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灯笼一、知识点梳理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2.知识链接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 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而红灯笼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经多年发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3.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4.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争讼( sòng )斡旋(wò xuán )静穆(mù )怅惘( chàng wǎng )锵然( qiāng )燎原( liáo )幽悄( qiǎo )2.解释下面的词语。斡旋:调停,调解。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未始:未必。幽悄:幽深寂静。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二、知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间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神龛(kān) 焚(fén)身 犬吠(fú) 溺(niào)炕B.静穆(mù) 争讼(sòng) 磷(lín)火 斡(hàn)旋C.幽悄(qiāo) 锵(qiāng)然 褪(tuì)色 可悯(mǐn)D.点缀(zhuì) 燎(liáo)原 怅惘(wǎng) 骠(piào)姚2.下列各句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B.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退色了。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怅惘 领域 神龛 人情世故B.燎原 锵然 褪色 熙熙然C.磷火 春霄 掌故 张灯节彩D.点缀 皎洁 辉煌 马前卒4.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 )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 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 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 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5.下列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B.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C.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D.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就此陨落。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对新业务的探索。B.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C.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D.临沂市政府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7年初,双岭高架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东西方向的交通问题。7.填空。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的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综合性学习。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材料三: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8.【历史回顾】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9.【读书启智】本次活动准备办一期展板,需要设计几个读书栏目,请你参考示例,再设计一个栏目并说明设计意图。示例:栏目一:读世·人间百态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社科类作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栏目二:设计意图:10.【爱上阅读】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阅读《灯笼》选段,回答各题。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宇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11.文中写到了“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怎样的深意?12.选文划线的句子引用的典故,有何作用?1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选文最后一段的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灯笼吴伯箫①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②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样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③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④“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⑤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⑥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⑦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⑧用朱红在纱灯下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⑨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⑩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①,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注释】①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14.第①段叙写了作者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5.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2)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16.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犬吠——fèi;B.斡旋——wò;C.幽悄——qiǎo;故选D。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 D项有错别字,“退”应改为“褪”。3.答案:C解析:C.霄—宵;节—结;故选C。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联内涵的能力。C项为灯店的对联,与元宵节无关。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C项上使用不正确,“粉墨登场”为贬义词,不符合语境。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B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成分残缺,应在“收缩”后加“的过程”。C项语序 不当,应为“宣传、推广武术”。D项搭配不当,应该将“问题”改为“压力”。7.答案:吴伯箫;散文;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灯笼》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吴伯萧,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逝于北京。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8.答案:①陪伴儿童成长;②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设解析: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三个材料可概括一个主要意思,然后用通顺的词语连接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如第一个,陪伴了一个人的成长;第二个,说得是新华书店对于当下中学生的作用;第三个讲的是,新华书店在当下社会中的时代作用。9.答案:示例一:栏目二:读人 风流人物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名人故事,学习其精神品质。示例二:栏目二:读情 有情时光 设计意图:引导读者阅读情感类美文,体会人间美好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本题中要以“读书启智”为主题,根据并仿照栏目一,拟写栏目二的名称,并说明设计意图即可。示例:读人·关怀无处不在,引导读者阅读文学类作品,理解感悟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美好情怀。10.答案:示例: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运用能力。平时要关注生活,善于积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读懂题目要求,抓住题干中的关键“阅读体验专区”“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写的时候注意称呼,语言要亲切,用语恰当;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要求。结合实际生活和个人知识的积累表达,如: 示例:亲,来这里坐坐吧!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答案示例可以看出,语气很委婉,亲切,容易让人接受。11.答案:东汉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险恶处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来谈。《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农村生活的诸多记忆。展现了旧时的乡村民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汉献帝是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因为他一生都受制于他人,被人当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筹码,确实很可怜,联想到这位东汉末代皇帝,用他国破家亡的遭遇,暗示当时中国面临日寇侵略,国家危亡的险恶处境。表现一片爱国之情。12.答案:借李愬、蒙恬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热情赞颂了古代将军们英勇杀敌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表明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杀敌卫国的誓愿。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知识及理解分析能力。“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联系“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前句表达对这些英雄的赞美和景仰之情,后句则表现作者要以英雄为榜样,奔赴战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13.答案:表达了作者愿为马前卒,奋勇杀敌抗击日寇;体现了作者与时代、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联系上一段“……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能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与时代、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14.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解析:由第①段“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可知,这些小孩子爱玩的事,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由第②段“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可知,这样引出下文能照明的灯笼,用乡风乡俗做铺垫,更能吸引读者。15.答案:(1)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2)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1)由上文第⑦段“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可知,“垂珠联珑的朱门”指过去的辉煌富贵,“早已褪色”指现在的败落,所以本句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2)结合文章注释“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再抓重点词语“亮起了耳目”可知,这里用典写出了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结合后一句“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豪壮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16.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评价。这篇文章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作者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据此可知结尾句:“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了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抗战,打败敌人的心愿。然后对作者的这种愿望加以肯定,并阐述理由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