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考模拟卷(1)-【中职专用】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对口高考模拟卷(1)-【中职专用】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绝密★启封前
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1)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注】里。
【注】潇湘画:这里指宋代画家宋迪的画作《潇湘八景图》。
7.曲兴盛于哪个朝代(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
B.三、四两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
C.“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D.这首元曲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
【答案】7.C 8.C
【知识点】写景抒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唐诗宋词元曲:诗兴盛于唐朝,词兴盛于宋朝,曲兴盛于元朝。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错误,结合前边阔大的意象和后边的“载我在潇湘画里”可知,作者写此曲时心情是平静的。
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分,每小题2分,第9小题计1分)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所谓不祥也? 殆:大概
B.是不与焉 是:是否,表判断
C.如虎之室 如:去,到
D.夫有贤而不知 知:了解,知道
10.下列各句中与“夫有贤而不知,一不详”一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蟹六跪而二螯
11.下列与“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客有吹洞箫者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把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答案】9.B 10.B 11.D 12.国家有贤能之士而君主却不知晓,这是第一大不祥;知晓了贤能之士的才能却不加以任用,这是第二大不祥;任用了贤能之士却不委以重任,这是第三大不祥。
【知识点】杂记文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这恐怕是什么不祥之兆吧?
B.“是:是否,表判断”错误。“是”,这,这些。句意:而您所提及的这些并不包含在内。
C.正确。句意:在虎穴见虎。
D.正确。句意:国家有贤能之士而君主却不知晓。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国家有贤能之士而君主却不知晓,这是第一大不祥。句意:在虎穴见虎。
A.“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句意:在虎穴见虎。
B.“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句意:在虎穴见虎。
C.“而”,连词,表递进。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句意:在虎穴见虎。
D.“而”,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句意:在虎穴见虎。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判断句,以“也”为标志。句意:今您上山,恰逢虎之居所。
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这些人都会他被俘虏。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惑。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吹洞萧客”。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D.判断句,“者……也”为标志。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而”,却;“知”,了解,知道;“用”,任用;“任”,委以重任。
参考译文:
景公外出狩猎,上山时遇到猛虎,下沼泽时又惊见毒蛇。狩猎归来后,他召见晏子问道:“今日我外出打猎,上山时遇见了老虎,下沼泽时又看见了蛇,这恐怕是什么不祥之兆吧?” 晏子回答道:“国家中真正的不祥之事有三,而您所提及的这些并不包含在内。首先,国家有贤能之士而君主却不知晓,这是第一大不祥;其次,知晓了贤能之士的才能却不加以任用,这是第二大不祥;最后,任用了贤能之士却不委以重任,这是第三大不祥。所谓的不祥,指的就是这三种情况。而今您上山,恰逢虎之居所;下沼泽,又遇蛇之洞穴。在虎穴见虎,在蛇穴见蛇,这本是自然之事,又怎能算作不祥之兆呢?”
(三)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1分)
13.(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2) ,必先利其器。
(3)故木受绳则直, 。
【答案】 浪遏飞舟 工欲善其事 金就砺则利
【知识点】默写名篇名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遏”“善”“砺”“利”。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②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前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吹雨打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______,______,______,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唏嘘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 )确实灿烂过,( )注定有辉煌。
③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 )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复:“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 )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
1.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蕴(yùn) B.栖息(xī) C.沉吟(yín) D.慰藉(jiè)
2.语段中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思古幽情 B.月白风清 C.人生抱复 D.淳朴敦厚
3.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 就 何况 而且 B.只要 就 况且 然而
C.只有 才 何况 而且 D.只有 才 况且 然而
4.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吹雨打 B.慕名而来 C.唏嘘不已 D.淳朴敦厚
5.依次填入语段②中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②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
③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6.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偶
【答案】1.B 2.C 3.A 4.A 5.D 6.B
【知识点】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B.“栖息”的“栖”应读作qī。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C.“人生抱复”的“复”应写作“负”。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一、二空:“只要……就”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表明当条件句中的情况发生时,结果句中的结果就会随之发生。/“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强调唯一条件,即只有当满足“只有”部分的条件时,“才”后面的结果或行为才会发生。句段中“确实灿烂过”,那么“注定有辉煌”这样的结果就会随之发生,故选“只要……就”。
第三空:“何况”,补充说明理由,表示进一层,带前后对比意味,有反问语气。/“况且”,而且,再说,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经常和“也”“还”“又”配合使用。句段中“士人”和“杜甫”既有对比,也有反问语气,故选“何况”。
第四空:“而且”表递进关系。/“然而”表转折关系。句段中阐述杜甫的志向,“一出山就占据要津”“充满理想色彩”是递进关系,故选“而且”。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风吹雨打”,指遭受风雨的袭击。比喻遭受挫折、磨难或遇到考验。“风吹雨打”修饰时代不恰当,应改为“风雨飘摇”。
B.“慕名而来”,仰慕人的盛名,特来一瞻风采。句中形容远方而来的游人,使用正确。
C.“唏嘘不已”,因为一些遗憾或悲哀的事情而感慨不已,连连叹息。句中指对联让人感慨不已,使用正确。
D.“淳朴敦厚”,形容一个人诚实、朴素且性格温和、宽厚。句中用来形容民风淳朴,使用正确。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草堂作为一个物象载体,它承载的情感和意蕴,先是诗人自己,再是中国文学史,最后是一段历史,故正确的排序为:②③①。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两个“有意”,赋予老天以人的情感和意愿,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故选B。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6分,每小题2分)
制冷创新,全球正热
人类与酷热斗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中国,先秦时代的人已经掌握采冰、储冰技术。在古印度,蒸发制冷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中世纪时,冷却食物是通过在水中加入硝酸钠或硝酸钾而使温度降低。这就是制冷工艺的起源。在法国,冷饮是1660年开始流行的。人们通过在水里旋转装有溶解硝石的长颈瓶,来使水冷却。这个方法可以产生非常低的温度并且可以制冰。
1842年,美国佛罗里达医院的一位内科医生为了给黄热病患者治疗,设计和制造了一台空气冷却装置给病房降温。其基本原理是:压缩一种气体,通过盘管使它冷却,而后膨胀使其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也就是今天用得最多的制冷器。后来,他将这项技术投入到制冰实验中,并在1851年获得关于机械制冰的第一项专利。
1859年,法国人开利发明了一种更加复杂的制冷系统。以前的压缩机用空气作制冷剂,开利发明的设备用快速蒸发的氨作制冷剂。由于氨比水液化时的温度低,因此可以吸收更多热量。新一代制冷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1914年,美国几乎所有肉联厂都安装了制冷机械的氨压缩系统,每天的制冷能力超过90000吨。在当时,这种制冷机也有其缺点;即成本高,体积大,系统复杂,再加上氨制冷剂有毒性,因此阻碍了其在家庭中的普遍应用。
随着制冷技术的成熟,制冷剂这一核心要素的安全性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1920年,制冷工程师合成了氟利昂,后来人们发现,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寻找氟利昂的代替品,科研人员的路线产生了分歧。当时,美国人考虑到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氟利昂中的氯原子,所以决定探索一种不含氯原子的人工制冷剂,欧洲则选择向天然工质“异丁烷”发展。
这两条线路成为科研主流,但也各有利弊。比如,前者虽然对臭氧层没有伤害,但可能带来更多温室气体排放;后者则不够稳定,易燃易爆。而起步较晚的中国科学工作者们对两者均有涉猎。
目前,研制和发展对臭氧层无损耗、无温室效应而且节能环保的制冷技术,已成为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太阳能制冷、磁制冷、热声制冷正在发展,同样不可不提的是冰蓄冷和水蓄冷技术。晚间用电低谷期间,用电把水冻成冷水或冰;白天用电高峰期,则通过夜晚储备好的冷水或冰水混合物来释放冷气降温,这种“削峰填谷”的技术,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地已得到应用。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内容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________。( )
A.制冷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中世纪时,人们通过在水中加入硝酸钠或硝酸盐使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冷却食物的目的
B.美国佛罗里达医院的内科医生,设计和制造了一台空气冷却装置,这项技术获得了关于机械制冰的第一项专利
C.新一代制冷机成本高,体积大,系统复杂,再加上氨制冷剂有毒性,阻碍了其在家庭中的普遍应用
D.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1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_。( )
A.人们通过在水里旋转装有溶解硝石的长颈瓶,可以产生非常低的温度并可以制冰
B.不含氯原子的人工制冷剂,对臭氧层没有伤害,但可能带来更多温室气体排放
C.研究者们认为,应研制和发展对臭氧层无损耗、无温室效应而且节能环保的制冷技术
D.为了更好地节能环保,世界各地均已采用“削峰填谷”技术
16.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
A.列数字 B.摹状貌 C.举例子 D.下定义
【答案】14.A 15.D 16.A
【知识点】科普文章
【导语】本文回顾了制冷技术的发展。从先秦采冰到中世纪制冷工艺起源,再到近现代多种制冷系统的发明,如美国医生的空气冷却装置、开利的氨制冷系统等。制冷技术不断进步,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氟利昂危害促使科研寻替代,路线有分歧且各有利弊。文章脉络清晰,展现技术创新对生活的改变,也揭示发展中需平衡效能与环保的深刻内涵。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硝酸盐”错误。对应原文第二段“中世纪时,冷却食物是通过在水中加入硝酸钠或硝酸钾而使温度降低。这就是制冷工艺的起源。”文中明确说明了制冷工艺起源于中世纪通过在水中加入硝酸钠或硝酸钾,而非硝酸盐来冷却食物这一方式。
B.正确。原文第二段提及“1842年,美国佛罗里达医院的一位内科医生为了给黄热病患者治疗,设计和制造了一台空气冷却装置给病房降温……在1851年获得关于机械制冰的第一项专利”。
C.正确。对应原文第四段“1914年,美国几乎所有肉联厂都安装了制冷机械的氨压缩系统……这种制冷机也有其缺点;即成本高,体积大,系统复杂,再加上氨制冷剂有毒性,因此阻碍了其在家庭中的普遍应用”。
D.正确。对应原文第五段“1920年,制冷工程师合成了氟利昂,后来人们发现,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对应原文第二段“在法国,冷饮是1660年开始流行的。人们通过在水里旋转装有溶解硝石的长颈瓶,来使水冷却。这个方法可以产生非常低的温度并且可以制冰”。
B.对应原文第六、七段“美国人考虑到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氟利昂中的氯原子,所以决定探索一种不含氯原子的人工制冷剂……前者虽然对臭氧层没有伤害,但可能带来更多温室气体排放”。
C.对应原文最后一段“目前,研制和发展对臭氧层无损耗、无温室效应而且节能环保的制冷技术,已成为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
D.“世界各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地已得到应用”,而该项说“世界各地均已采用”,范围扩大。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说明方法的能力。
该划线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90000吨”,准确说明了当时美国肉联厂制冷机械氨压缩系统的制冷能力。
故选A。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8分)
一枚大头针
陈刚是一家私营脱水蔬菜厂的老板,公司80%以上的产品出口。这天,他接到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紧急电话,说有一个外商准备在全市的私营脱水蔬菜厂中选择一家重点投资,这几天就来考察。另外,会长告诉他,近期国际市场对脱水蔬菜需求量大,叫他加大生产数量。
陈刚马上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这几天质量方面千万不能出纰漏,一定要争取到外商的投资合作。”可会后不到一个小时,包装车间主任就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说一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发现别在护袖上的一枚大头针不见了,可能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的蔬菜中。陈刚慌了,赶紧跑到包装车间。那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刚才被车间主任训斥后正在不停地哭泣,见陈刚来了忙赔不是:“老板,这完全是我的错,可以扣我的工资,但千万不要开除我。我一家老小还等着我的工资呢!”
陈刚问:“你确定那枚大头针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中而不是别处?”朱凤点点头。
“不开除你?想得倒美,赶快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一旁的车间主任嚷起来。陈刚望了一下朱凤:“那枚大头针掉进去的事别人知道吗?”朱凤摇摇头。陈刚又问:“那你为什么不隐瞒而立即报告了呢?”朱凤哭哭啼啼地说:“我想,不能误了外商投资的大事啊!”
陈刚一挥手,立即通知全线停机,从正在包装的半成品和上千件成品脱水蔬菜中寻找那枚大头针。车间主任连忙摆手:“老板,这至少要一天时间啊。我们的损失得多大啊——不就是一枚大头针吗?”
谁知陈刚大吼一声,指着车间主任骂道:“你胡说!我宣布,从现在开始你被解聘了,赶快到人力资源部办理退工手续。”他对着哭泣的朱凤说:“从现在起,你行使车间主任一职,另外奖你5000元。”
什么?朱凤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不仅没受到任何处罚,还升官得奖金?一时全厂议论纷纷,但绝大多数员工站在陈刚的一边。
可经过一天的寻找,哪有那枚大头针的影子。尽管如此,陈刚还是封存了那些半成品和成品,组织人员继续寻找。
第二天,会长领着一个老太太来到陈刚的办公室,一进门,会长就笑眯眯地告诉陈刚,外商已经选择了你们作为合作伙伴。陈刚一愣——人家外商还没来考察呢。会长哈哈大笑起来:“已经考察过了,就是昨天发生的那起大头针事件。”他一指那个老太太:“这就是外商萨莎女士。”
萨莎女士从挎包里拿出一张纸,递到陈刚的手里,竖起大拇指用熟练的汉语说道:“你是我们最信任的合作伙伴。”陈刚接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昨天解聘那个车间主任、提拔和奖励朱凤后张贴在公告栏上的那张公告。
原来,萨莎女士一到陈刚的脱水蔬菜厂,就听到员工们议论纷纷,继而看到那张公告,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最终,选择陈刚作为她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至于那枚大头针,两天后最终在一件成品中被找到,被封存的所有半成品和成品也顺利“解冻”。
(有改动)
17.这篇小小说围绕“一枚大头针”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8.当听说大头针可能掉进半成品或成品脱水蔬菜中后,车间主任是“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陈刚是“赶紧跑到包装车间”,请分析“闯”“跑”的表达效果。
19.车间主任担心停机寻找丢失的大头针损失太大,应该是为企业利益着想,陈刚为什么还要解聘他?
20.萨莎女士为什么会选定陈刚作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
【答案】17.①车间主任报告一名女员工护袖上的大头针可能掉进了脱水蔬菜中。
②陈刚到车间调查处理“大头针事件”。
③萨莎女士暗中考察,最终选定陈刚为合作伙伴。
④两天后,在一件脱水蔬菜成品中找到了那枚大头针。 18.“闯”,指猛冲,勇猛向前,说明车间主任感到事关重大,应立即报告;“跑”指迅速前进,说明陈刚认为事关大局,要立即处理。两个字都体现出车间主任和陈刚对大头针事件非常重视,体现出他们高度的责任感。 19.车间主任虽然是为企业利益着想,但是他忽视了食品安全,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陈刚解聘了他。 20.萨莎女士通过“大头针事件”,看出陈刚是一个讲诚信、重质量、有远见的企业领导,所以选择了他。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围绕线索梳理情节的能力。
①按照文章的行文思路,可以看出,围绕着“一枚大头针”,第二-四段里文章首先写了车间主任的报告,得知了关于大头针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的蔬菜中;
②接着第五-八段陈刚到车间调查,经过一天的寻找,也未曾找到那枚丢失的大头针,陈刚封存了那些半成品和成品,组织人员继续寻找;
③然后第九、十段萨莎女士暗中考查,得知了“大头针事件”后决定选定陈刚为合作伙伴;
④最后第十段写到两天后最终在一件成品中找到大头针,被封存的所有半成品和成品也顺利“解冻”。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词语含义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进而放到句段中理解具体义,还要看有没有修辞效果,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表达了何种情感。
“闯”本义是向前冲,给人勇猛或者莽撞、着急的感觉,句中“包装车间主任就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带有一种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结合人物身份和事件考虑表达慌乱、着急的意思,车间主任认为一枚大头针事关重大,可能会因此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公司的声誉,必须第一时间请示上级领导;
“跑”,急走,强调速度快,句中“赶紧跑到包装车间”说明陈刚也认为事情很紧急,所以陈刚去车间时不是“走”,而是“跑”着去,可见很着急的样子,表现他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需要立即处理,以免给公司造成不可想象的损失。
两个动词含义不同,但都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形象特点,体现了主任和陈刚对企业的关心和重视,也能看出两人的高度责任感。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情节的能力。
文中的车间主任的行为,虽然也是为企业利益着想,但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小利,担心停机寻找大头针所造成的一时的损失,“老板,这至少要一天时间啊。我们的损失得多大啊——不就是一枚大头针吗?”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商品信誉会因此受到损害,没有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这将会成为公司的隐患,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失。所以,陈刚才会解聘他。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章最后两段说到,萨莎女士是在了解了“大头针事件”的始末之后,才决定选择陈刚作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的,也就是说“大头针事件”是关键,而该事件中陈刚决心要找到那枚丢失的大头针,表现了他的诚信以及重视质量;他把车间主任开除却奖励犯了错误的朱凤,表现了他很有远见,不被眼前的一点小“利益”所迷惑,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策。萨莎女士正是看到了陈刚身上的这些品质才会选定他的。
语文综合实践(8分)
21.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求职应聘的实际能力,为迈向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你班拟开展一次“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设计该活动方案,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3)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活动来实现活动目的?请至少设计两种活动方式。
(4)如果你是招聘方,请你设计两个问题。
【答案】(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求职应聘的实际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活动,交流沟通能力。
(2)示例:模拟职场风云,锻造求职精英
(3)示例:1.开展“职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角色,感受职场氛围,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2.举办“模拟面试”环节,提供专业的面试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求职应聘的实际能力,为迈向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4)示例:“请描述一次你面对困难挑战时,如何克服并取得成功的经历?”“在你看来,这个职位最重要的三个能力是什么? 为什么?”
【知识点】综合实践、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目的的能力。
从帮助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即将面临的职场问题,包括职业观的形成和求职应聘能力的提升,这方面在题干中已直接提及;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特点,提出组织活动和交流沟通能力的锻炼,这样能全面覆盖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语的能力。
宣传标语要简洁且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应直接反映活动的主题和目标,突出活动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要使用积极、正面的词汇,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挑战,提升自我。可以使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方法增强感染力。如“求职应聘演练场,职业梦想起航港”“体验求职之旅,铸就职场之基”等。
(3)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方式的能力。
活动应紧密围绕活动目的,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实际的职业体验和技能提升;应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应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确保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内顺利进行。如职业规划讲座、制作个人职业规划书竞赛、参观当地知名企业、职业访谈与案例分析等都可以。
(4)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招聘问题的能力。
问题应能够反映出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潜力,同时考察其职业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应具有开放性,鼓励应聘者提供详细的回答和实例;应针对所招聘职位的具体要求,确保能够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如“你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这个优点如何帮助你在工作中取得成功?”“请分享一个你曾经参与过的团队合作项目,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团队遇到了哪些挑战,你是如何帮助团队克服这些挑战的?”
应用文写作(12分)
22.根据要求写一则应用文。
你是光明职业学校的高三学生李明,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成绩下滑,心情低落。班主任王强老师多次找你谈心,为你排忧解难。在王老师的帮助下,你的状态逐渐好转,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请写一封感谢信给王老师,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要求:①内容完整、具体、清楚;②符合感谢信格式要求;③语言得体、简明,在答题框内作答;④不得泄露任何与考生有关的真实信息。
【答案】示例:
感谢信
尊敬的王强老师:
您好!
在这紧张而关键的高考备考阶段,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写下这封感谢信,向您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的压力日益增大,我深感焦虑不安,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也出现了明显的滑坡。这让我心情十分低落,甚至一度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和方向。在这关键的时刻,是您,王老师,多次主动找我谈心,耐心倾听我的困惑和烦恼。
您不仅给予了我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还针对我的学习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方法。在您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高效复习,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调整自己的心态。
经过您的帮助,我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您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王老师,您不仅是我学习上的导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您的关怀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在此,我衷心地向您表示感谢,并承诺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和教诲。
再次感谢您,王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桃李满天下!
此致
敬礼!
学生:李明
XXXX年XX月XX日
【知识点】感谢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感谢信。
审题:这是一则感谢信;内容是班主任王强老师多次找你谈心,为你排忧解难。在王老师的帮助下,你的状态逐渐好转,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写一封感谢信给王老师;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写作时要注意写清楚感谢原因。题目要求以光明职业学校的高三学生李明名义写感谢信,这就要求写作时要语言精炼,言简意赅。
写作思路:注意通知的格式。正中间有“感谢信”字样,顶格写称呼,空两格写内容,内容交代感谢原因,最后落款,写明感谢人和时间。
六、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当今时代,人生选择丰富多样,有人选择逆流而上,有人选择顺潮流而动。
人生是否该逆流而上?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乘勇气之船,扬智慧之帆
放眼看世界,风云激荡,局势多变;放眼看时代,日新月异,大有可为;放眼看人生,丰富多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吾辈青年,生逢其时,唯有乘勇气之船、扬智慧之帆,才能在世界的大海中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
面对浩瀚星空,大千世界,我们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气。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当压迫与暴政来临,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勇敢呐喊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浪潮;当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振奋人心;当国家遭受霸权侵略,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勇气成就了人民的好总理;时序更替,岁在庚子,面对新冠疫情肆虐,中国人民逆流而上,将内心勇气化作铠甲,与病毒勇敢搏斗,拯救了无数生灵。吾辈青年,面对前方道路上的绊脚石,我们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敢于搏击,用努力与汗水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激流奋进。
面对变幻之时代,要有顺势而为者的智慧。
当农产品售卖受阻、农民生计的困境到来,90后大学生杨宁顺应时代潮流,转战互联网,开创“苗阿嫂”等品牌,凭借智慧带领百姓一同脱贫致富。当科技浪潮前进不已,华为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研发5G技术,凭借智慧走向世界5G最前沿。因而观世界之局势、时代之走向,顺势而为,扬起智慧之帆,才能在浪潮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吾辈青年,面对大好时光,也要有顺势而为的勇气,为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增添强大推动力。
面对未来之人生,勇气在左,智慧在右,才能乘风破浪。
时代在发展,青年将担起国家责任。当外国侵权,我们要有勇气回击,更要有智慧去反击;当科技受阻,我们要有勇气去发现,更要有智慧去改正;当他国诽谤,我们要有勇气回应,更要有智慧去证明。“蛟龙号”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28岁,面对科研困难,他们有勇气去夜以继日地努力,他们更有智慧根据先前的经验与教训完善下一步行动,克服种种科技难题。勇气与智慧并存,机遇与挑战都要为我们所用。
纵使世界风云激荡、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人生选择丰富多样,吾辈青年都要有勇气去迎击,有智慧去化解。将勇气化船,将智慧作帆,定能在时代大舞台上绽放光彩。如此,山河可待,繁花盛开。
【知识点】梦想 追求、探索 创造、引语式材料、青年成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两种选择——逆流而上和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是说做情要需要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做方向正确,事情必会做对,而且会比较顺利。顺势而为需要判断力,判断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在、社会发展的正确趋势所在。当然潮流也可能带来平庸与迷失,抹杀个性,带来千篇一律。逆流而上说的是勇气。当所有人都将关注点放在潮流之上时,都在随波逐流时,却有人关注到社会的冷门,在大家忽略的地方努力耕耘,并作出成就。这样的选择难在勇气,要有迎难而上、不被关注的勇气,要有坐冷板凳忍受孤独的勇气。例如职业选择上,当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多数人顺潮流涌入时,仍有部分人逆流而上,坚守传统手工艺等冷门行业;在文化传承方面,流行文化盛行,有人随波逐流追求潮流文化,也有人逆潮流深入挖掘、传承古老文化。材料的第一句话“当下世界风云激荡,时代变化日新月异”,指出了我们面临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出人头地、成就自己,做好判断和拥有勇气同样重要。
写作提示里“人生是否该逆流而上?”有明显的写作倾向性,引导学生将思考的重点放在“要不要逆流而上”上。逆流而上是一种个人选择,它会有未知的风险,会遭遇更多的不顺,但却是勇者的姿态。逆流者能坚守自我,追寻独特价值。逆流者能突破舒适区,挑战未知,激发无限潜能,以非凡的勇气与决心开辟崭新路径,铸就伟大辉煌,书写与众不同且令人敬仰的人生篇章。
写作时学生可以先明确观点,比如肯定“逆流而上者的勇气”。然后分析逆流而上的好处。最后深入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选择“逆流而上”,给出建议。分析时注意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语言的力度。
立意:
1.人生要有逆流而上的勇气。
2.谨慎选择逆流而上。
3.无论逆流而上,还是顺势而为,要洞悉变幻莫测之势。绝密★启封前
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1)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注】里。
【注】潇湘画:这里指宋代画家宋迪的画作《潇湘八景图》。
7.曲兴盛于哪个朝代(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代
8.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
B.三、四两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
C.“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D.这首元曲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分,每小题2分,第9小题计1分)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所谓不祥也? 殆:大概
B.是不与焉 是:是否,表判断
C.如虎之室 如:去,到
D.夫有贤而不知 知:了解,知道
10.下列各句中与“夫有贤而不知,一不详”一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蟹六跪而二螯
11.下列与“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客有吹洞箫者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把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三)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1分)
13.(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2) ,必先利其器。
(3)故木受绳则直, 。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②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前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吹雨打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______,______,______,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唏嘘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 )确实灿烂过,( )注定有辉煌。
③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 )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复:“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 )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
1.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蕴(yùn) B.栖息(xī) C.沉吟(yín) D.慰藉(jiè)
2.语段中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思古幽情 B.月白风清 C.人生抱复 D.淳朴敦厚
3.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 就 何况 而且 B.只要 就 况且 然而
C.只有 才 何况 而且 D.只有 才 况且 然而
4.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吹雨打 B.慕名而来 C.唏嘘不已 D.淳朴敦厚
5.依次填入语段②中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②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
③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6.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偶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6分,每小题2分)
制冷创新,全球正热
人类与酷热斗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中国,先秦时代的人已经掌握采冰、储冰技术。在古印度,蒸发制冷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中世纪时,冷却食物是通过在水中加入硝酸钠或硝酸钾而使温度降低。这就是制冷工艺的起源。在法国,冷饮是1660年开始流行的。人们通过在水里旋转装有溶解硝石的长颈瓶,来使水冷却。这个方法可以产生非常低的温度并且可以制冰。
1842年,美国佛罗里达医院的一位内科医生为了给黄热病患者治疗,设计和制造了一台空气冷却装置给病房降温。其基本原理是:压缩一种气体,通过盘管使它冷却,而后膨胀使其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也就是今天用得最多的制冷器。后来,他将这项技术投入到制冰实验中,并在1851年获得关于机械制冰的第一项专利。
1859年,法国人开利发明了一种更加复杂的制冷系统。以前的压缩机用空气作制冷剂,开利发明的设备用快速蒸发的氨作制冷剂。由于氨比水液化时的温度低,因此可以吸收更多热量。新一代制冷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1914年,美国几乎所有肉联厂都安装了制冷机械的氨压缩系统,每天的制冷能力超过90000吨。在当时,这种制冷机也有其缺点;即成本高,体积大,系统复杂,再加上氨制冷剂有毒性,因此阻碍了其在家庭中的普遍应用。
随着制冷技术的成熟,制冷剂这一核心要素的安全性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1920年,制冷工程师合成了氟利昂,后来人们发现,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寻找氟利昂的代替品,科研人员的路线产生了分歧。当时,美国人考虑到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氟利昂中的氯原子,所以决定探索一种不含氯原子的人工制冷剂,欧洲则选择向天然工质“异丁烷”发展。
这两条线路成为科研主流,但也各有利弊。比如,前者虽然对臭氧层没有伤害,但可能带来更多温室气体排放;后者则不够稳定,易燃易爆。而起步较晚的中国科学工作者们对两者均有涉猎。
目前,研制和发展对臭氧层无损耗、无温室效应而且节能环保的制冷技术,已成为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太阳能制冷、磁制冷、热声制冷正在发展,同样不可不提的是冰蓄冷和水蓄冷技术。晚间用电低谷期间,用电把水冻成冷水或冰;白天用电高峰期,则通过夜晚储备好的冷水或冰水混合物来释放冷气降温,这种“削峰填谷”的技术,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地已得到应用。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4.下列内容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________。( )
A.制冷工艺起源于几千年前,中世纪时,人们通过在水中加入硝酸钠或硝酸盐使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冷却食物的目的
B.美国佛罗里达医院的内科医生,设计和制造了一台空气冷却装置,这项技术获得了关于机械制冰的第一项专利
C.新一代制冷机成本高,体积大,系统复杂,再加上氨制冷剂有毒性,阻碍了其在家庭中的普遍应用
D.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1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____。( )
A.人们通过在水里旋转装有溶解硝石的长颈瓶,可以产生非常低的温度并可以制冰
B.不含氯原子的人工制冷剂,对臭氧层没有伤害,但可能带来更多温室气体排放
C.研究者们认为,应研制和发展对臭氧层无损耗、无温室效应而且节能环保的制冷技术
D.为了更好地节能环保,世界各地均已采用“削峰填谷”技术
16.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
A.列数字 B.摹状貌 C.举例子 D.下定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8分)
一枚大头针
陈刚是一家私营脱水蔬菜厂的老板,公司80%以上的产品出口。这天,他接到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紧急电话,说有一个外商准备在全市的私营脱水蔬菜厂中选择一家重点投资,这几天就来考察。另外,会长告诉他,近期国际市场对脱水蔬菜需求量大,叫他加大生产数量。
陈刚马上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这几天质量方面千万不能出纰漏,一定要争取到外商的投资合作。”可会后不到一个小时,包装车间主任就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说一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发现别在护袖上的一枚大头针不见了,可能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的蔬菜中。陈刚慌了,赶紧跑到包装车间。那个叫朱凤的女员工刚才被车间主任训斥后正在不停地哭泣,见陈刚来了忙赔不是:“老板,这完全是我的错,可以扣我的工资,但千万不要开除我。我一家老小还等着我的工资呢!”
陈刚问:“你确定那枚大头针掉进了半成品或成品中而不是别处?”朱凤点点头。
“不开除你?想得倒美,赶快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一旁的车间主任嚷起来。陈刚望了一下朱凤:“那枚大头针掉进去的事别人知道吗?”朱凤摇摇头。陈刚又问:“那你为什么不隐瞒而立即报告了呢?”朱凤哭哭啼啼地说:“我想,不能误了外商投资的大事啊!”
陈刚一挥手,立即通知全线停机,从正在包装的半成品和上千件成品脱水蔬菜中寻找那枚大头针。车间主任连忙摆手:“老板,这至少要一天时间啊。我们的损失得多大啊——不就是一枚大头针吗?”
谁知陈刚大吼一声,指着车间主任骂道:“你胡说!我宣布,从现在开始你被解聘了,赶快到人力资源部办理退工手续。”他对着哭泣的朱凤说:“从现在起,你行使车间主任一职,另外奖你5000元。”
什么?朱凤将大头针掉进脱水蔬菜中不仅没受到任何处罚,还升官得奖金?一时全厂议论纷纷,但绝大多数员工站在陈刚的一边。
可经过一天的寻找,哪有那枚大头针的影子。尽管如此,陈刚还是封存了那些半成品和成品,组织人员继续寻找。
第二天,会长领着一个老太太来到陈刚的办公室,一进门,会长就笑眯眯地告诉陈刚,外商已经选择了你们作为合作伙伴。陈刚一愣——人家外商还没来考察呢。会长哈哈大笑起来:“已经考察过了,就是昨天发生的那起大头针事件。”他一指那个老太太:“这就是外商萨莎女士。”
萨莎女士从挎包里拿出一张纸,递到陈刚的手里,竖起大拇指用熟练的汉语说道:“你是我们最信任的合作伙伴。”陈刚接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昨天解聘那个车间主任、提拔和奖励朱凤后张贴在公告栏上的那张公告。
原来,萨莎女士一到陈刚的脱水蔬菜厂,就听到员工们议论纷纷,继而看到那张公告,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最终,选择陈刚作为她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至于那枚大头针,两天后最终在一件成品中被找到,被封存的所有半成品和成品也顺利“解冻”。
(有改动)
17.这篇小小说围绕“一枚大头针”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8.当听说大头针可能掉进半成品或成品脱水蔬菜中后,车间主任是“风风火火地闯进陈刚的办公室”,陈刚是“赶紧跑到包装车间”,请分析“闯”“跑”的表达效果。
19.车间主任担心停机寻找丢失的大头针损失太大,应该是为企业利益着想,陈刚为什么还要解聘他?
20.萨莎女士为什么会选定陈刚作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
语文综合实践(8分)
21.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求职应聘的实际能力,为迈向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你班拟开展一次“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设计该活动方案,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3)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活动来实现活动目的?请至少设计两种活动方式。
(4)如果你是招聘方,请你设计两个问题。
应用文写作(12分)
22.根据要求写一则应用文。
你是光明职业学校的高三学生李明,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因为压力过大导致成绩下滑,心情低落。班主任王强老师多次找你谈心,为你排忧解难。在王老师的帮助下,你的状态逐渐好转,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请写一封感谢信给王老师,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要求:①内容完整、具体、清楚;②符合感谢信格式要求;③语言得体、简明,在答题框内作答;④不得泄露任何与考生有关的真实信息。
六、作文(4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当今时代,人生选择丰富多样,有人选择逆流而上,有人选择顺潮流而动。
人生是否该逆流而上?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