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漳浦道周中学2024-2025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5小题,共19分)①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②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③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④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⑤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⑥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⑦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⑧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当今商业化趋势下,新闻报道也进入了“故事化”时代,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不存在虚构,一定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B. 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因此,文学叙事作品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虚构故事,来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C. 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都可以有感性的描写、刻画,只是这种描写、刻画在文学和新闻中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D.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以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主观因素而将个人情感代入叙事中,进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相反,新闻叙事则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B. 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生动展示了决策者做决策时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讴歌决策者的头脑清醒、目光长远。C. 堂吉诃德、哈姆雷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D. 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但有时为了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最后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叙述的故事,是契诃夫生活中看到和听到的不同人物遭遇的综合展现,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意识和情感倾向。B. 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香港历经沧桑变迁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极具现场感。C. 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平实而不失生动的语言,突显了焦裕禄的伟大精神,有较强的感染力。D. 《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罗贯中通过现实人物的性格特征合理推断而塑造的。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 在“新闻故事化”时代,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叙事时通常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6分)七根火柴王愿坚天亮的时候,雨停了。草地的气候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黏黏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儿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微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是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动不了。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儿,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攀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黄火烧起来了。在风雨中、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然的暴雨夹杂着冰雹,衣服湿透、受伤掉队、没有食物……可见红军长征过草地时遭受的艰难险阻。B. 文章画线处写卢进勇捏着面团,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又怕一口吞掉,可见在当时情况下面团的珍贵。C. 无名战士即使身体虚弱也不肯吃青稞面,主要是因为他舍不得吃,他要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卢进勇。D. 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放在左腋窝的党证里,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在他心里火柴同他生命一样宝贵。7. 对文中相关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七根火柴”的故事表现红军的精神。B. “七根火柴”在小说前后多次出现,是小说的重要物象,起到了串连文章主要情节的作用。C. 小说综合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来刻画草地行军途中的红军战士的形象。D. 小说两次出现数火柴“一,二,三,四……”的细节描写,都表现了红军对火柴的珍视。8. 文中画线处说“他的眼睛模糊了”,又说“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9. 对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卢进勇,而有人认为是无名战士,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14.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诚孔子要从两个方面注意,请你简要概括。(3分)(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7分)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塞上曲(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B. 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C. 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D. 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风格。16. 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4分) (三)名篇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7.(1)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德才兼备的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大学之道》)(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20分)18.下列选项中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八佾(yì) 文质彬彬( bīn) 孺子(rú ) 埏埴(shān zhí)子罕(hǎn) 譬如(bì ) 户牖(yǒu) 五石之瓠(hù)迩之事父(ěr) 怵惕 (chù) 车毂(gǔ) 呺然(xiāo)未成一篑(kuì) 恻隐(cè) 自矜(jīn) 鬻(yù)19.下列文学常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共二十篇。“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优秀典籍。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孟子》《论语》《礼记》,“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聚族而谋之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不求闻达于诸侯C. 剖之以为瓢 作《师说》以贻之D. 则所用之异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22.下列关于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毛泽东回顾过去,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立足当下,对国家的发展大计做出计划;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丽蓝图。B.《大战中的插曲》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C.《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D.《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报道了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不懈追求。23.近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石芜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胡欣的备课本在网络走红。她的备课本中图文并茂,用心用情,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翻开这本“网红”备课本,字迹工整,上面各种生动形象的图案跃然纸上,小动物、水果、植物、人物卡通等图画都是胡欣数学课堂上的主角。胡欣告诉记者,这都是依据一年级小朋友的喜好而设计的。(1)请给上述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2)针对上述新闻事件,写一段评述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表达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2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3分)2020年12月2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充分继承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技术成果,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17年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研制立项并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飞行试验组织实施。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56次发射。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材料二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漳浦道周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语文试卷【答案】1 B B.“文学叙事作品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虚构故事”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可知,文中只是说文学作品中的“事”一般是虚构的,且文学叙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性叙事能否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但并没有说必须通过虚构故事才能成功。C A.“所以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错误。由原文“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可知,“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与“叙事者可以不必在意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讴歌决策者的头脑清醒、目光长远”错误。《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在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而不是仅仅讴歌决策者,该项说法片面。D.“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错误。由原文“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可知,新闻报道不允许加入记者自己的想象和判断。3. A A.说的是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融入了作家个人意识和情感倾向,不能作为论据。B.《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了新闻对真实事件的如实记录,可作为论据。C.《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体现了新闻通过真实报道展现人物精神,可作为论据。D.《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文学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塑造典型形象,可作为论据。4.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①文章开篇指出在当今商业化趋势下新闻报道进入了 “新闻故事化” 时代,接着强调虽然 “新闻故事化” 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提出观点。②然后分别从叙事内容基础方面,叙事主题主线方面,叙事主题特征方面,叙事中人物、故事合理性方面,塑造形象方面五个角度进行论述。5. (一)内容方面(1)确保真实性:新闻叙事要以事实为基础,所叙述的事情必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能虚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聚焦社会化主题:把受众放在重要位置,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应投射、指向社会化的内容,而非侧重个人内心活动。(二)表达方式方面(1)理性与感性结合:从理性态度出发,以向受众传达信息为主,同时可适当进行感性的描写、刻画,使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且具有感染力。(2)避免主观想象和判断:在新闻报道真实性重构过程中,记者引导当事人叙事走向时,不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6. C C.“主要是因为他舍不得吃,他要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卢进勇”错误。无名战士不肯吃青稞面主要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生命垂危,吃了也没用了,而不是舍不得吃留给卢进勇。7. D D.“都表现了红军对火柴的珍视”错误。第一次数火柴 “一,二,三,四……” 表现了无名战士对火柴的珍视;第二次卢进勇把火柴交给指导员时数火柴,主要是表达对无名战士的缅怀和敬意,以及火柴传递的重要意义,不只是表现对火柴的珍视。8. ①从情感层面来看,“他的眼睛模糊了” 体现出卢进勇对这位牺牲同志的深切悲痛。同志的离去让他内心充满哀伤,泪水模糊了双眼,周围的景象在他的眼中也变得朦胧不清。②从象征意义上来说,这只手象征着革命的方向和希望,它承载着同志的嘱托和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这种象征意义在卢进勇心中极为深刻,即便在泪眼模糊之中,这只手也格外醒目。③两者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卢进勇失去同志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强调了革命信念在艰难环境中的鲜明存在,这只手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和其他战士继续前行。9. (一)主人公是卢进勇:①视角与叙事线索:文本以卢进勇的经历为主线展开,从卢进勇在草地中掉队、遭遇暴雨开始叙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贯穿了整个故事。②推动情节发展:卢进勇听到无名战士的呼唤,从而发现了无名战士和那七根火柴。之后,他带着火柴追赶部队,并将火柴交给指导员,如果没有卢进勇的行动,火柴的意义可能无法得到体现。③深化文章主题:通过卢进勇对无名战士的敬佩、对火柴的珍视,展现了红军战士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深化了主题。(二)主人公是无名战士:①无名战士的精神震撼人心: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念念不忘将七根火柴交给部队。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以顽强的意志保存了火柴,这种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文章的核心亮点。②无名战士是故事的核心焦点:虽然无名战士出场较晚,但七根火柴的故事围绕他展开。火柴的出现以及围绕火柴展开的情节,都是为了展现无名战士的高尚品质。他的行为和精神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0.C “其学”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不需要断开;“以……为务”,表完整意思。排除A项、B项,“见”的主语应该是“老子”,宾语为“周之衰”;“去”的主语也应该是“老子”,连词“乃”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乃”前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11.C “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错误。结合“李宫的玄孙叫李假”分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曾祖父。12.A A项,“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错误,原因分析不对应,应该是“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结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分析,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而因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故选A。13.(1)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所以)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1)“从事”,做事情,处理事务;“几”,近,接近;“慎”,慎重对待;“败事”,意思是失败的事。(2)“或”,代词,有的人;“即”,就是;“莫”,代词,没有谁,没有人;“然”,正确。14.第一,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第二,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参考译文:(一)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容易维持;在没有定局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判;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困难的时候就要去做,在没有发生紊乱的时候就要去处理。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如果不遵照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为者),就会破坏它(道),坚持去做的人(执者)就会失掉它。因为“圣人”实行“无为”,所以不会破坏它,不坚持去做(无执),所以就不会失掉它(道)。人们做事往往在将要成功时候失败了。(所以)像对待开始一样慎重地对待结果,那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因此,圣人以没有欲望为欲望,不重视难得的财物;学习弃绝学习的道理,而回到众人所经历过的(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他只)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轻举妄动。(二)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15. C C.“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写戍边征人,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16. ①第一首,周王兴兵打仗,战士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仇敌忾,慷慨赴敌,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②第二首,许多人远赴荒凉的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却落得“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莫学”“矜夸”等词表现出对那些自恃勇武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17.(1)就有道而正焉(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8.B B选项中“譬如”的“譬”正确读音是:pì。19.B【解析】“四书”是《大学》《中庸》《孟子》《论语》。20.B “敏”的意思是:勤勉。21.BA项,两个“于”均为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一“在”。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C项,两个“以”,前者是介词,“把”的意思;后者是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D项,两个“则”,前者是副词,表示判断,后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22.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并把握文体特征的能力。D项,“《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故本题选D。23.(1)教师备课本走红网络。(2)“网红”备课本传递着乡村人民教书育人的温度,这本备课本既传递了知识,也拉近了距离,又给予了学生温暖和关爱,还在无形中传递着阳光、向上、创新的价值。24.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的空白,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56次发射。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