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跨学科实践活动(一)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跨学科实践活动 11. 空气质量指数(简称 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数,其范围是 0~50、51~100、101~150、150~200、201~300 和大于 300,分别对应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和五级(重度污染)、六级(严重污染)。 某日实践小组的同学们跟随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如图所示的微型空气质量监测仪测量本市的空气质量,并记录数据如表格所示(1 mg=1 000 μ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跨学科实践活动 1跨学科实践活动 1A. 污染物 X 是一氧化碳B. 该日本市空气污染物中含量最少的是臭氧C. 其空气质量属于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D. 可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改善空气质量跨学科实践活动 12. 某校化学社团开展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并进行了检测某小区地下车库的空气质量、分析某化工厂附近降雨类型等项目化学习。任务一: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组装步骤】阅读安装说明书,将空气质量检测站组件按说明书组装,并联网调试。跨学科实践活动 1任务二:检测某小区地下车库中的有害气体【测定实验】用该“检测站”测得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浓度如图。(已知:50 ppm 为一氧化碳准许成年人置身其中的最大量)(1)【交流分析】一氧化碳浓度最大的时间段是 _______,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三:设计实验分析某化工厂区附近降雨的类型【调查分析】同学们通过走访调查,得知该化工厂区附近所降雨水为酸雨。【查阅资料】常见酸雨根据致酸物质分为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早晨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产生较多,导致一氧化碳浓度含量升高(合理即可)跨学科实践活动 1(2)【进行实验】<氯化钡跨学科实践活动 1【反思评价】(3)步骤②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李同学认为只进行步骤②即可得出结论,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aCl2+H2SO4 BaSO4↓+2HCl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硝酸不与氯化钡反应跨学科实践活动 1任务四:调查空气污染的原因(5)【交流讨论】空气污染是由 __________(填一种燃料)的燃烧造成的。(6)【成果分享】同学们通过项目化学习,了解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和使用、有害气体的检测等,他们一起制作了保护空气倡议书,请你将其补充完整。煤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跨学科实践活动 21. 化学课上,某小组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了一套简易“供氧器”。跨学科实践活动 2(1)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2)为制取干燥的氧气,装置接口连接的正确顺序为 _____(填选项字母)。A. a→b→c→d B. a→b→c→eC. a→c→b→d D. a→c→b→e(3)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检验“储气瓶”氧气已存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应发生后,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液漏斗C将带 有 火 星 的 木 条 放 在 e 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氧气将铜丝拉起,使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分离跨学科实践活动 22.[2024·东营改编]如何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呢?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开展了下列活动。【界定任务】小英同学认为,首先了解制作简易供氧器的供氧原理再确定制取装置。 同学们一致认为制作简易供氧器还需要考虑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反应速率、制得氧气的纯度、制氧剂的用量和配比等。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确定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确定收集装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跨学科实践活动 2【建构模型】老师提供了以下实验装置,同学们选择用过氧化氢分解和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获得氧气。(1)仪器 a 的名称:___________。(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锥形瓶AC(或AE)2H2O2 2H2O+O2↑MnO2跨学科实践活动 2【模仿改造】化学制氧机(见图甲)利用过碳酸钠白色固体、二氧化锰黑色粉末产生氧气。 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加水溶解会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用该制氧机制氧时,在反应仓中加入适量水,再先后加入过碳酸钠和二氧化锰,反应仓内有黑色粉末翻腾,变得浑浊,仓壁变得温热,过滤仓底部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跨学科实践活动 2(1)加湿过滤仓不仅可以过滤杂质,利用氧气__________ 溶于水的性质,使氧气变得湿润;而且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判断产生氧气的速率。(2)验证加湿过滤仓导出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氧机内部气流采用高压进低压出(即产生的气体在高处聚集,经导管从低处进入加湿过滤仓)的方式,可能的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易气泡产生速率将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气体为氧气保证氧气输出量稳定(合理即可)跨学科实践活动 2(4)选择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反应原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原料是否廉价易得(或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实验条件是否易于控制,是否安全、环保,制得气体是否纯净等,合理即可)跨学科实践活动 2【评价反思】展示环节,小英同学所在小组制作的简易供氧器(如图乙)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导管出口处加装一个带有调气阀的鼻氧管,以提高适用性。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跨学科实践活动 31.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及实施节能提效,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碳中和”理念的学习。 如图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请回答问题。跨学科实践活动 3跨学科实践活动 3(1)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图中的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天然气,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是造成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①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该过程将 ___________ 能转化为化学能。②工厂中利用二氧化碳和氨气生产尿素,尿素属于 ________ 肥。③制定生活中的低碳行动方案。 提出一条“低碳行动”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油太阳氮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合理即可)跨学科实践活动 32. 某小组对二氧化碳的来源、吸收、转化以及低碳措施产生兴趣,开启“低碳行动”项目化学习探究之旅。任务一:探究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来源【设计并进行实验】同学们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分别收集空气和汽车尾气。 设计如图 1 实验,放在阳光下照射,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跨学科实践活动 3【实验现象】(1)红墨水水柱向 _______(选填“左”或“右”)边移动。【实验结论】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说明汽车燃料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任务二:实验室模拟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装置测量了反应前后圆底烧瓶内压强的变化。左跨学科实践活动 3跨学科实践活动 3步骤 1:某同学检验了图甲装置的气密性,得到如图乙所示图像,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步骤 2:常温下,两瓶 250 mL 的烧瓶内收集满 CO2 气体,注射器内各装有 50 mL 的饱和NaOH 溶液和饱和澄清石灰水,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打开活塞 1 和活塞 2,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1,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像情况如图 3 所示。跨学科实践活动 3跨学科实践活动 3(2)步骤 1 中该同学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操作是打开活塞 1 和活塞 2,________(选填“推”或“拉”)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后停止。(3)图 3 中,表示注入的是饱和澄清石灰水的是曲线 ________(选填“Ⅰ”或“Ⅱ”)。(4)图 3 中,AB 段压强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Ⅰ注射器里的液体注入烧瓶中,造成烧瓶内的气体被压缩,压强迅速增大跨学科实践活动 3任务三:制定低碳行动方案(5)通过该项目的探究,小组同学对低碳行动有了新的认识,请补充完整。使用新能源汽车光合CO2+2NH3 CO(NH2)2+H2O高温、高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