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课标内容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等。
(2)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 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 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__________
植物种子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____________
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 ________
(3)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的。
2.生物因素
(1)内部生物因素——________。
(2)外部生物因素
①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除____________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②相互竞争的关系:森林中不同植物竞争____________,不同动物竞争________________,这也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
③寄生关系: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3.制约因素的类型
(1)密度制约因素
(2)非密度制约因素
[辨正误]
1.林下光照强度减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
2.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大。(  )
3.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
4.食物、天敌和气候等都是密度制约因素。(  )
1.阅读教材P13~P14非生物因素部分以及下列两个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分析人工林调查数据(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资料2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研究表明,蝗虫产卵对环境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在土质坚实、地势向阳、植被稀疏 (覆盖度在25%~50%之间)和土壤含水量为10%~20%的环境产卵。土质坚实可促进卵的发育;土温变化幅度大,卵发育较快。如图所示: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 (“+”大发生年,“-”发生轻度年)。
(1)什么是郁闭度?郁闭度与光照强度存在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1中,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资料2,讨论蝗虫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主要环境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述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 绿僵菌感染蝗虫不仅可以直接致死,还能极大地削减蝗虫的繁殖力,由此产生的亚致死作用限制了蝗虫的数量和集群能力。与之类似的蝗虫病毒、病原线虫,以及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毒性更强的真菌,亦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根据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的关系,尝试将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温度、水分、风、极端气候、食物、竞争、天敌、寄生者、传染病等进行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2.循环因果关系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若结果2与原因1相反,则属于负反馈;若结果2比原因1程度加强,则属于正反馈。
【学以致用】
1.(2024·山东潍坊期末)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
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D.在自然界中,捕食和竞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
2.(2024·山东淄博统考)如图为1845~1935年间猞猁与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45~1935年间猞猁与雪兔协同进化的速度和方向一致
B.猞猁以雪兔为食,是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在雪兔和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动过程中,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D.雪兔种群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是导致其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3.生态学家将等量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置于同一容器中,以一种杆菌为饲料,并定期检测容器内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两种草履虫均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可采用________法每隔一定时间调查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在第3天两种草履中之间________(填“是”或“否”)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证明双小核草履虫未分泌杀死大草履虫的物质,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对当地池塘进行调查发现,水体中同时存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并且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并非如图所示达到“濒临灭绝”的境地,而是略低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你认为该池塘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二、种群研究的应用
1.保护濒危动物
2.在渔业捕捞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____________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3.有害生物的防治实例
分析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 1976年科学家在某地区调查时,发现当年6~7月在该地采用0.2%氟乙酰胺喷雾灭鼠,当年鼠兔(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种群密度由58.66只/公顷剧降为1.88只/公顷。但4年后,种群密度恢复为165只/公顷。
资料2 生物防治效果图:
资料3 种群“S”形增长曲线及其增长速率曲线:
(1)根据资料1和2,尝试比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优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地爆发严重蝗灾,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何时开始控制效果较好?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曲线分析
(2)实践应用
(3)不同生物类型与“S”形增长曲线的应用
【学以致用】
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段水平,有利于将虫害程度降到低水平
5.俗话说“一公加一母,一年二百五”,这说明家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很高。下列有关家鼠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家鼠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仅是因为每次产崽数多和每年生殖次数多
B.自然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起始时呈加速增长趋势,K/2后稳定增长
C.欲从根本上解决鼠害问题,将室内地面硬化比施用老鼠药更能有效控制鼠害
D.若采用安放捕鼠夹的捕杀方法控制鼠害,则在K/2时捕杀效果最好
6.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2023·广东卷,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2.(2024·河南郑州期末)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取数目相同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以一种杆菌为饲料进行混合培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属于不同种群
B.大约在第8天左右,双小核草履虫的增长速率最快
C.24 d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略有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
D.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零
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
B.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利用该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D.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
4.(2024·广东中山月考)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5.如图为曾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喷洒DDT进行农药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
B.A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E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
C.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A、D、E
D.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一、
自主梳理
1.(1)阳光、温度、水 (2)光照强度 气温 气候干旱 (3)综合性
2.(1)种内竞争 (2)①顶级捕食者 ②阳光和养分 食物和生存空间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3.(1)食物和天敌 (2)气温和干旱
辨正误
1.× 提示:林下光照强度减弱时阴生植物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
2.× 提示: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小。
3.× 提示:相互竞争关系。
4.× 提示:气候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合作探究
1.(1)提示: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郁闭度高,光照强度弱;郁闭度低,光照强度强。
(2)提示:阳光。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
(3)提示: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4)提示:除光照、温度、水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无机盐、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提示:非密度制约因素有温度、水分、风、极端气候,密度制约因素有食物、竞争、天敌、寄生者、传染病。
学以致用
1.B [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A正确;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B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捕食和竞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密度制约因素,因此捕食和竞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D正确。]
2.B [1845~1935年间猞猁与雪兔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猞猁数量的增加总是会引起雪兔数量的减少,可见二者协同进化的速度和方向是有差别的,A错误;猞猁以雪兔为食,其作为天敌因素属于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雪兔和猞猁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在雪兔和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动过程中,二者互为因果,C错误;雪兔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雪兔和猞猁之间的负反馈调节引起的,D错误。]
3.(1)抽样检测 否 第3天前两种草履虫种群增长近似“J”形增长,说明空间资源充裕(或接近理想条件),在空间资源严重受限的情况下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2)将正在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的培养液均分为甲、乙两组,向甲组中加入适量的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的培养液,向乙组中加入等量的未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的培养液。观察比较甲、乙两组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
(3)池塘中两种草履虫的食物丰富、两种草履虫取食池塘中不同种类的食物,两种草履虫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池塘中存在以双小核草履虫为食的捕食者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
解析 为证明双小核草履虫未分泌杀死大草履虫的物质,自变量为是否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分泌的物质,因变量是大草履虫的数量。据此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
二、
自主梳理
1.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变化趋势
2.中等强度
3.环境容纳量 环境污染
合作探究
(1)提示:化学防治见效快、效果不持久,长期使用容易污染环境、杀伤害虫的天敌、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生物防治见效慢、效果持久,既可有效防治虫鼠,又可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提示: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效果较好。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减少现存种群数量,也可通过生物方法(如增加天敌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3)提示:应使被捕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学以致用
4.B [害虫防治需要在K/2之前(即A点之前),而且越早越好,DE段害虫种群数量很少,虫害程度低,A、D正确;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仍在增大,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数量增长至C点,C正确。]
5.C [家鼠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不仅仅是因为每次产崽数多和每年生殖次数多,A错误;自然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起始时呈加速增长趋势,K/2后减小,B错误;施用老鼠药虽然能快速消灭大部分家鼠,但仍有小部分未吃老鼠药或吃了老鼠药后还能活下来的家鼠可以继续繁殖,欲从根本上解决鼠害问题,将室内地面硬化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比施用老鼠药更有效,C正确;若采用安放捕鼠夹的捕杀方法控制鼠害,则在K/2之前捕杀效果最好,能让家鼠种群数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内,D错误。]
6.C [对于种群的“S”形增长,环境阻力是从开始就存在的,A错误;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错误;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K-N)/K的值为0.5,D错误。]
随堂检测
1.C [气温对种群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
2.D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属于不同种群,A正确;据图可知,双小核草履虫的增长速率大约在第8天左右(种群数量为K/2),达到最快,B正确;24 d时大草履虫数量非常少,因此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略有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太多,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强,竞争力弱没有获得资源的个体死亡,C正确;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零,再变为负值,D错误。]
3.B [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捕食者和猎物之间构成捕食关系,当猎物的数量上升时(原因1),捕食者由于食物充足,其数量也会随之上升(结果1),而捕食者数量增加后(原因2),对猎物的捕食量增加,所以猎物的数量会下降(结果2),捕食者和猎物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由于结果2与原因1“相反”,所以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利用该模型可以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A、C错误,B正确;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会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会引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二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分别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可判断猎物和捕食者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N2和P2,D错误。]
4.D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故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制约因素a对种群的作用增强,种群的死亡率增加,B错误;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a代表,C错误;寒流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D正确。]
5.B [A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E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共57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课标内容
目录 CONTENTS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种群研究的应用
3.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阳光、温度、水
1.非生物因素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 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 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__________
植物种子春季萌发,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______
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 __________
光照强度
气温
气候干旱
(3)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的。
综合性
2.生物因素
(1)内部生物因素——__________。
(2)外部生物因素
①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除____________外,每种动植物都可能是其他某种生物的捕食对象,每种动物都需要以其他生物为食。
②相互竞争的关系:森林中不同植物竞争____________,不同动物竞争________________,这也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
③寄生关系: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内竞争
顶级捕食者
阳光和养分
食物和生存空间
出生率和死亡率
3.制约因素的类型
(1)密度制约因素
食物和天敌
(2)非密度制约因素
气温和干旱
×
[辨正误]
1.林下光照强度减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
提示:林下光照强度减弱时阴生植物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
2.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大。( )
提示: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林下植物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小。
3.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
提示:相互竞争关系。
4.食物、天敌和气候等都是密度制约因素。( )
提示:气候是非密度制约因素。
×
×
×
1.阅读教材P13~P14非生物因素部分以及下列两个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分析人工林调查数据(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资料2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研究表明,蝗虫产卵对环境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在土质坚实、地势向阳、植被稀疏 (覆盖度在25%~50%之间)和土壤含水量为10%~20%的环境产卵。土质坚实可促进卵的发育;土温变化幅度大,卵发育较快。如图所示: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 (“+”大发生年,“-”发生轻度年)。
(1)什么是郁闭度?郁闭度与光照强度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郁闭度高,光照强度弱;郁闭度低,光照强度强。
(2)资料1中,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提示:阳光。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
(3)根据资料2,讨论蝗虫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主要环境因素。
提示: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4)除上述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提示:除光照、温度、水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无机盐、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阅读教材P14~P15“思考·讨论”影响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怎样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提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竞争力弱的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直至消失。
●怎样解释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同步周期性?
提示:猞猁和雪兔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反之,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
●猞猁和雪兔种群的数量变动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提示:
如此循环,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
●除猞猁外,影响雪兔种群数量变动的还有其他因素吗?举例说明。
提示:有,如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
2.资料 绿僵菌感染蝗虫不仅可以直接致死,还能极大地削减蝗虫的繁殖力,由此产生的亚致死作用限制了蝗虫的数量和集群能力。与之类似的蝗虫病毒、病原线虫,以及通过转基因技术产生毒性更强的真菌,亦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
●分析绿僵菌对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影响。
提示:绿僵菌和蝗虫是寄生关系,作为宿主的蝗虫被绿僵菌寄生,绿僵菌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蝗虫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
根据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的关系,尝试将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如温度、水分、风、极端气候、食物、竞争、天敌、寄生者、传染病等进行分类。
提示:非密度制约因素有温度、水分、风、极端气候,密度制约因素有食物、竞争、天敌、寄生者、传染病。
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使种群的死亡率上升,而把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的负载能力以下。当种群数量在环境的负载能力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使种群数量增长。
●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
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往往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寒潮引起某些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等。非密度制约因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的作用可以为密度制约因素所调节,即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例如,当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如大旱、大寒等)或人的活动(如使用杀虫剂)导致某种昆虫种群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时,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因素)就不再起控制作用,因而种群的出生率就得以上升,种群数量很快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循环因果关系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若结果2与原因1相反,则属于负反馈;若结果2比原因1程度加强,则属于正反馈。
【 学以致用 】
B
1.(2024·山东潍坊期末)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
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
D.在自然界中,捕食和竞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
解析: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A正确;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B错误;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
捕食和竞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影响种群密度的密度制约因素,因此捕食和竞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D正确。
B
2.(2024·山东淄博统考)如图为1845~1935年间猞猁与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45~1935年间猞猁与雪兔协同
进化的速度和方向一致
B.猞猁以雪兔为食,是雪兔种群数量
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在雪兔和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动过程中,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D.雪兔种群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是导致其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1845~1935年间猞猁与雪兔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猞猁数量的增加总是会引起雪兔数量的减少,可见二者协同进化的速度和方向是有差别的,A错误;
猞猁以雪兔为食,其作为天敌因素属于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雪兔和猞猁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在雪兔和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动过程中,二者互为因果,C错误;
雪兔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雪兔和猞猁之间的负反馈调节引起的,D错误。
A.1845~1935年间猞猁与雪兔协同进化的速度和方向一致
B.猞猁以雪兔为食,是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C.在雪兔和猞猁种群数量的变动过程中,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D.雪兔种群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是导致其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3.生态学家将等量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置于同一容器中,以一种杆菌为饲料,并定期检测容器内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两种草履虫均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可采用_________法每隔一定时间调查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在第3天两种草履中之间________(填“是”或“否”)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检测

第3天前两种草履虫种群增长近似“J”形增长,说明空间
资源充裕(或接近理想条件),在空间资源严重受限的情况下才存在明显的竞争
关系
(2)欲证明双小核草履虫未分泌杀死大草履虫的物质,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正在单独培养大草履虫的培养液均分为甲、乙两组,向甲组中加入适量的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的培养液,向乙组中加入等量的未培养过双小核草履虫的培养液。观察比较甲、乙两组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
(3)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对当地池塘进行调查发现,水体中同时存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并且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并非如图所示达到“濒临灭绝”的境地,而是略低于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你认为该池塘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池塘中两种草履虫的食物丰富、两种草履虫取食池塘中不同种类的食物,两种草履虫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池塘中存在以双小核草履虫为食的捕食者等
解析:为证明双小核草履虫未分泌杀死大草履虫的物质,自变量为是否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分泌的物质,因变量是大草履虫的数量。据此根据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1.保护濒危动物
变化趋势
2.在渔业捕捞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__________的捕捞(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处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中等强度
3.有害生物的防治实例
环境容纳量
环境污染
分析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 1976年科学家在某地区调查时,发现当年6~7月在该地采用0.2%氟乙酰胺喷雾灭鼠,当年鼠兔(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种群密度由58.66只/公顷剧降为1.88只/公顷。但4年后,种群密度恢复为165只/公顷。
资料2 生物防治效果图:
资料3 种群“S”形增长曲线及其增长速率曲线:
(1)根据资料1和2,尝试比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提示:化学防治见效快、效果不持久,长期使用容易污染环境、杀伤害虫的天敌、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生物防治见效慢、效果持久,既可有效防治虫鼠,又可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某地爆发严重蝗灾,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何时开始控制效果较好?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效果较好。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减少现存种群数量,也可通过生物方法(如增加天敌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提示:应使被捕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捕鱼时,渔网网眼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提示:如果渔网网眼很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曲线分析
(2)实践应用
(3)不同生物类型与“S”形增长曲线的应用
【 学以致用 】
B
4.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段水平,有利于将虫害程度降到低
水平
解析:害虫防治需要在K/2之前(即A点之前),而且越早越好,DE段害虫种群数量很少,虫害程度低,A、D正确;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仍在增大,B错误;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数量增长至C点,C正确。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段水平,有利于将虫害程度降到低水平
5.俗话说“一公加一母,一年二百五”,这说明家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很高。下列有关家鼠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家鼠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仅是因为每次产崽数多和每年生殖次数多
B.自然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起始时呈加速增长趋势,K/2后稳定增长
C.欲从根本上解决鼠害问题,将室内地面硬化比施用老鼠药更能有效控制鼠害
D.若采用安放捕鼠夹的捕杀方法控制鼠害,则在K/2时捕杀效果最好
C
解析:家鼠自然增长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不仅仅是因为每次产崽数多和每年生殖次数多,A错误;
自然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起始时呈加速增长趋势,K/2后减小,B错误;
施用老鼠药虽然能快速消灭大部分家鼠,但仍有小部分未吃老鼠药或吃了老鼠药后还能活下来的家鼠可以继续繁殖,欲从根本上解决鼠害问题,将室内地面硬化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比施用老鼠药更有效,C正确;
若采用安放捕鼠夹的捕杀方法控制鼠害,则在K/2之前捕杀效果最好,能让家鼠种群数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内,D错误。
C
6.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形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对于种群的“S”形增长,环境阻力是从开始就存在的,A错误;
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错误;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此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S3,(K-N)/K的值为0.5,D错误。
C
1.(2023·广东卷,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解析:气温对种群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
D
2.(2024·河南郑州期末)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取数目相同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以一种杆菌为饲料进行混合培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属于不同种群
B.大约在第8天左右,双小核草履虫的增长速率最快
C.24 d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略有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
D.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零
解析: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属于不同种群,A正确;
据图可知,双小核草履虫的增长速率大约在第8天左右(种群数量为K/2),达到最快,B正确;
24 d时大草履虫数量非常少,因此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略有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种群内个体数量太多,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强,竞争力弱没有获得资源的个体死亡,C正确;
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零,再变为负值,D错误。
A.装置中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属于不同种群
B.大约在第8天左右,双小核草履虫的增长速率最快
C.24 d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略有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
D.大草履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至为零
B
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
B.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利用该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D.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
解析: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捕食者和猎物之间构成捕食关系,当猎物的数量上升时(原因1),捕食者由于食物充足,其数量也会随之上升(结果1),而捕食者数量增加后(原因2),对猎物的捕食量增加,所以猎物的数量会下降(结果2),捕食者和猎物之间存在循环因果关系;由于结果2与原因1“相反”,所以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利用该模型可以解释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A、C错误,B正确;
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会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会引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二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分别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可判断猎物和捕食者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N2和P2,D错误。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反映了两物种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
B.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C.利用该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D.捕食者和猎物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是P3和N3
D
4.(2024·广东中山月考)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不同因素(a、b、c)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b的死亡率不变,故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当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密度制约因素a对种群的作用增强,种群的死亡率增加,B错误;
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a代表,C错误;
寒流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D正确。
A.a和b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B.种群数量超过K值时,a因素的制约作用会减弱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可用c代表
D.寒流对某种食草动物种群密度的影响,可用b表示
B
5.如图为曾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喷洒DDT进行农药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业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
彻底消灭害虫
B.A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E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
C.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A、D、E
D.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或寄生关系
解析:A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E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限时练4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并非所有的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都随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少
春夏季节,气温升高、日照延长、降水较多,导致了动植物种群数量普遍迅速增长
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往往不同
干旱缺水会导致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
2.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种内竞争会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加剧
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无关
3.(2024·广东六校联考)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昆虫病毒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就像“离离原上草”一样,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总是不断变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对种群的增长产生抑制
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密切相关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单一性的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对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2 种群研究的应用
5.(2024·河北邢台期末)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也可能会提高或降低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可通过增加天敌的数量将某种有害动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
可通过硬化地面、减少食物来源来降低老鼠的种群数量
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可通过增加鱼塘内鲤鱼幼鱼的初始数量,增加其环境容纳量,以提高鲤鱼产量
6.下列实践活动,不属于“环境容纳量”的生态原理的是(  )
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的政策
我国在东海和南海区域实行休渔制度
向森林大规模喷洒农药来防治虫灾
禁止捕蛇和猎鹰来防治田间的鼠灾
7.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附近波动
“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以下,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C点时灭鼠,若仅杀死一半的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C点时,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8.《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在捕捞该种鱼时应控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数罟不入洿池”是为了保护幼小个体
应在K/2之前用粗网对该种鱼进行捕捞
在用标记重捕法统计该种鱼数量时,标记物易被鱼吞食消化,会使统计结果偏大
【综合提升】
9.(2024·山东德州期末)高原鼠兔主要栖息在植被高度较低、视野开阔的草地中。高原鼠兔繁殖快、数量多,对草原生态系统危害大。在玛曲草原上,围封处理和补播禾草类植物均可降低高原鼠兔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原鼠兔繁殖快是因为其在草原上食物充足、没有天敌
围封处理后决定高原鼠兔数量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防治过程中应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
在玛曲草原中,补播的禾草类植物的植株高度较低
10.(2024·山东菏泽期末)阿利氏效应是指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如图表示阿利氏效应的种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直至消亡
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若向环境中迁入该种群的天敌,则b点向右侧移动
a~b点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b点后种群数量下降
11.(2024·北京延庆区期末)对某地黄胸鼠种群数量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用样方法调查黄胸鼠的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可适当增加黄胸鼠天敌数量来降低环境容纳量控制鼠害
温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黄胸鼠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黄胸鼠的种群数量在一年内呈“S”形增长
12.一些种群在特定情况下的种群密度很小,以下不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是(  )
长势差的松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很小
家里养猫的农户院子里老鼠的种群密度几乎为0
冬季苍蝇的种群密度几乎为0
双小核草履虫较多的池塘中大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很小
13.(12分)长江泸州段和沱江泸州部分段实施永久性禁捕,禁捕后,专家预测长江鲢鱼的种群密度将呈现如图所示增长,请回答以下问题:
(1)(4分)由图可知,鲢鱼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形,且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2)(4分)为使鲢鱼种群快速增长,人们向长江水域中投放鲢鱼幼苗,与未投放鱼苗相比,该举措会使K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由于环境改善,泸州水域成为鸟类天堂,越冬的红嘴鸥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红嘴鸥数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4分)轮虫是幼鱼苗主要的饵料,研究人员利用轮虫和鱼类用滤网隔开并与微藻共存的生态方法培养轮虫,研究其种群密度,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本实验主要从________(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的角度研究轮虫的种群数量变化,该因素通过直接影响轮虫种群的________等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7分)图中1组和2组结果显示前6天轮虫种群近似呈________形增长,其中泥鳅组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食物和空间是后期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密度相关,因此称为________。
(3)(3分)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生态培养可以提高种群密度,并且使密度超过100(个·mL-1)的时间占7 d以上,远超对照组,说明生态培养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4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D [许多植物会因干旱缺水而死亡,而对于东亚飞蝗来说,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D错误。]
2.D [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呈正相关,D错误。]
3.D [蝗虫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水分、气温等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A 错误;天敌和昆虫病毒都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蝗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4.C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错误。]
5.D [通过增加鱼塘内鲤鱼幼鱼的初始数量,可使鲤鱼较快达到其环境容纳量,但不能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因为增加幼鱼的初始数量并没有改善环境条件,D错误。]
6.C [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田还湖的政策能改善生物的生存条件,这样可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A不符合题意;实行休渔制度,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这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B不符合题意;向森林大规模喷洒农药来防治虫灾,是化学防治,没有利用“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C符合题意;禁止捕蛇和猎鹰,以增加田间的鼠的天敌数量,从而降低田间的鼠的种群密度,这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D不符合题意。]
7.D [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会在K值附近波动,A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B正确;C点时,鼠的种群数量接近K值,杀死一半的鼠,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其数量处于K/2左右,种群增长速率较大,效果可能适得其反,C正确;C点时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主要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D错误。]
8.C [为保持该种鱼较大的增长速率,捕捞应在K/2之后进行,且捕捞后该种鱼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C错误。]
9.B [根据题干“围封处理和补播禾草类植物均可降低高原鼠兔数量”,高原鼠兔繁殖快可能是因为空间和食物条件充裕,草原上应存在高原鼠兔的天敌等,A错误;围封处理后决定高原鼠免数量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B正确; 防治过程中应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C错误; “高原鼠兔主要栖息在植被高度较低、视野开阔的草地中”,应补播较高的禾草类植物降低高原鼠兔数量,D错误。]
10.C [当种群密度小于a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直至消亡,A正确;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如果种群密度高于b点,那么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减少至b点继续保持平衡,种群密度低于b点,那么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加至B点继续保持平衡,故B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速率为零,B正确;若向环境中迁入该种群的天敌,相当于相同种群密度下,该种群死亡率升高,相当于死亡率直线斜率升高,升高后,交点B会往左侧移动,b点左移,C错误;a~b点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b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11.B [黄胸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黄胸鼠的种群密度应该使用的是标记重捕法,A错误;适当增加黄胸鼠天敌数量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可以起到控制鼠害的作用,B正确;温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黄胸鼠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图中是调查月份与捕获率的关系,不能反映出黄胸鼠种群数量在一年内呈“S”形增长,D错误。]
12.C [冬季苍蝇的种群密度几乎为0,是冬季气温低导致的,其属于非生物因素。]
13.(1)S 100(尾·km-2) (2)不变 环境容纳量(K值)由环境条件决定,与鱼苗的投放量无关 (3)迁入率远远大于迁出率
解析 (1)据图分析,鲢鱼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K值为200(尾·km-2),在K/2[100(尾·km-2)]时,曲线的斜率最大,种群增长速率最大。(2)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与鱼苗的投放量无关,所以投放鱼苗不会使K值改变。(3)据题干信息可知,红嘴鸥数量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迁入率远远大于迁出率。
14.(1)生物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
(2)“J” 150(个·mL-1) 密度制约因素
(3)提高轮虫种群密度和延长高峰期的时间
解析 (1)对该研究的设置条件(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该实验主要通过和不同生物共存的方式来养殖轮虫,所以是从生物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直接影响轮虫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因为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养殖,所以不涉及迁入率和迁出率。(2)前6天轮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比较快,近似呈“J”形增长,其中泥鳅组最后维持在150(个·mL-1)左右,即泥鳅组的环境容纳量。食物的减少和空间的限制均会影响种群数量,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与密度相关,称为密度制约因素。(3)从种群密度提高的角度出发,曲线图显示,生态培养与对照组相比,生态培养条件下轮虫数量更大,且维持的时间长,可说明生态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轮虫种群密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密度维持的时间变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