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第二课时 任务式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第二课时 任务式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02
01
逻辑的
力量
03
部编本选必上第四单元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逻辑概念和规律等基本常识,能够辨析语言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2.借助定义、划分阐释法阐释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
1.做事效率低,经常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缺乏条理。
2.思考问题常常停留在表面,喜欢用感性和直觉做出判断。
3.你不能理解别人想要表达的意图,或对他人有条理的论述反应较慢。
4.别人总是难以准确地理解你口语或写作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5.当你推崇某个事物时,你会强调这是标准做法或是一种流行趋势。
测一测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一:认识逻辑谬误
活动一:交流梳理预习任务表,投影展示优秀答案。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混淆/偷换概念
转移/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两可)
悖论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模棱两不可
充分理由律 A真; 因为B真, 并且B能推出A 一要理由充足 二要理由真实 三是理由和推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没有理由
虚假理由
推不出来
任务一:认识逻辑谬误
活动二:智解逻辑推理题,区分矛盾律与排中律。
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解析逻辑智力题中的运用。
有一天,某国首都的一家珠宝店,被盗贼窃走一块价值五千美元的钻石。经过三个月的侦破,查明作案的人肯定是甲、乙、丙、丁这四个人中的某一个人。于是,这四个人被作为重大嫌疑犯而拘捕入狱。在审讯中,这四个人的口供如下:
甲:钻石被窃的那一天,我正在别的城市,所以我是不可能去作案的。
乙:丁就是罪犯。
丙:乙是盗窃这块钻石的罪犯。三天前,我看见他在黑市上卖一块钻石。
丁:乙同我有私仇,有意诬陷我。
因为口供不一,案子一时不能定下来。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说真话,请问:罪犯是谁?
我们再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假话,请问:罪犯又是谁?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是罪犯。
丁:我不是罪犯。






活动一:
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辨析语言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同一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矛盾律
任务二:辨析逻辑谬误
学习要求:
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认领一个任务包,合作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1.分析任务包中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2.发现这些逻辑错误,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
活动二:
学习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辨析逻辑谬误,分享思考感悟。
任务二:辨析逻辑谬误
学习任务:
1.分析任务包中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2.发现这些逻辑错误,对你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
任务包1
例1: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例2:今天某某楼盘低价出售,前五十名购买者买一赠一。实际上是买一套房子送十平方米。
例3:女网红想蹭开封王婆的流量被赶下台,针对网友的批评她回复: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恶意太大。
例4: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格尔尼卡》就是其中之一,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的惨状。这一画作展出后,一个德国军官指着它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例1:张杰演唱会门票已部分售罄。
例2: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语
例3:疯子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
——美国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任务包2
例1:一学生说:“关于大学老师上课要不要点名的问题,我认为不点名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但是我也觉得不点名不好,纵容逃课的学生是不负责任的。”
例2: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任务包3
例1:全红婵买苹果手机送给妈妈,有些网友怒斥:作为奥运冠军,不买华为小米,一点都不爱国!
例2: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例3: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例4:2019年12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据丹麦媒体报道,中国驻丹麦大使曾表示,如果法罗群岛不与华为签署5G协议,中方将取消与其签署自贸协议。你能否证实?中国政府是否也对其它国家施压迫使其使用华为?
华春莹表示:“你提的这个问题中有事实性错误。中国和法罗群岛地区并没有在谈自贸协定,何来取消一说?又何来中国大使威胁要取消一说?” (中新社12月11日电)
任务包4
例5:因为进化论是达尔文提出来的,所以进化论是正确的。
例6:因为谢瑜夺冠被采访的时候没有提妈妈,所以营销号就认为谢瑜母亲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母亲。有些网友信以为真,开始对谢瑜母亲人肉、说三道四,导致冠军的患癌母亲遭网暴。
例7:在本届巴黎奥运会期间,中国选手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得100米自由泳决赛冠军,领先第二名足足一个身位。如此成绩让国内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引得西方个别人士的对中国游泳队员因羡生妒。澳洲教练布雷特·霍克称:“人类在这个项目是不可能赢一个身位的。”还称“如果看起来优秀得不像真的,那很可能就是假的。”
“没有理由”的谬误常表现为:诉诸权威/公众/情感等。
任务二:辨析逻辑谬误
活动一:
阅读作文材料及写作示例,思考例文中出现的概念错误。
任务三:修改逻辑谬误
寻找一个安静的空间,沉淀自我获得成长。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夜晚看星听水,用自然包裹自己,隔绝外界烦躁;“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大自然的景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同时,大自然带给人们的道理也数不胜数,如果能够利用好自然之景,在其中沉淀自我,拨开心灵的迷雾,让自己不浮在生活的表面,扎根沉潜,最终一定能有所提升,获得成长。 ——《于安静中放松,借沉淀而成长》
(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活动二:
回顾明确概念的方法,准确厘定概念“空间”。
任务三:修改逻辑谬误
方法一:定义阐释法
钝感力是一种钝于外而敏于内的潜在力量,它让人不受外界干扰,只关照内心所需;它不是迟钝,而是排除外界干扰、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内心修炼,教人学会在困难、伤害、挫折中勇敢前行。
方法二:划分阐释法
新青年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千千万万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是用青春和热血履行“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边境战士,是抗疫斗争中无畏牺牲甘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是下乡扶贫的党员干部,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更是在学校里刻苦攻读立志报国的青年学生。
示例:
例1:安静的自我空间,并不只是一个安静的房间,也不应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屏障,而应该是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一个葆有自我、我们可以随时停靠休憩的心灵港湾。
例2:安静的空间可不仅是绝对意义上没有噪音的居处,只要能够让我们摆脱环境的钳制,让自己的头脑思维发散开来,或获得身心放松,或思考反省,那即是安静的、自己的空间。或许是卧室书房,或许是街头巷陌,只要让躁动的心灵沉浸,便是自己的安静空间。
任务三:修改逻辑谬误
(2024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课后作业
必做:运用定义或划分阐释法完成对核心概念“问题”的阐释。
选做:课后继续搜集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制作《逻辑谬误指南》宣传册。
拓展阅读:
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陈炎《文明与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