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高考模拟卷(5)-【中职专用】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对口高考模拟卷(5)-【中职专用】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绝密★启封前
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5)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闻角
章孝标
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③里疲兵泪湿衣。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释]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③碛(qì)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
7.下列对这首诗题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羁旅诗 B.咏史诗 C.边塞诗 D.咏物诗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间接描写出战士们面对战争慷慨激昂的心情。
B.颔、颈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
C.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
D.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耳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书不数字 书:书本 B.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
C.余戏之曰 戏:调笑 D.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开怀畅饮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是日,剧饮而归”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三)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1分)
12.①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
③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每小题3分)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致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 )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 )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举重若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着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选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丧(sàng)失 威胁(xié) B.废墟(xū) 赐(cì)予
C.搅扰(rǎo) 啃啮(chǐ) D.吮(shǔn)吸 血(xuè)液
2.语段中的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厌倦 自愧无能 B.炫耀 致高无上
C.衡量 猛烈冲击 D.蒙蔽 仓促从事
3.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蔑视 抗御 B.蔑视 抗拒
C.藐视 抗御 D.藐视 抗拒
4.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恪尽职守 B.举重若轻
C.饱尝辛酸 D.怨天尤人
5.语段中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一项是( )
A.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
B.——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C.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D.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
6.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6分,每小题3分)
物勒工名
①当今的“3.15”晚会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在古代也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吗?古人又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如果你了解了物勒工名制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其中提到的“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它要求手工业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从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也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
③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的现象,但此时多是标明物品的所有者,并非制造者,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到了秦朝,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如秦简《工律》中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
④到了汉代,这种制度的实施已深入到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目前在一些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均发现有铭文,铭刻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标志着这一时期物勒工名制度已相当成熟。
⑤唐朝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一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从技艺培训,到产品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匠家族。
⑥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更加严格,勒名制度也更规范、具体,最突出的是在工程材料上都要层层勒名。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代表,每块城墙砖背后都有工匠勒名。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体系。
⑦作为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也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⑧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勒名制度下,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对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⑨物勒工名还充分体现着诚实守信精神。勒名制度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处理十分严格,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⑩勒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群体,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内化为工匠敬业专一的意识,从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文明和自觉精神。
铭文无声,一刻千年。物勒工名制度反映了古人的智慧,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庄华峰,文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加点字“从某种意义来说”起到限定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⑦段是过渡段,把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和这一制度对工匠精神的推动作用连接起来。
C.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
D.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
1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商周时期。
B.因为秦国国富兵强,一统天下,所以物勒工名制度得到长足发展。
C.在汉代器物铭文中,你可能会看到器物制造的地点、制造者、监造者等信息。
D.明清时期,勒名制度更加规范,南京明城墙就在每一块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8分)
大地的滋味
刘江滨
①《道德经》中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话多少有点令人沮丧。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大地之上,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入目,有宫商角微羽五音贯耳,还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咂舌,色、声,味都在大自然之间蓬勃地存在着,呈现着,这是多么神奇瑰丽的景象!
②这一切,都拜大地所赐。酸甜苦辣咸。大地上的自然物都浸润其中,各有各的滋味。
③五味中,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主角,最受人们喜爱追捧。
④或许我们生下来品啜的第一口乳汁是甜的,那是生命的芬芳,从此烙下深刻的味蕾记忆。大地和上苍也从不吝啬甜品的供应,如草盈野,如花满地。
⑤每一个童年都有一个“甜蜜史”,跟糖、草秫,瓜果有关。糖需要花钱购买,而草林,瓜果可在田野中寻找获取。有一种野草叫茅根,长在坡坡坎坎,它的根茎呈白色,一节一节的,挺长,从地下拔出来擦去泥土搁嘴里嚼一嚼,汁液不盛,甜味也淡淡的,聊胜于无,嚼着玩儿。瓜地、果园都有人看管,最诱人也最易吃到嘴的是“甜棒”,即玉米秸和高粱秆。浓密的庄稼稞形成天然的屏障,趁割草的时候,钻进去谁也瞧不见。此时挑着粗壮的秸秆用镰刀砍断,用牙擗去一条一条篾皮,一口一口咔嚓咔嚓大嚼起来,满口甜汁,美不可言。一会儿工夫,眼前一地废渣残末。
⑥大地上的植物结出的瓜果底几都是甜的,甜瓜、西瓜,苹果,桃子、梨子、香蕉、葡萄……只不过甜味浓淡不一、纯度不同。人们醉心于甜味给舌头和口腔带来的美妙感受,并将这种滋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譬如,相貌要甜美,声音要甜润,爱情要甜蜜,睡觉做梦都要香甜,日子更是要比蜜甜。总之,甜就是幸福,欢快的滋味。
⑦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
⑧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有一天我在街上疯跑着玩儿,满头大汗,极渴,在一拐角处看到一个我叫婶子的妇人从井里提出一臂水,我趴到臂边便喝,妇人欲制止,已来不及了,我喝到嘴里一口水,随即噗的一下吐了出来,真苦啊,且涩,吐出来之后舌头还打皱。我龇牙咧嘴x拧着眉头。妇人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
⑨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应了那句“良药苦口”之说。那年我生病煎了中药汤,捏住鼻子灌了进去,赶紧用糖来甜口,还是压不住,真是苦不堪言。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⑩有趣的是,甜虽为人喜,人们却对苦的体味更深刻更宽广,好像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泻。痛苦,艰苦,吃苦、受苦,辛苦,疾苦……汇成一句悠长的嗟叹:苦——哇!其实,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对酸的最早体验是吃青杏。当小小青查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更要命的是,酸倒了牙,整个腮帮子木木的,那牙不能沾任何食物,酸疼,得好久才能恢复。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许多水果在未成熟时都是青色的,亦青涩,除了青杏,还有青枣,青葡萄、青苹果、李子等,熟了之后由青变红(黄、紫),由酸变甜。这是不是与人生很像
把辣归到五味中实在是一种误读,辣是一种作用于舌头的痛觉,而非味道。葱、姜、薜、辣椒是常见的辣味蔬菜,其中最辣的是辣椒。《通俗文》云:“辛甚日辣。”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形形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由辣的词性本意而生发引中与人有关的譬喻,做事老辣、作风泼辣等。《红楼梦》中那个被贾母谑称“凤辣子”的王熙凤,从性情到手腕,从口齿到心肠,都最生动诠释了“辣”的品性。
少小家贫,常吃腌制的萝卜、芥菜疙瘩、韭菜花、大蒜等成菜,积习至今难改,馒头,粥加咸菜就是最好的饭食。北方人爱吃咸,口味重。咸味不仅是调味,更是生理生命的必需。
盐同样来自大地。旧时农村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土壤贫瘠,寸草不生。土地表层有一层松软的盐土,农人将之用铲子刮了,放到一个专门砌成的盐池用清水反复浸泡导引,流出的盐水经太阳晒或用大锅煮,白色的晶体盐就产生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淋小盐”。而今这些早已尘封于泛黄的记忆中了。但是,盐依然是大地慷慨的馈赠。
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谓好像略有消极颓唐之意,其实在我看来是盈满,是丰厚,是自足,是上苍的赐子。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只是,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苏东坡尝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善于知味于口深味于心,才会不负大地,不负人生。
(选自《202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5.文中说“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请概述大地上长着的“苦”。
16.作者为什么说苦“最为人间值得”?
17.赏析句子。
①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
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四、语文综合实践(8分)
19.学生会对上午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下面是各组反馈的问题
A组:有些同学在展区追赶打闹,发生了碰撞
B组:有些同学乱扔垃圾,破坏了展区卫生。
C组:有些同学不守秩序,不排队购物。
为了让下午的活动开展得更好,学生会拟写“三要三不要”的温馨提示,请你帮他们完成
三要三不要 要注意安全,不要追赶打闹 (1) (2)
五、应用文写作(12分)
20.1月21日上午,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主持召开湘西民用机场建设工作汇报会。州领导向恩明等人以及州直相关部门、湘西厚驿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听取湘西民用机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与会人员讨论机场客运站设计方案并提出意见。据了解,湘西民用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项目总投资约16.86亿元。2017年1月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以来,相关部门顺利完成工程批复和总体规划批复,召开了初步设计阶段空域规划和飞行程序设计评审会议,机场试验段工程已按期开工。
龙晓华充分肯定了湘西民用机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她指出,建设湘西机场,对于完善我州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进程、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湘西民用机场准备招聘湘西籍工作人员,请你帮写一份招聘启事。
提示:启事有标题、有招聘岗位和要求,署机场名称和日期。
六、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困境中的不屈,挫折中的不惧,奋斗中的坚持,迷茫时的坚毅,悲伤时的豁达……这都是“向下”的努力,相信当我们一次次通过努力不断壮大起来,定能“向上”绽放绚丽的色彩。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7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绝密★启封前
202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高考模拟测试(5)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2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闻角
章孝标
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③里疲兵泪湿衣。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释]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③碛(qì)沙漠。不生草木的沙石地。
7.下列对这首诗题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羁旅诗 B.咏史诗 C.边塞诗 D.咏物诗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间接描写出战士们面对战争慷慨激昂的心情。
B.颔、颈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
C.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
D.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
【答案】7.C 8.A
【知识点】边塞征戍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题材的能力。
本诗以“画角”“金微”“贼围”“塞雁”“胡云”“关头”“碛”等边塞典型意象营造了塞外凄冷的意境,烘托了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悲怨之情。选取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都与“边塞诗”的特点契合。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间接描写”“慷慨激昂的心情”错误,首联写夜晚在边塞听到角声,心生“怨”,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首句“怨”已奠定感情基调,颔联、颈联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边塞的苦寒,士卒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
故选A。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耳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书不数字 书:书本 B.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
C.余戏之曰 戏:调笑 D.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开怀畅饮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是日,剧饮而归”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答案】9.A 10.D 11.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知识点】理解内容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书:书本”错误。“书”,名词用作动词,写。句意:写不了几个字。
B.句意: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C.句意:我和他开玩笑说。
D.句意: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而”,连词,表承接,就。句意: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A.“而”,连词,表递进,而且。句意: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B.“而”,连词,表因果,因而。句意:我也后悔自己随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够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C.“而”,连词,表并列,不译。句意: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D.“而”,连词,表承接,就。句意: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用;“为”,作为;“皆”,全都;“一时”,当代;“异人”,奇异的人。
参考译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于是去那里观察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歌:“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里沙子路上干净没有污泥,晚间潇潇细雨里子规啼鸣。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易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这一天,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三)古诗文默写。(3分,每空1分)
12.① ,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 。
③ ,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 天生我材必有用 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知识点】默写名篇名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材”“琵琶”“遮”“沦落”。
二、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18分,每小题3分)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致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 )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 )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举重若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着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选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丧(sàng)失 威胁(xié) B.废墟(xū) 赐(cì)予
C.搅扰(rǎo) 啃啮(chǐ) D.吮(shǔn)吸 血(xuè)液
2.语段中的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厌倦 自愧无能 B.炫耀 致高无上
C.衡量 猛烈冲击 D.蒙蔽 仓促从事
3.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蔑视 抗御 B.蔑视 抗拒
C.藐视 抗御 D.藐视 抗拒
4.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恪尽职守 B.举重若轻
C.饱尝辛酸 D.怨天尤人
5.语段中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一项是( )
A.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偿的感情吗?
B.——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C.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D.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
6.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答案】1.C 2.B 3.C 4.B 5.A 6.B
【知识点】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C.“啃啮”的“啮”应读作ni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
B.“致高无上”的“致”应写作“至”。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蔑视”,小看、轻视、轻蔑鄙视,带有一种从心理上看不起的情绪。/“藐视”,也是轻视、小看的意思,但轻蔑程度相对弱一些。“体质的权利”在这里并不是要表达一种鄙夷的情绪,而是强调不要小看、忽视它的权利,所以“藐视”更合适。
第二空:“抗御”,抵抗、防御。/“抗拒”,抵抗、拒绝。句中用来修饰“猛烈的冲击”,选“抗御”更合适。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语境表达的是一种为了做好本职工作愿意牺牲个人幸福的观念。这与“恪尽职守”的本义是相符合的。
B.“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根据语境,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如果选择了自己不适合的、很困难的职业,就做不好。而“举重若轻”本身是形容能力强能轻松应对困难工作,与语境中做不好工作的意思相矛盾。
C.“饱尝辛酸”,形容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语境中用来形容父母经历了许多生活的艰难,恰当。
D.“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语境描述了如果我们选择的职业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和理想,我们就会产生抱怨的情绪,用“怨天尤人”恰当。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这是两个连续的反问句,不是选择问句,两句都应该使用问号,故把逗号改为问号。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把“自卑”比作“一条毒蛇”,形象地表现出自卑的有害性,是比喻的修辞。
故选B。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题。(6分,每小题3分)
物勒工名
①当今的“3.15”晚会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在古代也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吗?古人又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呢?如果你了解了物勒工名制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其中提到的“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它要求手工业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从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也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
③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的现象,但此时多是标明物品的所有者,并非制造者,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到了秦朝,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如秦简《工律》中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
④到了汉代,这种制度的实施已深入到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目前在一些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均发现有铭文,铭刻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标志着这一时期物勒工名制度已相当成熟。
⑤唐朝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一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从技艺培训,到产品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匠家族。
⑥明清时期,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更加严格,勒名制度也更规范、具体,最突出的是在工程材料上都要层层勒名。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代表,每块城墙砖背后都有工匠勒名。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体系。
⑦作为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也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⑧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勒名制度下,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对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⑨物勒工名还充分体现着诚实守信精神。勒名制度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处理十分严格,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⑩勒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群体,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内化为工匠敬业专一的意识,从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文明和自觉精神。
铭文无声,一刻千年。物勒工名制度反映了古人的智慧,至今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庄华峰,文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加点字“从某种意义来说”起到限定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第⑦段是过渡段,把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和这一制度对工匠精神的推动作用连接起来。
C.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
D.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
1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商周时期。
B.因为秦国国富兵强,一统天下,所以物勒工名制度得到长足发展。
C.在汉代器物铭文中,你可能会看到器物制造的地点、制造者、监造者等信息。
D.明清时期,勒名制度更加规范,南京明城墙就在每一块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答案】13.C 14.C
【解析】13.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如在制作车辆时,对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可知,这句话列举中国古代工匠制作车辆时的情景,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并非作比较;
故选C。
14.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结合③段“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可知,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商周时期”;
B.有误,结合③段“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可知,比较完善的物勒工名制度是促进秦国强大且一统天下的因素,选项表述于文无据;
D.有误。结合⑥段“南京明城墙即为典型代表,每块城墙砖背后都有工匠勒名。在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刻有67个字,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这是目前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可知,是“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而不是所有南京明城的每一块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8分)
大地的滋味
刘江滨
①《道德经》中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话多少有点令人沮丧。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大地之上,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入目,有宫商角微羽五音贯耳,还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咂舌,色、声,味都在大自然之间蓬勃地存在着,呈现着,这是多么神奇瑰丽的景象!
②这一切,都拜大地所赐。酸甜苦辣咸。大地上的自然物都浸润其中,各有各的滋味。
③五味中,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主角,最受人们喜爱追捧。
④或许我们生下来品啜的第一口乳汁是甜的,那是生命的芬芳,从此烙下深刻的味蕾记忆。大地和上苍也从不吝啬甜品的供应,如草盈野,如花满地。
⑤每一个童年都有一个“甜蜜史”,跟糖、草秫,瓜果有关。糖需要花钱购买,而草林,瓜果可在田野中寻找获取。有一种野草叫茅根,长在坡坡坎坎,它的根茎呈白色,一节一节的,挺长,从地下拔出来擦去泥土搁嘴里嚼一嚼,汁液不盛,甜味也淡淡的,聊胜于无,嚼着玩儿。瓜地、果园都有人看管,最诱人也最易吃到嘴的是“甜棒”,即玉米秸和高粱秆。浓密的庄稼稞形成天然的屏障,趁割草的时候,钻进去谁也瞧不见。此时挑着粗壮的秸秆用镰刀砍断,用牙擗去一条一条篾皮,一口一口咔嚓咔嚓大嚼起来,满口甜汁,美不可言。一会儿工夫,眼前一地废渣残末。
⑥大地上的植物结出的瓜果底几都是甜的,甜瓜、西瓜,苹果,桃子、梨子、香蕉、葡萄……只不过甜味浓淡不一、纯度不同。人们醉心于甜味给舌头和口腔带来的美妙感受,并将这种滋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譬如,相貌要甜美,声音要甜润,爱情要甜蜜,睡觉做梦都要香甜,日子更是要比蜜甜。总之,甜就是幸福,欢快的滋味。
⑦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
⑧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有一天我在街上疯跑着玩儿,满头大汗,极渴,在一拐角处看到一个我叫婶子的妇人从井里提出一臂水,我趴到臂边便喝,妇人欲制止,已来不及了,我喝到嘴里一口水,随即噗的一下吐了出来,真苦啊,且涩,吐出来之后舌头还打皱。我龇牙咧嘴x拧着眉头。妇人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
⑨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应了那句“良药苦口”之说。那年我生病煎了中药汤,捏住鼻子灌了进去,赶紧用糖来甜口,还是压不住,真是苦不堪言。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⑩有趣的是,甜虽为人喜,人们却对苦的体味更深刻更宽广,好像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泻。痛苦,艰苦,吃苦、受苦,辛苦,疾苦……汇成一句悠长的嗟叹:苦——哇!其实,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对酸的最早体验是吃青杏。当小小青查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更要命的是,酸倒了牙,整个腮帮子木木的,那牙不能沾任何食物,酸疼,得好久才能恢复。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望梅止渴”的故事人人皆知。许多水果在未成熟时都是青色的,亦青涩,除了青杏,还有青枣,青葡萄、青苹果、李子等,熟了之后由青变红(黄、紫),由酸变甜。这是不是与人生很像
把辣归到五味中实在是一种误读,辣是一种作用于舌头的痛觉,而非味道。葱、姜、薜、辣椒是常见的辣味蔬菜,其中最辣的是辣椒。《通俗文》云:“辛甚日辣。”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形形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由辣的词性本意而生发引中与人有关的譬喻,做事老辣、作风泼辣等。《红楼梦》中那个被贾母谑称“凤辣子”的王熙凤,从性情到手腕,从口齿到心肠,都最生动诠释了“辣”的品性。
少小家贫,常吃腌制的萝卜、芥菜疙瘩、韭菜花、大蒜等成菜,积习至今难改,馒头,粥加咸菜就是最好的饭食。北方人爱吃咸,口味重。咸味不仅是调味,更是生理生命的必需。
盐同样来自大地。旧时农村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土壤贫瘠,寸草不生。土地表层有一层松软的盐土,农人将之用铲子刮了,放到一个专门砌成的盐池用清水反复浸泡导引,流出的盐水经太阳晒或用大锅煮,白色的晶体盐就产生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淋小盐”。而今这些早已尘封于泛黄的记忆中了。但是,盐依然是大地慷慨的馈赠。
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谓好像略有消极颓唐之意,其实在我看来是盈满,是丰厚,是自足,是上苍的赐子。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只是,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苏东坡尝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善于知味于口深味于心,才会不负大地,不负人生。
(选自《2022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15.文中说“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请概述大地上长着的“苦”。
16.作者为什么说苦“最为人间值得”?
17.赏析句子。
①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
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
1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
【答案】 15.老井的水苦、几乎所有的中草药的苦、苦瓜咖啡的苦 16.苦本身味道清新,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让人容易沉迷上瘾。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17.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孩子们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表现出酸味给孩子们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喜爱之情。同时,也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酸味的独特魅力。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辣椒的美好形态,表现了辣椒给人的火辣辣的感受,表现出“辣”给人的强烈味道刺激,也表达出人们对“辣”的特殊情感。 18.“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虽说少了哪般滋味都会觉得乏味,但酸甜苦辣咸五味哪一味过了,都会让人生不顺,只有五味调和、平衡,达到清淡,生活才会顺畅。所以人生只有多经历,多体验,不过度快乐、悲伤、任性,就会获得美好的生活,有滋有味。
【知识点】散文
【解析】
15.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⑧段“我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村的一眼老井……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 苦”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老井的水苦;
从第⑨段“树叶草叶大多都是苦的。最苦的草叫黄连……这黄连是中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几乎所有的中草药的苦;
从第⑨段“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颇类癞蛤蟆,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可知,“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来自苦瓜咖啡的苦。
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⑨段“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可知,苦本身味道清新,耐人寻味,让人容易沉迷上瘾;苦与甜是相对的,甘苦相依,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再从第⑩段“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可知,苦,虽不堪言,却产生了甜,是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17.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①“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是对孩子们的动作描写,“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则是对他们的神态描写,这一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再联系“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可知,表现出酸味给孩子们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他们的喜爱酸味的情感。同时,“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则是通过对旁观者的描写,表现出酸味对孩子们的强烈味觉刺激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酸味的独特魅力。
②“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二把弯曲的利刃”把“辣椒圆锥的形状”比作“二把弯曲的利刃”,“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把辣椒的颜色比作大火的颜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辣椒的状态,也表现出其味道“如火一样、像利刃般”给人味觉的强烈冲击力,表现了辣椒给人的火辣辣的感受,表达出对“辣”的特殊情感。
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清淡的欢愉是人间最好的味道。
从第 段“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可知,人间的味道应该是酸甜苦辣咸都要具备;再联系“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可知,虽然人生要多味,但无论哪一种味道都不能过度;再从“要以它味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可知,各种味道要相互调和平衡,达到“清淡”,这样的人生才真正的有滋有味。
四、语文综合实践(8分)
19.学生会对上午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下面是各组反馈的问题
A组:有些同学在展区追赶打闹,发生了碰撞
B组:有些同学乱扔垃圾,破坏了展区卫生。
C组:有些同学不守秩序,不排队购物。
为了让下午的活动开展得更好,学生会拟写“三要三不要”的温馨提示,请你帮他们完成
三要三不要 要注意安全,不要追赶打闹 (1) (2)
【答案】 示例:要注意保持卫生,不要乱扔垃圾 示例:要自觉维持秩序,不要插队购物
【知识点】倡议书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A组反馈的问题“有些同学在展区追赶打闹,发生了碰撞”及学生会拟写“三要三不要”中的“要注意安全,不要追赶打闹”可知,前句点明要注意的问题,后句点明具体的不要做的事情;要符合“要……,不要……”的格式,因为题干未对字数有严格要求,简单扼要即可。
根据B组反馈的问题“有些同学乱扔垃圾,破坏了展区卫生”可知,存在的问题是乱扔垃圾,破坏展区卫生;据此可拟写:要注意环境整洁,不要乱丢垃圾。
根据C组反馈的问题“有些同学不守秩序,不排队购物”可知,存在的问题是扰乱秩序,未排队购物;据此可拟写:要注意维持秩序,不要插队购物。
五、应用文写作(12分)
20.1月21日上午,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主持召开湘西民用机场建设工作汇报会。州领导向恩明等人以及州直相关部门、湘西厚驿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听取湘西民用机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与会人员讨论机场客运站设计方案并提出意见。据了解,湘西民用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项目总投资约16.86亿元。2017年1月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以来,相关部门顺利完成工程批复和总体规划批复,召开了初步设计阶段空域规划和飞行程序设计评审会议,机场试验段工程已按期开工。
龙晓华充分肯定了湘西民用机场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她指出,建设湘西机场,对于完善我州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进程、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湘西民用机场准备招聘湘西籍工作人员,请你帮写一份招聘启事。
提示:启事有标题、有招聘岗位和要求,署机场名称和日期。
【答案】示例:
招聘启事
湘西民用机场因工作需要,急需招聘工作人员50名,工作岗位有票务、安检、服务员、检票员、安保、卫生、保安等,具体要求如下:
1.年龄25周岁以下,身高1.60米以上。品貌端正、亲和力强、身体健康、遵纪守法。
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3.音质条件好,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楚。
4.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潜力和沟通潜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服务潜质。
6.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优先。
报名地址:湘西民用机场办公室
联系方式:电话13×××××××××
QQ:×××××××××
湘西民用机场
2018年6月15日
【知识点】小作文、应用文
【详解】考查应用文写作。仔细阅读写作的要求,了解写作的格式,然后再进行拟写。招聘启事的写作格式,具体如下:第一行居中写作“招聘启事”字样;接着简要介绍单位信息(湘西民用机场)及招聘岗位(如票务、安检、服务员、检票员、安保、卫生、保安等)、岗位要求(如年龄、学历、普通话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招聘如有截止时间,请一并注明;然后分条详细写出各项要求及报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最后在正文的右下角写署名和日期。据此分析拟写作答即可。
六、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困境中的不屈,挫折中的不惧,奋斗中的坚持,迷茫时的坚毅,悲伤时的豁达……这都是“向下”的努力,相信当我们一次次通过努力不断壮大起来,定能“向上”绽放绚丽的色彩。
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7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向下的姿态,向上的心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若无江水的绵延积蓄,便无千帆浩荡竞逐。
俗话说,“根深之树不风折,泉深之水不涸竭”,只有将自己的基础打得牢靠,才会枝叶繁茂,才能静水流深,才有更加广阔的未来。
基础有多么重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祖先谆谆教诲,一切都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基础,是过人的本领。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世人只晓《蒙娜丽莎》,却不知他还是一位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发明家……他研究飞行器,观察鸟的踪迹,精确地划分人体的比例,他的根系,向四处伸展,根扎得越深广,本领就越强。范仲淹亦如此,他入朝为相,出关则驻扎延州,击退西夏进攻,“长烟落日孤城闭”便是当时写照。而10秒06的苏炳添,将自己的根系扎得更深,更远,他更换起跑脚后,找到了更广阔的土壤,冲向了自己的速度巅峰。基础,是深耕本领的执着,像根系一样,在地下越是深入,广博,那展现在蓝天下的树冠,便愈发摇曳多姿。
向下扎根,是为了什么?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向下的姿态中,深藏着一颗向上的心。向下扎根,是必然的过程,事物发展永远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时间的积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纪昌习箭,悬虱如轮;薛谭学讴,不敢言归;明朝大儒黄宗羲说:“为学做事,忌求近功。”滴水石穿,日积月累,功到始成。然而,扎根的目的是什么?胡杨扎根生长,是为抵御风沙,守住一方绿洲;我等脚踏实地,因为怀抱初心,奔向星辰大海;我党带领我军,从南昌起义始,一场一场仗,一座一座城,一个一个坎,终是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繁盛中华民族。志不强者智不达,心向远方,才能牢牢地守住现在,让枝繁叶茂的生命之色,映照五彩灿烂的光芒。
向下扎根的姿态,闪耀着向上生长的风采,未来在路上,未来也在脚下!
【知识点】材料作文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结合提示语“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可知,这道作文题要求我们从成长的角度出发,探究“向上”和“向下”两种努力的重要性,尤其重点强调“向下”的重要性。何谓“向下”?材料也给出了提示:困境中的不屈,挫折中的不惧,奋斗中的坚持,迷茫时的坚毅,悲伤时的豁达……胡杨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人同样如此,通过“向下”的努力,就能迎难而上,就能“向上”绽放绚丽的色彩。据此可立意为:(1)厚积才能薄发,注重知识的积累。(2)过程很重要,优秀不是偶然,优秀总有原因。(3)坚持就是胜利,能否穿过黎明前的黑暗最关键。(4)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5)努力扎根,积蓄力量,向阳而生。
2.选材构思:作文强调的是内在扎根,才能带来长久的发展。内在扎根,透射出基础的重要性,深耕本领的执着和对长期远景的规划、追求。如采用“厚积才能薄发,注重知识的积累”的观点,可举例:王羲之经过了“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积累,才写出了笔走龙蛇的《兰亭阁序》;李时珍经过亲尝白草的积累,才编成了祖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如采用“过程很重要,优秀不是偶然,优秀总有原因”的观点,可以引用冰心的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可举例:谷爱凌带病坚持训练,最终在冬奥会上摘得金牌。如采用“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的观点,可写《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优秀的背后总会有艰辛和付出,更让人明白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如采用“努力扎根,积蓄力量,向阳而生”的观点,可引用尼采的名言:“越向往光明,越要默默扎根于黑暗。”可举例:邹韵担任驻外记者九年,跑遍各大新闻现场,不断磨砺自己,才实现了“从记者到好记者再到主持人”的华丽转身;余秋雨辞去工作,驱车数万里,潜心考察和研究,才完成了《文化苦旅》这一巨著……如果写记叙文,要有细节描写,即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行为举止,以及景物片段等做具体、细腻的描写,将细节描写具体化,使之成为打动读者的动情点。写作议论文时,要紧扣论点,突出思辨性,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以加强说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