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3 基因位置的判定突破1 一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判定【知识盘查】1.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方法1方法22.探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方法1方法23.探究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例1] (2022·海南卷,18)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表。回答下列问题。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第二多星纹 b 12号抗浓核病 d 15号幼蚕巧克力色 e Z(1)幼蚕巧克力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3)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___条W染色体。(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 (2024·甘肃卷,20)自然群体中太阳鹦鹉的眼色为棕色,现于饲养群体中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红眼纯系。为了确定眼色变异的遗传方式,某课题组选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阳鹦鹉做正反交实验,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基因符号依次使用A/a,B/b)表型 正交 反交棕眼雄 6/16 3/16红眼雄 2/16 5/16棕眼雌 3/16 3/16红眼雌 5/16 5/16(1)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交的父本基因型为________,F1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交的母本基因型为________,F1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图为太阳鹦鹉眼色素合成的可能途径,写出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和色素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破2 两(多)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判定判断两(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质是确定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还是遵循连锁与互换规律。(1)如图所示,①图中A/a、B/b、D/d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②图中基因A/a与D/d(或基因B/b与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③图中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AaBb自交为例)性状分离比 9∶3∶3∶1 3∶1 1∶2∶1位置图示(3)若自交后代出现(3∶1)n的分离比(或其变式),或测交后代出现(1∶1)n的分离比(或其变式),则说明这n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提醒 ①如果多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多对同源染色体上,可利用“拆分法”解决:即将多对等位基因分解为若干个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②若结果表型出现()n或子代性状分离比之和为4n,则n代表等位基因的对数,且n对等位基因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例1] (2023·浙江6月选考,18改编)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B.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C.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D.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例2] (2024·九省联考黑、吉卷,24)木材的材质与木质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用木质素含量低的木材造纸能减少废料和污染。下图为木质素合成的部分代谢途径。回答下列问题:物质X物质Y物质Z木质素(1)某树种的木质素含量正常与木质素含量低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该树种木质素含量低的三个突变体,是上图中三个酶对应的常染色体单基因纯合突变所致。三个突变体两两杂交,F1的木质素含量都正常,说明三个突变体都是等位基因突变成为__________性基因。上述突变体木质素含量低是因为相应的酶失去功能,说明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木质素含量这一性状。(2)为了探究这三对基因的位置关系,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自交(不发生突变和互换),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①若子代中木质素含量低的比例为5/8,用A/a、B/b、D/d表示基因,在该杂合子染色体上标出基因位置(如图)。②若子代中木质素含量低的纯合子比例是________,则三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3)木质素的合成有多条途径。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改变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可降低该树种的木质素含量,说明基因组编辑可通过碱基的________,使酶基因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与单基因被编辑的个体相比,多基因被编辑的个体木质素含量更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破3 利用单体、三体或缺体定位特定基因的位置方法1 利用已知基因定位方法2 利用三体定位提醒 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A∶aa=2∶2∶1∶1;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1∶1;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1∶1。方法3 利用单体定位方法4 利用染色体片段缺失定位[例1] (2024·广东惠州调研)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其籽粒黄色(T)对白色(t)为显性,基因T、t位于9号染色体上。某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玉米的一条9号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该玉米自交,所得F1中黄色籽粒∶白色籽粒=1∶1。已知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卵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B.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C.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D.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例2] (2024·湖北襄阳调研)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ee),用该突变株分别与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绿叶纯合的7号三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且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则关于F1和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的F1可确定E、e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B.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1∶3C.若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占5/36,则 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若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5∶3,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例3] (2024·华东师大附中质检)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多样,其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2n-1),增加一条染色体称为三体(2n+1)。黑腹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Ⅳ号染色体(点状染色体)单体和三体的果蝇均能够繁殖,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________。Ⅳ号染色体单体的雌性黑腹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有________种,染色体数量分别为______条。(2)在黑腹果蝇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染色体正常的无眼果蝇,已知无眼为隐性性状,野生型为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是不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Ⅲ号还是Ⅳ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完成以下探究实验:①甲组:取Ⅳ号染色体单体野生型果蝇与该无眼果蝇杂交,若子一代表型及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若子一代表型及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②乙组:取Ⅳ号染色体三体野生型果蝇与该无眼果蝇杂交,子一代全为野生型,子一代雌雄果蝇杂交,若子二代表型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_,则说明无眼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课时3 基因位置的判定突破1[例1] (1)伴性遗传 (2)a (3)28 0或2(4)DdZEZE (5)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解析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2)a与b基因都位于12号染色体上,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3)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2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含有W染色体的条数为0或2。(4)将该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ZEZE。且F1中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Dd,综上分析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DdZEZE。(5)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但由于不知道显隐关系,可以利用正反交实验来探究。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且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ZAZA×ZaW(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ZaZa×ZAW(后代雄性全为显性性状,雌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例2] (1)F2的性状分离比为6∶2∶3∶5和3∶5∶3∶5,符合两对独立遗传基因的排列组合数16(合理即可) 正反交的结果不同,性状与性别相关联(2)aaZBZB AaZBZb(棕眼雄性)和AaZBW(棕眼雌性)(3)aaZBW AaZBZb(棕眼雄性)和AaZbW(红眼雌性)(4)①A ②B(或①B ②A) ③红色 ④棕色解析 (1)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正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6∶2∶3∶5,反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3∶5∶3∶5,两者均是9∶3∶3∶1的变式,故可判断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但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说明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2)依据正交结果,F2中棕眼∶红眼=9∶7,说明棕眼性状为双显性个体,红眼为单显性或双隐性个体,鹦鹉为ZW型性别决定,在雄性个体中,棕眼为3/4,在雌性个体中,棕眼为3/8=3/4×1/2,故可推知,F1中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表型均为棕色,亲本为纯系,正交亲本基因型为:aaZBZB(父本)、AAZbW(母本)。(3)依据反交结果,结合第二小问可知,反交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则F1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对应的表型依次为棕色、红色。(4)结合第二小问可知,棕眼性状为双显性个体,红眼为单显性或双隐性个体,故可知基因①为A(或B),控制酶1的合成,促进红色前体物合成红色中间物,基因②为B(或A),控制酶2的合成,促进红色中间物合成棕色产物。突破2[例1] D [若控制翅形的基因(用A/a表示)和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实验结果,后代有四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且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A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则两对基因连锁,且遗传将与性别相联系,B正确;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性状与性别相联系,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C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当亲代长翅紫眼的基因型为XAbXab、残翅红眼的基因型为XaBY时,后代符合题设要求,所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以位于一对染色体,D错误。][例2] (1)隐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2)①INCLUDEPICTURE"13kts225.tif" INCLUDEPICTURE "E:\\新建文件夹\\2025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学(琼京津……)\\配套学生WORD文档\\13kts225.tif" \* MERGEFORMATINET (合理即可) ②7/64(3)增添、缺失或替换 多基因被编辑的个体可以阻断更多木质素的合成途径解析 (1)三个突变体两两杂交,F1的木质素含量都正常,说明三个突变体都是等位基因突变成为隐性基因,杂交后代为木质素含量都正常的显性杂合子。上述突变体木质素含量低是因为相应的酶失去功能,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木质素含量这一性状。(2)①根据上一问可推知,任意一对等位基因隐性纯合都会体现出木质素含量低的隐性性状,当A与b连锁,a与B连锁,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可求出木质素含量低=1-1/2AaBb×3/4D_=5/8,如图所示:INCLUDEPICTURE"13KTS226.tif" INCLUDEPICTURE "E:\\新建文件夹\\2025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学(琼京津……)\\配套学生WORD文档\\13KTS226.tif" \* MERGEFORMATINET 。②当三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中木质素含量低的纯合子比例=1/8(子代所有纯合子)-1/64(AABBDD)=7/64。(3)基因组编辑可通过碱基的增添、替换或缺失,使酶基因碱基序列发生变化。木质素的合成有多条途径,与单基因被编辑的个体相比,因为多基因被编辑的个体可以阻断更多木质素的合成途径,导致木质素含量更低。突破3[例1] B [染色体正常的情况下,基因型为Tt的玉米植株自交,所得F1中黄色籽粒∶白色籽粒=3∶1,根据题干信息“F1中黄色籽粒∶白色籽粒=1∶1,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卵细胞不受影响”可知,染色体异常时含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含T的花粉不育),含T的卵细胞可育,即母本可以产生基因型分别为T和t的两种卵细胞,故缺失片段在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但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B正确。][例2] D [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0,二者杂交后代为Ee∶eO=1∶1,表现为绿叶和黄叶,若E/e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A正确;若E/e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1∶2∶1,黄叶∶绿叶=1∶3,B正确;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E,EEE产生的配子为1/2EE、1/2E,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EEe、1/2Ee,均为绿叶,EEe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EE∶Ee∶E∶e=1∶2∶2∶1,自交后代黄叶的1/2×1/6×1/6=1/72,Ee自交产生的后代中ee占1/2×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10/72=5/36,C正确;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O,二者杂交后代为Ee∶eO=1∶1,表现绿叶和黄叶,F1中Ee自交后代E_=1/2×3/4=3/8,ee=1/2×1/4=1/8,eO自交后代为1/2×1/4=1/8ee、1/2×1/2=1/4eO,由于一对同源染色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 X 1/4=1/8,所以F2中黄叶∶绿叶=4∶3,D错误。][例3] (1)XY型 2 3和4 (2)①野生型∶无眼=1∶0 野生型∶无眼=1∶1 ②野生型∶无眼=8∶1解析 (1)由题图可知,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Ⅳ号染色体单体的雌性黑腹果蝇体细胞中有7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单个的Ⅳ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形成的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3条和4条,配子种类共两种。(2)已知无眼为隐性性状,野生型为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用A、a来表示。①甲组: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后代的遗传与Ⅳ号染色体无关,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子一代全为野生型(Aa),即野生型∶无眼=1∶0;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Ⅳ号染色体单体野生型果蝇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假设用O表示缺失一条染色体,即基因型为AO),与该无眼果蝇(aa)杂交,后代会出现野生型(Aa)和无眼(Oa)两种,比例为1∶1。②乙组:若无眼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Ⅳ号染色体三体野生型果蝇(AAA)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1∶1,与该无眼果蝇(aa)杂交,子一代全为野生型,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1∶1,子一代雌雄果蝇杂交,基因型为A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1∶2∶2,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1∶1,则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雌雄配子均占1/3,后代无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3×1/3=1/9,野生型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1/9=8/9,即子二代表型及分离比为野生型∶无眼=8∶1。(共46张PPT)基因位置的判定课 时 3目 录突破1一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判定两(多)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判定利用单体、三体或缺体定位特定基因的位置突破2突破3突破1 一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判定1.探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方法1方法22.探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方法1方法23.探究基因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例1] (2022·海南卷,18)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表。回答下列问题。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第二多星纹 b 12号抗浓核病 d 15号幼蚕巧克力色 e Z(1)幼蚕巧克力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3)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___条W染色体。(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伴性遗传a280或2DdZEZE(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交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解析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2)a与b基因都位于12号染色体上,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3)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2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含有W染色体的条数为0或2。(4)将该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ZEZE。且F1中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Dd,综上分析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DdZEZE。(5)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但由于不知道显隐关系,可以利用正反交实验来探究。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AA×aa、aa×AA,其子一代基因型都为Aa,只出现一种性状,且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正反交分别为ZAZA×ZaW(后代雌雄全为显性性状)、ZaZa×ZAW(后代雄性全为显性性状,雌性全为隐性性状),则正反交结果不同,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例2] (2024·甘肃卷,20)自然群体中太阳鹦鹉的眼色为棕色,现于饲养群体中获得了甲和乙两个红眼纯系。为了确定眼色变异的遗传方式,某课题组选取甲和乙品系的太阳鹦鹉做正反交实验,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值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基因符号依次使用A/a,B/b)表型 正交 反交棕眼雄 6/16 3/16红眼雄 2/16 5/16棕眼雌 3/16 3/16红眼雌 5/16 5/16(1)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判断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正交的父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F1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交的母本基因型为________,F1基因型及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2的性状分离比为6∶2∶3∶5和3∶5∶3∶5,符合两对独立遗传基因的排列组合数16(合理即可)正反交的结果不同,性状与性别相关联aaZBZBAaZBZb(棕眼雄性)和AaZBW(棕眼雌性)aaZBWAaZBZb(棕眼雄性)和AaZbW(红眼雌性)(4)下图为太阳鹦鹉眼色素合成的可能途径,写出控制酶合成的基因和色素的颜色。①A ②B(或①B ②A) ③红色 ④棕色解析 (1)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正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6∶2∶3∶5,反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3∶5∶3∶5,两者均是9∶3∶3∶1的变式,故可判断太阳鹦鹉的眼色至少由两对基因控制;但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说明其中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2)依据正交结果,F2中棕眼∶红眼=9∶7,说明棕眼性状为双显性个体,红眼为单显性或双隐性个体,鹦鹉为ZW型性别决定,在雄性个体中,棕眼为3/4,在雌性个体中,棕眼为3/8=3/4×1/2,故可推知,F1中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表型均为棕色,亲本为纯系,正交亲本基因型为:aaZBZB(父本)、AAZbW(母本)。(3)依据反交结果,结合第二小问可知,反交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则F1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W,对应的表型依次为棕色、红色。(4)结合第二小问可知,棕眼性状为双显性个体,红眼为单显性或双隐性个体,故可知基因①为A(或B),控制酶1的合成,促进红色前体物合成红色中间物,基因②为B(或A),控制酶2的合成,促进红色中间物合成棕色产物。突破2 两(多)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判定判断两(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质是确定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还是遵循连锁与互换规律。(1)如图所示,①图中A/a、B/b、D/d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②图中基因A/a与D/d(或基因B/b与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③图中基因A/a和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AaBb自交为例)性状分离比 9∶3∶3∶1 3∶1 1∶2∶1位置图示(3)若自交后代出现(3∶1)n的分离比(或其变式),或测交后代出现(1∶1)n的分离比(或其变式),则说明这n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例1] (2023·浙江6月选考,18改编)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翅形长翅和残翅、眼色红眼和紫眼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现用长翅紫眼和残翅红眼昆虫各1只杂交获得F1,F1有长翅红眼、长翅紫眼、残翅红眼、残翅紫眼4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不考虑突变、互换和致死。下列关于该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位于两对染色体B.若F1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X染色体C.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D.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位于一对染色体D解析 若控制翅形的基因(用A/a表示)和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或AaXBXb和aaXbY都符合实验结果,后代有四种表型且比例相等,且每种表型都有雌雄个体,A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则两对基因连锁,且遗传将与性别相联系,B正确;若F1有两种表型为雌性,两种为雄性,性状与性别相联系,则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不可都位于常染色体,C正确;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当亲代长翅紫眼的基因型为XAbXab、残翅红眼的基因型为XaBY时,后代符合题设要求,所以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可以位于一对染色体,D错误。[例2] (2024·九省联考黑、吉卷,24)木材的材质与木质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用木质素含量低的木材造纸能减少废料和污染。下图为木质素合成的部分代谢途径。回答下列问题:(1)某树种的木质素含量正常与木质素含量低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该树种木质素含量低的三个突变体,是上图中三个酶对应的常染色体单基因纯合突变所致。三个突变体两两杂交,F1的木质素含量都正常,说明三个突变体都是等位基因突变成为________性基因。上述突变体木质素含量低是因为相应的酶失去功能,说明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木质素含量这一性状。隐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2)为了探究这三对基因的位置关系,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自交(不发生突变和互换),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①若子代中木质素含量低的比例为5/8,用A/a、B/b、D/d表示基因,在该杂合子染色体上标出基因位置(如图)。②若子代中木质素含量低的纯合子比例是________,则三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7/64(3)木质素的合成有多条途径。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改变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可降低该树种的木质素含量,说明基因组编辑可通过碱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酶基因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与单基因被编辑的个体相比,多基因被编辑的个体木质素含量更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添、缺失或替换多基因被编辑的个体可以阻断更多木质素的合成途径1/64(AABBDD)=7/64。(3)基因组编辑可通过碱基的增添、替换或缺失,使酶基因碱基序列发生变化。木质素的合成有多条途径,与单基因被编辑的个体相比,因为多基因被编辑的个体可以阻断更多木质素的合成途径,导致木质素含量更低。突破3 利用单体、三体或缺体定位特定基因的位置方法1 利用已知基因定位方法2 利用三体定位提醒 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A∶aa=2∶2∶1∶1;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1∶1;基因型为aaa的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1∶1。方法3 利用单体定位方法4 利用染色体片段缺失定位[例1] (2024·广东惠州调研)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其籽粒黄色(T)对白色(t)为显性,基因T、t位于9号染色体上。某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玉米的一条9号染色体发生片段缺失,该玉米自交,所得F1中黄色籽粒∶白色籽粒=1∶1。已知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卵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B.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C.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D.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B解析 染色体正常的情况下,基因型为Tt的玉米植株自交,所得F1中黄色籽粒∶白色籽粒=3∶1,根据题干信息“F1中黄色籽粒∶白色籽粒=1∶1,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卵细胞不受影响”可知,染色体异常时含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含T的花粉不育),含T的卵细胞可育,即母本可以产生基因型分别为T和t的两种卵细胞,故缺失片段在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但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B正确。[例2] (2024·湖北襄阳调研)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ee),用该突变株分别与不含e基因的7号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绿叶纯合的7号三体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且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则关于F1和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析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的F1可确定E、e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B.若E、e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1∶3C.若突变株与7号三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占5/36,则 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若突变株与7号单体杂交得到的F2中黄叶∶绿叶=5∶3,则E、e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D解析 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O,二者杂交后代为Ee∶eO=1∶1,表现为绿叶和黄叶,若E/e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A正确;若E/e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二者杂交后代均为Ee,表现为绿叶。F1自交,F2基因型及比例为EE∶Ee∶ee=1∶2∶1,黄叶∶绿叶=1∶3,B正确;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三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EE,EEE产生的配子为1/2EE、1/2E,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EEe、1/2Ee,均为绿叶,EEe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EE∶Ee∶E∶e=1∶2∶2∶1,自交后代黄叶的1/2×1/6×1/6=1/72,Ee自交产生的后代中ee占1/2×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10/72=5/36,C正确;若E/e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ee,而单体绿叶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EO,二者杂交后代为Ee∶eO=1∶1,表现绿叶和黄叶,F1中Ee自交后代E_=1/2×3/4=3/8,ee=1/2×1/4=1/8,eO自交后代为1/2×1/4=1/8ee、1/2×1/2=1/4eO,由于一对同源染色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 × 1/4=1/8,所以F2中黄叶∶绿叶=4∶3,D错误。[例3] (2024·华东师大附中质检)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多样,其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2n-1),增加一条染色体称为三体(2n+1)。黑腹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Ⅳ号染色体(点状染色体)单体和三体的果蝇均能够繁殖,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________。Ⅳ号染色体单体的雌性黑腹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有______种,染色体数量分别为______条。(2)在黑腹果蝇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染色体正常的无眼果蝇,已知无眼为隐性性状,野生型为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是不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Ⅲ号还是Ⅳ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完成以下探究实验:XY型23和4①甲组:取Ⅳ号染色体单体野生型果蝇与该无眼果蝇杂交,若子一代表型及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若子一代表型及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野生型∶无眼=1∶0野生型∶无眼=1∶1②乙组:取Ⅳ号染色体三体野生型果蝇与该无眼果蝇杂交,子一代全为野生型,子一代雌雄果蝇杂交,若子二代表型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无眼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野生型∶无眼=8∶1解析 (1)由题图可知,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Ⅳ号染色体单体的雌性黑腹果蝇体细胞中有7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单个的Ⅳ号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形成的配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为3条和4条,配子种类共两种。(2)已知无眼为隐性性状,野生型为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用A、a来表示。①甲组: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后代的遗传与Ⅳ号染色体无关,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子一代全为野生型(Aa),即野生型∶无眼=1∶0;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Ⅳ号染色体单体野生型果蝇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假设用O表示缺失一条染色体,即基因型为AO),与该无眼果蝇(aa)杂交,后代会出现野生型(Aa)和无眼(Oa)两种,比例为1∶1。②乙组:若无眼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Ⅳ号染色体三体野生型果蝇(AAA)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1∶1,与该无眼果蝇(aa)杂交,子一代全为野生型,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1∶1,子一代雌雄果蝇杂交,基因型为A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1∶2∶2,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1∶1,则产生的基因型为a的雌雄配子均占1/3,后代无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3×1/3=1/9,野生型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1/9=8/9,即子二代表型及分离比为野生型∶无眼=8∶1。限时练11 基因位置的判定(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选择题:第1题3分,共3分。【综合提升】1.(2024·湖北卷,18)不同品种烟草在受到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后症状不同。研究者发现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对决定该性状的N基因测序发现,甲的N基因相较于乙的缺失了2个碱基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该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F1自交所得的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3∶3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不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然后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2.(8分)(2024·西安高新一中调研)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自花传粉植物,其染色体组为AABBDD(每个字母表示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7条染色体,其中A、B、D不同源)。抗倒伏基因R对不抗倒伏基因r为完全显性(RR与Rr表型相同),抗条锈病基因T对不抗条锈病基因t为不完全显性(TT强抗病,Tt中抗病,tt不抗病)。抗倒伏不抗条锈病纯合子和不抗倒伏强抗条锈病纯合子杂交得到F1,F1自交获得F2,统计并检测F2的性状及比例为抗倒伏强抗条锈病∶抗倒伏中抗条锈病∶抗倒伏不抗条锈病∶不抗倒伏强抗条锈病∶不抗倒伏中抗条锈病∶不抗倒伏不抗条锈病=3∶12∶9∶1∶4∶3。不考虑互换,回答下列问题:(1)(2分)科学家对小麦基因组进行测序需测定________个染色体组的遗传信息,t基因变成T基因是________的结果。(2)(2分)基因R/r与基因T/t位于____________(填“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分)为了解释上述遗传现象,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假说:T、t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时,雌配子正常,含基因T的雄配子有一定的致死率,致死率为________。请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以上假说,并预测子代的表型及比例(只考虑T、t基因控制的性状)。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1分)(2024·广东佛山调研)果蝇(2n=8)的野生型翅脉(N)对网状翅脉(n)为显性,体色(A、a控制)和眼色(B、b控制)显隐性未知。已知体细胞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果蝇可以存活,并能正常繁殖后代,缺失纯合体则无法存活。假设杂交子代数量均足够多,回答下列问题:(1)(2分)选网状翅脉果蝇与纯合野生型翅脉果蝇进行正反交,根据F1表型能否判断N、n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并阐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分)若N、n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染色体分别缺失一条的野生型翅脉与网状翅脉果蝇及染色体数目正常的野生型翅脉与网状翅脉果蝇若干,请设计杂交实验,根据F1的表型确定N、n基因位于几号常染色体(Ⅱ、Ⅲ、Ⅳ)上。写出杂交实验思路、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分)研究人员将灰体红眼雌果蝇与黑体紫眼雄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体红眼,F1雌雄互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灰体红眼∶灰体紫眼∶黑体红眼∶黑体紫眼=9∶3∶3∶1,且发现紫眼全部为雄性。①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知控制________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相对性状中的隐性性状为________。②根据结果推断两对等位基因遵循________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2中灰体紫眼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4.(8分)(2024·广东卷,18)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是一种罕见的口腔遗传病,严重影响咀嚼、语音、美观及心理健康。2022年,我国科学家对某一典型的HGF家系(如图)进行了研究,发现ZNF862基因突变导致HGF发生。回答下列问题:(1)(2分)据图分析,HGF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假设该致病基因的频率为p,根据最可能的遗传方式, Ⅳ2生育一个患病子代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出算式即可)。(2)(2分)为探究ZNF862基因的功能, 以正常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为材料设计实验,简要写出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从个体水平验证ZNF862基因突变导致HGF,可制备携带该突变的转基因小鼠,然后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3)(4分)针对HGF这类遗传病,通过体细胞基因组编辑等技术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是否也可以通过对人类生殖细胞或胚胎进行基因组编辑来防治遗传病?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1分)(2024·河北卷,23)西瓜瓜形(长形、椭圆形和圆形)和瓜皮颜色(深绿、绿条纹和浅绿)均为重要育种性状。为研究两类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纯合体P1(长形深绿)、P2(圆形浅绿)和P3(圆形绿条纹)进行杂交。为方便统计,长形和椭圆形统一记作非圆,结果见表。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和比例① P1×P2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浅绿∶圆形深绿∶圆形浅绿=9∶3∶3∶1② P1×P3 非圆深绿 非圆深绿∶非圆绿条纹∶圆形深绿∶圆形绿条纹=9∶3∶3∶1回答下列问题:(1)(2分)由实验①结果推测,瓜皮颜色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其中隐性性状为________。(2)(2分)由实验①和②结果不能判断控制绿条纹和浅绿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若要进行判断,还需从实验①和②的亲本中选用________进行杂交。若F1瓜皮颜色为________,则推测两基因为非等位基因。(3)(2分)对实验①和②的F1非圆形瓜进行调查,发现均为椭圆形,则F2中椭圆深绿瓜植株的占比应为________。若实验①的F2植株自交,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________。(4)(3分)SSR是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的DNA序列,不同染色体具有各自的特异SSR。SSR1和SSR2分别位于西瓜的9号和1号染色体。在P1和P2中SSR1长度不同,SSR2长度也不同。为了对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电泳检测实验①F2中浅绿瓜植株、P1和P2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结果如图。据图推测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5号植株同时含有两亲本的SSR1和SSR2序列,同时具有SSR1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具有SSR2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分)为快速获得稳定遗传的圆形深绿瓜株系,对实验①F2中圆形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进行扩增、电泳检测。选择检测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植株,不考虑交换,其自交后代即为目的株系。6.(9分)(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34)翻毛鸡羽毛反卷、皮肤外露,散热性好,是我国南方地区饲养的优质鸡种之一。羽毛反卷程度由等位基因A、a控制,翻毛是显性性状。羽色的金羽和银羽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上述两对性状在雏鸡阶段均表现出显著差别。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结果见下表。实验 亲本 F1♀ ♂ ♀ ♂① 翻毛银羽 正常毛金羽 轻度翻毛金羽 轻度翻毛银羽② 轻度翻毛银羽 正常毛金羽 轻度翻毛金羽∶正常毛金羽=1∶1 轻度翻毛银羽∶正常毛银羽=1∶1回答下列问题。(1)(3分)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等位基因B、b位于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银羽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羽色和羽毛反卷程度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2)(3分)实验①中亲本雌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实验②中F1雄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3)(3分)实验①中的F1个体随机交配,仅从羽毛反卷程度和羽色分析(不分雌雄):F2的表型有________种,F2中与F1表型不同的个体占比为________。雏鸡在早期雌雄难辨,为挑选最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优质蛋鸡,F2中的轻度翻毛银羽雌鸡和轻度翻毛金羽雄鸡杂交,应从杂交后代中选育表型为________的雏鸡。限时练11 基因位置的判定1.D [已知品种甲受TMV侵染后表现为无症状(非敏感型),而品种乙则表现为感病(敏感型)。甲与乙杂交,F1均为敏感型,说明敏感型为显性性状,F1与甲回交相当于测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错误;根据F1与甲回交所得的子代中,敏感型与非敏感型植株之比为3∶1,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可知F1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且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为敏感型,因此F1AaBb自交所得F2中非敏感型(aabb)占1/4×1/4=1/16,其余均为敏感型,即F2中敏感型和非敏感型的植株之比为15∶1,B错误;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使表现为敏感型的个体变为了非敏感型的个体,说明发生在N基因上的2个碱基对的缺失会影响该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由于酶具有专一性,用DNA酶处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其RNA仍保持完整性,因此将用DNA酶处理后的病毒导入到正常乙植株中,该植株表现为感病,D正确。]2.(1)3 基因突变 (2)非同源染色体 若基因R/r与基因T/t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中应只出现三种表型 (3)2/3 让基因型分别为Tt与tt的小麦进行正反交,统计子代性状及比例 基因型为Tt的小麦作父本时,子代中中抗条锈病∶不抗条锈病=1∶3,基因型为Tt的小麦作母本时,子代中中抗条锈病∶不抗条锈病=1∶1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科学家对小麦基因组进行测序需测定3个染色体组的遗传信息。t基因变成T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基因型为RRtt与rrTT的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基因R/r与基因T/t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中应只出现三种表型,与题干F2性状不同,因此基因R/r与基因T/t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只考虑T、t基因的遗传,设含基因T的雄配子的存活率为x,则有活力的雄配子比例为T∶t=x∶1,t=1/(1+x),雌配子产生t配子的比例为1/2,由题可知,F2中tt=3/8,则1/(1+x)=3/4,解得x=1/3,致死率为2/3。设计正反交实验验证,让基因型分别为Tt与tt的小麦进行正反交,统计子代性状及比例,若基因型为Tt的小麦作父本时,子代性状及比例为中抗条锈病∶不抗条锈病=1∶3,Tt作母本时,子代性状及比例为中抗条锈病∶不抗条锈病=1∶1,则假说正确,否则假说错误。3.(1)能。若正反交F1的表型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F1的表型不同,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2)实验思路:选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网状翅脉果蝇,分别与Ⅱ、Ⅲ、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的野生型翅脉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1表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某组F1中出现网状翅脉,其他两组均未出现,则N基因就位于该组个体缺失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上(3)①体色 黑体 ②自由组合 F2中灰体∶黑体=3∶1,红眼∶紫眼=3∶1,F2性状分离比为9∶3∶3∶1 2解析 (2)若想设计杂交实验,根据F1的表型确定N、n基因位于几号常染色体上,可选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网状翅脉果蝇,分别与Ⅱ、Ⅲ、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的野生型翅脉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1表型,若基因位于对应染色体上,则为NO(O表示染色体缺失)和nn杂交,若不位于对应染色体上,则为NN和nn杂交,因此若某组F1中出现网状翅脉,其他两组均未出现,则N基因就位于该组个体缺失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上。(3)依据亲本灰体红眼雌果蝇与黑体紫眼雄果蝇杂交,F1全部为灰体红眼,则可判断灰体对黑体为显性,红眼对紫眼为显性;且根据F2中紫眼全部为雄性,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雌雄互交,F2中灰体∶黑体=3∶1,红眼∶紫眼=3∶1,每对等位基因符合分离定律,F2性状分离比为9∶3∶3∶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中灰体紫眼个体的基因型有两种。4.(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p)/2(2)培养细胞,敲除ZNF862基因,观察细胞表型等变化 转基因小鼠和正常小鼠牙龈 (3)不可以,违反法律和伦理,存在安全隐患解析 (1)由图可知该病男女患者数量相当,且代代遗传,因此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该病由基因A/a控制,则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p,正常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1-p。Ⅳ2的基因型为Aa,产生配子基因型为1/2A和1/2a,正常人中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p2,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2p(1-p),基因型为 aa的概率为(1-p)2,Ⅳ2与 AA 生育患病子代的概率为p2,与Aa生育患病子代的概率为 2p(1-p)(3/4),与 aa生育患病子代的概率为(1-p)2(1/2),故Ⅳ2生育一个患病子代的概率为p2+2p(1-p)(3/4)+(1-p)2(1/2)=(1+p)/2。(2)从细胞水平分析,培养该细胞,敲除ZNF862基因,观察细胞表型等变化,通过比较含有该基因时的细胞表型从而探究该基因的功能;从个体水平分析,通过比较转基因小鼠和正常小鼠牙龈差异可得出该基因的功能。5.(1)基因的分离 浅绿(2)P2和P3 深绿(3)3/8 15/64(4)9号 F1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互换,产生了同时具有两个亲本的SSR1的配子 F1产生的具有来自P11号染色体的配子与具有来自P21号染色体的配子受精(5)与P1的检测结果相同解析 (1)分析实验①,仅考虑瓜皮颜色,F1(深绿)自交所得F2中深绿∶浅绿=3∶1,说明瓜皮颜色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其中深绿为显性性状,浅绿为隐性性状。(2)实验①中能判断出深绿对浅绿为显性性状,实验②中能判断出深绿对绿条纹为显性性状,两组实验无法判断出浅绿与绿条纹性状基因之间的关系。从实验①和实验②的亲本中选择P2和P3进行杂交,若浅绿和绿条纹受等位基因控制,设P2瓜皮颜色的基因型为b1b1,P3瓜皮颜色的基因型为b2b2,二者杂交子代瓜皮颜色为浅绿或绿条纹;若浅绿和绿条纹受非等位基因控制,设P2瓜皮颜色的基因型为bbDD,P3瓜皮颜色的基因型为BBdd,二者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BbDd,颜色表现为深绿。(3)假设瓜形受等位基因A/a控制,瓜皮颜色受等位基因B/b控制,则杂交组合基因型分析如下:INCLUDEPICTURE"24GT73.tif" INCLUDEPICTURE "E:\\新建文件夹\\2025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学(琼京津……)\\配套学生WORD文档\\24GT73.tif" \* MERGEFORMATINETF2表型比例为9∶3∶3∶1,说明控制瓜形和瓜皮颜色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①的F2植株自交,两对基因分开分析,F2中控制瓜形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自交子代中圆形(aa)的占比为1/4+1/2×1/4=3/8;F2中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b1b1=1∶2∶1,自交子代中深绿(B_)的占比为1/4+1/2×3/4=5/8,则子代中圆形深绿瓜植株的占比为3/8×5/8=15/64。(4)INCLUDEPICTURE"24GT74.tif" INCLUDEPICTURE "E:\\新建文件夹\\2025版 创新设计 二轮专题复习 生物学(琼京津……)\\配套学生WORD文档\\24GT74.tif" \* MERGEFORMATINET(5)圆形瓜植株控制瓜形的基因为纯合子。亲本P1(纯合体)的电泳条带上具有深绿基因,对实验①F2中圆形深绿瓜植株控制瓜皮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SSR1进行扩增、电泳,若检测结果的条带与P1的完全相同,说明是深绿纯合子。6.(1)性 显性 自由组合(2)AAZBW AaZBZb、aaZBZb(3)6 1/2 翻毛金羽解析 (1)实验①雌性银羽和雄性金羽杂交,子代雌性均为金羽,雄性均为银羽,雌雄表型不同,说明与性别有关,则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由于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分析可知银羽为显性性状。实验①雌性翻毛与雄性正常毛杂交,子一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轻度翻毛,说明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羽色和羽毛反卷程度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由题干信息“羽毛反卷程度由等位基因A、a控制,翻毛是显性性状”可知,实验①雌性翻毛与雄性正常毛杂交,子一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为轻度翻毛,所以亲本雌鸡控制羽毛反卷程度的基因型为AA。由(1)可知,金羽为隐性性状,且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雌性银羽基因型为ZBW。综合分析,实验①中亲本雌鸡的基因型为AAZBW。实验②雌性表型为轻度翻毛银羽,雄性为正常毛金羽,根据子代轻度翻毛∶正常毛=1∶1以及雌性全为金羽,雄性全为银羽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因此实验②中F1雄鸡的基因型为AaZBZb、aaZBZb。(3)实验①亲本的基因型为AAZBW和aaZbZb,所以F1基因型为AaZbW、AaZBZb,F1个体随机交配,仅从羽毛反卷程度和羽色分析(不分雌雄),用分离定律的思路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有翻毛、轻度翻毛和正常毛三种表型,ZbW和ZBZb杂交,子代有金羽和银羽两种表型,综合分析F2的表型有6种。F1基因型为AaZbW、AaZBZb,表型为轻度翻毛金羽和轻度翻毛银羽,用分离定律的思路求解:Aa和Aa杂交,子代翻毛∶轻度翻毛∶正常毛=1∶2∶1,ZbW和ZBZb杂交,子代金羽∶银羽=1∶1,F2中与F1表型不同的个体占比为1/2×1=1/2。题干信息“翻毛鸡羽毛反卷、皮肤外露,散热性好,是我国南方地区饲养的优质鸡种之一”,为挑选最适合我国南方地区的优质蛋鸡,因此需要的是翻毛雌鸡。F2中的轻度翻毛银羽雌鸡(AaZBW)和轻度翻毛金羽雄鸡(AaZbZb)杂交,雌鸡表型均为金羽,因此应从杂交后代中选育表型为翻毛金羽的雏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3 基因位置的判定 学案(含答案).doc 课时3 基因位置的判定.pptx 限时练11 基因位置的判定 练习(含解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