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资源简介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标内容 1.阐明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辨正误]
1.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  )
2.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在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大量增加,草就会被大量啃食,于是兔之间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就会加剧,导致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同时,捕食者(狼)因食物(兔)丰富而数量增多,它们会捕食更多的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兔的数量又会恢复或接近原来的水平。
资料2 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
(1)资料1中的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什么调节?尝试用文字、方线框、箭头等描绘上述调节过程。
(2)资料2中的调节过程属于什么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归纳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
【学以致用】
1.(2024·山西大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保持稳定
B.生态平衡的特征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生态系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稳定,而正反馈调节都会破坏生态系统
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不受损害)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_的能力
特点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______越复杂,其______能力就越强,______稳定性就越高,________稳定性越低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____________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的协调。
[辨正误]
1.农田经除草、除虫管理后,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
2.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较高。(  )
3.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
4.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实行封育,不能再利用。(  )
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有差别。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种类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资料2 2022年9月,第12号台风“梅花”在浙江沿海登陆,造成多处房屋倒塌,农作物及林区受灾,经济损失严重。
(1)资料1显示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如何?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中台风过后,灾区沿海的多种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定相反吗?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1)区别
(2)联系
①一般二者呈负相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越弱。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二者之间及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图所示: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相同程度的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y与x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学以致用】
3.(2024·云南师大附中期末)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恢复力稳定性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D.为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该停止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
4.下列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而处于生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不大
B.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应封育并持续禁止开发利用
C.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需要人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D.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
三、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阅读教材P78“探究·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生态缸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角度思考,生态缸中必须具备哪些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量生态缸稳定性的指标时,可通过什么来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缸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该生态缸置于黑暗处会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缸实验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要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过大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生产量小于消耗量
【学以致用】
5.(2024·广东中山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
6.(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考)生态缸创意来源于人们常见的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观,将这种大自然美景微缩到一个生态缸中,从而达到美化居室、陶冶情操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缸中的沙土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B.设计生态缸时,生产者数目越多越有利于其稳定
C.生态缸所选用的材料需透明,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D.制作完成的生态缸需密封,并置于光线充足且能直射的地方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是生态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平衡
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各组分恒定不变,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
C.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的收支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D.生物种群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即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
2.(2024·四川绵阳期末)某地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没有种植单一的林木,而是在同一片林区中种植了多种树种,形成混交林,并在林下无植被的空地种植中药材。下列对混交林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混交林中树种的选择以适应当地环境的不同树种进行种植
B.林下种植中药材使混交林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C.混交林中有中药材的不断输出,因此不能够达到生态平衡
D.混交林中病虫害较少,是因为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3.(2024·河南部分重点中学期末)“稳定”存在于不同层次的系统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手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
C.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抵抗力稳定性
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4.(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考)如图是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于单位时间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植物自身呼吸的碳损耗)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有利于畜产品持续高产
B.为保证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化,应将放牧量控制在A点左右
C.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5.(2024·山西太原五中质检)近年来,微景观生态缸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生态缸时必须考虑系统内生物组分的生活力及营养级的合适比例
B.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C.制作完成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
D.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的联系较大,生态缸维持的时间会较长
6.甲、乙、丙、丁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瓶编号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注 “+”表示有,“-”表示无。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中一定不能缺少的四种成分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
自主梳理
1.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 结构平衡 功能平衡 收支平衡 负反馈调节
2.维持或恢复 结构与功能 自我调节
3.负反馈 有限的
辨正误
1.× 提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 3.√
合作探究
(1)提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2)提示:正反馈调节。
学以致用
1.D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稳定,但是正反馈调节仅强调输入的信号与输出的信号的方向的一致性,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D错误。]
2.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1中缺少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由图1分析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图2所示调节为正反馈调节,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错误。]
二、
自主梳理
1.保持原状 恢复到原状 食物网 自我调节 抵抗力 恢复力
2.(1)自我调节能力 (2)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
辨正误
1.× 提示:农田经除草、除虫管理后,生物成分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 提示:恶劣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3.√
4.× 提示: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先封育,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
合作探究
(1)提示: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原因是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高。
(2)提示: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
(3)提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弱。
学以致用
3.C [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错误;对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D错误。]
4.D [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A错误;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开发利用,B错误;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错误;桉木的种群密度影响郁闭度,进而影响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故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D正确。]
三、
合作探究
1.提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2.提示: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等。
3.提示:该生态缸具备了生态系统的四类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故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生态缸置于黑暗处,则会因丧失能量供应而使生态系统崩溃,其内的生物将很快死亡。
学以致用
5.A [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生态缸中小鱼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A错误;乙缸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 丙缸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正确; 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射光下,维持能量的供应,D正确。]
6.C [生态缸中的沙土不需要进行灭菌处理,沙土中的微生物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设计生态缸时,并非生产者数目越多越有利于其稳定,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合适的比例,B错误;生态缸所选用的材料需透明,有利于生产者光合作用的进行,C正确;制作完成的生态缸需密封,并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D错误。]
随堂检测
1.B [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B错误。]
2.C [混交林中树种的选择以适应当地环境的不同树种进行种植,这样有利于提高混交林种植的成功率,进而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A正确;林下种植中药材使混交林中物种丰富度提高,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B正确;混交林中有中药材的不断输出,因此需要增加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够达到生态平衡,C错误;因为混交林中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而抵抗力稳定性更强,因此混交林中病虫害较少,D正确。]
3.D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D错误。]
4.D [合理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可以在增大畜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增加草原生产的净生产量,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A点为有食草动物采食刺激时净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点,B正确;草原的载畜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环境遭到破坏,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D错误。]
5.B [在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错误;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C正确;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会进行联系,如外界的O2进入缸内,供消费者利用等,进而使生态缸维持的时间更长,D正确。]
6.C [乙瓶中没有光照,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减小,A错误;丙瓶和甲瓶中都没有小鱼,但是由于丙瓶中缺少分解者,所以有机物积累得多,B错误;丁瓶中小鱼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氧气含量比甲瓶少,C正确;本实验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不是必需的,D错误。](共48张PPT)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阐明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课标内容
目录 CONTENTS
1.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自主梳理
3.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结构和功能
1.生态平衡
相对稳定
结构平衡
功能平衡
收支平衡
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或恢复
结构与功能
自我调节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
有限的
×
[辨正误]
1.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 )
提示: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 )
3.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在一片草地上,如果兔大量增加,草就会被大量啃食,于是兔之间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就会加剧,导致兔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减少;同时,捕食者(狼)因食物(兔)丰富而数量增多,它们会捕食更多的兔。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兔的数量又会恢复或接近原来的水平。
资料2 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
(1)资料1中的这种调节方式属于什么调节?尝试用文字、方线框、箭头等描绘上述调节过程。
提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2)资料2中的调节过程属于什么调节?
提示:正反馈调节。
比较归纳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
比较归纳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
【 学以致用 】
D
1.(2024·山西大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能够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保持稳定
B.生态平衡的特征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生态系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稳定,而正反馈调节都会破坏生态系统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稳定,但是正反馈调节仅强调输入的信号与输出的信号的方向的一致性,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D错误。
C
2.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可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
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
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1中缺少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
由图1分析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B正确;
图2所示调节为正反馈调节,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C错误。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__________ (不受损害)的能力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_的能力
特点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________越复杂,其__________能力就越强,________稳定性就越高,________稳定性越低
保持原状
恢复到原状
食物网
自我调节
抵抗力
恢复力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____________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____________的协调。
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
×
[辨正误]
1.农田经除草、除虫管理后,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
提示:农田经除草、除虫管理后,生物成分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较高。( )
提示:恶劣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均较低。
3.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
4.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实行封育,不能再利用。( )
提示:对过度利用的森林与草原,应先封育,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利用。
×

×
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有差别。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种类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资料2 2022年9月,第12号台风“梅花”在浙江沿海登陆,造成多处房屋倒塌,农作物及林区受灾,经济损失严重。
(1)资料1显示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大小如何?原因是什么?
提示: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原因是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高。
(2)资料2中台风过后,灾区沿海的多种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提示: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定相反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弱。
●对于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要想保持其相对稳态,需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
提示:需要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控制虫害等。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1)区别
(2)联系
①一般二者呈负相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越弱。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二者之间及与营养结构的关系,如图所示: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相同程度的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y与x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 学以致用 】
C
3.(2024·云南师大附中期末)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恢复力稳定性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D.为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该停止对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
解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依然能保持清澈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B错误;
对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D错误。
D
4.下列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而处于生态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则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不大
B.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应封育并持续禁止开发利用
C.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需要人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D.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
解析:处于生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以持续不断地满足人类所需,保证人类生产生活的稳定环境,A错误;
对过度利用的森林和草原,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时再适度开发利用,B错误;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C错误;
桉木的种群密度影响郁闭度,进而影响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故合理控制人工桉木林中桉木的种群密度,有利于提高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人工桉木林的稳定性,D正确。
阅读教材P78“探究·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生态缸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角度思考,生态缸中必须具备哪些成分?
提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2.衡量生态缸稳定性的指标时,可通过什么来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示: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等。
3.该生态缸能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该生态缸置于黑暗处会怎样?
提示:该生态缸具备了生态系统的四类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故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倘若将生态缸置于黑暗处,则会因丧失能量供应而使生态系统崩溃,其内的生物将很快死亡。
生态缸实验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要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选择的动物不宜过多,个体不宜过大 减少对氧气的消耗,防止生产量小于消耗量
【 学以致用 】
A
5.(2024·广东中山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
解析: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生态缸中小鱼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A错误;
乙缸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
丙缸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正确;
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射光下,维持能量的供应,D正确。
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
C
6.(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考)生态缸创意来源于人们常见的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观,将这种大自然美景微缩到一个生态缸中,从而达到美化居室、陶冶情操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缸中的沙土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B.设计生态缸时,生产者数目越多越有利于其稳定
C.生态缸所选用的材料需透明,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D.制作完成的生态缸需密封,并置于光线充足且能直射的地方
解析:生态缸中的沙土不需要进行灭菌处理,沙土中的微生物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
设计生态缸时,并非生产者数目越多越有利于其稳定,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合适的比例,B错误;
生态缸所选用的材料需透明,有利于生产者光合作用的进行,C正确;
制作完成的生态缸需密封,并置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D错误。
B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是生态平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平衡
B.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各组分恒定不变,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
C.资源的消费与更新保持的收支平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D.生物种群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即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
解析: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B错误。
C
2.(2024·四川绵阳期末)某地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没有种植单一的林木,而是在同一片林区中种植了多种树种,形成混交林,并在林下无植被的空地种植中药材。下列对混交林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混交林中树种的选择以适应当地环境的不同树种进行种植
B.林下种植中药材使混交林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C.混交林中有中药材的不断输出,因此不能够达到生态平衡
D.混交林中病虫害较少,是因为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解析:混交林中树种的选择以适应当地环境的不同树种进行种植,这样有利于提高混交林种植的成功率,进而可以使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A正确;
林下种植中药材使混交林中物种丰富度提高,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B正确;
混交林中有中药材的不断输出,因此需要增加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够达到生态平衡,C错误;
因为混交林中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而抵抗力稳定性更强,因此混交林中病虫害较少,D正确。
D
3.(2024·河南部分重点中学期末)“稳定”存在于不同层次的系统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手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
C.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了其抵抗力稳定性
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D错误。
D
4.(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考)如图是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强度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于单位时间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植物自身呼吸的碳损耗)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有利于畜产品持续高产
B.为保证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化,应将放牧量控制在A点左右
C.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解析:合理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可以在增大畜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增加草原生产的净生产量,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A点为有食草动物采食刺激时净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点,B正确;
草原的载畜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环境遭到破坏,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D错误。
A.控制不同季节的放牧量,有利于畜产品持续高产
B.为保证净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化,应将放牧量控制在A点左右
C.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B
5.(2024·山西太原五中质检)近年来,微景观生态缸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设计生态缸时必须考虑系统内生物组分的生活力及营养级的合适比例
B.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C.制作完成的生态缸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
D.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的联系较大,生态缸维持的时间会较长
解析:在生态缸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产者和分解者,B错误;
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缸内的生物,C正确;
生态缸密封性较差时,缸内与外界会进行联系,如外界的O2进入缸内,供消费者利用等,进而使生态缸维持的时间更长,D正确。
C
6.甲、乙、丙、丁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生态系统组成 光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生态瓶编号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注 “+”表示有,“-”表示无。
A.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
B.由于丙瓶中没有小鱼,所以比甲瓶积累的有机物多
C.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少
D.本实验说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构成生态系统中一定不能缺少的四种成分
解析:乙瓶中没有光照,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减小,A错误;
丙瓶和甲瓶中都没有小鱼,但是由于丙瓶中缺少分解者,所以有机物积累得多,B错误;
丁瓶中小鱼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氧气含量比甲瓶少,C正确;
本实验说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消费者不是必需的,D错误。限时练1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说法,错误的是(  )
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保持不变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3.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y)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知识点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5.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下图中的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A B
C D
6.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
喷洒农药消灭害虫 不准放牧
建立草场防护林 严禁割草
知识点3 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7.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  )
不输入能量 应封闭而不开放
缺少分解者 不进行物质循环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设计小生态瓶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是(  )
甲提出:生态瓶中必须要有分解者
乙提出:生态瓶中生态系统应有充足的太阳能
丙提出: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丁提出:应经常向生态瓶中通气以保证生物的呼吸作用
【综合提升】
9.某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最有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
W1<5W2 W1<10W2
W1>5W2 W1>10W2
10.(2024·河南新乡期末)封海禁渔期的设立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因为(  )
封海禁渔控制了物质循环
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增加了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数量
降低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性
11.(2024·河南周口联考)如图是某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与恢复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这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B点之后造成的污染难以恢复的原因是超过了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其恢复力稳定性
1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数量增加受抑制
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上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
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13.(6分)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观赏性小生态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图是一个简易生态瓶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内________(填“能”或“不能”)进行碳、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简易生态瓶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但简易生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为尽可能长时间维持生态瓶的相对稳定,应将该生态瓶置于________处,并避免阳光直射。若要在该生态瓶中添加小动物,则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分)(2024·山东济宁期末)我国内陆水域广阔,淡水养殖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某南方养殖户大量投放饲料后,鱼塘水质快速恶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养殖的鱼大量死亡。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地农科所为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种养模式,箭头表示水的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2分)该鱼塘可以看作是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抵抗过多饲料等因素干扰能力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鱼塘上方的灯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信息吸引昆虫,这些昆虫可以被鱼捕食,这时鱼最低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3)(3分)检测发现,B处浮游藻类数量明显少于A处,推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答出两点即可)。为提高稻田的稳定性,一方面需要控制流入其中的鱼塘水量及养鸭数量,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时练1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B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
2.C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生物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C错误。]
3.D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A不符合题意;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不符合题意;若甲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不符合题意;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D符合题意。]
4.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相应地,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A、C、D项中的生态系统都是向着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而B项中生态系统是趋向单一化(只让牧草生长)发展,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5.B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若生物成分一样多,则生产者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6.C [喷洒农药消灭害虫,污染环境,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不准放牧,不利于增加动植物的种类,不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严禁割草,不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7.B [生态瓶是透明的,需要外界提供光能才能维持,A错误;生态瓶是封闭的,而自然生态系统是开放的,B正确;生态瓶中的成分齐全,C错误;生态瓶是密闭的,内部可以进行物质循环,D错误。]
8.D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就会崩溃,A正确;充足的太阳能可以满足生物对能量的需求,B正确;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保证物质能够正常循环,C正确;生态瓶是密闭的,不能向其通入气体,D错误。]
9.A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则5W2≤W1≤10W2。W1<5W2,说明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过多,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当初级消费者的能量较多时,不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C、D不符合题意。]
10.B [大气中的气体没办法通过封海禁渔来控制,所以封海禁渔不能控制物质循环,A错误;封海禁渔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多,则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强,B正确,D错误;封海禁渔有可能增加消费者的数量,但这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系不大,C错误。]
11.D [由图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污染程度越大,河流的恢复速率越慢,需要的恢复时间越长,A正确;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更多生物死亡,更多生物死亡进一步加重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超过了自我调节的范围,就难以恢复,C正确;适量增加该河流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进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而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12.D [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符合题意。]
13.(1)能 该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通过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分解等生理过程,实现各元素的循环利用 (2)自我调节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 (3)通风、光线良好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 (1)由于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微生物分解等生理过程实现碳、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2)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简易生态瓶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然而由于小生态瓶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所以简易生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
14.(1)鱼塘的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整体 生物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
(2)物理 三
(3) 鸭等动物的捕食、水稻遮挡光照、水稻竞争N、P等化学元素 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其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解析 (1)鱼塘的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整体,因此鱼塘可以看作是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由于池塘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因此池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2)鱼塘上方的灯可通过光来吸引昆虫,即物理信息,昆虫可为初级消费者也可能为次级消费者,鱼捕食昆虫,因此鱼最低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3)出现大量浮游藻类的鱼塘水通过A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可以推测稻田通过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等,导致藻类数量减少,起到了水质净化的作用,即原因为鸭等动物的捕食、水稻遮挡光照、水稻竞争N、P等化学元素。为提高稻田的稳定性,一方面需要控制流入其中的鱼塘水量及养鸭数量,另一方面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其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