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标内容
目录 CONTENTS
1.自主梳理
2.合作探究
3.随堂检测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__________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呈__________增长;时间再延长,由于__________的消耗、______________的积累、______的改变,酵母菌数量会下降。
“J”形
“S”形
营养物质
有害代谢产物
pH
2.实验步骤
均匀
计数室的盖玻片边缘
2.实验步骤
种群数量
3.酵母菌的计数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______________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____________,让培养液__________,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可以采用抽样检测
血细胞计数板
盖玻片边缘
自行渗入
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辨正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异养型真核生物。( )
2.培养足够时间,培养液中的酵母菌一定呈“S”形增长。( )
提示:培养足够时间,酵母菌数量会下降。
3.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 )
提示: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4.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 )
×
×

阅读教材P11“探究·实践”,结合下列实验流程图和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________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________个小方格组成。
0.1
400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提示: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少误差。若没有摇匀,从底部吸取,计数结果会偏大,从上部吸取,计数结果会偏小。
3.步骤③为什么不能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提示: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液体增多,导致结果偏高。
4.步骤③滴加培养液后要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为什么?
提示: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就可能出现以下现象: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线,要么能看清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当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即计数前应摇匀→取样→稀释→计数。
●计数的酵母菌都是活的吗?怎样分辨是否为活菌?
提示:不都是,计数的酵母菌包括活菌和死菌。可以用台盼蓝染液对菌体进行染色,被染成蓝色的是死菌,没有被染色的是活菌。
●对于压在计数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提示:对于压在计数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一般是左、上边界及其夹角)的酵母菌。
●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提示: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不需另设对照实验。需要分组做重复实验获取平均值,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平均值)。
●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mL-1)。
25×(20÷5)×100×10 000=1×108
●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2)试着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该酵母菌的增长速率的曲线。
提示:
【 学以致用 】
C
1.(2024·山东泰安期末)某研究小组以酵母菌为对象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数室为1 mm×1 mm×0.1 mm方格,为25×16型),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若计数的中方格内细胞平均数为20,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是5×106个
D.若酵母菌初始接种量增加1倍,则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1倍
解析:加样液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A错误;
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需做重复实验,避免误差和偶然性,B错误;
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5×20÷0.1×103=5×106(个),C正确;
若酵母菌的初始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不会增加1倍,因为K值受环境条件决定,D错误。
C
2.(2024·山东济南期末)科研人员将培养到第4天的一定量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一段时间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计数室中a~e五个区域的细胞总数为54,着色细胞比率为30%,则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1.89×109个 B.2.7×109个
C.3.78×109个 D.8.1×108个
解析:据图可知,计数室中a~e五个区域都是16个小方格,细胞总数为54,说明一个小方格酵母菌数目为54÷5÷16=0.675,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 mm3,一个大方格含有400个小方格,那么0.1 mm3培养液中含有400×0.675=270(个)酵母菌,由于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据此可知,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为2×270×105×102=5.4×109,死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能将死细胞染色,着色细胞比率为30%,说明活菌数比率为70%,因此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5.4×109×70%=3.78×109(个),C正确,A、B、D错误。
A.1.89×109个 B.2.7×109个
C.3.78×109个 D.8.1×108个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公式
3.(2024·甘肃甘南统考)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中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在相同的培养液和培养环境中培养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在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
(不考虑代谢产物的影响),图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不同,可能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上升后下降
b曲线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
(2)图中t1时曲线a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群增长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时刻曲线a种内竞争的强度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内竞争的强度。
大于
两曲线表示的酵母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培养,t1时a曲
线种群数量接近K/2,增长速率较大,而b曲线种群数
量大于K/2,增长速率小于K/2时的增长速率
小于
(3)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估算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某同学进行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上层溶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①有同学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存在两处错误,正确操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进行正确步骤观察到计数室(规格为25×16)的四边及中间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个。若想要只计数计数室内活的酵母菌,可以用________染液处理计数室内的酵母菌。
将酵母菌溶液振荡后再吸取溶液进行计数
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溶液
2.2×108
台盼蓝
解析:根据计算公式,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数量为44/5×25×100×104=2.2×108(个)。若想要只计数计数室内活的酵母菌,应使用台盼蓝染液处理计数室内的酵母菌。
B
1.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在一定条件下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定期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采用抽样检测法测定酵母菌的种群数量
B.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内,盖上盖玻片即可进行计数
C.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增大接种量,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会缩短
解析:该实验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采用抽样检测法测定其种群数量,A正确;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B错误;
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会影响计数,此时应适当稀释后再计数,C正确;
加大接种量,酵母菌的基数大,达到K值所需要的时间缩短,D正确。
B
2.(2024·宁夏吴忠中学期末)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初期,培养瓶中酵母菌种内竞争较弱
B.酵母菌计数采用抽样检测法,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C.DE段,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解析:培养初期,培养瓶中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酵母菌种内竞争较弱,A正确;
酵母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B错误;
DE段,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环境改变等,C正确;
本实验存在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再设置对照组,D正确。
A.培养初期,培养瓶中酵母菌种内竞争较弱
B.酵母菌计数采用抽样检测法,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C.DE段,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B
3.(2024·湖北十堰期末)某兴趣小组将甲、乙两组酵母菌置于相同种类的培养液中,分别在不同锥形瓶中进行培养,定期检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绘制出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则K2会增大
B.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则K2会增大
C.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不变
D.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密封条件下培养
解析:影响K值的因素:食物、空间、天敌、气候、传染病、人类的活动等,如果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不会影响K2值,A错误;
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则K2会增大,B正确;
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会增大,C错误;
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有氧条件下培养,D错误。
A.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则K2会增大
B.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则K2会增大
C.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不变
D.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密封条件下培养
A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
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
经历了“J”形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解析:试管Ⅳ内与试管Ⅰ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而两种群的K值不同,A错误;
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时间最长的是Ⅲ,时间最短的是Ⅳ,B正确;
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由于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等,都经历了类似“J”形增长,C正确;
试管Ⅱ内的种群因先达到K值,故其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正确。
C
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增殖缓慢
B.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增殖缓慢,此时种内竞争较弱,A错误;
数学模型Nt=N0λt只适用于“J”形曲线(即无环境阻力状况),由于该培养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如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故不适用该公式,B错误;
培养后期,死亡的酵母菌数目增多,所以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C正确;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错误。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增殖缓慢
B.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第2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标内容 1.学会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酵母菌在开始一段时间呈________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呈________增长;时间再延长,由于____________的消耗、________________的积累、________的改变,酵母菌数量会下降。
2.实验步骤
3.酵母菌的计数方法
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________________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____________,让培养液____________,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辨正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异养型真核生物。(  )
2.培养足够时间,培养液中的酵母菌一定呈“S”形增长。(  )
3.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  )
4.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  )
阅读教材P11“探究·实践”,结合下列实验流程图和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________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________个小方格组成。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为什么不能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③滴加培养液后要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1.(2024·山东泰安期末)某研究小组以酵母菌为对象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数室为1 mm×1 mm×0.1 mm方格,为25×16型),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也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若计数的中方格内细胞平均数为20,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是5×106个
D.若酵母菌初始接种量增加1倍,则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1倍
2.(2024·山东济南期末)科研人员将培养到第4天的一定量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一段时间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计数室中a~e五个区域的细胞总数为54,着色细胞比率为30%,则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  )
A.1.89×109个 B.2.7×109个
C.3.78×109个 D.8.1×108个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公式
   
3.(2024·甘肃甘南统考)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中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在相同的培养液和培养环境中培养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在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为________(不考虑代谢产物的影响),图中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不同,可能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t1时曲线a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群增长速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时刻曲线a种内竞争的强度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曲线b种内竞争的强度。
(3)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估算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某同学进行的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上层溶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①有同学认为该同学的实验操作存在两处错误,正确操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进行正确步骤观察到计数室(规格为25×16)的四边及中间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__个。若想要只计数计数室内活的酵母菌,可以用________染液处理计数室内的酵母菌。
随堂检测
1.某同学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在一定条件下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定期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采用抽样检测法测定酵母菌的种群数量
B.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内,盖上盖玻片即可进行计数
C.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增大接种量,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会缩短
2.(2024·宁夏吴忠中学期末)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初期,培养瓶中酵母菌种内竞争较弱
B.酵母菌计数采用抽样检测法,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C.DE段,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3.(2024·湖北十堰期末)某兴趣小组将甲、乙两组酵母菌置于相同种类的培养液中,分别在不同锥形瓶中进行培养,定期检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绘制出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则K2会增大
B.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则K2会增大
C.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不变
D.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密封条件下培养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试管Ⅳ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Ⅰ相同
B.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
C.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
D.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
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增殖缓慢
B. 培养期间菌体数量变化趋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第2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自主梳理
1.(2)“J”形 “S”形 营养物质 有害代谢产物 pH
2.均匀 计数室的盖玻片边缘 种群数量
3.可以采用抽样检测 血细胞计数板 盖玻片边缘 自行渗入 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辨正误
1.√
2.× 提示:培养足够时间,酵母菌数量会下降。
3.× 提示:应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4.√
合作探究
1.0.1 400
2.提示: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少误差。若没有摇匀,从底部吸取,计数结果会偏大,从上部吸取,计数结果会偏小。
3.提示: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液体增多,导致结果偏高。
4.提示: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就可能出现以下现象: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线,要么能看清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
学以致用
1.C [加样液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A错误;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需做重复实验,避免误差和偶然性,B错误;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25×20÷0.1×103=5×106(个),C正确;若酵母菌的初始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不会增加1倍,因为K值受环境条件决定,D错误。]
2.C [据图可知,计数室中a~e五个区域都是16个小方格,细胞总数为54,说明一个小方格酵母菌数目为54÷5÷16=0.675,一个大方格体积为0.1 mm3,一个大方格含有400个小方格,那么0.1 mm3培养液中含有400×0.675=270(个)酵母菌,由于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与台盼蓝染液等体积混合均匀,据此可知,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为2×270×105×102=5.4×109,死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台盼蓝染液能将死细胞染色,着色细胞比率为30%,说明活菌数比率为70%,因此10 mL酵母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约为5.4×109×70%=3.78×109(个),C正确,A、B、D错误。]
3.(1)先上升后下降 b曲线先达到K值,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
(2)大于 两曲线表示的酵母菌种群在相同环境下培养,t1时a曲线种群数量接近K/2,增长速率较大,而b曲线种群数量大于K/2,增长速率小于K/2时的增长速率 小于
(3)①将酵母菌溶液振荡后再吸取溶液进行计数 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溶液 ②2.2×108 台盼蓝
解析 根据计算公式,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数量为44/5×25×100×104=2.2×108(个)。若想要只计数计数室内活的酵母菌,应使用台盼蓝染液处理计数室内的酵母菌。
随堂检测
1.B [该实验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采用抽样检测法测定其种群数量,A正确;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B错误;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会影响计数,此时应适当稀释后再计数,C正确;加大接种量,酵母菌的基数大,达到K值所需要的时间缩短,D正确。]
2.B [培养初期,培养瓶中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酵母菌种内竞争较弱,A正确;酵母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应该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B错误;DE段,种群数量开始减少,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环境改变等,C正确;本实验存在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再设置对照组,D正确。]
3.B [影响K值的因素:食物、空间、天敌、气候、传染病、人类的活动等,如果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接种更多的酵母菌,不会影响K2值,A错误;若往乙组所在锥形瓶中加入更多新鲜培养液,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则K2会增大,B正确;若甲组所在锥形瓶在t1时更换新鲜培养液,则K1会增大,C错误;甲、乙两组所在锥形瓶中培养液的量可能不同,但都应在有氧条件下培养,D错误。]
4.A [试管Ⅳ内与试管Ⅰ内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而两种群的K值不同,A错误;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时间最长的是Ⅲ,时间最短的是Ⅳ,B正确;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由于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等,都经历了类似“J”形增长,C正确;试管Ⅱ内的种群因先达到K值,故其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正确。]
5.C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增殖缓慢,此时种内竞争较弱,A错误;数学模型Nt=N0λt只适用于“J”形曲线(即无环境阻力状况),由于该培养过程中存在环境阻力(如营养物质不断消耗、代谢废物积累等),故不适用该公式,B错误;培养后期,死亡的酵母菌数目增多,所以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C正确;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错误。]限时练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
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
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2.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所有酵母菌的数目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3.(2024·江苏宿迁统考)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 规格)可进行相关细胞的计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盖盖玻片时如果有气泡产生,可以用吸水纸吸引
统计4个角中方格内及相邻一边方格线上的细胞
若吸取培养液时没有摇匀,计数结果肯定会偏大
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开始计数
4.(2024·山东济宁期末)将酵母菌接种在培养液中静置培养48 h,取样后稀释100倍,采用规格为25中格(400小格,0.1 mm3)的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经检测得知四角及中心5个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1、25、23、27、24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可直接从培养液下层取样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若先滴培养液再加盖玻片,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此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6×107(个·mL-1)
该调查方法为逐个计数法,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
5.某兴趣小组用血细胞计数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示操作步骤正确,会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
图示对酵母菌计数采用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
应先轻轻振荡几次培养瓶,再从培养瓶中取培养后期的原液直接计数
进行步骤③后,应立马进行计数
6.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
需要先将培养液煮沸以除去其中的溶解氧,再培养酵母菌
实验后期,可对抽样的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实验末期,酵母菌的K值下降,其数量会减少
7.(2024·福建南平期末)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将酵母菌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取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应先将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边缘,再盖上盖玻片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稀释培养液后重新计数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方格内及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均需计数
8.(2024·广东佛山质检)血细胞计数板是对调查细胞、原生质体等数量的一种光学仪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霉菌、蛙的卵、噬菌体等进行精确统计
以下操作可能导致计数结果偏大:多余的培养液未用滤纸吸去、先滴样液后盖盖玻片、未染色计数
未振荡取样、滴加样液后未静置即计数和血细胞计数板洗涤后未干燥就使用均导致计数结果偏小
寻找血细胞计数板上的计数室时应将光线尽量调亮
【综合提升】
9.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当酵母菌总数为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下列关于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可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
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
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为2a
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 mL,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
10.某生物小组进行了“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绘制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C点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E~F段,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不断减少
11.下列调查活动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动物被再次捕捉的机会减小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培养液未摇匀
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未经特殊染色处理直接计数
12.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兴趣小组完成了以下有关实验。取两种不同类型的酵母菌a、b分别将其接种到装有10 mL相同培养液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得到的结果会比实际活菌数量偏大
若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结果会比实际酵母菌的数量偏大
根据图可知t2时两批次发酵液营养物质剩余量较少的是b
若酵母菌初始接种量增大一倍,则该培养体系所能容纳的酵母菌将减少
13.(13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6分)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形,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7分)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3分)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4分)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最丰富。
(2)(5分)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4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对照组中接种酵母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限时练3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B [对培养液灭菌应在接种前进行,如果接种后灭菌,酵母菌就会被杀死,A错误;接种后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以作为后续的对照,B正确;抽样前应振荡试管将培养液摇匀,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2.D [高温处理后的培养液如果立即加入酵母菌,酵母菌在高温条件下会死亡,A错误;取样计数前应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B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只是利用抽样检测法计数一部分酵母菌的数量,C错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营养条件、溶氧量、代谢废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D正确。]
3.D [气泡会占据计数室的空间,导致计数室中的菌体数目少,计数结果偏小,产生气泡不可以用吸水纸吸引解决,要重新做实验,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根据计数板的规格采用五点取样(25×16规格)或者四点(16×25规格)取样法计数,但压在方格线上的个体,应该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中的个体,B错误;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得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若吸取培养液时没有摇匀,导致底部菌多,上部菌少,吸取部位靠近底部或者培养液上部,计数结果偏大或偏小,C错误。]
4.B [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应该摇匀培养液再取样调查,A错误;若先滴培养液再加盖玻片,会导致计数室内的培养液体积太大,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21+25+23+27+24)/5×25×100×10×1 000=6×108(个·mL-1),C错误;该调查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D错误。]
5.B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再从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按图示操作得到的实验数据将会偏大,A错误;图示对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抽样检测,B正确;吸取培养液前需轻轻振荡几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原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需经稀释后再进行计数,C错误;进行步骤③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开始计数,D错误。]
6.B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营养物质等培养条件密切相关,A正确;该实验需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不需除去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错误;实验后期,酵母菌种群密度较大,因此可对抽样的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C正确;实验末期,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改变等因素限制,酵母菌的K值会下降,酵母菌数量减少,D正确。]
7.C [抽样检测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计数,此时应对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再计数,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方格内的细胞需计数,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D错误。]
8.B [噬菌体是病毒,用血细胞计数板无法统计,且血细胞计数板不能进行精确计数,A错误;多余的培养液未用滤纸吸去、先滴样液后盖盖玻片会计数更多的细胞,而未染色计数将死细胞也进行了计数,所以都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B正确;未振荡取样,如果从底部取样会导致获取细胞数目更多,因此计数结果偏大,C错误;由于血细胞计数板是由玻璃制作的,因此寻找血细胞计数板上的计数室时应将光线尽量调暗,有利于观察细胞,D错误。]
9.C [估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即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A正确;由题意可知,酵母菌总数为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形,当种群数量为a/2即K/2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酵母菌的K值与酵母菌的接种量无关,因此培养条件不变,K值也不变,仍为a,C错误;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 mL,酵母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减少,则K值小于a,D正确。]
10.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A~C段,种群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为0,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错误;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C点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E~F段,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减少,即E~F段,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不断减少,D正确。]
11.C [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动物被再次捕捉的机会减小,则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A错误;酵母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若未振荡,而直接吸取上层菌液,会使吸取的菌液中酵母菌比实际更少,导致计算所得数值偏小,若从底部吸取,可能导致偏大,B错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区域取样,导致结果偏小,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未经特殊染色处理直接计数,会将活菌和死菌一起计数,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D错误。]
12.D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计数结果会比实际酵母菌的数量偏大,A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B正确;t2时, 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b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C正确;若酵母菌初始接种量增大一倍,但环境容纳量数量不变,故该培养体系所能容纳的酵母菌不变,D错误。]
13.(1) 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14.(1)培养液的更换时间间隔、培养时间 营养物质 (2)不换培养液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 (3)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