大小鱼的概率相等的条件下,下列捕捉和标记方式能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与实际值有较大误差的是( )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第二次用大网眼渔网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第二次也用大网眼渔网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第二次也用小网眼渔网【综合提升】10.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蝗虫种群,其未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增大死亡率来降低种群密度通过人口普查了解年龄结构可预测一定时间内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11.(2024·河南洛阳期末)鲢鱼性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小组用“去除取样法”(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对一个体积为10 000 m3的鱼塘中鲢鱼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第一天捕获了1000条,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捕获了600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鲢鱼种群数量可能会比实际值小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估算该鱼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约为25条/100 m3去除取样法的原理与逐个计数法类似,也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也可以采用去除取样法12.(2023·新课标卷,4)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13.(12分)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1)(2分)调查群落中某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分)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空中拍照技术在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样方数量适宜等。(3)(2分)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4)(4分)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14.(14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结构个体数)。请回答:(1)(4分)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该采用________法调查种群密度;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采用________法调查种群密度。(2)(6分)图中信息显示,该种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随________而变化;若一种外来生物于6月份入侵该岛,并以该种群未成熟的个体为食,这将使种群的________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第二年的________,最终使岛上该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3)(4分)8~10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为________;适度捕猎该种动物的成熟个体的时间可以考虑选在每年的________月份以后。限时练1 种群的数量特征1.C [A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结构问题,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正确;B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问题,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正确;C选项描述的是产量问题,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D选项描述的是松树种群死亡率问题,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正确。]2.C [人口密度描述的是某一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故一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可反映其人口数量,A正确;影响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实施“三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增加人口数量,D正确。]3.C [某地男性人口占比51.73%,女性人口占比48.27%,属于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不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A错误;某岛屿上社鼠中的雌鼠在9~11月份生存能力低于雄鼠的,某些个体的死亡,不属于种群特征,B错误;大型海鸟信天翁每隔两年繁殖一次且每窝只产一个蛋,属于出生率,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C正确;某湖泊中鲫鱼的幼年、成年、老年个体数的比例为1∶1∶1,属于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不能直接决定生物种群密度,D错误。]4.A [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杂草不是同种生物,A错误;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衰退型的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可能呈下降趋势,C正确;人工诱杀雄性害虫,破坏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5.D [全国人口普查是对全国所有人口逐一进行调查,并不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 错误;年龄结构相对稳定的某市人口数量不一定保持零增长,需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会降低出生率,但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研究人口的流动情况,需要调查迁入率和迁出率,D正确。]6.D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乔木植物种类时不应求其平均值,因为调查的是物种的种类而不是个体数量,A错误;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所以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B错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会导致统计数据偏大,C错误;蝗虫幼虫活动能力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D正确。]7.D [利用性外激素诱捕昆虫,捕获的只是某一性别的成虫,不能根据捕获的数目建立种群的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模型,A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B错误;标记重捕法只能大致估算种群密度,不能准确统计,C错误;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D正确。]8.C [需要根据调查动物的特点来设置红外触发相机的位置,以便拍摄照片或视频,A正确;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可了解保护区哺乳动物的种类和行为规律,B正确;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从而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技术的优点是对动物的生活产生干扰较小,操作简单、监测范围广,可长时间持续调查且获取的数据准确,适合监测活动隐秘的动物,D正确。]9.C [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捕获并标记的是大鱼,第二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捕获的既有大鱼又有小鱼,因此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接近于全部鱼的种群密度,与题意不符,A错误;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捕获并标记的是大鱼和小鱼,而且捕大小鱼的概率是相等的,第二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捕获的是大鱼,因此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接近于全部鱼的种群密度,与题意不符,B错误;第一次用大网眼渔网捕鱼,捕获并标记的是大鱼,第二次也用大网眼渔网捕鱼,捕获的还是大鱼,由于小鱼没有被捕捞,所以估算值与实际值有较大误差,与题意相符,C正确;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捕获并标记的是大鱼和小鱼,第二次也用小网眼渔网捕鱼,捕获的还是大鱼和小鱼,因此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接近于全部鱼的种群密度,与题意不符,D错误。]10.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A正确;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蝗虫种群,其未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如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B正确;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雄性个体,主要是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下降,C错误;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通过人口普查了解年龄结构可预测一定时间内我国人口数量变化趋势,D正确。]11.B [鲢鱼性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鲢鱼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得到的数值比实际值大,A错误;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可得出1 000/X=600/(X-1 000),可得出X=2 500(条),则密度为25条/100 m3,B正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与逐个计数法原理不同,逐个计数法可以确定具体的数值,C错误;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因为可能会有其他地区的动物迁入,D错误。]12.D [利用红外触发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是一种新型调查手段,特别适用于对活动隐秘的大中型、珍稀兽类、鸟类的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A正确;标记重捕法需要捕捉动物并标记,后再次捕捉,故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B正确;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C正确;种群是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需要包含不同年龄的个体,利用该技术可以拍摄到东北豹成年、幼年等各年龄段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可以了解种群幼年个体数量、成年个体数量等信息,D错误。]13.(1)哺乳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2)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一致 (3)(S×n)/m(4)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14.(1)标记重捕 样方 (2)季节 年龄结构 出生率 (3)0 6解析 (1)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若该种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由题图可知,不同月份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的比例不同,说明该种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而变化;由题图可知,6月份未成熟个体最多,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又根据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6月份以后没有新出生的个体。若一种外来生物于6月份入侵该岛,并以该种群未成熟的个体为食,这将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第二年的出生率,最终使岛上该动物的种群密度降低。(3)由(2)分析可知,8~10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为0;由于每年的6月份以后种群没有新个体出生,所以适度捕猎成熟个体的时间可以考虑选在每年的6月份以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学案(含答案).docx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pptx 限时练1 种群的数量特征 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