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挑”,会写“送、挑”。2.能用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背诵古诗。(重点)3.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图片导入。展示图片: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说出插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全班交流。)总结导题:同学们说得真精彩,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设计意图利用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老师的引导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二、介绍作者叶绍翁,宋代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田家三咏》《四朝闻见录》等。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送寒声挑促织重点指导生字“送”既是后鼻音,又是平舌音。(2)学习多音字:挑(tiāo tiǎo)。①读句子,找发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②读一读。孩子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用树枝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3)理解词语。练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夜书萧萧客情知挑促织篱落(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四、学习“会写字”送 挑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送—进”“挑—桃”。加一加:“辶+关=送”“扌+兆=挑”。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学生练写。送:“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挑: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兆”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熟读古诗:开火车读、比赛读、小组读、同桌读。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小结:秋风吹得梧桐树的叶子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挑动旅客的思乡之情。我猜想是孩子们在逗蟋蟀,因为夜已深了,我却看到了远处篱笆下的灯火。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1.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3.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客情”。4.教师引导:诗的前两句中“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了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晃动,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板书梧叶送寒声秋风动客情)5.江上的秋风牵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思乡之情。)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诗句吧。(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1.理解词语: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挑促织”的意思。2.在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玩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3.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 指名说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分享捉蟋蟀的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预设二:学生没有捉过蟋蟀。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顺着声音好不容易找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4.朗读指导。5.教师范读并小结: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逗弄蟋蟀的场景,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和留恋。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板书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思念家乡)6.全班齐读。(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学生齐读。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3.学生自由读。4.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5.配乐读。(配乐马思聪《思乡曲》。6.教师指导背诵。梧叶、秋风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促织、篱落、灯火更让诗人忆起了故乡、往事。借助这样的思路,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吧。(四)检查背诵,问题交流。1.抽查学生背诵,学生一起背诵。2.教师引导,交流问题:诗人在萧萧秋风中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诗人在萧萧秋风中看到了梧叶、江水、灯火、篱落。想到了儿童在灯光下逗引蟋蟀的情境。 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读诗,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七课文主旨《夜书所见》中诗人通过对秋风梧叶、小孩逗引蟋蟀、篱笆院里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八、读写训练,拓展延伸1.想象是我们写好作文的一种必备能力,通过想象将古诗中的景象拓展成一段文字是练习写作常用的一种方法。比如读古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时,就可以想象拓展出这样一段文字:秋天来了,一丝微凉的秋风拂过,有丝丝的寒意。漫天的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旋转着缓缓落下。我看看这儿,看看那儿。突然,一片“火光”,不,是一片片红云映入眼帘。我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火光也不是红云,而是一片枫树林,那枫树林格外动人,一片片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那么鲜艳,那么可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艳丽。我不由发出感叹:我爱这如诗如画的深秋枫林!2.练一练: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诗时,你会想到什么景象 试着写一写。九课堂小结《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体会古诗感情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