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 让学生以时间轴形式梳理1927年“宁汉合流”至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的重要事件时序,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学生和教师讲述相结合,使学生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让学生解读、分析、提取教材和补充材料的有效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能力素养。
家国情怀 让观看红军长征的是相关视频,感知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领略其铸就的长征精神,培养其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
2.难点: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要点梳理】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政治
1、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
1927.9 宁汉合流,迁都南京,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8 继续北伐
1928.5 “济南惨案”
1928.6 皇姑屯事件
1928.12 东北易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1929-1930 新军阀混战 宁汉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
【知识拓展】为何说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1.军阀各自为政2.内乱混战不断3.存在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4.帝国主义干涉尚未清除
2、建立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统治
(1)清党和反共
(2)1928年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选必1P15)
(3)建立“中统”“军统”两大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
理论背景 孙中山设计的“革命程序论”,中国的民主革命要经过军政(1912—1927—1928)、训政(1928——1948)、宪政(1948——1949)”三阶段。
内容 五权分立;党掌握实权
实质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质上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知识链接:选必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军政”时期:“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以“军政”统一全国(1928)后,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
1、对苏联:敌对,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2、对日本:变化,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3、对英美:依附,发起改订新约运动(1927年开始),缓和国内反帝情绪。
(选必1第16课P94) 主要围绕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
1928年6月,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关税自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形势,美国率先与中国签订了新的《中美关税条约》。到1936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迭到31.2%最高税率达80%。此外,政府还降低出口税率,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抑制了外货作倾销。
【知识链接:选必1】改订新约与关税自主
国内背景:
政治: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实现统一;2、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3、南京国民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4、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受挫
外交:中美关系的发展(蜜月期)
国际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关税战。
影响:积极:经济: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而且提高关税一定程度上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做了物质准备。政治:形式上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关税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使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消极:很不彻底部分收回国家主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性质;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二)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的黄金十年(1927-1936年)
1、原因
(1)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2)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4)政府倡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进行币制改革等
2、表现
(1)轻工业迅速发展
(2)重工业和新兴化学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工业生产总值超历史水平。
3、影响
(1)积极:
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利于缓解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2)消极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并居于垄断地位,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链接:官僚资本(19927——1949)
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成的资本形式;凭借国家权力迅速敛财,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特点:垄断性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买办性— 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
封建性—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
代表 :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
评价:积极—形成初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消极—严重地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1937年后)
损害公平,危害社会稳定。
【知识扩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币制改革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1937年全民抗战前,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旨在全面发展经济的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为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
1.背景:
(1)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2)日本扩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4)常年内战,经济遭到破坏,加剧了财政危机。
2.目的:自救、救国
3.表现:(1)整顿税务和金融:收回关税主权,成立四大银行(中央、中国、交通、中农)
(2)进行币制改革:废银改元,发行法币取代白银, 把发行权收归中央
(3)大力发展实业:金融业+轻工业+国防、交通、重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4.影响:
(1)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2)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抗战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
(3)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对中国近代化有深远影响
币制改革
1、背景: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
(2)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2、内容:放弃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自由流通,中央控制货币发行权,统一发行法币。
3、影响:积极
(1)货币现代化(进入纸币时代)
(2)遏制白银外流,暂时得以缓解国民经济危机
(3)国民政府能够集中财力,为抗战胜利提供经济保障
消极
(1)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2)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国民政府的灭亡;(3)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三)社会生活与文化
1、新生活运动
(1)内容: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社会风气革新运动。运动宣传以“礼义廉耻”“生活军事化”等为口号,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等为标准,以图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
(2)评价
积极: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家意识。
消极:糅合了中国传统礼教等级思想、国家主义、欧洲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以至基督教价值观元素,以借此维护国民党统治。
【知识拓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评价与特点
1、评价:
积极: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措施,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消极: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没有改变其维护反动统治的实质。
国民党内部的斗争、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人民的生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造成了可乘之机。
2、特点:
①政治上:南京国民政府打着“革命、统一”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实际上是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一方面,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另一方面,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③外交上:执行“亲美反苏”的外交政策,对日本的侵略执行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
④文化思想上: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以“革命者”的虚假身份蒙蔽群众,以“训政”为借口,大力推行所谓的“党国”思想。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927.8.1 南昌起义(旧道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8.7八七会议 内容:①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②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③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④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
城市中心革命论在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基础:资义经济薄弱,自然经济占主导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
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1927.9.19 文家市决策 放弃攻打长沙,向山区进军,工作重心:城市 农村
1927.9.29 三湾改编 “支部建在连上” “官兵平等”,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10 井冈山根据地开辟 新道路 井冈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坚定信念。
1928.4 井冈山会师 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
1929.12 古田会议 党对军队的军队领导;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理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半封的大国。
②群众基础:民主革命的主要动力农民阶级主要集中在农村。
③吸取教训: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失败。
④主观条件: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党的正确领导。
(4)意义:
①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②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
③ 积累政权建设的经验。
④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革命道路。
2、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成果)
(1)党的领导
1929.12古田会议: 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2)武装斗争
建立军队同国民党进行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胜利
(3)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实质: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4)根据地建设: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政权建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工农革命政权(瑞金)
经济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对外经济交流)
文化建设: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工农群众文化水平
三、红军长征
(一)背景
1、国民党:1930年10月,蒋介石向以中央根据地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2、共产党:(1)根本: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2)直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日本:1931年 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概念补充——“左”倾和右倾:
(1)“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二)经过
1、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这时,“左”倾错误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2、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目的: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3)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4)意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 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③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拓展】中共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1.过程
(1)革命纲领:从中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
(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失败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3)革命领导:从大革命失败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4)革命道路:从照搬城市中心论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5)革命心理: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
(6)对主要矛盾的认识: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国共两党关系和土地政策。
2.特点
(1)立足国情: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2)善于总结: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3)独立自主: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存在的问题。
3、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使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三)意义
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革命中心转移至北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和精英力量;
3、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4、为实现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变奠定基础;
5、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断激励着革命后继者,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瑞金→陕北
革命中心:南方→北方
国共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中国时局:内战(反蒋)→一致对外(抗日)
【知识拓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即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4、革命性质由民主革命转移到民族革命: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战。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答案:B
3.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种情况的出现应与开展土地革命,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的积极性高涨。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当时根据地政府将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答案A
4.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党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和东北易帜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