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时代 特征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建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初步奠定,华夏文化认同形成政治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形成了以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较为松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 生产方式经历了由渔猎采集、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早期国家时期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器为主,青铜器很少用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使用,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由原始社会的氏族公有到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确立,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思想 文化 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商代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石器 时代 旧石器时代 以元谋人和北京人为代表。新石器时代 早期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水稻蚕丝)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黑陶)、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为代表。 分布特征:分布广泛,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奠定多元一体格局。国家 产生 原因: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产生阶级对立,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国家就诞生了。 发展:氏族 部落联盟(炎黄) 邦国(龙山) 国家(夏) 出现标志:王、宫殿、天文建筑、各种礼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①多元一体格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战国时期以华 夏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秦汉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政治格局。 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③兼容并蓄,相互交融。【知识拓展】从“历史理解”角度看中华文明的特点(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3)中华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4)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具有丰富的内容与长久的生命力。二 家国同构,血缘政治——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征1. 西周政治和经济制度分封制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评价:①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边疆; ②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③受封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天子,易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宗法制 概念:宗法制是以父系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实质: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 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宗族、祠堂、家谱)礼乐制 西周用以维护贵族统治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和宗法制、分封制相配合的社会等级制度。“礼别异,乐和同”,礼仪区分阶层和社会地位,音乐则将各个阶层团结起来。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名义上国有,实质是奴隶主私有),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深化拓展】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1.政治(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甲骨文、祭祀);(2)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相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2.经济(1)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2)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井田制)。3.文化(1)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2)西周产生早期“民本”思想(敬天保民);(3)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开始形成(礼乐文化)。三、应时而变,富国强兵——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的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经济 铁器牛耕出现,兴建水利工程;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广泛流通,出现富商和商业中心城市。(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根本原因)政治 诸侯势力增强,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分封制崩溃,奴隶社会发展为封建社会。华夏认同 春秋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周围少数民族逐渐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2. 商鞅变法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推动社会转型,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什伍连坐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体现改革性质)2、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统一度量衡军事 奖励军功影响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深化拓展】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贵族专政的束缚,巩固和扩展自身利益,掀起了变法运动。(3)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迫使列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纷纷在国内开展变法运动。(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建立并强化专制集权,合乎当时社会发展和统治者的需求,为变法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四、价值重构,精神觉醒——百家争鸣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汉武帝时期政治与思想的大一统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政治 ①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②设置中朝,削弱宰相权力; ③设置刺史,任用酷吏,加强地方管理;④察举征辟制选官,扩大统治基础。 刺史:随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刺史由监察官向处理具体事务的地方官(州牧)转变,权力加强,郡县变化州郡县三级。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受董仲舒建议,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兴办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传播儒家学说。经济 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②盐铁官营专卖; ③均输平准,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征收财产税。边疆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建立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归属中央;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影响 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深化拓展】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汉武帝时期国家治理的转变(1)治国思想方面,从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到尊崇儒术。(2)中枢机构方面,从三公九卿制到中外朝体制。(3)中央集权方面,从郡国并行制到颁布“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4)民族关系方面,从对匈奴处于守势到主动发起反击。(5)对外关系方面,从交流较少到开通丝绸之路,交流增多。六、影响深远,气势恢宏——汉代的思想文化和时代精神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历史地位)史学 西汉 司马迁《史记》东汉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两汉 汉赋 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医学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东汉 《神农本草经》数学 大约东汉 《九章算术》 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明 东汉认识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文化,成就斐然,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趋同与统一【深化拓展】从“历史解释”角度看两汉文化的特征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巩固了大一统的秩序,形成了文化的趋同与统一;两汉又是多民族的、疆域辽阔的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征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畅通,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展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在当时誉满宇内,而且泽被后代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了汉人充满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1.(2024·河南洛阳高一上期中·1)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早期国家已经产生C.开始出现水稻种植 D.属于母系氏族社会2.(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一上10月联考·2)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3.(2024·河南新乡高一上期中·2)西周时期,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时,要举行分封典礼。典礼一般包括颁赐象征物品、颁布分封“命书”、确认诸侯氏称、限定祭祀范围等内容。周王室向诸侯颁赐物品,既表示了赐予诸侯统治权力,又显示了诸侯出自宗周、从属宗周之意。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典礼( )A.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 B.扩大了国家疆域范围C.促进了各地文化交流 D.稳定了中央集权统治4.(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一上10月联考·5)春秋以前人们主要是以贝为货币的物物交换。到春秋时,金属货币开始在流通中崭露头角,到了战国,出现了以铜、金币为主的全国性金属货币流通,如燕、齐的刀币,韩、赵的布币,楚国的铜贝等。春秋以来货币的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区域经济交流密切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货币形制有待统一5.(2023·黑龙江龙东高一上期中联考·5)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A.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 B.利于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反映出诸侯争霸加速民族间相互交融6.(2023·山西临汾一中高一上10月联考·3)春秋列国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战国时各国防御严密,城堡林立皆驻军设官镇守,并有亭障烽火等报警系统;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周王室进一步衰微7.(2024·河北金天阳高一上联考一·7)法家认为人人都有“好利恶害”的“自为心”,历来强调“立公去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贾善罚恶,主张用法来惩奸除恶,如韩非子就曾主张“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法家的这些主张( )A.构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论 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C.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 D.推动了争霸时代的到来8.(2023·河南洛阳高一上期中·5)下表是云梦秦简中《效律》关于衡制和量制的部分规定。这些规定( )单位 误差 惩罚石(120斤,1920两) 16两以上 罚一甲斤(16两) 3铢(1/8两)以上 罚一盾斗(10升) 1/2升以上 罚一甲升 1/20升以上 罚一盾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巩固了秦朝大一统局面C.利于维护市场交易公平 D.彰显了秦朝法律的完善9.(2023·黑龙江龙东高一上期中联考·9)秦始皇统一后,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其中一部分人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将全国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征发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并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A.折射出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B.意在缓和与边疆民族间的矛盾C.使统一多民族政权长治久安 D.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10.(2023·河北金天阳高一上联考一·11)表2所示是部分学者关于项羽分封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项羽实行分封制的主要原因是( )表2学者 著作 论述韦毅 《论项羽分封》 项羽有40万大军,却是一个成分极为驳杂的混合体,项羽把诸侯军队集中起来的主要因素,即所谓的“义”李殿元 《秦汉之际的两次分封——应当重新评价项羽“分封十八王”》 当时群雄对峙,项羽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群雄;当时的形势是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客观形成,分封只是对事实加以承认杜晓宇 《楚汉分封政策初探》 项羽分封是对当时各割据军事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对当时割据局面的重新组合,非如此,不能重建社会秩序A.彻底推翻郡县制度 B.先秦分封制影响深远C.自立为王强化统治 D.缓和矛盾稳定秩序11.(2023·河北沧州运东七县高一上期中·5)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 )仁/孝 良/文 德 礼 义 诛/灭 成/武 禁/刑 法/度/式/矩 功/利2 4 9 1 9 10 9 3 15 10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 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D.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12.(2023·河南洛阳高一上期中·10)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贯彻了“推恩令”政策 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13.(2023·黑龙江龙东高一上期中联考·11)下图反映的是西汉南方部分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情况。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应是( )A.朝廷与诸侯矛盾异常尖锐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C.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原则14.(2023·湖北云学新高考高一上10月联考·11)汉兴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儒学开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显学 B.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治国理念C.儒道思想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D.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15.(2023·黑龙江龙东高一上期中联考·23)下表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与内容。由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常科 特科孝廉:察举孝子廉吏 贤良方正:选拔公正、敢于直言之士茂才(秀才):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明经:选拔通晓儒家经典之人 明法: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A.提高了官员的综合素质 B.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C.铲除了特权阶级的根基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6.(2023·湖北云学新高考高一上10月联考·1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 )A.家国天下的情怀 B.耕读传家的理想C.勤劳勇敢的品质 D.无为而治的理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3·湖北云学新高考高一上10月联考·16)(15分)【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左传》材料二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司马迁《史记·秦始皇纪》(1)材料一所述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指出这一制度的目的。(3分)(2)材料二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理由是什么?(4分)(3)为解决材料三的问题,秦朝实行什么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两种制度的不同点。(8分)18.(2023·河北金天阳高一上联考一·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材料二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各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钺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钺、玉钺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19.(2023·河北沧州运四县区高一上9月联考·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0.(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一上10月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春秋时期相比,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21.(2023·河南青桐鸣高一上10月联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再到秦始皇的“使黔首自实田”而“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将土地从政权体制(无论是王权还是地方政权)中剥离出去的政治变革成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促使传统社会国家政权的配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共主集权政治转变为专制集权政治,从王权政治转变为帝权政治,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君主依靠官僚体系集中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摘编自赵炜《土地私有合法化进程中的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A A B A C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C B B A1.【答案】A【解析】据材料“该遗址......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可见墓葬规格存在较大差异,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平等现象,社会阶级分化出现,故选A项;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排除B项;最早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且材料所述与水稻种植无关,排除C项;父系氏族大约从距今5000年左右开始,陶寺遗址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陶器风格多样……二里头古城”等信息可知,夏商之际的中华文明存在着不同类型文明相互交流的现象,符合了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时期并非大一统的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而非割裂,排除B项;不同类型陶器的交流,不一定是商业行为,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分封典礼的内容,以及周王室颁赐物品的内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分封典礼是实行分封制时的一个重要仪式,这个仪式强化了周王室的权威,故选A项;材料侧重点在于分封仪式,与西周疆域扩大关系不大,排除B项;据材料“周王室向诸侯颁赐物品....从属宗周之意”可知,是周王室向诸侯赏赐物品,未反映各地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西周还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贝为货币的物物交换……以铜、金币为主的全国性金属货币流”可知,春秋以前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媒介为天然贝,到了春秋战国,金属货币逐渐取代了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春秋以来货币的变化,并未涉及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无法得出“区域经济交流密切”的结论,排除B项;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但不能表明商人地位提高,排除C项;货币混乱给商品贸易带来阻碍,货币形制则有待统一,但材料并未表达这层意思,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秦国和楚国虽然地处西周的政治边缘,但也认同自己的华夏身份,并积极参与中原诸侯的活动,这有利于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选B项;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是指中华文明源头的一致性和发展路径的统一性,材料中秦、楚两国的华夏认同意识与中华文明源头的一致性相关联,但不能反映发展路径的统一性,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传统华夷观念一直延续到清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秦、楚两国的华夏认同意识,材料中没有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但到战国时期,更加注重边境地区的防守,“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这体现了军事防御中心由都城到国与国边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故选A项;社会矛盾是指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种种冲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周王室的衰微,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家认为应该赏善罚恶,强调“明法制,去私恩”,即通过法律来改造社会,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可知,这顺应了政治变革的趋势,故选C项;“完整”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法家强调奖罚分明,并未否定人性的正常需求,排除B项;法家思想产生于争霸时代,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度量衡,使全国有了统一标准,且规定对出现较大误差的度量衡给予处罚,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易公平,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度量衡标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秦朝大一统局面,但“巩固了”的表述夸大了秦朝统一全国度量衡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是关于秦朝在度量衡方面的法律规定,不能得出秦朝法律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留下五十万人守五岭”等信息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反映了国家对社会基层控制力和国家组织力的强大,故选A项;迁徙天下富豪到咸阳意在削弱反秦势力,巩固秦朝统治,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表明这些举措并未能使秦王朝统治长治久安,排除C项;“迁徙天下豪富”到咸阳是为了削弱反秦势力,迁徙人口到岭南等地则为了强化对南方的控制,不是为了加强经济文化联系,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项羽有40万大军,却是一个成分极为驳杂的混合体”“群雄对峙,项羽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群雄”“项羽分封……非如此,不能重建社会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项羽实行分封主要由于力量掌控不住、群雄并起、局势混乱等多重原因的考虑,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故选D项;材料“项羽分封是对当时各割据军事势力范围的划分”强调项羽分封是划分各割据军事势力范围,并非彻底推翻郡县制度,排除A项;材料“非如此,不能重建社会秩序”强调项羽实行分封的主要原因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秩序,而不是分封制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分封诸侯以后,诸侯们会因利益不均而不停攻伐,不利于强化统治,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秦统一后石刻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字有法/度/式/矩、诛/灭、功/利、诛/灭、德、义等,这些高频字体现了秦朝宣扬统一功绩,强化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教化的意图,说明当时统治着高度重视社会统治秩序的重新构建,故选B项;表格中法/度/式/矩出现的频次最高,说明秦朝国家治理注重使用法律和强化制度权威,与“随意性”的说法相矛盾,排除A项;表格只是强调秦朝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并未提及秦朝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排除C项;“外法内儒”的统治政策开始出现于汉武帝时期,通过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出现了法律儒家化的趋势,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材料“令淮南王……远离淮南就国……都离开齐国”可知文帝让诸侯王离开自己封地,目的是削弱诸侯对封地的控制,故选B项;据所学,“推恩令”是汉武帝推行的削弱诸侯实力的措施,排除A项;据材料“文帝推行’易侯邑’……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令’”说明文帝希望尽快解决地方诸侯问题,激化了地方诸侯与中央的矛盾,排除C项;据材料“淮南王……齐哀王”等可知汉文帝的举措是针对地方诸侯,据所学,汉初边境威胁主要来自于匈奴,汉文帝的举措不能稳定环境形势,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南方诸侯国数量减少且管辖范围缩小,中央直辖的郡数量增加且管辖范围扩大,这种变化加强了中央对南方地区的控制,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潮流,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南方部分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无法看出中央与诸侯的关系如何,排除A项;地图信息说明西汉在地方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无重大变革,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指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因俗而治的治国原则”,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兴之初......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以恢复经济,随着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加强思想的统一,以维护政治的一统,反映了西汉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治国理念,故选B项;儒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具有影响力的显学,排除A项;儒道思想是百家争鸣中的重要思想流派,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吸纳了道家思想,两者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西汉不同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治国思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非是争权夺利的结果,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察举制既注重选拔重孝之人及清廉官吏,也注重选拔正直之人和各类有才之士,这反映出汉朝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故选B项;A项夸大了察举制的作用,官员的综合素质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表格中只是涉及察举制的选才标准,不能说明官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得到提高,排除A项;“铲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下的人才举荐权在地方,而且材料只涉及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及所学可知,这些历史反映了两汉时期杰出人物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故选A项;材料中人物的行为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的理想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勤劳勇敢是材料中个别人的概括,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材料中人物的事迹与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把天下治理好)的理念不符,他们的行为都是积极有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制度:分封制。(1分)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分)(2)老三。(1分)理由:老三是嫡长子;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一点2分,两点3分)(3)制度:郡县制(2分)不同点:①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②选官依据不同:分封制依据血缘;郡县制依据才能;③地方权力不同: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郡县长官听从中央,权力较小。④政治体制不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⑤影响不同:分封制容易造成诸侯割据,国家分裂;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解析】(1)第一小问政治制度,据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并结合所学可得分封制。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一“以蕃屏周”并结合所学可得巩固西周的统治。(2)第一小问继承者,据材料二“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我是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嫡长子”并结合所学可得老三能继承王位。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得老三是嫡长子;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并结合所学可得秦朝实行郡县制。第二小问不同点,从官员产生方式、选官依据、地方权力、政治体制、影响等角度分析。据材料一“选建明德,以蕃屏周”和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并结合所学可得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分封制是世袭产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结合所学可得选官依据不同:分封制依据血缘,郡县制依据才能;地方权力不同: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较大独立性;郡县长官听从中央,权力较小;政治体制不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影响不同:分封制容易造成诸侯割据,国家分裂;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18.【答案】(1)因素:权力阶层的出现;等级结构的形成;阶级矛盾的激化;中心聚落的出现。(6分,答出三点即可)(2)特征: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实现初步统一;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6分,答出三点即可)(3)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2分)【解析】(1)据材料一“这一时期......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可知,权力阶层的出现;据材料一“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可知,等级结构的形成;据材料一“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多人从葬”结合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内容可知,阶级矛盾的激化;据材料一“围绕......是绝对的中心聚落”可知,中心聚落的出现。(2)据材料一“在陶寺遗址.....被权力阶层所独有”、材料二“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首屈一指”,结合所学知识私有制已经产生,部落出现了权贵阶层等内容,可知出现最高权力所有者;据材料一“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材料二“在这一时期......防御性设施外”可知,出现宏伟建筑和防御工事;据材料一“围绕陶寺遗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结合所学知识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可知,群落实现初步统一;据材料二“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可知,相对独立的职官设置;据材料二“在此时的大汶口墓地中......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结合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发展可知,神权与政权的结合,出现集权趋势。(3)据材料一中规模宏大宫殿夯土建筑的出现,材料二中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等,结合所学知识石器时代经济的发展内容,唯物史观的内容可知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19.【答案】(1)相同点:变法措施较为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对地方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以法治国。(2)原因:北魏风俗至陋;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的差异;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3)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解析】(1)结合诸侯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的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大多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各项改革措施广泛涉及政治、经济、选官制度、法律建设和习俗变革等多项内容,其中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诉求;政治上对选官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逐步废除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军功授爵或者客卿制的方式选贤任能,打击血缘贵族的特权;在地方制度方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在法治方面,颁行成文法,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2)据材料二“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魏初风俗至陋”可知,北魏风俗至陋;据材料二“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可知,鲜卑贵族势力强大,严重阻碍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据材料二“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可知,北魏政权存在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两种经济模式,二者之间差异巨大,存在激烈的斗争,亟需通过改革调和二者的关系;据材料二“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可知,鲜卑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这成为孝文帝改革最迫切的任务。(3)结合孝文帝改革和诸侯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诸侯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的扩展,二者均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性质上来说,战国时期时期的诸侯变法都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运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而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也主要围绕鲜卑民族的封建化问题展开,所以二者都加速了国家封建化的发展进程。20.【答案】(1)主张: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或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2)变化: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加强了思想专制;鼓励士人学习儒家经典,有利于提升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学术流派的发展。【解析】(1)据材料一“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并结合所学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可知,儒家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据材料一“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并结合所学韩非子的观点可知,法家提出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或依法治国)、变法革新、实现中央集权与实行君主专制。(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并结合尊崇儒术的史实可知,由不受统治者重视到确立独尊地位与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并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可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据材料二“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并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史实可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加强了思想专制;据材料二“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可知,鼓励士人学习儒家经典,有利于提升文化水平;据材料二“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可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它学术流派的发展。21.【答案】示例:观点:郡县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2分)评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有的奴隶制背景下的井田制不断遭到破坏,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受到很大冲击,礼崩乐坏,相应的赋税制度也逐渐被废弃;在此基础上,适应新型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郡县制逐渐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逐渐强化,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并日益完善。(8分)总之,从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过程中,天下共主局面逐渐演变为专制集权政治;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郡县之变是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根本性变革。(2分,任答一点即可)【解析】首先,要阅读材料,理解题目主旨。材料中有几处文言文,需要逐句弄懂大概的意思,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说,全天下都是王的土地和管辖范围,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都是王的臣民;“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意思是说,国境之内,没有土地不是国君的,吃着土地上的出产,没有谁不是国君的臣子;以上两句是指春秋战国之前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额,向封建政府呈报;“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意是说,主张在国家体制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国家的统一;“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以上指的是秦朝废除井田制和实行土地私有制以及实行郡县制的史实。在理解了这些文言文的基础上,就可以明确得出材料的主旨是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是社会发生根本变革的产物,这其中包含土地制度由国有制变为私有制、政体由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天子由共主集权到专制集权等。考生可以选择整体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评析,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点,可以提取出的观点如:郡县之变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就材料整体提取的观点可以是:秦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是国家政权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秦朝以及先秦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做到多角度分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表述完整准确、逻辑清晰。最后,总结陈词,得出合理的结论,或者升华(或者深化)这一结论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