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物质的分类、性质与转化(共5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物质的分类、性质与转化(共57张PPT)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第1讲 物质的分类、性质与转化
第一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复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能在物质及其变化的情境中,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和推断。 
2.能根据物质的类别、组成、粒子的结构、粒子间作用力等说明或预测物质的性质。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4.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5.了解化学与传统文化。
知识点一 物质的分类与分散系 
1.物质的组成
 ①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发生化学变化,元素原子不变。②原子团是由多个原子构成的基团,分为离子团(如OH-、等)和中性基团(如—OH、—CH3等)。
(1)元素、物质及粒子间的关系
①宏观上物质是由______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______构成的。
②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
离子
同种元素
游离态
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化合态
(2)同素异形体
①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__________。
性质不同的单质
化学变化
问题1:常见的同素异形体有哪些?
2.物质的分类
(1)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______关系。
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横线上:①硫黄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明矾 ⑤小苏打 ⑥氧化钠 ⑦Fe(OH)3 ⑧NaCl溶液 ⑨H2SO3 ⑩淀粉溶液
泥水  Na2O2  SO2  NO2 云  聚乙烯  氩气
包含


②⑨
③⑦
④⑤





教材p7
(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钠盐
硫酸盐
碳酸盐
(3)常见物质的属类
①氧化物: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能与____反应只生成____和____的氧化物。如CO2、SO3。
b.碱性氧化物:能与____反应只生成____和____的氧化物。如CaO、MgO。
c.两性氧化物:既能与____反应又能与____反应的氧化物。如Al2O3。
②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_____的化合物。
③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______的化合物。
④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一般分为正盐(如Na2CO3)、酸式盐(如NaHCO3)、碱式盐[如Cu2(OH)2CO3]。
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








H+
OH-
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
问题2:你还能列举出哪些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辨析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CrO3为酸性氧化物。
3.分散系与胶体
(1)分散系
①概念:________________物质(称分散质)以______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称分散剂)中所形成的________。
②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一种(或多种)
粒子
混合物
溶液
胶体
浊液
(2)胶体
①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____________的分散系。
②分类:根据分散剂不同
1~100 nm
(3)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①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②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问题3:继续加热,现象如何?
问题4:1molFeCl3溶液完全反应制备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是1NA吗?
(4)性质与应用
胶体
溶液
电解质
加热或搅拌
问题5:Fe(OH)3胶体的电泳现象如何?
问题6:胶体为什么能发生聚沉?
图1-5 光束通过溶液和胶体时的现象 P9
(5)胶体的净化
①渗析——用于分离胶体与溶液。将胶体与溶液放入半透膜(如玻璃纸、蛋壳内膜等),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胶体粒子不能透过而留在半透膜中。图示如下:
②过滤——用于分离胶体与浊液。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而浊液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为纯净物,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为混合物。
(  )
(2)NaHSO4溶液呈酸性且电离出H+,故既属于盐又属于酸。 (  )
(3)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故NO2为酸性氧化物。 (  )
(4)Mn2O7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  )
(5)C2H4O2只代表一种有机物。 (  )
(6)Fe(OH)3胶体粒子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故胶体带电。 (  )
(7)鸡蛋白的溶液、血液、淀粉溶液均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  )
×
×
×

×
×

(8)FeCl3溶液加入沸水中,1 mol Fe3+水解可得到胶体粒子数为NA(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
(9)铁盐和明矾净水的原因是与水反应生成了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而净水。
(  )
(10)H3PO3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HPO3,可说明H3PO3为二元酸。
(  )
×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2023·浙江6月卷,T1)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列材料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的是(  )
A.石墨烯 B.不锈钢
C.石英光导纤维 D.聚酯纤维
D [石墨烯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平面结构新型碳材料,为碳的单质,属于无机物,A错误;不锈钢是Fe、Cr、Ni等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B错误;石英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为SiO2,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错误;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是由有机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成的聚酯经纺丝所得的合成纤维,属于有机物,D正确。]

2.(2024年1月·贵州适应性考试)奋进中的贵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下列成就涉及的化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国天眼”所使用的钢铁结构圈梁属于金属合金材料
B.“大数据中心”的电子设备芯片使用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C.“中国桥梁看贵州”,建造桥梁的水泥属于硅酸盐材料
D.“县县通高速”,高速路面使用的改性沥青是有机材料
B [A.纯金属和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钢铁结构圈梁属于金属合金材料,故A正确; B.芯片使用的材料是单质硅,故B错误;C.水泥属于硅酸盐材料,为无机非金属材料,故C正确;D.改性沥青为石油炼制产品,是有机材料,故D正确。]

3.(2024·汕头模拟) “分类”思想能帮助我们寻找物质的通性,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NO、NO2为酸性氧化物
B.NH4Cl、AlCl3为共价化合物
C.氢氟酸、氢硫酸为强电解质
D.“84”消毒液、洁厕灵为混合物
D [NO、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A错误;NH4Cl为离子化合物,
AlCl3为共价化合物,B错误;氢氟酸、氢硫酸都属于弱电解质,
C错误;“84”消毒液、洁厕灵都为混合物,D正确。]

4.现有下列物质:
①冰水共存物 ②爆鸣气 ③铝热剂 ④普通玻璃 ⑤水玻璃 ⑥聚乙烯 ⑦漂白粉 ⑧TNT  ⑩含氧元素40%的氧化镁  花生油  福尔马林  密封保存的NO2气体 ·5H2O  液氯  王水  KAl(SO4)2·12H2O  分子式为C5H10的烃  分子式为C7H8的芳香烃  H2O与D2O的混合液
其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一定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的是________。  
①⑧⑨⑩
②③④⑤⑥⑦

常见的混合物
(1)气体混合物:空气、水煤气(CO和H2)、爆鸣气(H2和O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焦炉气(主要成分是H2、C2H4、CO和CH4)、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
(2)液体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浓硫酸、盐酸、汽油、植物油、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
(3)固体混合物:漂白粉、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纤维素、淀粉等)、玻璃、水泥、合金、铝热剂。
——分散系与胶体
5.(2024·武汉模拟)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中分散系的分散质相同
C.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 [胶体可透过滤纸而固体不能透过,A项正确;X中的分散质为氯化铁,而Z中的分散质为氢氧化铁胶粒,B项错误;FeCl3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H2O Fe(OH)3+3H+,加入CaCO3时发生反应CaCO3+2H+===CO2↑+Ca2++H2O,从而促进Fe3+水解,C项正确;Z中分散系为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项正确。]
6.(2023·贵阳模拟)胶体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Liepatoff规则:胶核总是选择性地吸附与其本身组成相似的离子形成胶粒)。硅胶溶液组成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胶粒中表面离子数目一定大于束缚反离子
B.与硅胶溶液胶核组成相似
C.1 mol Na2SiO3和足量盐酸反应得到硅胶粒子数约为6.02×1023
D.硅胶溶液的胶团中>2n(H+)

B [A.胶粒中带负电荷数大于H+带正电荷数,表面离子数不一定大于束缚反离子数,错误;B.由题图可知,胶核优先吸附,根据Liepatoff规则可得与硅胶溶液胶核组成相似,正确;C.许多分子聚集一起形成胶粒,故形成胶粒数小于6.02×1023,错误;D.胶团不带电荷,胶团中阴离子为硅酸根离子,阳离子为氢离子,根据电荷守恒=2n(H+),错误。]
7.中国人食用豆腐已有上千年历史。东汉《大荒纪闻》记载“(周)幽王时,隶籴(磨碎)豆为乳。王未饮而温,久为酥烙(乳酪)”。《本草纲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整套制作豆腐的流程:“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浆主要是豆类蛋白质与水形成的胶体分散系,属于介稳体系
B.取少量豆浆于试管中稀释,用“激光笔”照射,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C.豆浆中加入盐卤汁或石膏,可加快凝聚成豆腐,
其原理与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类似
D.用“煎成”后的豆浆制作豆腐,其蛋白质仍然具有
生理活性

D [豆浆主要是豆类蛋白质分散在水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胶体属于介稳体系,故A正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江河入海口易形成三角洲,就是含有胶体的江河水接触含电解质的海水发生聚沉,与豆浆中加入盐卤汁或石膏可加快凝聚成豆腐的原理都为胶体遇电解质易发生聚沉,故C正确;蛋白质高温蒸煮时发生变性,失去了生理活性,故D错误。]
(1)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带电粒子而带有电荷,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胶体中的胶粒带电,但胶体不带电,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2)Fe(OH)3胶体粒子是分子的集合体,因此,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3)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单方法是丁达尔效应,而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知识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1.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关系图
2.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试验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七解 溶解、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降解
二十 三化 熔化、汽化、 液化、酸化 氧化、氢化、风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煤的气化、煤的液化、水化、炭化、磺化、硫化、卤化、橡胶老化
问题6:HCl溶于水,断裂什么键?这是化学变化吗?
①只有化学键的断裂不是化学变化,如离子晶体、共价晶体的熔化。
②蛋白质的变性为化学变化而盐析为物理变化。
③核裂变或聚变不属于化学变化而属于核变化。
④一般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物质的常见转化和反应类型
(1)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转化
①强酸制弱酸:如实验室制CO2和SO2,其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O3+2H+
===Ca2++CO2↑+H2O
+2H+===SO2↑+H2O
②强碱制弱碱:如2NH4Cl+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易溶物转化为难溶物:如AgNO3+NaCl===_________________。
④难溶物转化为更难溶物:如3Mg(OH)2+2FeCl3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难挥发物转化为易挥发物:如NaCl+H2SO4(浓)HCl↑+NaHSO4。
⑥难溶物转化为难电离物:如
AgCl+2NH3·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Cl2+2NH3↑+2H2O
AgCl↓+NaNO3
3MgCl2+2Fe(OH)3
[Ag(NH3)2]Cl+2H2O
(2)化学反应类型
化合
分解
置换
复分解
氧化还原
非氧化还原
吸热
放热
问题7:列举下列反应类型的具体化学反应方程式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 (  )
(2)用铂丝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进行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
(3)Na2CO3·10H2O的风化、NaOH的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  )
(4)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  )
(5)NH4Cl溶液除铁锈是化学变化。
×
×
×
×

×
——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1.(2023·成都二诊)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生石灰脱燃煤中的硫,最终硫可转变为CaSO4
B.用作信息高速公路的石英光导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C.净水池中加入活性炭有吸附色素和除异味的作用
D.作反应容器涂层的聚四氟乙烯能抗酸、碱,耐腐蚀
B [石英光导纤维成分为SiO2,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2.(2022·广东卷,T6)劳动开创未来。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面包师用小苏打作发泡剂烘焙面包 Na2CO3可与酸反应
B 环保工程师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 熟石灰具有碱性
C 工人将模具干燥后再注入熔融钢水 铁与H2O高温下会反应
D 技术人员开发高端耐腐蚀镀铝钢板 铝能形成致密氧化膜

A [小苏打是NaHCO3的俗名,A错误;熟石灰[Ca(OH)2]具有碱性,可以用于处理酸性废水,B正确;Fe高温下与水发生反应:3Fe+4H2O(g)Fe3O4+4H2,故需要将模具干燥,C正确;钢板镀铝后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增强抗腐蚀性,D正确。]
3.(1)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中强酸,请写出其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Be(OH)2与Al(OH)3都属于两性氢氧化物,写出Be(OH)2分别溶于NaOH溶液、盐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3PO2+NaOH===NaH2PO2+H2O
Be(OH)2+2NaOH===Na2BeO2+2H2O
Be(OH)2+2HCl===BeCl2+2H2O
——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4.(2022·湖南卷,T1)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
D [“石胆能化铁为铜”指的是铁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工业上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二氧化碳、氨、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晶体经加热后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将水直接转化为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5.小林同学归纳总结了有关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如图所示(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其中A是一种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B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B只能是Na2CO3
B.反应⑤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从无色变为黄色
C.反应①是Fe+H2SO4===FeSO4+H2↑
D.图中所标的9个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④⑥⑨

C [根据酸和碱的通性,结合题图所示,可知物质B的类别为盐类,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钾和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所以物质B还可以是碳酸钾,A错误;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溶液,不是黄色,B错误;物质A是一种生活中使用量最大的金属,所以物质A是铁,单质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C正确;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①铁和稀硫酸反应,属于置换反应,②是盐和酸反应,③是盐和碱反应,⑤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但不是中和反应,④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不是中和反应,⑥为稀硫酸和烧碱反应,属于中和反应,⑨为石灰水和盐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D错误。]
6.甲、乙、丙、丁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单质或化合物,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关系的是(  )
选项 甲 乙 丙 丁
A CuO CO2 CO C
B Fe Fe(NO3)2 Fe(NO3)3 HNO3
C AlCl3 Al(OH)3 Na[Al(OH)4] NH3·H2O
D CO2 NaHCO3 Na2CO3 NaOH

C [AlCl3与NH3·H2O反应产生Al(OH)3沉淀,由于NH3·H2O是弱碱,不能溶解Al(OH)3,因此二者反应时无论相对量多少,只能生成Al(OH)3沉淀,C符合题意。]
微点突破1 化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物质
(1)中国古代的矾化学:中国古代在染色、医药、炼丹术中都曾广泛地应用各种矾,包括绿矾(FeSO4·7H2O,又名青矾,用于染黑,所以又称皂矾)、白矾[KAl(SO4)2·12H2O,又名明矾]、黄钾铁矾]、胆矾(CuSO4·5H2O,唐代以前称石胆)。
(2)碳酸钾与苛性钾: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大意按现在的话来说,煮熟(湅)丝帛时,先烧栏木(栏为树名,即楝)为灰(含K2CO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加入蜃(蜃指石灰)。其反应:===CaCO3↓+2KOH。
(3)石油:《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石油。
(4)黑火药的成分:一硫(S)、二硝(KNO3)、三木炭(C),反应为2KNO3+S+3CK2S+N2↑+3CO2↑。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或谚语“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落汤螃蟹着红袍”(主要是化学变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等。
3.传统文化中的物质鉴别
《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和朴硝:“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利用焰色试验区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
4.传统文化中的分离与提纯
古代涉及的分离与提纯常包括萃取分液、蒸馏、升华、过滤等。
1.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
B.《抱朴子》中“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石灰”指Ca(OH)2
D.《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石油
C [“石灰”指CaCO3,C错误。]

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文明中有许多关于化学的记载。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古代文献 记载内容 涉及原理
A 《淮南万毕术》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B 《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不涉及化学变化
C 《天工开物》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纯阴指化合价降低,利用硝酸钾的氧化性
D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

B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描述的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的活泼性强于铜,A项合理;“水滴石穿”是石灰石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的过程,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H2O===Ca(HCO3)2,属于化学变化,B项不合理;硝酸钾、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合理;青蒿素提取为萃取过程,是物理方法,D项合理。]
3.下列选自《天工开物》的语句中,包含过滤操作的是(  )
A.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
B.炉甘石烟洪飞损
C.其底铺薪,发火煅红
D.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
A [炉甘石为碳酸锌,“烟洪飞损”即煅烧使其分解,B与题意不符;“其底铺薪,发火煅红”为在其下铺一层木炭,高温煅烧,C与题意不符;“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即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晶成硝,D与题意不符。]

4.(2023·衡水中学一调)《天工开物》中述及铜的开采与冶炼:“凡铜砂……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傍溢者为自然铜……色似干银泥……凡铜质有数种: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傍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淘洗去土滓”属于原料的富集
B.炼制所得自然铜为合金
C.铜与铅混合物的分离过程利用了物质的熔点不同
D.可用热分解法冶炼铜
D [“淘洗去土滓”,使矿石和土分离属于原料的富集,A正确;纯铜为红色,“自然铜……色似干银泥”为合金,B正确;铜与铅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中,铅质先熔,从上孔流出,利用了物质的熔点不同,C正确;不能用热分解法冶炼铜,可用热还原法冶炼铜,D错误。]

三步巧解传统文化试题
高考真题演练
1.(2023·山东卷,T1)下列之物具有典型的齐鲁文化特色,据其主要化学成分不能与其他三种归为一类的是(  )
A.泰山墨玉 B.龙山黑陶
C.齐国刀币 D.淄博琉璃
C [墨玉、黑陶、琉璃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硅酸盐,
而刀币是合金,故选C。]

2.(2023·全国甲卷,T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苯甲酸钠可作为食品防腐剂是由于其具有酸性
B.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C.SO2可用于丝织品漂白是由于其能氧化丝织品中有色成分
D.维生素C可用作水果罐头的抗氧化剂是由于其难以被氧化
B [苯甲酸钠是强碱弱酸盐,苯甲酸根离子水解会使溶液呈碱性,A错误;豆浆属于胶体,胶体粒子对光束具有散射作用,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SO2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C错误;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常用作抗氧化剂,D错误。]

3.(2023·湖南卷,T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
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
C [青铜是铜锡合金,A说法正确;竹木简牍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竹子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说法正确;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说法错误;陶瓷是以黏土(主要成分为含水的铝硅酸盐)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的,D说法正确。]

4.(2023·海南卷,T5)《齐民要术》中记载了酒曲的处理,“乃平量一斗,舀中捣碎。若浸曲,一斗,与五升水。浸曲三日,如鱼眼汤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捣碎”目的是促进混合完全
B.“曲”中含有复杂的催化剂
C.“斗”和“升”都是容量单位
D.“鱼眼”是水蒸气气泡的拟像化
D [ “捣碎”可以增大接触面积,提升发酵速率,也能促进混合完全,A正确;“曲”中含有多种酶、细菌和真菌,具有催化作用,B正确; “斗”和“升”都是容量单位,C正确;“浸曲三日,如鱼眼汤沸”是让酒曲充分发酵,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气泡不是水蒸气气泡,D错误。]

5.(2022·广东卷,T2)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顺利往返、“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奥会“飞扬”火炬所用的燃料H2为氧化性气体
B.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核电站反应堆所用铀棒中含有的与互为同位素

D [H2作为燃料在反应中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A项错误;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项错误;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故C项错误;与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因此二者互为同位素,故D项正确。]
6.(2022·湖北卷,T3)武当山金殿是铜铸鎏金大殿。传统鎏金工艺是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火除汞,使金附着在器物表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鎏金工艺利用了汞的挥发性
B.鎏金工艺中金发生了化学反应
C.鎏金工艺的原理可用于金的富集
D.用电化学方法也可实现铜上覆金
B [加热除汞,说明汞易挥发,A正确;将金溶于汞中制成“金汞漆”,然后加热汞挥发后留下金,整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金溶于汞中,然后再加热除去汞,使得金的纯度增大,所以可以用于金的富集,C正确;用电解的方法,铜作阴极,电解液中含有可溶性的含金离子,则可实现铜上镀金,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