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1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课标内容 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________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群落的物种组成
[辨正误]
1.草原上的全部植物与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
3.群落中生物数量多,物种丰富度就高。(  )
4.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  )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自然界中多数群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而是在群落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地带,即群落之间的交错区。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分为三类:两类为临近两个群落所共有,另一类是交错区特有的。
资料2 某草原上有羊草、羽茅、糙隐子草、麻花头等,为了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人员将草原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研究,两年后的结果如表所示:
放牧强度 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优势种
无放牧区 14.11 羊草
轻度放牧区 16.50 羊草、糙隐子草
中度放牧区 15.63 糙隐子草
重度放牧区 13.90 碱蓬
(1)边缘效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生物一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资料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是固定不变的吗?哪种强度的放牧更有利于增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这给畜牧业生产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1.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
项目 甲群落 乙群落 丙群落 丁群落
物种1 30 40 0 0
物种2 20 0 0 2
物种3 0 20 35 8
物种4 3 0 21 25
物种5 0 0 5 12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有关群落和优势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B.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D.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据显著优势,过度放牧会影响羊草的优势地位,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
3.(2024·江苏扬州期末)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能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B.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C.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D.边缘效应带中的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往往更低
二、种间关系
[辨正误]
1.大鱼吃小鱼属于捕食关系。(  )
2.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
3.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  )
4.生物群落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
1.阅读教材P24内容以及下列资料,判断资料中体现的种内或种间关系。
①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其分解产物可被白蚁利用;同时鞭毛虫也能从白蚁体内获得所需的养料。
②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③鸣禽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鸣叫、占区行为警告其他同种生物,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④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生长,最终往往会把其他树木缠死。
⑤蚂蚁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并把蜜露带回蚁穴喂养幼蚁。同时,蚂蚁精心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越冬时还会把蚜虫的卵带回蚁穴加以保护。
⑥蝉吮吸树的汁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P25“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间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请根据下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
【学以致用】
4.(2024·山东威海期末)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类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32 37 10
A.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
B.持续研究1号池塘,最终可能发现乙完全消失
C.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的影响
D.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乙获得的资源增多
5.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猎物种群,乙为捕食者
B.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C.捕食者种群的K值是B点对应的数值
D.该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三看法”巧判捕食关系的坐标曲线
   
1.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  )
A.沙坪公园中的所有乔木
B.沙坪公园中的所有植物
C.沙坪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
D.沙坪公园中的所有生物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D.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3.(2024·广东肇庆期末)许多种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叫作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该腺体通过分泌富含蛋白和糖的液体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帮助这些植物抵抗食草者的入侵,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去除周围植物来限制竞争。若把蚂蚁从这些植物上移走,这些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概率大大增加。下列生物的种间关系与上述种间关系最接近的是(  )
A.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B.海葵和寄居蟹
C.翠鸟和鱼 D.马蛔虫和马
4.(2024·江西新余期末)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兔病毒。兔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蚊子,它叮咬病兔受感染的皮肤并把病毒带在自己的口器上。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毒性强有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B.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C.中毒性病毒比例的提高,表明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
D.随着兔种群数量下降,病毒的传播速度不变,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5.(2024·陕西师大附中期末)在试管中对物种A、B进行培养时,经常出现物种A将物种B淘汰的现象(如图所示),而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A却不会将物种B淘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F点时,两物种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B.若改变试管的温度、pH等条件,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
C.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
D.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一、
自主梳理
1.时间
2.演替情况 种群 空间
3.不同群落 群落性质 固定不变
辨正误
1.× 提示:草原上的所有生物才能构成一个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3.× 提示:物种丰富度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不是生物的数量。
4.√
合作探究
(1)提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2)提示:不一定。群落中优势种不仅仅数量很多(但不一定最多),且对群落中的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
(3)提示: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不是固定不变的。轻度放牧更有利于增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控制放牧量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学以致用
1.D [由题表可知,群落甲由物种1、2、4组成,物种丰富度为3;群落乙由物种1、3组成,物种丰富度为2;群落丙由物种3、4、5组成,物种丰富度为3;群落丁由物种2、3、4、5组成,物种丰富度为4;故物种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丁,D正确。]
2.D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发生变化,A错误;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B错误;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错误;如果过度放牧,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D正确。]
3.D [人类活动增强,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使得靠近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A正确;根据题意,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B正确;边缘效应带上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边缘效应“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度会增大,D错误。]
二、
自主梳理
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e—Ⅴ ⑤—a—Ⅱ
辨正误
1.× 提示: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属于种内竞争,不同种鱼之间的大鱼吃小鱼属于捕食。
2.× 提示:原始合作关系的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3.× 提示:蝉吸食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
4.√
合作探究
1.提示:①~⑥体现的种内或种间关系分别为互利共生、捕食、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原始合作、寄生。
2.(1)提示: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相互错开。
(2)提示: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提示: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3.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 捕食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
学以致用
4.A [分析表格中数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种蝌蚪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蝌蚪数量增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解释不合理,A符合题意;分析表格中1号池塘数据可知,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甲、乙、丙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乙处于竞争的劣势,若持续研究1号池塘,最终可能发现乙完全消失,解释合理,B不符合题意;当没有捕食者存在时,乙种蝌蚪数量最少,但是捕食者数量增多时,乙种蝌蚪数量增加,说明种间竞争结果受捕食者影响,解释合理,C不符合题意;与没有捕食者的对照组相比,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乙获得的资源增多,解释合理,D不符合题意。]
5.C [根据甲先增加先减少,乙随后增加随后减少,可判断甲为猎物种群,乙为捕食者,A正确;捕食者和猎物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猎物数量减少,猎物数量减少会限制捕食者的数量增加,B正确;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也是动态变化的,分析图可知,捕食者种群的K值为B点对应的数值与最低点对应的数值的中间,C错误;数学模型包括公式和曲线,该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
随堂检测
1.D [群落为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C [根据题图可以判断物种A与物种B之间为捕食关系,且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物种B、C之间数量变化相反,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降低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3.B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这种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蚂蚁和具有特化腺体的植物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而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翠鸟和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马蛔虫和马的种间关系是寄生,海葵和寄居蟹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A、C、D错误,B正确。]
4.B [强毒性病毒会杀死寄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A错误;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没有抗性的兔子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子能生存下来,B正确;据题意可知,强毒性病毒会导致兔很快死亡,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自然选择所致,并不是因为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C错误;随着兔种群数量下降,病毒的传播速度会减慢,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5.A [由图可知,F点时物种A和物种B数量最接近,两种群数量均较少,且资源相对丰富,两物种的种间竞争不太激烈,A错误;若改变试管的温度、pH等条件,影响物种A、B个体细胞中的酶活性,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B正确;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物种A的数量可能会下降,那么物种A对B的竞争相对减弱,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C正确;相比在试管中,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与物种A的竞争相对减弱,D正确。](共41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课标内容
目录 CONTENTS
1.群落的物种组成
2. 种间关系
3.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时间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_______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演替
情况
种群
空间
3.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
群落性质
固定不变
×
[辨正误]
1.草原上的全部植物与动物构成一个群落。( )
提示:草原上的所有生物才能构成一个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
3.群落中生物数量多,物种丰富度就高。( )
提示:物种丰富度指的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不是生物的数量。
4.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物种不是固定不变的。( )

×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自然界中多数群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而是在群落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地带,即群落之间的交错区。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分为三类:两类为临近两个群落所共有,另一类是交错区特有的。
资料2 某草原上有羊草、羽茅、糙隐子草、麻花头等,为了研究放牧强度与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人员将草原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研究,两年后的结果如表所示:
放牧强度 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优势种
无放牧区 14.11 羊草
轻度放牧区 16.50 羊草、糙隐子草
中度放牧区 15.63 糙隐子草
重度放牧区 13.90 碱蓬
(1)边缘效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2)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生物一定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吗?
提示:不一定。群落中优势种不仅仅数量很多(但不一定最多),且对群落中的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
(3)分析资料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是固定不变的吗?哪种强度的放牧更有利于增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这给畜牧业生产有什么启示?
提示: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不是固定不变的。轻度放牧更有利于增加草原的物种丰富度。控制放牧量对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 学以致用 】
D
1.下表的群落中,以数字1~5代表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
项目 甲群落 乙群落 丙群落 丁群落
物种1 30 40 0 0
物种2 20 0 0 2
物种3 0 20 35 8
物种4 3 0 21 25
物种5 0 0 5 12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由题表可知,群落甲由物种1、2、4组成,物种丰富度为3;群落乙由物种1、3组成,物种丰富度为2;群落丙由物种3、4、5组成,物种丰富度为3;群落丁由物种2、3、4、5组成,物种丰富度为4;故物种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丁,D正确。
D
2.下列有关群落和优势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
B.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D.草原群落中羊草占据显著优势,过度放牧会影响羊草的优势地位,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发生变化,A错误;
区别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B错误;
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错误;
如果过度放牧,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碱蓬等植物就会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一些植物种类会消失,草原生产力严重降低,不利于维持草原群落稳定,D正确。
3.(2024·江苏扬州期末)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能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B.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C.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D.边缘效应带中的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往往更低
D
解析:人类活动增强,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使得靠近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A正确;
根据题意,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B正确;
边缘效应带上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
由题干信息可知边缘效应“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度会增大,D错误。
×
[辨正误]
1.大鱼吃小鱼属于捕食关系。( )
提示: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属于种内竞争,不同种鱼之间的大鱼吃小鱼属于捕食。
2.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
提示:原始合作关系的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3.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 )
提示:蝉吸食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
4.生物群落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
×
×

1.阅读教材P24内容以及下列资料,判断资料中体现的种内或种间关系。
①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其分解产物可被白蚁利用;同时鞭毛虫也能从白蚁体内获得所需的养料。
②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③鸣禽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鸣叫、占区行为警告其他同种生物,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④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生长,最终往往会把其他树木缠死。
⑤蚂蚁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并把蜜露带回蚁穴喂养幼蚁。同时,蚂蚁精心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越冬时还会把蚜虫的卵带回蚁穴加以保护。
⑥蝉吮吸树的汁液。
提示:①~⑥体现的种内或种间关系分别为互利共生、捕食、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原始合作、寄生。
2.阅读教材P25“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提示: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相互错开。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提示: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
提示: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3.种间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请根据下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
互利共
生或原
始合作
捕食
种间
竞争
种间
竞争
●种间关系的比较
●提醒:(1)寄生≠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或从腐殖质中获得营养物质。
(2)互利共生≠寄生。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宿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3)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 学以致用 】
A
4.(2024·山东威海期末)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类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
B.持续研究1号池塘,最终可能发现乙完全消失
C.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的影响
D.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乙获得的资源增多
解析:分析表格中数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种蝌蚪数量迅速减少,而乙种蝌蚪数量增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解释不合理,A符合题意;
分析表格中1号池塘数据可知,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甲、乙、丙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乙处于竞争的劣势,若持续研究1号池塘,最终可能发现乙完全消失,解释合理,B不符合题意;
当没有捕食者存在时,乙种蝌蚪数量最少,但是捕食者数量增多时,乙种蝌蚪数量增加,说明种间竞争结果受捕食者影响,解释合理,C不符合题意;
与没有捕食者的对照组相比,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乙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乙获得的资源增多,解释合理,D不符合题意。
C
5.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周期性的波动,如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猎物种群,乙为捕食者
B.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和猎物种群数量
变化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C.捕食者种群的K值是B点对应的数值
D.该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A.甲为猎物种群,乙为捕食者
B.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和猎物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C.捕食者种群的K值是B点对应的数值
D.该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解析:根据甲先增加先减少,乙随后增加随后减少,可判断甲为猎物种群,乙为捕食者,A正确;
捕食者和猎物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猎物数量减少,猎物数量减少会限制捕食者的数量增加,B正确;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也是动态变化的,分析图可知,捕食者种群的K值为B点对应的数值与最低点对应的数值的中间,C错误;
数学模型包括公式和曲线,该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正确。
“三看法”巧判捕食关系的坐标曲线
D
1.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  )
A.沙坪公园中的所有乔木 B.沙坪公园中的所有植物
C.沙坪公园中的所有动植物 D.沙坪公园中的所有生物
解析:群落为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
环境容纳量
D.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解析:根据题图可以判断物种A与物种B之间为捕食关系,且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
物种B、C之间数量变化相反,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降低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D.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B
3.(2024·广东肇庆期末)许多种植物在树干或叶子上有叫作花外蜜腺的特化腺体,该腺体通过分泌富含蛋白和糖的液体为蚂蚁提供食物。蚂蚁帮助这些植物抵抗食草者的入侵,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去除周围植物来限制竞争。若把蚂蚁从这些植物上移走,这些植物被食草动物取食的概率大大增加。下列生物的种间关系与上述种间关系最接近的是(  )
A.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B.海葵和寄居蟹
C.翠鸟和鱼 D.马蛔虫和马
解析: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这种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蚂蚁和具有特化腺体的植物间属于原始合作关系,而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翠鸟和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马蛔虫和马的种间关系是寄生,海葵和寄居蟹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A、C、D错误,B正确。
B
4.(2024·江西新余期末)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兔病毒。兔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是蚊子,它叮咬病兔受感染的皮肤并把病毒带在自己的口器上。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毒性强有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B.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C.中毒性病毒比例的提高,表明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
D.随着兔种群数量下降,病毒的传播速度不变,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强毒性病毒会杀死寄主,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A错误;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没有抗性的兔子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子能生存下来,B正确;
据题意可知,强毒性病毒会导致兔很快死亡,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自然选择所致,并不是因为野兔的抗病毒能力降低,C错误;
随着兔种群数量下降,病毒的传播速度会减慢,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A
5.(2024·陕西师大附中期末)在试管中对物种A、B进行培养时,经常出现物种A将物种B淘汰的现象(如图所示),而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A却不会将物种B淘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F点时,两物种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B.若改变试管的温度、pH等条件,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
C.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
D.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解析:由图可知,F点时物种A和物种B数量最接近,两种群数量均较少,且资源相对丰富,两物种的种间竞争不太激烈,A错误;
若改变试管的温度、pH等条件,影响物种A、B个体细胞中的酶活性,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B正确;
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物种A的数量可能会下降,那么物种A对B的竞争相对减弱,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C正确;
相比在试管中,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与物种A的竞争相对减弱,D正确。
A.F点时,两物种的种间竞争最激烈
B.若改变试管的温度、pH等条件,则两条曲线可能会发生变化
C.若在试管中加入物种A的竞争者C,则物种B被淘汰的结果可能会改变
D.在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中,物种B可能获得更多生存空间限时练5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群落的物种组成
1.(2024·宁夏吴忠期末)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动物及各种大型真菌
某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
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
2.下列哪项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3.下列有关群落物种组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个体数目多少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可用物种丰富度衡量
一般来说,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4.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一个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物种丰富度越高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知识点2 种间关系
5.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竹类植物的关系是(  )
种间竞争、捕食 捕食、种间竞争
捕食、寄生 寄生、捕食
6.下列诗句描述的群落种间关系属于捕食的是(  )
《紫藤》“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凌霄花》“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
7.(2024·哈尔滨一中期末)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
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
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原始合作关系
小鸟与小虫属于种间竞争
8.(2024·广东高州期末)如图所示为2组生物(甲:农作物与杂草;乙: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乙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①,其中a是狐
甲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②,农作物和杂草的竞争力相当
图中表示的两种种间关系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群落中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除了图中的两种外,还有寄生等
【综合提升】
9.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甲、乙、丙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两种草履虫之间分别构成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曲线丙在c~d时间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
曲线甲在a~b时间段下降是因为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数量减少
10.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横、纵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其中表述错误的是(  )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d越大,M与N之间的竞争越弱
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11.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
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
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群落
12.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常附着在岩石上)、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类捕光后,藤壶数量增加比另外两种动物数量增加明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物种
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生活在狭长海岸的藤壶的种群密度
13.(12分)(2024·山东济南期末)科学家在研究单细胞藻类营养吸收时,观察到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微藻 a、b的生长速率与一定范围内的K2HPO4浓度存在如下关系,如图1所示。
(1)(2分)图1可以表明两个种群存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除此之外,种间关系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三种)。
(2)(4分)图2是单独培养两种微藻得到的数量变化曲线,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 2 点)。
(3)(2分)单独培养时,微藻a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____________形,限制其数量不再增加的因素有________。
(4)(4分)将两种微藻在略低于a浓度的 K2HPO4 培养液中共同培养时,请在图中画出a、b的数量变化趋势,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4分)(2024·湖南雅礼中学期末)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关系呈现周期性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并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相互制约,他们数量变化表现为________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的维持总是与________调节有关;由图分析可知,表示捕食者的曲线是________。
(2)(5分)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填“S”形曲线或“J”形曲线)。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上图所示模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6分)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种间关系。捕食者根据食性情况可分为泛化种(食性广泛的物种)和特化种(只捕食特定猎物的物种)。泛化种的存在会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对于特化种来说,如果猎物是该区域的优势种,则其存在往往会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物种多样性。
限时练5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
1.B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动物及各种大型真菌,没有包含所有的生物,不能构成群落。]
2.A [调查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符合题意;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为研究群落的优势种,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种间关系,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C、D不符合题意。]
3.B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群落物种组成可用物种丰富度衡量,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B错误,C正确;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也不同,D正确。]
4.A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从赤道到北极,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其物种数目多,结构就越复杂。]
5.C [根据题干信息,紫腹巨蚊以毒蚊幼虫为食,说明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是捕食关系;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说明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是寄生关系,C正确。]
6.B [“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树与紫藤之间是寄生关系,A错误;“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是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凌霄花和松树之间为寄生关系,D错误。]
7.D [当敌害来临时,鳄鱼逃走,则敌害与鳄鱼之间可能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鳄鱼与小虫之间可能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小鸟吃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小鸟从鳄鱼口腔中获得食物,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为鳄鱼起到警报的作用,则鳄鱼与小鸟之间可能属于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则小鸟与小虫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8.C [图①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代表捕食关系;图②代表种间竞争关系,两者可同时存在于同一群落中,C错误。]
9.C [根据题干信息“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说明草履虫与枯草杆菌之间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有共同的食物资源(枯草杆菌),故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分析可知,甲为枯草杆菌、丙为大草履虫、乙为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B正确;没有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大草履虫的数量较稳定,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降,原因是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争夺食物,后者(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所以导致曲线丙在c~d时间段下降,C错误;大草履虫和枯草杆菌为捕食关系,在a~b时间段由于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加,被捕食的枯草杆菌数量增多,导致枯草杆菌的数量减少,D正确。]
10.D [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如竞争生存空间等,A正确;b越大,说明该物种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正确;d越大,说明两物种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部分越少,竞争越弱,C正确;当M呈“S”形增长到达K值时,因为二者有不同的食物种类,M不可能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错误。]
11.D [由L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由M可知,螺移除后,甲藻数量上升明显,乙藻数量总体下降,但不及丙下降严重,说明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正确;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正确;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
12.C [藤壶、贻贝、石鳖都生活在海边潮间带,三者之间应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数量增加比另外两种动物数量增加明显,成为优势物种,B正确;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藤壶常附着在岩石上,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生活在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D正确。]
13.(1)种间竞争 捕食、原始合作、寄生、互利共生
(2)时间和微藻的类型 培养液的浓度、温度、光照、pH
(3)“S” 营养、空间(培养液体积)、光照
(4)在低于a浓度培养液培养时,a的生长速率(或答对K2HPO4吸收效率亦可)较b更高,所以竞争性利用营养物质能力强于b,a逐渐成为优势种群,b最终被竞争所淘汰。(答出竞争能力a比b强、a在生存竞争中占优势、b在生存竞争中占劣势均可)
14.(1)循环 负反馈 A
(2)“S”形曲线 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3)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