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群落的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群落的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课标内容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一、群落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3.影响演替的因素
(1)群落____________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________的发展变化。
(3)人类的活动等。
4.演替的原因及结果
(1)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演替。
(2)最终会达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辨正误]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3.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1.阅读教材P39图2-11和P40“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P40图2-12和P41“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这两种演替还有哪些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演替的一般特点
提醒:(1)群落演替过程并不都是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黄土高原的形成、草原向沙漠转变的过程。
(2)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一般来说,在气候条件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由于受到水分的限制,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达到一个群落与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学以致用】
1.(2024·四川眉山期末)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演替初期,物种丰富度较低,但群落内部仍能形成垂直结构
B.群落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和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C.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中乔木层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2.(2024·福州一中期末)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D.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包括群落外界环境变化和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变化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P42“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 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是否改变了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以致用】
3.(2024·陕西汉中期末)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C.单一农作物农业生物群落必须依靠人力来维持,否则可能发生演替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1.(2024·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几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相同
2.(2024·山东威海期末)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群落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C.乙地会恢复到火山喷发前群落的结构
D.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会比乙地更早进入乔木阶段
3.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速度一般较缓慢,次生演替速度较快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初生演替现象
4.(2024·河南信阳期末)将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公园是很多地方环境改造的一种趋势,改造时需进行土壤改良和植被的重建与维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垃圾渗流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吸水发生障碍甚至失水而不易成活
B.垃圾填埋场土壤中富含有机物,可为植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
C.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和维持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D.如果没有人类的改造,垃圾填埋场也会进行演替,人类只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一、
自主梳理
1.代替
2.(1)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原有土壤条件 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灌木阶段 (2)快 形成新群落 较少 简单 复杂 增多
3.(1)外界环境 (2)相互关系
4.(1)增长或得以维持 (2)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
辨正误
1.× 提示:群落内物种组成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不再变化。
2.√ 3.√
4.× 提示: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
合作探究
1.(1)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提示: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苔藓逐渐取代了地衣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取而代之”。
(3)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1)提示:从演替的起点看,裸岩上的演替是从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其他差异还有:裸岩上的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等。
(2)提示:不一定。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温度和水分是决定群落演替的两大气候因素。
学以致用
1.D [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没有乔木层植物的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
2.A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二、
自主梳理
1.破坏性 保护性 方向和速度
2.生态问题 可持续发展 退牧还草
合作探究
1.(1)提示: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
(2)提示: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
2.提示: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学以致用
3.B [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措施使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B错误。]
4.C [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了演替方向,C错误;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
随堂检测
1.D [人类活动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巨大影响,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D错误。]
2.C [乙地发生的是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慢,但是乙地不一定会恢复到火山喷发前群落的结构,C错误。]
3.A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确;只要环境气候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B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C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演替现象,该演替过程有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4.A [垃圾填埋场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利用,B错误;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如果没有人类的改造,垃圾填埋场也会进行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D错误。](共41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与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课标内容
目录 CONTENTS
1. 群落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代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
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被彻底消灭了 
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原有
土壤条件
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
森林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
杂草
灌木阶段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形成新群落
较少
简单
复杂
增多
3.影响演替的因素
(1)群落__________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__________的发展变化。
(3)人类的活动等。
4.演替的原因及结果
(1)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演替。
(2)最终会达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
外界环境
相互关系
增长或得以维持
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
×
[辨正误]
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提示:群落内物种组成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不再变化。
2.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3.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4.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提示: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


×
1.阅读教材P39图2-11和P40“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
提示: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苔藓逐渐取代了地衣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取而代之”。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阅读教材P40图2-12和P41“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这两种演替还有哪些差异?
提示:从演替的起点看,裸岩上的演替是从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其他差异还有:裸岩上的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等。
●这两种演替有哪些共同点?
提示:共同点:从结构简单发展为结构复杂,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群落会发展成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不一定。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温度和水分是决定群落演替的两大气候因素。
●分析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的原因。
提示:次生演替时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群落演替的一般特点
提醒:(1)群落演替过程并不都是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黄土高原的形成、草原向沙漠转变的过程。
(2)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一般来说,在气候条件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由于受到水分的限制,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达到一个群落与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 学以致用 】
D
解析: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没有乔木层植物的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
A
2.(2024·福州一中期末)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D.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包括群落外界环境变化和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变化
解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破坏性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保护性
方向和速度
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生态问题
可持续发展
退牧还草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P42“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
提示: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提示: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
●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提示: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
●归纳概括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的影响。
提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资料 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是否改变了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提示: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 学以致用 】
B
3.(2024·陕西汉中期末)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C.单一农作物农业生物群落必须依靠人力来维持,否则可能发生演替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措施使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B错误。
C
4.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
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了演替方向,C错误;
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
D
1.(2024·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B.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几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相同
解析:人类活动会对群落的演替产生巨大影响,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D错误。
C
2.(2024·山东威海期末)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群落演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
B.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C.乙地会恢复到火山喷发前群落的结构
D.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会比乙地更早进入乔木阶段
解析:乙地发生的是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慢,但是乙地不一定会恢复到火山喷发前群落的结构,C错误。
A
3.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速度一般较缓慢,次生演替速度较快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初生演替现象
解析: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确;
只要环境气候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B错误;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C错误;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演替现象,该演替过程有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A
4.(2024·河南信阳期末)将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公园是很多地方环境改造的一种趋势,改造时需进行土壤改良和植被的重建与维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垃圾渗流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吸水发生障碍甚至失水而不易成活
B.垃圾填埋场土壤中富含有机物,可为植物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
C.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和维持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D.如果没有人类的改造,垃圾填埋场也会进行演替,人类只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解析:垃圾填埋场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利用,B错误;
垃圾填埋场上存在着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有植被的种子等,因此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如果没有人类的改造,垃圾填埋场也会进行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D错误。
●“退耕还林”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是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请分析作答:
(1)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___________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________,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组成
次生演替
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该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决定植物优势物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而决定动物优势物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
食物条件
(4)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将________(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使得该山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变快”或“变慢”),这说明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前
变快
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解析:(1)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为该演替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土壤里甚至还有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速度比较快。
(3)发生在退耕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主要竞争阳光,因此影响植物优势物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动物主要竞争食物,因此决定动物优势物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
(4)如果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加快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与自然演替相比会提前。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与禁牧可以帮助群落重建,使演替速度加快,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限时练8 群落的演替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群落演替的类型
1.(2024·四川南充期末)下列地方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荒废的农田 火山爆发的裸地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重要的区别是(  )
演替进行的时间不同
演替发生的原因是否含有人为因素
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不同
裸地形成前原生物群落的类型不同
3.下列各地的群落,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林的是(  )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4.(2024·北京大兴区期末)某森林群落演替的顺序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群落演替过程会伴随着群落中物种的竞争和生态位的改变
地衣阶段时,该群落组成过于简单,不存在垂直结构
森林阶段时,群落中找不到地衣、苔藓、草本类植物
演替时,优势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强,从而占据有利地位
5.(2024·河南商丘联考)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在此过程中是初生演替现象
再经历十几年演替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知识点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下列选项不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是(  )
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
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
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
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
7.人类的下列活动,不利于群落由简单到复杂演替的是(  )
封山育林 治理沙漠
兴修水利 围湖造田
8.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下列有关“退耕还林”对生物群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减小
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
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没有变化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会改变
【综合提升】
9.某弃耕农田地区的群落演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为群落演替中的不同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Ⅰ阶段之前该地区处于地衣或苔藓阶段
群落演替的速度与外界环境有关,与群落内部无关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
Ⅳ阶段的下一阶段中草本和灌木会消失
10.(2024·山东临沂期末)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森林被灌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人类的开垦活动没有改变该地区群落演替的方向
开垦的农田中,利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群落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
11.下图是某森林火灾后的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森林火灾后,该地区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火烧后的黑色物质会大量吸收太阳能,使土壤表面增温,但不会改变群落演替方向
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竞争阳光中更具优势
随着群落不断地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在群落演替的每个阶段中,各个种群的数量均呈“S”形增长
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湿地中原优势物种被取代后,群落演替停止
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属于初生演替
13.(7分)生态护坡是由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该技术在某淤泥海岸获得成功,模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图示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像柽柳、獐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2分)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了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运用生态护坡技术后,该海岸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决定。
14.(7分)为实现生态保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表中数据是某退耕地随退耕时间的延续,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
退耕时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样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3.36 3.52 3.55 3.55
(1)(3分)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由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
(2)(2分)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25年到第35年间,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能否确定形成了森林群落?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8 群落的演替
1.D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的农田、过量砍伐的森林和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在从来没有过植被如裸岩上,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爆发后的裸地上植被生长的演替。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2.C [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所以,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初始条件不同。]
3.A [群落演替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森林的形成需要比较丰富的降水,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较少,不会发生由草原到森林的演替。]
4.A [演替过程中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会伴随着群落中物种的竞争和生态位的改变,A正确;地衣阶段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取代,但不是完全取而代之,故森林阶段时,群落中也存在地衣、苔藓、草本类植物,C错误;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优势地位的替代,是优势物种在竞争中占优势而占据有利地位,并非指优势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越来越强,D错误。]
5.A [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随着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B错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在此过程中是次生演替现象,C错误;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生态系统最终也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6.A [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7.D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兴修水利都能使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成分由简单到复杂;而围湖造田会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逐渐下降,不利于群落向复杂演替,故该题选D。]
8.B [“退耕还林”将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A错误,B正确;随着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内部的种间关系也会有所变化,C错误;“退耕还林”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9.C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次生演替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会生出杂草,一般没有地衣或苔藓阶段,A错误;群落演替的速度除与外界环境有关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均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增加,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C正确;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群的替代,而非取而代之,因此Ⅳ阶段的下一阶段中草本和灌木可能仍存在,D错误。]
10.B [森林被灌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变化,A错误;开垦前,群落由复杂向简单演替,开垦后,群落仍然由复杂向简单演替,方向不变,B正确;开垦的农田中,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错误;群落演替可以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也可以从结构复杂的群落发展为结构简单的群落,D错误。]
11.B [火烧后的黑色物质会大量吸收太阳能,使土壤表面增温,改变了该地的环境条件,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方向和速度,B错误;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与其他植物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时更具优势,C正确。]
12.A [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如围湖造田、植树造林等,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每个阶段中,各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可能有“J”形和“S”形等增长方式,也有的种群在竞争中数量越来越少,B错误;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湿地中原优势物种被取代后,演替仍会不断进行,C错误;次生演替是指原有的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火灾后森林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13.(1)水平 (2)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次生演替 气候 土壤
解析 (1)淤泥海岸生态护坡具有自己的物种特点,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起伏、土壤干湿度和盐碱度等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的植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的物种数量和物种种类,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在淤泥海岸开始的演替是有生物基础的,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决定。
14.(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不能 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 (3)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 (1)该地区的演替是从已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随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2)由于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因此在不知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尽管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但不能确定其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3)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