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内容 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2.概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 又叫___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__________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以致用】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B.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C.汽车尾气会减小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D.与肉类相比,食用蔬菜水果更能增大生态足迹2.(2024·福建福清虞阳中学期末)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C.建立沙滩保护区、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2.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应正确处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践行________________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辨正误]1.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 )2.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4.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1.阅读教材P85~87,回答下列问题。(1)教材中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1)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些措施①修建水库是解决季节降水变化的主要措施。②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③农业节水的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2)酸雨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①形成原因:植被减少(吸收SO2等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排放SO2等增多),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②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增加吸收),开发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排放)。(3)减少海洋污水排放的措施①加强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的防污管理。②防止海上倾倒废物造成污染。③防止、减轻和控制海上养殖污染。(4)植被破坏的原因①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被破坏。②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③原始森林和防护林被破坏等。2.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过程及治理(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具体形成原因及过程如下:(2)水华与赤潮的区别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河流、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称为“水华”。②发生在海水中称为“赤潮”或“红潮”。(3)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①利用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N、P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离子也有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②在湖中每年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③在湖中每年投放适量肉食性鱼种,如狗鱼、鲈鱼,吞食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鱼,几年之后小鱼数量显著减少,而浮游动物(如水蚤类)数量增加,从而使作为其食物的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学以致用】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C.温室效应是生物释放的CO2量大于吸收的CO2量导致的D.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4.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最终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可以缓解海洋酸化C.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O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度增大的原理相同D.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1.(2024·广东珠海月考)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C.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比较可定量判断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D.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可以扩大人类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2.(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考)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随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减小B.生态赤字越大表明该地区越难实现可持续发展C.一般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工作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3.(2024·山西太原期末)通过比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可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B.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提高生态承载力C.使用清洁能源、绿色出行可减小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D.当生态承载力总量大于生态足迹总量时即出现生态赤字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B.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是引起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自主梳理1.(1)生态占用 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①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 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学以致用1.B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错误;人类负荷指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可由生态足迹来衡量,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B正确;汽车排出尾气,吸收尾气需要林地面积等,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错误;与蔬菜水果相比,肉畜的养殖会消耗粮食、占用场地,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等,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错误。]2.C [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错误;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二、自主梳理1.①—c ②—b ③—a ④—f ⑤—d ⑥—e2.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和生态辨正误1.√2.× 提示:气候变暖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造成的。3.× 提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4.× 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使臭氧层被破坏。合作探究1.(1)提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旱涝灾害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会使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而我们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2)提示: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旧衣服送人重新利用,旧衣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2.提示:生态环境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支撑和维护生命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生态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学以致用3.B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错误;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正确;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使得大气中CO2的含量大量增加,C错误;不断的开垦森林、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环境,D错误。]4.B [海洋酸化会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甚至导致个体死亡,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A正确;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进而加重海洋酸化,B错误;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O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度增大的原理相同,都是由酸性物质增加引起的,C正确;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大力植树造林,D正确。]随堂检测1.D [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比较可定量判断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A、B、C正确;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可以缩小人类生态足迹和减少对资源的利用,D错误。]2.A [人类消费水平越高,所需的生产资源越多,产生的废物越多,生态足迹随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大,A错误;生态赤字说明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的出现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越大表明该地区越难实现可持续发展,B正确;一般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3.D [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造成生态赤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D错误。]4.C [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共36张PPT)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2.概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课标内容目录 CONTENTS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3.随堂检测自主梳理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思维导图自主梳理1.生态足迹(1)概念 又叫_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生态占用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世界人口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阅读教材P84“思考·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根据教材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提示: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学以致用 】B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B.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C.汽车尾气会减小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D.与肉类相比,食用蔬菜水果更能增大生态足迹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错误;人类负荷指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可由生态足迹来衡量,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B正确;汽车排出尾气,吸收尾气需要林地面积等,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错误;与蔬菜水果相比,肉畜的养殖会消耗粮食、占用场地,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等,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错误。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B.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C.汽车尾气会减小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D.与肉类相比,食用蔬菜水果更能增大生态足迹C2.(2024·福建福清虞阳中学期末)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C.建立沙滩保护区、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解析: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错误;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2.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应正确处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践行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辨正误]1.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 )2.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提示:气候变暖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造成的。3.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提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元素含量过多。4.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原因是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使臭氧层被破坏。×××1.阅读教材P85~87,回答下列问题。(1)教材中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提示: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旱涝灾害可能增加;水资源短缺,将对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臭氧层的破坏,使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生物多样性丧失会使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而我们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环境,导致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恶化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2)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水节能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提示: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拖鞋等;旧衣服送人重新利用,旧衣服改造成其他用品;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重新利用,不随手乱扔垃圾;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2.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示:生态环境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支撑和维护生命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生态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1)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些措施①修建水库是解决季节降水变化的主要措施。②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③农业节水的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2)酸雨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①形成原因:植被减少(吸收SO2等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排放SO2等增多),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②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增加吸收),开发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排放)。(3)减少海洋污水排放的措施①加强对船舶及钻井、采油平台的防污管理。②防止海上倾倒废物造成污染。③防止、减轻和控制海上养殖污染。(4)植被破坏的原因①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被破坏。②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③原始森林和防护林被破坏等。2.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过程及治理(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具体形成原因及过程如下:(2)水华与赤潮的区别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河流、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称为“水华”。②发生在海水中称为“赤潮”或“红潮”。(3)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①利用植物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N、P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离子也有效果。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快,收割后经处理可作为燃料、饲料,或经发酵产生沼气。这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②在湖中每年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③在湖中每年投放适量肉食性鱼种,如狗鱼、鲈鱼,吞食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鱼,几年之后小鱼数量显著减少,而浮游动物(如水蚤类)数量增加,从而使作为其食物的浮游植物数量减少。【 学以致用 】B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C.温室效应是生物释放的CO2量大于吸收的CO2量导致的D.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解析: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错误;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正确;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使得大气中CO2的含量大量增加,C错误;不断的开垦森林、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环境,D错误。B4.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最终可能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海洋酸化既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也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可以缓解海洋酸化C.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O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度增大的原理相同D.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解析:海洋酸化会影响生物个体的生存,甚至导致个体死亡,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A正确;增加海洋中消费者或分解者的数量会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进而加重海洋酸化,B错误;海洋酸化与人体内CO2过多引起内环境酸度增大的原理相同,都是由酸性物质增加引起的,C正确;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大力植树造林,D正确。D1.(2024·广东珠海月考)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B.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C.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比较可定量判断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D.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可以扩大人类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解析: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比较可定量判断某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A、B、C正确;植树造林、建立“无废弃物生态农业”可以缩小人类生态足迹和减少对资源的利用,D错误。A2.(2024·河南开封五校联考)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随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减小B.生态赤字越大表明该地区越难实现可持续发展C.一般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工作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解析:人类消费水平越高,所需的生产资源越多,产生的废物越多,生态足迹随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大,A错误;生态赤字说明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的出现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越大表明该地区越难实现可持续发展,B正确;一般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D3.(2024·山西太原期末)通过比较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可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B.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提高生态承载力C.使用清洁能源、绿色出行可减小生态足迹中的碳足迹D.当生态承载力总量大于生态足迹总量时即出现生态赤字解析: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造成生态赤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D错误。C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B.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是引起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解析: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C●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是( )A.减少人均耕地 B.增加燃料需求C.减弱温室效应 D.破坏生态环境解析:人口增长则粮食需求增加、住房增加等,使得人均耕地减少,A不符合题意;人口增加则能源需求增加,使得化石燃料大量燃烧,B不符合题意;人口增加则森林、草原等利用增加,使得植被被破坏,二氧化碳增多,增加温室效应,C符合题意;人口增加使得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加剧,破坏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限时练15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题:第1~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基础对点】知识点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2024·吉林松原月考)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2.(2024·湖南张家界联考)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3.(2024·北京朝阳区期末)下列生活方式中,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私家车出行提高食物中肉类占比,降低蔬菜占比及时升级换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利用智能设施将室温长期控制在24 ℃4.(2024·广西南宁期末)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规模农牧业生产中缩短食物链利于减小生态足迹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较高,应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5.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出生率没有影响人口死亡率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明显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知识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6.(202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臭氧层空洞会使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多温室效应会加速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酸雨会导致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围湖造田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7.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生产;植树造林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大量吸收SO2的植物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减少此类化合物的作用,找寻替代品汽车和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期整改8.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含N、P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各国工厂大量排放SO2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9.“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综合提升】10.如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11.奶牛场每天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失水过多而死亡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氧化塘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多可在氧化塘中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防止出现水华现象在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的数量1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下列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开发新能源 禁止海洋捕捞提倡公交出行 实施垃圾分类13.(7分)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更为重要。回答下列问题:(1)(3分)人口激增为我国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分)我国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开创了一个奇迹。如果需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应当多食____________(填“动物性食物”或“植物性食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3,则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3)(1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因此只有通过控制人口________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14.(7分)某湖泊由于受生活污水影响而出现水华,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科学家在水面上放置了栽种着挺水植物的浮床,如图所示。同时适度减少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鳙鱼数量。以上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截污、控藻、改良水质的作用。请回答以下问题:(1)(2分)该生态系统中,鳙鱼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适度减少鳙鱼数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分)浮床上组分3有良好的控制水华作用,该作用涉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组分3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等非生物因素限制藻类生长(3)(1分)生态学家建议组分3种植一年生挺水植物,并且每年进行收割,从物质输入与输出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分)研究表明,挺水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并能将氧气输送到根系,释放进水体。请从三个角度分析组分4在改良水质中起到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时练15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C [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C错误。]2.B [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B错误。]3.A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家庭小汽车的使用可以减少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减少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肉类相对于蔬菜等植物,食物链上营养级更高,食物链传递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散失,会增加生态足迹,B错误;及时升级换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会增大生态足迹,C错误;应根据环境温度及时调整室内温度,可通过开窗等措施改变温度,利用智能设施将室温长期控制在24 ℃不利于减少生态足迹,D错误。]4.B [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态生产力等,B错误。]5.C [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受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B错误、C正确;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在增大,D错误。]6.D [围湖造田减少水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加剧土地荒漠化,D错误。]7.A [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而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需采取的办法是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而降低CO2含量的最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温室效应,而且可以改善其他方面的环境问题,A正确。]8.B [含N、P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循环,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大量排放SO2会形成酸雨,B错误;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会破坏臭氧层,导致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C正确。]9.D [化肥和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和磷等,大量含氮、磷等营养成分的物质排入海水,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D错误。]10.C [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是具有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能力的生物,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A、B、D正确,C错误。]11.B [废水浓度较高,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在高浓度溶液中因失水过多而死亡,A正确;由于从厌氧池流入氧化塘前部的水中含有机物,需氧细菌分解有机物需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而氧化塘中部有空气输入,且有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多,B错误;利用植食性鱼类对藻类的捕食可以防止出现水华现象,C正确;在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会遮挡阳光,争夺养料,不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从而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的数量,D正确。]12.B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并不意味着禁止海洋捕捞,需要我们保证渔业的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B符合题意; 开发新能源、低碳出行(提倡公交出行)、实施垃圾分类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符合“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A、C、D不符合题意。]13.(1)生物多样性丧失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短缺(2)植物性食物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缩短食物链可减少中间环节能量的损失 1.69(3)出生率解析 可设定人所需能量为10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前,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0÷(10%)2+50÷10%=5 50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后,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25÷10%÷10%+75÷10%=3 250(单位),即可养活人口变为原来的5 500/3 250≈1.69(倍)。14.(1)三 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其对浮游藻类的捕食增加,起到控藻的作用(2) 种间竞争 光照、无机盐含量(3)生活污水中输入该生态系统过多的N、P等物质被植物吸收,收割植物可将N、P等物质输出该生态系统,避免其再次进入该生态系统造成富营养化(4) 根系释放的氧气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繁殖和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水体中有机物分解;根系释放的氧气有利于浮游动物的繁殖,进而通过捕食减少藻类含量;植物发达的根系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空间,有利于躲避天敌,通过捕食减少藻类含量;植物根系可以促进N、P的吸收,减少藻类的数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案(含答案).docx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pptx 限时练15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