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工业革命及近代科学文化复习导学案—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两次工业革命及近代科学文化复习导学案—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两次工业革命及近代科学文化复习导学案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
进步和社会问题。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2.学习难点: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取得的伟大科技成就并回答问题。
二、思维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要求: (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3)熟练展示。
要求:自主学习九上第七单元,九下第二单元相关知识点,根据知识逻辑绘制思维导图。
三、常考知识点
要求:(时间8分钟)(全体学生起立,根据学案,同桌A层教会B层同学,随机抽取B层展示,不会的用红笔标记,在提纲上勾划、记忆,记下发现的问题。)
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小组互评)
评价要求: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组长总结并推选代表展示。A层学生负责点评
评价任务:从展示的规范用语,答题思路、答案组织进行点评。
评价方式:小组互评、组内互评
1. 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2.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标志、主要成就、影响。
3.进入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最终确立了什么制度?
3.蒸汽机改良的影响。
4.蒸汽机车发明的时间、发明者和意义。铁路时代到来的影响是什么?
5.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间、领先国家、特点、最显著的成就、主要成果、影响。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的两大发明及其发明者和国别。内燃机的发明有何作用?这又带来了哪种新能源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
7.19世纪60—80年代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明、发明者及其国别。
8.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9.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及其主要成就、打破神创论的人及其著作和主要观点。
10.巴尔扎克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分别有哪些?列宁是如何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
四、课后作业
1.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B )
A. 珍妮机 B. 蒸汽机 C. 电动机 D. 计算机
2. “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这则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 C )
A. 启蒙运动的意义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3.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则消息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C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4.某同学采用图表法学习世界市场发展的原因(如下图),其中空白处最合理的应该是( D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掠夺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5.建国后的前一百年,美国往往偷取别人的技术。到了1900年,美国开始输出“美式精巧发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B )
A.美国独立战争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美国南北战争 D.第三次科技革命
6.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衔接并交错在一起的,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加大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达到了一定程度。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D )
A.范围广规模大进展快 B.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
C.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 D.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7.下表是1801—1851年英国工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B.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C.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D.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8.18世纪英国的人均消费指数徘徊在57~60之间,19世纪中期上升到100左右,城市里也逐渐地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服务场所。这反映了英国( B )
A.殖民掠夺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B.工业革命推动市民生活变迁
C.消费增加促使第三产业兴起 D.生活方式改变加剧阶级分化
9.1869年,美国建成第一条横亘大陆的铁路,后来又修建了4条南北方向的铁路,到19世纪末,铁路长度比之前增加了9倍,促进了全国性市场形成。这些铁路的修建 ( D )
A. 促进经济全球化 B. 消除了种族歧视C. 有利于关税降低 D. 加速了经济发展
10.在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运动规律后,天文学家们仍面临一个问题:行星为什么总是围绕太阳做规则运动而不脱离其固定轨道?这一疑问得到解决主要得益于 ( D )
A.蒸汽机的发明 B.进化论的问世
C.太阳中心说诞生 D.万有引力的发现
1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伯特·艾伦认为,英格兰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并首先发展出一套节省人力而使用能源的科技,是因为其要素价格的组合十分奇特,实际工资普遍较高而能源成本却相对较低。他认为人力成本比燃料成本高,是英国以燃料替代人力的强有力诱因。
王国斌的观点也是以相对价格要素作为支柱的……连绵的战争造成农村的不稳定,迫使手工业迁入设防的城市。食品需输入及城市的地租导致高工资,而资本价格却因为城市集中资产者而相对较低。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史新探:工业革命的新视角》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欧洲和北美轻而易举地实现工业革命,是因为这些地方有许多与英格兰社会相同的社会和文化模式……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伯特认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并判断王国斌对于这一问题看法是否与其一致。(4分)
【答案】原因:人力成本过高。(2分)判断:基本一致。(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则作者将工业革命视为“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大变动问题”的主要理由。(4分)
【答案】理由:政治上,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在欧美国家普及并建立。社会上,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文化上,工业革命促进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人类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3分)
【答案】变化趋势: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由英国最强逐步变为美国最强。(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回答两次工业革命共同的历史影响。(4分)
【答案】历史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带来环境破坏、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