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校联盟2025届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六校联盟2025届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三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六校联盟2025届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三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冷巷是我国岭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狭窄巷道或廊道,巷高而窄,利于通风换气,改善内部小气候,故被称为“绿色”空调。图1左图示意我国某村传统民居及冷巷位置,右图为某调研小组在该传统民居的内院花园、晒坝 (晾晒农产品的平地)、冷巷三地24小时内的全时段气温观测数据。据此完成1~3题。
1. 该地秋收后晒坝晾晒的农作物最可能是
A. 青稞 B. 水稻
C. 油菜 D. 小麦
2. 冷巷被称为“绿色”空调的主要原因是
①冷巷狭管效应明显,散热快 ②冷巷日照时间较短,气温低
③内院花园升温比冷巷慢 ④内院花园气压比冷巷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3. 根据图1右图中气温观测数据推测
A. ①代表冷巷内
B. ②代表内院花园
C. 晚上通风换气效果更好
D. 白天晒坝地面辐射最弱
西江是珠江的最大支流,是南岭地区的水运交通要道。其中羚羊峡河段流经松软的砂岩分布区,两岸江面附近岩石上有众多船篙插入岩石形成的扎孔,孔口朝向上游方向。位于西江中心的江心岛——砚洲岛,自形成以来位置不断移动,岛上农作物多选择在冬季种植。图2为西江及砚洲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 羚羊峡两岸江面附近岩石上多船篙扎孔的原因是
①过往船只多
②向上游航行时借力撑船
③岩性较松软
④向下游航行时借力增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结合砚洲岛岸线形状,推测该岛移动方向最可能为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6. 砚洲岛农作物选择在冬季种植的原因是
A. 处于枯水期
B. 市场需求量大
C. 病虫害较少
D. 处于农闲时期
国发2号文件提出,发展黔中城市群,提高省会贵阳的首位度 (省会城市首位度是指省会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发挥黔中城市群在要素配置、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黔中城市群成为贵州省对外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内带动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核心区域。图3为黔中城市群区域略图。据此完成7~9题。
7. 为提高贵阳省会城市首位度,可以
A. 扶持地州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 加快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向地州城市转移
C. 支持贵阳引进和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D. 引导人口、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贵阳集聚
8. 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黔中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的根本原因是
A. 交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B. 产业分工和经济联系不够紧密
C. 经济实力较弱,城市首位度低
D. 城市规模较小,现代服务业弱
9. 贵阳首位度的提高利于周边城市
A. 产业结构趋同
B. 缓解环境污染
C. 提升行政等级
D. 增加就业机会
1949年以来,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 (图4),其中临港新城 (L城) 东临东海,绿化面积达50%以上,城市硬化地面主要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透水沥青铺设,功能区围绕湖泊形成城市环带。据此完成10~12题。
10. 城市化进程中上海郊区功能区
A. 数量减少 B. 类型减少
C. 生态功能增强 D. 生产能力增强
11. 2001~2020年, 上海市各要素流动
A. 阻碍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 B. 促进郊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C. 降低上海市的城镇化水平 D. 降低郊区的居住环境质量
12. L城建设采取的措施及目的对应正确的是
A. 合理布局功能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B. 增加森林覆盖率,扩大新城城市规模
C. 使用透水沥青,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D. 靠近东部海滨,满足工农业用水需求
宾川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南岸,是中国南部有名的葡萄种植基地,被称为“高原葡萄城,南国吐鲁番”,宾川葡萄的生长期主要是2~8月。此外,宾川还发展“葡萄+大蒜”和“葡萄+莴笋 (贡菜) ”的套种模式。图5 为2017~2021年宾川县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 由图可知,宾川葡萄产业发展特点是
A. 产量持续攀升
B. 市场需求增加
C. 品种结构优化
D. 生产效率提高
14. 当地农民采用套种模式的根本目的是
A. 减轻水土流失
B. 提高土地利用
C. 增加经济收入
D. 充分利用光照
墨脱县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体从其境内穿过,其暖温半湿润的环境孕育出一片热带季雨林。两栖爬行动物对环境敏感,但到目前为止,在墨脱县境内共发现“专属”于墨脱的特有两栖物种就有约22种。图6为墨脱县及峡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 墨脱县附近分布有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热带季雨林,主要得益于
A. 海拔高,相对高差大
B. 河流经过,水源充足
C. 植被覆盖率高,土壤肥沃
D. 峡谷利于暖湿气流的深入
16. 墨脱县两栖类“专属”物种多的原因为
A. 森林郁闭度高
B. 就地成种率高
C. 水分热量充足
D. 物种扩散力强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2分)
17. (18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初,云南咖啡产业逐渐兴起,早期农户独立种植成功率低于20%,而由本土企业建立的种植基地成功率在90%左右。2000年前后,随着政府对本土企业开放进出口权、颁布支持政策,云南咖啡产业合作关系发生变化 (图7)。 目前云南已是我国最大的咖啡出产地和咖啡贸易中心。
(1) 与农户独立种植相比,简述早期本土企业咖啡种植成功率高的原因。(6分)
(2) 指出当地咖啡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合作关系的变化。(6分)
(3) 分析合作关系变化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18. (16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兴都库什山脉中部,河流下游汇入哈蒙—赫尔曼德湖、哈蒙—普扎克湖和哈蒙—萨比里湖,形成了罕见的内陆淡水湖群,合称为哈蒙湿地,连接哈蒙湿地与盐沼的甲河为季节性河流。20世纪90年代哈蒙湿地开始萎缩。图8左图为哈蒙湿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赫尔曼德河源头逐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示意图。
(1) 指出赫尔曼德河春季时的主要补给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
(2) 阐述哈蒙湿地形成内陆淡水湖群的过程。(6分)
(3) 推测哈蒙湿地萎缩对盐沼的影响。(4分)
19. (18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作为全国人口和经济第一大省,近年来,广东省粮食自给率呈递减态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某研究团队根据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变化的组合关系,将广东省划分为双减、耕减粮增、耕增粮减、双增等类型区。图9示意不同阶段广东省各类型区的分布。下表是不同时期广东省各类型区统计数据。
类型区 2000~2005年 2015~2020年
数量/个 比例/% 数量/个 比例/%
双减 53 42.74 78 62.90
耕减粮增 9 7.26 29 23.39
耕增粮减 41 33.06 3 2.42
双增 10 8.06 2 1.61
其他 11 8.87 12 9.68
(1) 结合图9,描述广东省各区域类型区的分布变化。(6分)
(2) 分析广东省“双减”类型区比例变化的原因。(6分)
(3) 为落实粮食安全,列举广东省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可采取的措施。(6分)
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B A D A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A D C D B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18 分)
(1)(6 分)本土企业建立的种植基地,管理经验丰富;种植技术水平高;资金充足,农机设备齐全;专业技术人才多。(每点 2 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2)(6 分)20 世纪初:农户向大型中间商出售带壳咖啡豆;2000 年前后:农户将带壳咖啡豆出售给初加工厂;农户直接出售脱壳咖啡豆给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3)(6 分)发展咖啡豆初级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避开大型中间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拓宽产品销售的渠道,降低滞销风险。(每点 2 分, 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18.(16 分)
(1)(6 分)补给方式: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1 分)雨水补给。(1 分)
理由:冬季月均温低于 0℃,且 12 月至 2 月降水量较多,积雪较丰富,春季易形成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降水量较大,雨水补给多。(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6 分)春季降水多,季节性积雪融化多,哈蒙湿地水位升高;湖水沿着甲河流流向盐沼;带走湖泊的盐分,使得哈蒙湿地的盐度降低,形成内陆淡水湖群。(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3)(4 分)哈蒙湿地萎缩,甲河流量减小,盐沼面积缩小;哈蒙湿地为淡水湖泊群,萎
缩后进入盐沼的水量减少,稀释作用弱,随着盐沼的水分蒸发,其盐度增大。(每点 2 分, 言之有理即可)
19.(18 分)
(1)(6 分)珠三角地区长期以“双减”类型为主,“耕减粮增”略有增加;粤东和粤北地区大部分表现为从“耕增粮减”为主逐渐转变为“双减”为主;粤西地区从“双减”为主转变为以“耕减粮增”类型为主。(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6 分)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粮食产量持续下降;临近珠三角的县域受到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逐渐转为以“双减”类型为主;随着全省的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双减”类型区逐渐发展到更广的地区,故占比变大。(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3)(6 分)政府加强监测,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行为;建立耕地“非粮化”的管理制度;划定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针对种粮大县和大户给予财政支持, 提高种粮积极性;对土地进行整理和生态修复,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每点 2 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