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1.尝试建立描述、解释和预测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2.运用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不同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
课标内容
目录 CONTENTS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种群数量的变化
3.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数学形式
1.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
限制
合理的假设
数学形式
实验或观察
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二分裂繁殖一代。
●推数量:根据假设计算出1个细菌在不同时间产生后代的数量,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分裂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数量/个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 ____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写公式:如果用N表示细菌数量,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为第一代,写出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提示:N=1×2n。
2.画曲线:根据表格中得到的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提示:如图所示
●数学公式和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两种常见表现形式,比较二者的优点和局
限性。
提示: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数学公式精确但不直观。
3.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吗?分析其原因。
提示: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 学以致用 】
C
1.下列关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B.数学模型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C.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般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建构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
解析: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时,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额外设置对照实验,C错误;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D正确。
D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型可以是数学公式 B.模型可以是增长曲线
C.曲线更能直接反映种群增长趋势 D.相比于数学公式,曲线更精确
解析:数学公式准确地表达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而曲线图是根据某些点描绘出来的,只能反映一些自变量对应的因变量的准确值,对于其他值只能大致估计,所以曲线图的模型相比于数学公式不够精确,D错误。
食物和空间
1.种群的“J”形增长
Nt=N0λt
起始数量
2.种群的“S”形增长
环境容纳量(K值):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___。
资源
空间
K值
最大数量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_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__。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__。
(3)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__________等而衰退、消亡。
波动
种群爆发
下降
近亲繁殖
×
[辨正误]
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
提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
2.种群数量变化的不是“J”形增长,就是“S”形增长。( )
提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即使数量增长也不一定呈“J”形或“S”形。
3.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提示: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新环境中,该种群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被淘汰。
4.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不变。( )
提示:环境改变,K值也会改变。
×
×
×
●阅读教材P8“思考·讨论”资料1和资料2,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个资料中的种群增长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种群数量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
(2)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这种种群增长的趋势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4)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__________。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__________增长。
“J”形
“J”形
1.阅读课本P8~P9种群的“J”形增长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J”形增长曲线模型假设是什么?
提示: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写出“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以数学公式表示),并解释各字母的含义。
提示: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倍数)。
(3)“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特点有哪些?
提示: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无限增长。
(4)完成下表,并思考:当λ满足什么条件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项目 种群数量变化 年龄结构
λ>1
λ=1
λ<1
提示:
项目 种群数量变化 年龄结构
λ>1 增加 增长型
λ=1 相对稳定 稳定型
λ<1 减少 衰退型
只有λ>1且为定值时,种群数量才呈“J”形增长。
2.阅读教材P9种群的“S”形增长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高斯实验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的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实验结果如下:
(1)高斯实验中,为什么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没有出现 “J”形增长?
提示:随着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多,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
●用文字和箭头构建“S”形增长曲线形成原因的概念图。
提示: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数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特点有哪些?
提示:种群数量增长先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最后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值。
3.阅读P10“思考·讨论”环境容纳量与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环境容纳量(K值)?同一种群的K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
提示: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结合下图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环境容纳量(K值)与种群的最大数量是一回事吗?
提示:K值与种群的最大数量不是一回事,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示种群K值是K2,而不是种群最大数量K1。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一定会在K值上下保持稳定吗?
提示:不一定。如生存环境恶化时,种群会衰退甚至消亡。
●鼠害导致作物减产,蚊、蝇会传播疾病。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安全储藏食物,断绝或减少其食物来源;硬化地面,减少其挖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搞好环境卫生等等。
●野生大熊猫数量锐减,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提示: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结合下列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界定,构建“J”形和“S”形增长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曲线模型。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有单位,如个/年)。
提示:
1.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自然状态:①资源和空间有限;②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
2.“S”形增长曲线中K值与K/2值的应用
【 学以致用 】
C
3.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初期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
B.图中5年内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出现
弯折是绘制失误造成的
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Nt=N0λt),其中λ>1
D.环颈雉的种群增长率曲线也为“J”形
解析: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
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环颈雉的越冬死亡降低了每年春季所观察到的种群数量),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出现弯折,B错误;
由题图实虚线分析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Nt=N0λt),种群数量上升,说明λ>1,C正确;
环颈雉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故其增长率大致不变,D错误。
A.可用样方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
B.图中5年内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出现弯折是绘制失误造成的
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Nt=N0λt),其中λ>1
D.环颈雉的种群增长率曲线也为“J”形
C
4. 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解析: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由于种群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即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图中的第25年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但出生率并不一定是最大的,B错误;
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正确;
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A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出规律,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④作出合理的假设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建构数学模型的正确步骤如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A
2.(2024·江苏淮安期末)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X的数学表达式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
B.曲线Y的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渔业生产中为保证持续高产一般在曲线Y所示的b点开始捕捞
D.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一直保持不变
解析:曲线X为“J”形曲线,其数学表达式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A正确;
曲线Y为“S”形曲线,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仍大于0,说明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
渔业生产中为保证持续高产一般在曲线Y所示的b点后捕捞,捕捞后让其处于b点,使渔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C错误;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可能保持动态平衡,若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会下降,D错误。
A.曲线X的数学表达式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
B.曲线Y的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渔业生产中为保证持续高产一般在曲线Y所示的b点开始捕捞
D.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一直保持不变
B
3.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经调查,第5年时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物种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草原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D.若该物种为东方田鼠,在第5年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形增长,A错误;
题中第5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200只,所以,理论上该种群在此草原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
第5年到第9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是增加的,C错误;
防治有害动物应该在K/2之前进行,在第5年时种群数量处于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进行防治比较困难,D错误。
A.该物种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草原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D.若该物种为东方田鼠,在第5年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
B
4.(2024·山西太原期末)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湖泊中黑鱼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
B.建立国家公园、禁猎禁伐,可提高东北豹的K值
C.理想条件下,食物和天敌等是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
解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环境条件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为K值,某湖泊中黑鱼种群的最大数量不一定是K值,A错误;
环境容纳量受到环境影响,建立国家公园、禁猎禁伐,使东北豹的生存环境改善,可提高东北豹的K值,B正确;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不存在K值,C错误;
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可能会保持稳定或者在K值上下波动,如果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会下降,D错误。
●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K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K值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环境容纳量
环境条件不发生变化
K2

(3)在实验室条件下细菌的繁殖呈________。种群在此条件下增长率是____________,增长速率是____________。
“J”形增长
恒定不变的
逐渐增加的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课标内容 1.尝试建立描述、解释和预测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2.运用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的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不同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
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假设: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 min就通过二分裂繁殖一代。
1.写公式:如果用N表示细菌数量,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为第一代,写出第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曲线:根据表格中得到的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3.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个公式描述的趋势增长吗?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1.下列关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B.数学模型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C.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般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建构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型可以是数学公式
B.模型可以是增长曲线
C.曲线更能直接反映种群增长趋势
D.相比于数学公式,曲线更精确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2.种群的“S”形增长
环境容纳量(K值):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___。
3.种群数量的波动
(1)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___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____。
(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____。
(3)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____________等而衰退、消亡。
[辨正误]
1.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
2.种群数量变化的不是“J”形增长,就是“S”形增长。(  )
3.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4.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不变。(  )
1.阅读课本P8~P9种群的“J”形增长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J”形增长曲线模型假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以数学公式表示),并解释各字母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J”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特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完成下表,并思考:当λ满足什么条件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项目 种群数量变化 年龄结构
λ>1
λ=1
λ<1
2.阅读教材P9种群的“S”形增长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高斯实验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的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实验结果如下:
(1)高斯实验中,为什么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没有出现 “J”形增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特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P10“思考·讨论”环境容纳量与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环境容纳量(K值)?同一种群的K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图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环境容纳量(K值)与种群的最大数量是一回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种群“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形增长 “S”形增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自然状态:①资源和空间有限;②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
增长模型
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增长率即增长倍数λ-1,增长速率即曲线的斜率
特点 种群数量以恒定倍数连续增长,Nt=N0λt 种群数量增长经历慢→快→慢,最终达到K值后基本保持稳定
有无K值 无 有
二者联系
2.“S”形增长曲线中K值与K/2值的应用
应用 措施 目的
野生资源保护 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小环境阻力 增大K值
有害生物防治 增大环境阻力 降低K值
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害虫数量快速增长
资源开发与利用 捕捞或收获后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 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学以致用】
3.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初期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
B.图中5年内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出现弯折是绘制失误造成的
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Nt=N0λt),其中λ>1
D.环颈雉的种群增长率曲线也为“J”形
4.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第25年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也最快
C.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随堂检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通过实验或观察得出规律,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④作出合理的假设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①②③④
2.(2024·江苏淮安期末)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X的数学表达式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
B.曲线Y的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渔业生产中为保证持续高产一般在曲线Y所示的b点开始捕捞
D.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一直保持不变
3.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经调查,第5年时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物种迁入呼伦贝尔草原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草原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有限的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减少
D.若该物种为东方田鼠,在第5年时进行防治效果最好
4.(2024·山西太原期末)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湖泊中黑鱼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K值
B.建立国家公园、禁猎禁伐,可提高东北豹的K值
C.理想条件下,食物和天敌等是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
D.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
第1课时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一、
自主梳理
1.数学形式
2.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 合理的假设 数学形式 实验或观察
合作探究
1.提示:N=1×2n。
2.提示:如图所示
3.提示:不会;因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学以致用
1.C [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时,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额外设置对照实验,C错误;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D正确。]
2.D [数学公式准确地表达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而曲线图是根据某些点描绘出来的,只能反映一些自变量对应的因变量的准确值,对于其他值只能大致估计,所以曲线图的模型相比于数学公式不够精确,D错误。]
二、
自主梳理
1.食物和空间 Nt=N0λt 起始数量
2.资源 空间 K值 最大数量
3.(1)波动 种群爆发 (2)下降 (3)近亲繁殖
辨正误
1.× 提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K值)。
2.× 提示: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即使数量增长也不一定呈“J”形或“S”形。
3.× 提示: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新环境中,该种群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被淘汰。
4.× 提示:环境改变,K值也会改变。
合作探究
1.(1)提示: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提示:Nt=N0λt。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倍数)。
(3)提示: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无限增长。
(4)提示:
项目 种群数量变化 年龄结构
λ>1 增加 增长型
λ=1 相对稳定 稳定型
λ<1 减少 衰退型
只有λ>1且为定值时,种群数量才呈“J”形增长。
2.(1)提示:随着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多,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
(2)提示:种群数量增长先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最后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值。
3.(1)提示: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提示:K值与种群的最大数量不是一回事,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示种群K值是K2,而不是种群最大数量K1。
学以致用
3.C [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环颈雉的越冬死亡降低了每年春季所观察到的种群数量),环颈雉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出现弯折,B错误;由题图实虚线分析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Nt=N0λt),种群数量上升,说明λ>1,C正确;环颈雉的增长曲线近似“J”形,故其增长率大致不变,D错误。]
4.C [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由于种群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在某一范围内波动,即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2时,即图中的第25年时,绵羊的增长速率最快,但出生率并不一定是最大的,B错误;50年后该绵羊种群数量达到K值,且在K值附近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C正确;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随堂检测
1.A [建构数学模型的正确步骤如下: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A [曲线X为“J”形曲线,其数学表达式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A正确;曲线Y为“S”形曲线,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仍大于0,说明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渔业生产中为保证持续高产一般在曲线Y所示的b点后捕捞,捕捞后让其处于b点,使渔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C错误;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可能保持动态平衡,若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会下降,D错误。]
3.B [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形增长,A错误;题中第5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200只,所以,理论上该种群在此草原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第5年到第9年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是增加的,C错误;防治有害动物应该在K/2之前进行,在第5年时种群数量处于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进行防治比较困难,D错误。]
4.B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环境条件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为K值,某湖泊中黑鱼种群的最大数量不一定是K值,A错误;环境容纳量受到环境影响,建立国家公园、禁猎禁伐,使东北豹的生存环境改善,可提高东北豹的K值,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不存在K值,C错误;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可能会保持稳定或者在K值上下波动,如果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会下降,D错误。]限时练2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t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m小时后,理论上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t·2m t·220
t·22m t·23m
2.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公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可以看成自变量
建构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
知识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
3.下列关于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J”形增长的种群,其数量达到最大值后恒定不变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达为t年后种群数量:Nt=N0λt
“J”形增长曲线模型中λ的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4.关于如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段种群增长率不断升高、CE段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E点上移,以此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
图中C点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不同
5.(2024·河南新乡期末)科研人员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了某草原上野兔种群的数量变化,绘制了野兔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若T3时野兔种群数量为300只,则其K值可能是600只
推测T4、T5~T6时野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
若重捕计数时2只被标记的野兔死亡,则计算结果会偏大
若气候适宜、食物充足,则野兔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加
6.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水蚤种群密度为12(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7.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增长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种群数量最大
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8.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时某种因素发生改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综合提升】
9.(2024·山西太原联考)某人工池塘内养殖了青鱼,已知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环境容纳量是a,若在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种群数量达到b(a>b>a/2)时进行了捕捞作业,则合理的捕捞量为(  )
a/2 b-a/2
b/2 a-b/2
10.鲢鱼是滤食性鱼类,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在一个鲢鱼养殖的池塘,采取一定措施提高鲢鱼的环境容纳量(K值)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相关措施可提高鲢鱼的K值的是(  )
增加鲢鱼苗的投放量
科学合理投放鱼饲料
与食性相似鱼混合放养
对水体进行降氧管理
11.(2024·辽宁大连期末)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总是呈“S”形。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环境容纳量)为K,一个个体所占用的环境条件用1/K来表示,种群现有N个个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条件可用(1-N/K)来表示
当N=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当N=K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达到K值前,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12.(2024·河南名校联考)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甲种群个体数量在0~600的范围内,种群的出生率持续减少至0
乙种群数量小于M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能正常延续
K点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都是稳定型
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
13.(10分)(2024·河北保定联考)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4分)由图可知,种群密度介于A~B时,种群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若自然状态下该种群雌雄数量相等,在种群数量不变的前提下,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________(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2)(4分)从种群内部的角度分析,B点之前和D点之后种群出现负增长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种群密度在B~C时,可供给种群后代生存的环境剩余容纳量不断________。
14.(16分)如图中两条曲线分别代表K对策生物和r对策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Nt+1。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7分)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的是________对策生物;当种群基数较小时,种群增长为负值的是________对策生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平衡点,所以种群数量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水平,该水平称为________。
(3)(3分)家鼠的寿命很短,几乎全年均可繁殖,若在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裕的理想环境下,家鼠的数量会出现“J”形增长,此时需控制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的值来控制鼠害,若家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该数学模型中λ的值=________。
限时练2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1.D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m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m,则种群的数量为t·23m,故选D。]
2.C [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变化趋势,而数学公式更加准确,A正确;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时,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B正确;“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且为大于1的恒定值,不是自变量,C错误;建立数学模型后需要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D正确。]
3.B [“J”形增长的种群,其数量没有最大值。]
4.C [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A错误;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即A点就已存在环境阻力,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被保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K值增大(E点上移),此措施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物,C正确;当种群数量为K/2(C点)时,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D错误。]
5.C [由图可知,T2~T5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种群呈“S”形增长,T3时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若T3时野兔种群数量为300只,则其K值可能是600只,A正确;T4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T5~T6种群增长速率等于0,推测T4、T5~T6时野兔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B正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重捕总数×第一次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由于重捕计数时2只被标记的野兔死亡,不影响标记个体数,所以计算结果不变,C错误;环境容纳量由环境条件决定,若气候适宜、食物充足,则野兔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会增加,D正确。]
6.C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该种群密度的K值(最大数量)为24(个·cm-3),水蚤种群密度为 12(个·cm-3)时,增长速率最大,故该种群密度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增长率为30%,增加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为20%,增加量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 32(个·cm-3)时,种内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7.B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8.A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会使种内竞争加剧,K值不可能增加,A错误;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生存环境得到改善,K值增加,B正确;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更加适应环境,K值可能增加,C正确;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如果该新物种捕食该种群的天敌,或者为该种群提供食物,K值可能增加,D正确。]
9.B [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种群的K/2值时,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故若在该人工池塘内青鱼的种群数量达到b(a>b>a/2)时进行了捕捞作业,则合理的捕捞量为b-a/2,B符合题意。]
10.B [增加鲢鱼苗的投放量没有改变环境条件,所以不能提高K值,A错误;科学合理投放鱼饲料,相当于增加了鱼的食物来源,同时保证了其适宜的生存环境,可以提高K值,B正确;与食性相似鱼混合放养会加大鲢鱼与这些鱼的竞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K值),C错误;对水体进行降氧管理不利于鲢鱼的生存,所以不能提高K值,D错误。]
11.C [一个个体所占用的环境条件用1/K来表示,种群现有N个个体,占用的资源为N/K,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条件可用(1-N/K)表示,A正确;“S”形曲线,当N=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当N=K时,即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如果环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会下降,C错误;达到K值前,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D正确。]
12.C [在0~600的范围内,甲种群增长率大于0,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无法准确判断出生率变化情况,A错误;乙种群数量小于M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即呈负增长,种群一般不能正常延续,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为600即K点时,此时甲、乙种群增长率均为0,即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年龄结构都是稳定型,C正确;据图分析,甲种群的增长率随个体数量的增多而减小,乙种群的增长率随个体数量的增多先增大后减小,故并非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D错误。]
13.(1)小于 右移
(2)当种群密度过低时不利于种群内的个体有效地寻求配偶,从而导致种群出生率下降 种群密度过高时,会引起种群内部对空间和资源的竞争加剧,导致种群死亡率上升
(3) 减少
解析 初始密度介于A~B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若自然状态下该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改变原种群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增长速率降低,若要使增长速率不变,就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故B点右移。
14.(1) r K 当种群基数较小时,K对策生物的Nt+1<Nt
(2)S 环境容纳量(K值) (3)1.014 7
解析 (1)由曲线图可知,当种群基数较小时,r对策生物的Nt+1>Nt,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K对策生物的Nt+1<Nt,种群数量呈负增长。(2)对于K对策生物,S点时Nt=Nt+1,为稳定平衡点,种群数量高于S点时,Nt+1<Nt,种群数量会下降,当种群数量下降至低于S点时,Nt+1>Nt,种群数量又会上升,即无论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都会趋向平衡点S,因此种群数量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3)“J”形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值表示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若家鼠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则λ=1+0.014 7=1.014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